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23-03-05张泽天

林区教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理论课思政

张泽天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合作 747000)

慕课是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立足点和落脚点,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促进学生,达到学生学习最优化的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作为国内最早引入慕课教学的课程之一,自2013年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SWOT分析法,也称态势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维立科提出的,用于制定企业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的一种工具,后常被人们用来分析企业或个人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外部的机遇与挑战。分析高校思政课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对于思政教学能否取得实效,能否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慕课井喷式的发展,对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慕课大规模、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为学生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加直接、便利且充满技术和个性的交流方式及途径,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慕课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特点是脱离了课堂教学。课堂是传统教学的主渠道,所有教材内容都必须在课堂内完成,而慕课教学是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使慕课平台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渠道。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

实践证明,高校思政课慕课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方式灵活,可以增加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和具体性。依托“互联网+”平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课后拓展、讨论、提问、作业、考试等,都是在慕课平台全程完成的。在教材内容的讲解上,慕课平台可以很便捷地将教学内容片段用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方式展现出来,一个完整的知识点一般只要4—10分钟即可完成。这种授课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由地掌握学习时间,完全契合学生认知学习的遗忘特点。二是教学资源丰富,能够加深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一方面,可以轻松地将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教学重难点、教学参考资料、小测验、试题等制作成电子文本、短视频、动画等上传到平台;另一方面,还可以将互联网上与教材内容知识点相关的视频、材料、试题等影像图片资料分享到每一章节每一知识点后面。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够有效拓展课程内容的容量和范围。三是打破时空限制,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传统课堂教学有着稳定的教学场所和授课时间,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教学形式单一。而慕课教学能够打破这种地点和时间的限制,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慕课平台的一切信息和资源都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本。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电脑、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学习,并且可以根据自身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进行反复学习。面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即时向教师和同学求助,共同探讨。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模式的劣势

慕课教学模式作为“互联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尝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碎片化、不系统。慕课教学的即时即地学习属性,让教材内容由传统的点线链条式学习转换为点面模块化学习,一个完整的内容被分割成多个模块。这种模块化教学方法虽然强化了单个知识学习的完整性,却分解了整个教材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二是价值引领受冲击,彰显不足。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这充分说明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学习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但是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却被冲淡。慕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知识的继承和传播上,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但这却无关乎理想和信念。三是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感知社会生活和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慕课的教学过程中,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功能决定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慕课教学理论性很强,其实践环节的短板却容易导致学生缺少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模式的机遇与挑战

慕课是由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最先提出并实施的。慕课教学是在移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互联网+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慕课借助互联网和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可以实现随时学习、随地学习、随身学习。高校思政课教学适时引入慕课,是“互联网+”时代国家战略需求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矛盾与风险并存。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模式的机遇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欠佳,而慕课正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路径。当前,慕课应顺应时代发展,抓住时代机遇,努力开拓创新。一是适应“互联网+”,深度融合“互联网+”。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其仅仅在几十年内便完成了从Web1.0到Web4.0的变革与更迭。“互联网+”国家战略的提出,要求教师必须正视“互联网+”,具有“互联网+”思维。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主动运用“互联网+”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将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切实践行“互联网+”,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和言行一致,让“互联网+”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国家大力支持,重视技术革新。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2018年4月, 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再次强调要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2]。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办好思政课的高度重视,为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契机办好21世纪的思政课指明了方向。三是时代发展,呼唤改革。党的十九大关于新的发展历史方位的确定,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必然成为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时代新篇章的奋进之笔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高校思政课必须积极寻求变革,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同时,为了满足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学习需求,高校思政课也必须改革创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21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 99.6%[3]。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的主力军,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和日常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模式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政课慕课教学的普及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信息素养欠缺。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接受新知识不可或缺的必备技能,信息素养的高低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慕课教学的开展,提高教学过程主体和客体的信息素养刻不容缓。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更是开好思政课、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认识到信息对教学的重要性,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内外社会热点,使其为教学服务。同时,应加大课程体系创新力度,完善课程目标培养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查询、浏览、加工、整理、传递和创造能力。二是沟通能力不畅。教学活动本质上讲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一种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但前提条件是教和学能够顺利通畅地得以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辅以简单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处于从属地位,严重缺乏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尤其在政治性和理论性很强的思政课教学中,由于信息接收和认知的不对称,课堂沟通常常限于简单的问答。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慕课教学,完全建立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之上,一节课的教材地位、内容衔接、设计思路、互动交流、讨论回答,以及课后的知识拓展、评价反馈等都有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三是自律意识淡薄。传统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只需要按照教材逻辑体系按部就班地讲解即可,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很低。而慕课教学脱离了传统的课堂实体教室,一切教学活动都可以在互联网慕课平台上进行,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完成。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制作视频、测验、试题,按时上传课前辅助参考材料、课中教学材料、课后知识拓展材料,及时参与学生讨论、问答、交流等。学生也必须主动去互联网慕课平台听课、参与讨论、完成作业等。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路径

