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人民性探析
2023-03-05成卓异
成卓异 张 璐 郑 剑
(1,3.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0;2.中共湘潭市委党校,湖南 湘潭 411100)
人民性是中国体制最突出的特点[1]。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新就新在,三个有效避免”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时,其中第一点就强调,它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2]。这一重要阐述表明人民性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特征。尽管如此,当前学者聚焦人民性研究阐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仍不够,许多仅是作为一种零碎研究夹杂其中。为此,本文尝试专门探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人民性,以期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以及相关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人民性源于政党
政党是政党政治的主体,对政党制度的运行、变革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3]。考察政党制度的运行逻辑、本质特征要求我们分析政党主体本身。
(一)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非常强烈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等之所以决心成立中国共产党,首先来自于对辛亥革命后人民不减反增的痛苦生活的同情和悲愤。他认为“幸福者,少数豪暴狡狯者掠夺之幸福,非吾民安享之幸福。”毛泽东亦表示,“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有为这几样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创立政党的目的是改造国家、解放人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依靠人民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取得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启动社会民主改革,推动国企工矿企业民主改革,推动封建婚姻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土地改革,涤除封建社会遗留痼疾,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制度层面确保人民真正翻身做主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开展反腐倡廉的自我革命,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只有人民利益没有自身特殊利益的人民性特征。在建党一百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建党百年十大经验的第二位予以强调(实际上第一位坚持党的领导也是为了人民,在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坚持人民至上)。可以说,人民性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孕育、产生及发展壮大全过程,是其一以贯之的根本特性。
(二)各民主党派是有深厚为民情怀的政党
和中国共产党一样,各民主党派早期领导人也是深受半殖半封社会中国家蒙辱、人民蒙难的刺激,激发着他们作出组建政党、改变现状的选择。尽管,民主党派早期政治主张的某些具体内容与中国共产党有一定分歧,但他们中许多人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比如,李济深、宋庆龄等民革早期领导人为反对蒋介石大资产大地主的反人民的独裁政府,带领左派人士从中国国民党内部分离出来,以真正坚持孙中山“今日我国为共和国,应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治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张澜心系国家和人民,始终紧跟中国革命的时代潮流不断前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晚年常常用“谦虚、谨慎、刻苦、勤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来教育子女;邓演达等同志于1930 年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时,确定了“解放中国民族、建立平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曾笃定一生不做官的黄炎培说,“以往拒绝做官是不愿同流合污,今天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情,自己不应该不做,我这是做事,不是当官”。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各民主党派逐步发展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他们始终秉持为民为国理念,积极投身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在支农支边、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重大事件中做出重要贡献。对此,2023 年同党外人士座谈并共迎新春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民主党派爱国为民的优良传统予以肯定,并希望大家传承下去[4]。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是心系人民、为民服务的政党,所以才能够为着共同的事业而团结合作。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这种为民服务特性,与西方政党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的特性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政党制度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人民性是人民民主在政党政治中的体现
民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5]。同时,民主又是多样的、具体的。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导的政党政治不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国家本质[6]。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适应近代中国人民的民主要求的产物
在抗日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想最大程度团结国内抗日力量需要建立更广泛的民主。八一宣言发布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很快通过《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指出“有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口号的必要,因为这是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来保障中国领土完整和预防中国人民遭受亡国灭种的惨祸的最好方法,而且这也是从广大人民的民主要求产生出来的最适当的统一战线的口号,是较之一部分领土上的苏维埃制度在地域上更普及的民主,较之全中国主要地区上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大大进步的政治制度。”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边区政府实行了著名的“三三制”民主政治改革,规定“在政权机关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样,中国共产党不仅把小资产阶级,而且把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也争取到抗日政权中间来。这对于夺取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召开新政协会议和确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做了初步探索、提供了重要经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一党专政政府在大陆的失败是全方位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起来,要求改革政府,召开党派会议,建设一个和平民主进步的中国。这为蒋介石国民党所不能容忍,先后制造了下关惨案、李闻惨案。面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不因一党一派的私利做任何妥协,共同拒绝参加蒋介石操纵的伪国大,与蒋介石独裁行径做了勇敢坚决的斗争。民主党派彻底认清国民党专制反动的本质之后,认识到“中国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放弃了“第三条道路”的幻想。1948 年,民主党派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人民民主道路,并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民主阵营之内,决无反对派立足之地,亦决不容许有中间路线之存在”。于是,才有了后来的“五一口号”的积极响应,以及1949 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在民主协商的过程中,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由此确立。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政治
