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扩招视域下“三融合”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2023-03-05王子豪

林区教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院校

刘 迪,王子豪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

2020年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资助以训稳岗,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扩招以后,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职业背景、学习愿景、能力基础、思想动态各方面的差异性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困难。如何保障扩招后教育质量不降低,人才培养目标高效完成是高职院校必须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以本专业课程教学及扩招生源特点为基础,创新“三融合”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从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主渠道、搭建网络新阵地、丰富校内外实践活动三个维度提出了在百万扩招背景下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

一、百万扩招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三融合”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时代需求

(一)高职院校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根本要求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这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进一步适应“全纳”需求,为扩大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高职院校必须统筹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在帮助不同类型群体增强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民族、国家和个人未来的愿景期许。然而,面对多元化的生源需求以及“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要求,传统思政课堂的一元化模式已经无法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而“三融合”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则能够很好地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一是通过专业课程思政实现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协同育人;二是通过第二课堂补充,将思政育人落实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实现全过程育人;三是通过线上教学支撑,拓宽思政教育在场域和空间上的变换和延伸,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途径

高职院校扩招之前,学生的思政教育采用集中的思政课程教学,而高职扩招之后,不同学生学习的时间差别很大,大部分社会生源学生是工学结合的状态。针对这一现状,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三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一是利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完成思政教育的内容,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二是将线上教学作为线下教学的有效补充,利用集在线学习、线上考试为一体的扩招管理平台,搭建专业资源库,强化旅游管理专业扩招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三是将第二课堂作为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平台,强化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构建起“人人、事事、时时”的思政教育大格局,真正促进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1]。

(三)高职院校满足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旅游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纵深推进,然而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旅游专业人才初次选择旅游行业的人数仅占20%—30%,面对爆炸式增长的需求,旅游人才供应的缺口进一步拉大。职业院校作为旅游人才的“蓄水池”,在旅游行业高素质人才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以“高质量育人”为要求,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2]。为进一步满足文旅融合、智慧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专门人才的技能培养,学校构建“三融合”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在盘活旅游专业人才存量的基础上,将人才质量培养由单向的知识角度转向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的多维拓展,为推动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百万扩招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三融合”课程思政框架体系构建

(一)旅游管理专业“三融合”课程思政模式构建

《2020年黑龙江省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提出,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的原则,面对在职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类型扩招生源。《实施办法》的颁布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改革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促进扩招生源综合素质的提升;如何以“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达成”为总体要求,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育人模式,破解传统思政课程一元化育人模式的弊端,是当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难题。因此,为进一步满足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质量育人的总体要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着力创新“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三融合育人模式。

1.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

课堂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深化基础,才能培养出具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三融合”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应以专业课堂为基础,立足学生类型和基本学情,从立德树人、学科交叉、“六有人才”三个维度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较高的思想素养;学科交叉课程思政目标旨在培养“通专融合”的旅游管理人才;“六有人才”旨在对接旅游产业发展需求,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3]。通过“育人目标确立—学科思政元素挖掘—‘思政+专业’模式搭建”让思政课与专业课形成耦合效应,起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目的。

2.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融合

“社会在线”是高职院校扩招生源的特点,面对这样的学习群体,高职院校要真正实现“标准不降”,只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才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4]。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灵活性变化。线上课程:打造“一站式”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提升思政教育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在课堂教学形式方面,利用微课、思政云课堂、慕课等方式让思政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线下课程:以线上教学资源为依托,利用学习小组、游学培训等方式,构建“探→谈→思→践→悟→拓”的教学过程,实现系统学习与个性定制结合,为每个学习者的成长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

高职扩招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生源多样化特征明显,学生之间思想差异性较大。针对扩招生特点,高职院校应坚持“大水漫灌+精准滴灌”的育人模式,坚持服务学生成长为宗旨,将第一课堂的内容作为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主题,充分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分阶段、分层次开展主题活动。例如,入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理想信念类的主题活动;在读阶段,落实技能大赛等实践活动;毕业阶段组织职业规划、职业理想方面的主题活动,为学生发展提供“指引力”“助推力”。利用各种实践活动促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形成互补机制,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二)旅游管理专业“三融合”课程思政模式实施要点

旅游管理专业“三融合”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的理论研究必须应用于教学育人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其育人价值。高职扩招视域下,高职院校实施旅游管理专业“三融合”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要求立足于扩招生源特点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提炼旅游管理专业中旅游认知、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技术等相关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为有效落实旅游管理专业“三融合”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促使上述目标高效落实,高职院校必须牢牢抓住以下实施要点:

第一,旅游管理专业“三融合”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落实的基础在课堂。课堂不仅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也是课程思政育人模式长效、高效推行的落脚点。要发挥好旅游管理专业各门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理论教育资源,找寻切入点、切合点,坚持“显隐双线”协同,显线驱动知识线,隐线剖析育人点,使学生在课堂中受益、在课堂中成长,通过课堂夯实育人基础。