高校思政课借助慕课,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学。

1.线上“专题教学”讲授,线下“问题导向”讨论

线上慕课教学模式和线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都有自身的独特价值。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因此,要深度融合线上和线下教学,充分发挥二者结合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高校思政课应将线上“专题教学”讲授和线下“问题导向”讨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结合的优势。

线上教学“专题教学”讲授是结合互联网的优势与高校思政课的特点作出的一种选择。高校思政课实施专题教学,是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2019年上半年,相关教育领域专家和学者在教育主管部门统筹下,编写了高校思政课的专题教学指南。7月份已经下发给各高校一线思政课教师试用[4]。这种“专题教学”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打破教材编排逻辑体系,将教材内容按照知识点模块重新分化组合,正契合了线上教学的优势,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线下教学“问题导向”讨论是指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必须建立在对线上“专题教学”内容整体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围绕线上平台教学的重、难点提出问题,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体系。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精心设计,要有针对性和探究性。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做到精准到位、逻辑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和回答,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课内“基础知识”系统学习,课外“拓展延伸”互动交流

课堂是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互联网+”时代,教师不仅要抓住线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也要抓住线上教学的重要渠道。线上线下紧密衔接,线上“专题教学”,线下“问题导向”,共同夯实高校思政课“基础知识”教学。同时,积极拓展课外教学途径,通过讨论、问答、测验等,使课内“基础知识”及时得到巩固和深化。

依据学习的三个层次,即被动接受、辩证分析、扩展知识,厘清线上“专题教学”、线下“问题导向”、课外“拓展延伸”三者之间的关系,课内、课外共同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第一层次被动接受,仅仅是简单的“认知和记忆”。线上以“专题教学”为主,利用模块化短视频对教材内容,如概念原理等有初步了解和认识,学会运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第二层次辩证分析,学会“理解和应用”知识内容。线下以“问题导向”为主,对概念原理等有理性认识,要理解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能够解释、举例或者判断、推理,并能应用概念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三层次拓展知识,对知识内容学会“扩展和衍生”。课外“拓展延伸”,是对线上线下“基础知识”系统学习的一种再深化。充分利用线上慕课平台“讨论区”的“老师答疑区”“课堂交流区”“综合讨论区”“测验与作业”等展开互动交流,对概念原理有深刻的理性认识,掌握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够做到融会贯通、熟练运用、举一反三。

3.理论“教材内容”为中心,实践“红色文化”为主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一方面,要让学生学懂、弄通、做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学习;另一方面,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高校思政课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既是指导思想也是行动指南,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

现阶段,理论教学以“教材内容”为中心,不仅要讲好、用好思政课教材,还要扎实推进教材的知识体系向学生的价值体系的转换,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实践教学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战略选择和成功之路。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精神内涵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物质载体包括遗物、遗址、遗存等革命纪念场所[5]。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深厚的文化和鲜活的事例,其独具特色的精神内涵与高校思政课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内在关联与耦合。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红色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校内课堂读经典、唱红歌、看红色电影,校外实践基地参观革命遗址和红色场馆、倾听红色故事,网上红色展馆参观红色记忆、红色印记、红色展厅等。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理论课思政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