在民主革命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民对于民主的实践形式、目的意义没有清醒明确的认知,缺乏基于历史文化和具体国情的思考。这种认知的欠缺,使得民国初年模仿西方的政党政治实践出现了严重的弊端。1912 年到1928 年,中国16 年间十易国家元首,组阁45 届,总理更迭59 人次,任期最长者不超过一年,最短者不到一天。总统、内阁、国会、宪法变换频繁,造成严重的社会动乱[7]。实践证明,不加辨别地照搬西方民主制度在中国走不通。同时,在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社会问题暴露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让人们认识到西方民主政治并不是中国人的理想。对此,孙中山先生很早就有认识。他认为,“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不仅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上的殖民主义掠夺行为和霸权主义,对世界国际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和人权危机。这些再次引发了中国人的反思。1940 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关于新民主的设想。他指出,“这种制度即是民主集中制。”只有民主集中,才能避免阶级层面的不公平竞争,才能避免让“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的问题。他进一步指出,这种集中权力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手中,才是可靠的。这在政治上就意味着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的主导地位,即坚持无产阶级及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另外,要实现整个社会的根本利益,作出符合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理性决策,资产阶级就不能占据政治领导地位。对此,毛泽东同志有着非常典型的阐述,“民族资产阶级之所以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和所以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规定了他们的软弱性,他们缺乏远见,缺乏足够的勇气,并且有不少人害怕民众。”所以,政党合作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因为这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经过不断学习借鉴比较,最终找到自己需要的民主,并在政党政治上探索出相对应的制度模式[8],即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
三、新征程上必须不断强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人民性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要继续站稳人民立场,继续强化人民属性,才能焕发更加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一)强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人民性的必要性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强化人民性是持续为民造福、巩固执政基础并获得人民拥护的前提,是保持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对于民主党派来说,强化人民性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基础,是体现参政党价值获得认可的关键,是实现党派自身建设不断凝聚所联系群众的必然要求。对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来说,坚持制度的人民属性,是维护多党合作格局稳定的要求,也是体现制度本身价值和提高制度社会接受度的要求。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充分展现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真实、广泛、持久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独特优势。可以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优势本身也是它自身的特点。新征程上,应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更需要继续发挥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这种独特优势。一是通过强化人民性增强政党成员的政治信念。为在多党合作中坚持党的领导注入持久的道义力量和理论力量,为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及其所联系群众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根本的共识基础。二是通过强化人民性增强政党制度服务发展的历史主动。动员广大民主党派成员站在人民的立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双岗建功,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开放中建言献策、主动作为。三是通过强化人民性增强政党主体的斗争精神。激发各民主党派坚持发扬攻坚克难精神,为了人民迎难而上,和中国共产党一道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人民性的时代问题
人民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既有历史偶然性也有历史必然性,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年民族屈辱史、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人民性也不是永久存在的,当一些必要的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它也容易被淡化忽视,需要“时时勤拂拭”。人民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发现,但真理的诞生并不代表它能自然地被人类普遍接受。这必然涉及到意识形态斗争的问题,也涉及到时代主题的问题。革命战争年代,靠人民打江山,与人民鱼水情深,战士和干部们以及社会精英们往往能认识到群众的重要力量,对人民群众也有比较深厚的情感。但随着战争的远去,人们没有上一代那样的经历体会,这种认识和情感会随着记忆模糊,更会随着代际更替而退化,社会整体对人民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很容易发生。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关心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的利益,无法像过去那样去思索或讨论人民与国家关系的宏大政治问题,淡化政治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对人民性广泛而深刻的认识,人民性的政党将如何持续发展,人民性的新型政党制度将如何运行?可以说,费孝通先生说的“政治交接”不仅是民主党派需要认真解决的事情,也是整个新型政党制度需要持续解决的问题。
(三)强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人民性的路径选择
一是夯实新型政党制度人民性的思想基础。通过日常培训学习、专题教育、活动实践等方式,持续把人民理念印刻到当代中国政党成员的头脑中,为新型政党制度保持人民属性提供思想保障。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要通过足够的基层岗位锻炼和科学合理为基层服务的实践计划,在联系服务人民群众中深化人民性认识;对于民主党派的成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和代表人士,也要注意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活动安排让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基层实践中强化人民性认识。对于负责培训工作的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等,要把人民性理论研究透彻,形成深入浅出、条分缕析的宣讲成果,让大家认识到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是理想追求更是实践科学。
二是夯实新型政党制度人民性的物质基础。制度属性的形成、巩固需要特定的经济物质基础支撑,否则容易产生不可持续性的危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人民性之所以保持至今,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有着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支撑[9]。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工作变得越发复杂繁重。我们必须善于把国家经济的人民性与政党政治的人民性协调起来。在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确保经济发展有以人民为中心的能力的同时,还要正确看待民营经济,把他们看成“自己人”。发挥政党制度利益表达、政治参与、社会整合、维护稳定的作用,通过规范强化政党联系社会、引领所联系群体的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和民主党派、工商联等对他们的联系服务和引领作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夯实物质基础。
三是夯实新型政党制度人民性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强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人民性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人民性之所以能充分体现出来,其关键在于坚持人民至上的中国共产党[10]。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真正坚持人民至上,能获得人民的支持拥护。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他政治力量即使有一颗矢志为民的心,也无法实现目标理想。民主党派早期领导人的实践就是很好的明证。如果说,人民至上是一门实践科学,那只有中国共产党能用好这门科学,而民主党派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才能用好这门科学。这要求我们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内含的人民逻辑研究阐释清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