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研究

2023-03-05朱廷建

林区教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培育中国共产党红色

朱廷建

(东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战胜各种困难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基因特质影响着无数革命先辈,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保证。红色文化蕴藏着多样且优质的红色资源,既是引领人民走向未来的精神风向标,也是实现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重要载体。在红色文化视域下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进行研究,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认同,提升大学生对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认同,有效促进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概述

1.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作为蕴含革命意义和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民族独立到国富民强的百年奋斗历程为历史背景,通过红色理论、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作品、红色旧址遗物等载体进行表达优良精神和彰显制度体系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新时代价值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大学生政治教育、价值引领、道德示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一定发展程度下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和心理意识上的归属感[2]。它与人类心理活动紧密相关,是人们根据政治生活和社会标准自觉规范自身的政治行为。对此,政治认同是政治建设的一大重要内容,在意识层面上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而大学生政治认同则是将主体定位于大学生,是他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内在地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信仰,外在地表现为自觉根据其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进行不断反思、纠正、完善个人的政治观念,从而规范自身的政治行为。

3.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在联系

第一,红色文化为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优质资源。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现实写照,它承载着党史、国史以及鲜活的革命精神,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政治品质,是政治认同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基础。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对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理念以及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第二,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弘扬红色文化的目标。红色文化从生成到发展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发展中,有着特定的政治生活内容和目标指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在政治认同上的心理走向而产生情感共鸣,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通过激活民族精神文化使当代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好中国道路的自信,维护现有政治制度的活力,把握正确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凝聚民族意志,实现价值目标。

第三,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相一致。红色文化与政治认同之间具有一致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一致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一致的育人功能——立德树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红色文化天然地具有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功能。

二、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价值

1.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认同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有力见证,它清晰地诠释了历史和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是巩固党执政合法性的厚重文化基础。近代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革命的道路上,不断地选择、吸收并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创造出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文化,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共产党人坚定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理想信念,铿锵有力地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品格、政治思想和价值取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心理期盼。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成长的印记,也印证了共产党执政的人民性和先进性[3],它既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有着突出的时代形象。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走近众多革命先辈忠诚于党的事迹,感受厚重的红色精神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认同。

2.提升大学生对中国道路的认同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抉择道路的过程中生成并不断演进的。中国近代革命岁月所生成的红色革命文化,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又蕴藏着党的初心、信仰和中国人民勇于克服重重困难的斗志,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真实写照。红色文化的历史印记深刻地向我们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从新中国发展历程来看,红色文化是“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的文化,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路线,它携带着人民的遗传基因,为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探索出适合我国发展的独特道路提供指导和动力,它见证了“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才能发展好中国,从而实现中国梦”。正因如此,红色文化为大学生坚持道路自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信任支撑,使大学生从红色文化的历史分析中感悟到中国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抉择。通过红色文化思想溯源,能够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达到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效果。

3.提高大学生对中国制度的认同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斗争中所创造和演进的独特文化形态,其中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丰富内涵。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实践,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价值,充分体现了对人民的尊重,是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文化。中国制度也严格遵循着“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和“人民中心”的价值取向,从里到外都有着鲜明的红色文化印记。由此可见,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人民中心”这一价值取向,能够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可,从而为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制度的认同给予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坚定的制度自信来自于对红色文化的自信,不然则会抹去人民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对政治制度的自信必然会出现裂痕。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值得我们尤为警惕的[4]。所以,红色文化对培育大学生制度自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功能,可以增强大学生维护中国制度的凝聚力,提高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

4.促进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红色文化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承载和发扬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高尚的革命精神和优秀的民族品格,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产物,既深刻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判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也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选择与理想追求。当今时代,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不断涌入,人们的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先进的与落后的、正确的与错误的意识形态相互交织,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而红色文化以其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和昂扬的主旋律满足了人们对社会稳定、国家富强的心理期盼,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并成为大众喜闻乐见与高度认同的文化,因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并凝聚起民族意志,积极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来。

