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2023-03-05江东
江 东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000)
引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动力之源,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营养。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和实效性的客观需要,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
一、大学生要全面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党历经百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并继续奋力前行,坚定不移地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就是因为伟大建党精神为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内容丰厚、内涵深刻,集中展示了一个政党独特的思想优势、政策优势、文化优势和道德优势,是党的理想追求、奋斗目标、顽强意志和崇高品德的统一体。全面理解并正确掌握其科学内涵,是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前提。因此,大学生深刻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把握其时代价值,可以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1.“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共同信念
真理之光照耀奋斗征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已成为所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信念。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高举真理与信念的大旗,领导全国人民攻坚克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坚持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最科学、最完整、最严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中国共产党刚刚建立时,就已经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理论视为自身的行动指南,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2]只有坚信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理想”是指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把一个个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一个个“可能”变成“现实”,关键在于始终坚定不移地坚信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坚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奋斗目标
初心指引方向,责任激励承担,“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追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是党的宗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集中体现。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体现党的初心与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与中华民族同呼吸、与中华儿女共命运的历史。党从建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定为自身的初心与使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初心未改、砥砺前行。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不同的历史阶段,党一直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我们党把不断实现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使亿万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增强。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党矢志不渝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巨大的民族危机面前,我们党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任,团结带领人民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浴血奋战,使人民真正成为新国家、新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勤奋开拓,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3.“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顽强意志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其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不惧风险的精神内涵,蕴含着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之源。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争取胜利的顽强意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险深渊,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时刻不惧危险、不畏强敌,率领全国人民奋起反抗,投身于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大潮中,用鲜血和生命践行“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战斗中孕育、在战斗中成长、在战斗中发展,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不断胜利的锐利武器。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思想与行动上高度统一,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4.“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崇高品德
党性与人民性永远都是统一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对党忠诚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早在建党之初党章和党纲就明确规定党员对党必须忠诚,而百余年来,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高尚品质早已进入了每个共产党员的脑海,并贯彻在每个共产党员的行为中,如“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蔡和森,“在冰天雪地与敌人周旋7年多不怕困苦艰难奋斗的模范”杨靖宇等,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人民的绝对赤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具备的崇高情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个同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伟大历程。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到筚路蓝缕的建设年代,再到惊涛拍岸的改革时期,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一直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之所以能够继往开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伟大建党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建大功创伟业的精神支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但是其重要性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贯穿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助于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追求、引领大学生的奋斗目标、锤炼大学生的顽强意志、塑造大学生的崇高品德。
1.有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理想追求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一切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回应当前日趋复杂的意识形态问题的迫切需要。新时代用理想信念铸魂,就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抱负引领大学生、坚定执着的信念感召大学生,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激励大学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中,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2.有助于引领当代大学生的奋斗目标
树立正确的奋斗观是新时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高校要在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上下功夫。伟大建党精神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昂扬斗志,强化学生使命担当。在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受学校培育力度不够、家庭保护过度、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奋斗理念,他们思想上意志消沉、安于现状,行动上不思进取、轻易放弃,不懂得一切伟大的时代都需要目标来领航、一切伟大的成就都要靠奋斗来取得的道理。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引领大学生从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汲取持续深厚的奋斗力量,明确奋斗目标,进而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昂扬的姿态实现自我价值。
3.有助于锤炼当代大学生的顽强意志
斗争意志是新时代大学生砥砺前行的重要品质。虽然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需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是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的时候,越能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3]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用斗争意志培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挫折,依旧昂扬向前的斗争风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万民永忆女先锋”——赵一曼、“太行浩气传千古”——左权等革命先烈的顽强斗争意志和拼搏精神感染学生,指引大学生做敢于在困难挫折中前进、在风险挑战中拼搏的新时代弄潮儿。
4.有助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崇高品德
良好的品德修养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德者,本也”。道德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做人做事应当把崇德修身放在首位。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无论何时都要勉励学生修身立德,引导学生追求有高度、有境界、有品位的人生。伟大建党精神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崇高的境界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生动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真实体现。深入开展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用中国共产党人严于律己、无私奉献、服务人民的精神品格锤炼大学生品德修养,让大学生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领大学生在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道德力量,进而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有助于大学生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听党话、跟党走,做一个纯粹的、对人民有益的品德高尚的人。