第二,旅游管理专业“三融合”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落实的关键在教师。专业教师是旅游管理专业“三融合”课程思政体系落实的第一责任人。高职扩招视域下,生源范围越来越广、思想差异性越来越大,对专业课程教师的挑战也逐渐增加。教师不仅要实时把控扩招生源现实需求以及职业发展,还要具备甄别、挖掘、提炼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育人元素的能力和新颖授课手段以及教学方式。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针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的回归;加强教师资源整合,激发并吸引优秀教师加入课程思政团队,为课程思政的持续推进保驾护航。

第三,旅游管理专业“三融合”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落实重点在实践。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该专业学生尤其对于扩招生而言他们更希望借助行之有效的方法加速自身专业知识的内化以及能力素养的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借助第二课堂丰富的实践活动、校园活动更容易引导和调动不同类型学生自主参与,便于学生在实践课堂中验证课程理论,能够将爱国情怀、团队精神、职业素养贯穿于专业学习的全过程。

三、百万扩招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三融合”课程思政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搭建“多元融合”的专业课堂,强化课程思政“基础层”

学生在哪里,思政教育就在哪里。高职院校扩招后,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生源多样。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在选择上需要抓住不同的学生特点、育人内容进行灵活处置,围绕提升专业课程实效的目标建立多元融合的专业课堂,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无缝嫁接、主动承接、紧密衔接。

首先,显隐融合的专业思政课堂。既重视彰显显性知识正面的、直接性的教育效果,又注重发挥隐性知识的渗透性、间接性的育人功能。比如在“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与开发”专业课程中不仅蕴含着职业素养等显性的思政元素,而且还蕴含着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等隐性育人要素。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教师可借助典型的旅游规划经典案例,将生态文明理念、职业素养教育等融入其中。其次,虚实融合的智慧思政课堂。高职院校将“专业+思政+网络”深度融合,以此构建既具有感染力又具有互动性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增强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扩招生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冲突。

(二)培养“协同育人”的教师团队,筑牢课程思政“保障层”

高职扩招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不仅是招生规模的扩大,更是生源结构的一次巨大改变。面对不同职业状态、生活背景的学生,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专业+思政、线上+线下弹性化的工作模式,才能有效解决扩招带来的思想教育难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5]。在这场变革中,教师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中流砥柱,只有明确目标任务、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和手段,才能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为此,高职院校着力打造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并从素养、能力等方面引导、督促教师。

首先,“育”有计划。教师作为“三融合”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主要实施者,应当是思政教育的“先行者”,这种引导性的作用并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在思想和行动上的体现。为此,高职院校应为教师素质提升铺路架桥,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纳入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岗前培训,通过“午间沙龙”、“教学工作坊”和教学研讨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专题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其次,“引”有方向。扩招以后旅游管理专业不仅限于学生,还有来自不同岗位的在职员工、往届毕业生,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见识和格局,难以对这些学生形成有效地引导。为此,高职院校坚持“分层培养”的理念,积极引导旅游管理教师观摩和参加课程思政大赛。例如,通过“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等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方式,提升教师政治素养和育人水平[6]。再次,“学”有榜样。充分利用学校传统纸媒、微视频、新媒体、公众号等方式设立宣传栏,对优秀教师、优秀教学奖进行展示,鼓励全员教师共同提升自身素养。

(三)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构建课程思政“强化层”

百万扩招视域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状态更加复杂,学生面临的思想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多,单凭教师课堂上的思政教育,难以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面对新的思政教育形式,高职院校以第二课堂为载体,针对奖励育人、资助育人、心理育人等内容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教育引导和实践践行相互结合的方式,强化正确思想价值的引领,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困惑,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

首先,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加强课程思政价值引领。例如,以“实习实训月”活动为载体,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实地走访当地的乡村旅游景点,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鼓励青年大学生积极投入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之中,另一方面,学生实地调研的素材、感受,为今后的课程思政教育提供鲜活、生动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以“思政行知”研学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任务驱动、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等方法,引导学生对黑龙江旅游景点实地调查,在资料收集基础之上带着问题启程研学,用“看中悟、学中做”的方法领悟民族文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全面提升。其次,社会实践为补充,夯实课程思政育人路径。高职院校引导学生参加景区志愿服务工作,深入中国雪乡进行跟岗实训,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开展乡村旅游科普宣讲活动。通过校外实践平台的搭建和实践活动的组织,使更多扩招生回归团队之中,逐步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以后拓宽就业路径做好铺垫。再次,以科技竞赛,发展学生专业技能。鼓励扩招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大赛,引导学生挖掘龙江美食、农村民俗、民俗演艺,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既增强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同感,又能促使学生将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结语

在高职百万扩招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生源结构多样化、群体思想多元化,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倒逼学校思政工作必须作出全方位深度转变。为此,高职院校在创新“三融合”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基础之上,从专业课堂建设,教师队伍组建、实践活动组织几个方面进行落实,推进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高质、高效完成,满足旅游行业对强技能、高素养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