三、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实现路径

1.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时代价值,优化红色文化资源配置

第一,坚持以红色精神感召、鼓舞大学生,确保红色文化的本质不扭曲和不变形。在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过程中,要根据各个红色作品、红色人物、红色旧址遗物等资源的不同表现形态和作用机制来分门别类、合理开发,并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将红色文化转化成人们喜闻乐见、普遍认同的文化,使其既易于了解又能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得大学生站稳政治立场,升华政治情感。

第二,根据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利用当地独特的红色资源融入政治认同培育。当地宣传、教育、文化部门应通力合作,结合红色历史因地制宜地宣传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故事,让红色故事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同时,各大高校也要鼓励和支持红色文艺创作,鼓励大学生自主结合时代要求创作红色文艺作品,如创作具有当地红色文化特点的民歌、编排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戏曲或舞蹈等,逐步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喜爱与认可。大学生更直观、更有兴趣地接触这些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能够在思想上达到共鸣,从而增强政治认同感。

第三,相关部门应切实厘清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通过系统梳理来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为高校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高质量的素材选择。另外,相关部门要与高校紧密对接,建立合作关系,为高校开展政治认同教育活动创造条件。如红色文化相关纪念馆、博物馆等可对大学生实行免费开放,降低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本;还可以设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全方位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政治认同教育,让大学生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耳所听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从而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实效。

2.健全红色文化融入机制,强化政治认同培育保障

第一,明确培育目标,科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指导[6]。要在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上下功夫,将其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开展红色文化专题研究和理论探讨,强化一线教师的教育培训,为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完善课程机制,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教材和课堂。高校应结合德育工作和教育目标,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组织编写有关红色文化的校本教材和课外读物,让红色元素渗透于校园和课堂。另外,要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多元评价体系,综合考查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量化指标,全方位且有针对性地拓宽大学生政治视野,提高大学生政治站位。

第三,齐抓共管,健全红色文化培育工作机制。高校要加强校园红色文化活动的管理,以校党委作为统一领导,各部门应系统地规划好校园文化建设,做好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预期时间表”,既要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来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又要建立健全红色文化的融入机制,从而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科学开展。

3.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渠道,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功能

第一, 以高校思政课作为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主阵地。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课堂教学素材,有机地融入思政课中,进而打造红色文化精品课堂。在思政课堂教学中以红色情景再现来感染人,用红色精神特质激励人,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深度解读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集体观念和政治情感。

第二,搭建红色文化“第二课堂”实践平台。高校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用好建党以来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革等鲜活素材,充分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知识竞赛等活动相结合,使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拓宽政治视野、丰富政治知识、增强“四个意识”和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媒介,加大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高校应善于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构建红色文化宣传工作的大平台,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经典网站、创建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红色文化板块内容。同时,要充分利用现实虚拟技术,积极开辟红色文化主题直播渠道,开展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红色文化展演,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扩大红色文化的推广渠道,使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生活高度融合,从而全面提高其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效果。

4.营造红色主题校园环境,激发大学生的践行意识

第一,营造校园红色主题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自然环境方面,可以塑立革命先辈的雕像,张贴以革命、红色为主题的横幅及开设红色文化长廊展览。在人文环境方面,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兴趣爱好发挥各自优势,自主选取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典型红色人物和历史实践,以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将其展现出来。通过校园红色文化氛围的营造,让大学生认识、了解红色文化,从而达到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使红色文化入脑入心,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与政治认同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第二,加强校园红色主题场域建设。在校内精神文化场域建设的过程中,一是将红色精神和学校实际相结合,加强“校风”“班风”“学风”的建设,营造适合校园和班级实际情况的文化氛围;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红色精神所具有的基因特质和优良品格作为其建设的标准之一,通过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行塑造和价值观确立。在校外精神文化场域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加强与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博物馆合作,实现校园红色主题场域建设资源的增量。此外,还要建立校内红色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大学生参与主题报告和研讨活动,深度感悟中国共产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奋斗历程,使他们在历史认同的同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实践中增强政治认同感。

猜你喜欢

培育中国共产党红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红色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红色在哪里?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追忆红色浪漫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