三、高校要综合施策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入脑入心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在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高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深入学习、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大学生补足精神之钙,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传承革命先辈严谨务实、艰苦卓绝的高尚品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青年群体的中坚作用,书写人生的篇章。因此,高校应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从课程育人、文化引领、实践养成、载体拓展等方面入手,综合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铭记党的红色历史,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课程育人:融入高校课程体系,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课程存在的意义在于育人。”[4]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课程体系,能够提升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内涵的了解,促进其伟大建党精神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
首先,要统筹修订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教材内容体系的构建就要跟进一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校可以组织专家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红色故事、先进事迹融入思政课程体系之中,如将杨靖宇、赵一曼等革命先烈无私无畏的人生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人生观”专题中;将党领导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动实践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党的领导”专题中;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践观”专题中;将革命先驱陈独秀、李大钊的实践选择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天辟地大事变”专题中等。
其次,要用好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堂主渠道。让教材真正“活”起来,关键在教师。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启发性与灌输性相统一,把握好传播艺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鲜活语言传递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用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理交融中完成对伟大建党精神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
再次,要切实发挥各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提升课程育人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需要思政课在课程建设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又需要各专业课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专业课教师既要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专业课中所蕴含的红色精神教育资源,又要有意识地将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元素润物无声地内嵌于各专业课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协同育人。
2.文化引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宣传伟大建党精神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品格塑造、价值观形成、习惯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熏陶和教化作用。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伟大建党精神,能够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伟大建党精神熏陶,自觉传递伟大建党精神。
首先,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开展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基础条件。学校应结合其办学特色、历史传统及时代特点,统筹规划空间建设,在学校大门、教学楼、宿舍楼等场地的建设中均凸显伟大建党精神的意蕴所在。同时,利用好学校宣传资源,通过校园文化展板、书香长廊、橱窗、海报等宣传伟大建党精神,让伟大建党精神如春风化雨般影响学生。
其次,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是实现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保障系统。学校应建立健全校园文化领导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规范党史国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学习教育、英模榜样学习教育等具有伟大建党精神特色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制定相应激励和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发挥,提升伟大建党精神学习教育成效。
再次,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学校要以伟大建党精神引导校风、教风、班风、学风,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重要节点介绍与解读伟大建党精神,让学生牢记党的光荣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3.实践养成:融入课外活动阵地,自觉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续和必要补充,能够实践大学生的情感认知、情感意志,规范大学生的情感行为。高校教师要主动占领课外校外活动教育这个重要阵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外活动中,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红色文化、领悟红色基因、践行红色精神,将所学伟大建党精神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转化。
首先,开展榜样示范教育活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人物本身就是一部催人奋进的教科书”[6]。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校内外革命前辈、红色人物开设专题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用革命先烈舍生忘死、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革命事迹、革命意志浸润学生,让学生在近距离接触红色榜样人物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其次,开展党史经典演绎活动。文艺是塑造灵魂的工程,优秀文艺作品能够给学生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学校可以依托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大学生参加红色情景剧、红色音乐剧、红色话剧等文艺活动,引导大学生自主进行材料选取、角色设定、情景创设、编排演练,让他们成为红色历史的“剧中人”、红色历史的“剧作者”,让伟大建党精神在观演中得到传承。
再次,开展红色基地教育活动。红色资源是最鲜活的历史,红色遗迹是最生动的教材。学校可以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遗址、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焕发红色基地活力,让红色精神可接触、可感知、可体悟,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史,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4.载体拓展:融入网络思政教学,不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他们身上具有鲜明的网络时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提升实效性,就应因时而进,遵循学生内在成长规律,将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高度融合,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将伟大建党精神育人元素融入网络思政教学中,采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网络形象和语言,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推动伟大建党精神教育走深、走实。
首先,严把入口关,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容决定形式,思政课任何形式的改革创新都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为教学内容服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网络思政教学,思政工作者应坚持内容为王,以红色内容为基础,以红色精神为导向,重视学生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的优质内容。
其次,畅通出口关,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渠道。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热衷于网络社交,擅于运用各种网络新媒体。因此,思政工作者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教学内容,传播正能量。通过微电影、微视频为大学生推送生动鲜活的党史故事,通过微党课提升新时代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通过微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知识的内生动力,切实发挥手机、电脑小屏幕大舞台的作用。
再次,落实跟踪关,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教学追踪是落实育人目标的关键。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微心声”主题专栏,让学生通过论坛、聊天室、日志、电子邮件等畅所欲言,就新媒体中的党史故事、红色精神、英模榜样等展开讨论、倾诉困惑、表达情感。同时组建专业的微团队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引导大学生将对“红色”的现实关切、理论思量升华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结语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征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伟大建党精神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指引大学生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培育大学生顽强拼搏的高尚品格,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勉励大学生肩负责任担当,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情怀,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伟大建党精神将引领大学生以革命先驱为榜样,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与祖国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实现个人价值、助力国家建设,进而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