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老思想对汉初之影响
2023-03-04赵阔宇
【摘要】黄老之学是汉初巩固统治的重要思想指导,它不仅使初生的汉王朝一扫秦亡的阴霾,而且在随后开启了君主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景之时“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1]。经济如此富足,在政治也甚为清明,朝廷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一片祥和景象。可见黄老之术于汉初之积极影响。但到了景帝后期,由于“无为而治”影响下的一系列政策显现出了局限性,出现了危及汉王朝统治的诸多内忧外患,在此背景下才有了之后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见,黄老思想既有其时代先进性与积极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展现了其本身固有的局限与消极作用。所以,对待一种思想学说要辩证地看待,用到发展的眼光进行研究。
【关键词】黄老思想;汉初社会;文景之治
【中图分类号】D092;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5-000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5.001
在政治方面,汉初时期的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混乱,人们渴望社会秩序和安宁。此时,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应运而生,成为一种理想的政治指导原则。与法家的严刑峻法和儒家的繁文缛节不同,黄老思想主张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天道,通过温和的政策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刘邦采纳了黄老思想的理念,通过温和的政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为社会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
此外,黄老思想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黄老思想强调个体修身养性,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思想观念对于当时社会的简朴、节俭和谦虚的追求产生了积极影响。人们开始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内在的精神境界,而非物质的追求。黄老思想的影响使得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黄老思想对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老思想的核心理念是追求自然和谐与道德修养,这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有着相似之处。黄老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为后来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黄老思想的影响使得儒家和道家思想在汉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体系。
一、黄老思想地位的确立
秦末战乱给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大破坏,导致经济凋敝和社会残破。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温饱生活的追求变得尤为迫切,米价成为评价一个王朝好坏的重要标准。然而,汉初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饥荒,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之初,继承了秦末的困境,诸侯纷起,民众失去了生产工作,导致了严重的饥荒和粮食短缺。每石米的价格达到五千钱,人们相互食用,死亡人数超过一半。刘邦為了解决这一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允许人们卖儿子换取粮食,引进蜀汉的粮食来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然而,饥荒导致人口剧减,甚至有些大城市的人口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二三。
尽管刘邦对学术没有什么了解,但面对如此严峻的民生凋敝和社会破败,他意识到需要一种与秦朝完全不同的思想来指导国家政策,安抚百姓,让他们休养生息,否则江山就无法保持。于是,他向大臣征求意见,积极寻求治国思想。当陆贾在刘邦面前反复引用《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来强调“仁义”的重要性时,刘邦虽然一直对儒家学说不感兴趣,但他开始感到愧疚。因此,他让陆贾撰写《新语》,论述“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在《新语》中,陆贾主张“行仁义,法先圣”,强调礼法结合,并强调人主必须无为。这为西汉前期的统治思想奠定了一个基本模式。
陆贾的思想得到了统治集团的首肯和赞赏,因为每次陆贾奏章,刘邦都会称赞,并且左右侍卫会高呼万岁。这意味着黄老思想被汉朝的统治者所认可,成为汉初官方的正统思想。黄老思想的核心理念以无为而治,符合当时社会对于安宁和清静的需求,推动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黄老思想也对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二、黄老思想在汉初政策中的体现
高祖刘邦作为黄老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者,运用黄老思想的理念制订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一是组织军队复员。刘邦登基后不久,便下令解散军队,“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2],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赋徭,并减免他们的赋税徭役。这一措施的作用在于从政治上、经济上扶持一批地主和自耕农,让他们快速从事农业生产。因此这一政策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二是招抚流亡。“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遍)告,勿笞辱”[2]。号召在战乱中流亡山泽的人各归原籍,恢复故爵、田宅,各地小吏在战争时期占夺的土地,也予以事实上的承认。此举扩大了西汉政权的统治基础,对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生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三是释放奴婢。“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为庶人”[2]。因饥饿而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废黜秦朝以军功大小赐臣妾的制度,奴隶主人要为奴隶缴纳加倍的算赋,进一步铲除了奴隶制残余,此举进一步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四是鼓励生育。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诏令,“民产子,复勿事二岁”[2],采用这一政策,使得大汉帝国人口渐盛,中国人口的数量第一次达到历史上的高峰,惠帝刘盈和吕后先后加大了此策的力度。五是减轻徭役和赋税。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诏令,禁止郡国随意征收献赋,明确规定中央每年只向每人征收63钱。刘邦这些措施巩固了政权稳定,也证明了黄老之学适用于新生的汉王朝。
惠帝在位期间,曹参“萧规曹随”,即位当年就减轻田租,减免新开垦土地的赋税和部分农民徭役,土地税减为十五税一。三次下诏减轻刑罚。“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3],废除秦始皇时所里挟书律。奖励孝悌,力田等举措。惠帝死后吕后临朝称制,作为汉王朝的实际掌权者,以心狠手辣著称,公然违背刘邦誓约,大封吕姓为王,后世对其评价大多是负面的,但在黄老治国上,她一直遵循着刘邦的意志,废除了夷三族罪(后又因发生新垣平之叛乱,不得不又恢复)和妖言令,放宽对商贾的限制,两度实行货币改革,以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吕后的一系列举措使得汉王朝已经开始出现了盛世的前兆。
吕后之后的文景二帝继续以黄老之术治国,于是出现了君主社会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文帝为人仁孝宽厚,即位第一年即下诏废除收孥相坐律令,不再对犯罪者亲属实行连坐,没为官奴。第二年又废除诽谤妖言,即诅上罪,给予一定的言论自由。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颁布诏书,“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4],正式废除肉刑。除刑法举措之外,经济上他继续实行轻徭薄赋,颁布养老令,两次下诏免除百姓一半田租,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降至每人每年40钱,并下令“开关梁,驰山林之禁”,由原来的抑商变为惠商……政治外交上继续实行无为政策,尽量减少战争,安抚诸侯王等。汉景帝继续推行轻徭薄赋,将十五税一的税率降至三十税一,减轻笞刑等措施,由此,经过文景二帝的努力,黄老思想的重大成果——文景之治终于来临。
三、黄老思想对汉初的积极影响
盛世是检验国策的最显著标准,文景之治便是在黄老清静无为的思想影响下出现的,所以黄老思想对汉初社会还是起了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
首先来说,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历经惠帝、吕后,再到文景,一直都在贯彻实行“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在楚汉战争结束的60多年里,整个社会得到了休养生息,逐步达到了国富民强,“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5],后世称赞文景之治:“周曰成康,汉云文景,美矣。”坚持用黄老治国的确是一扫秦末的凋敝,呈现出欣欣向荣,百业俱兴的盛景。
其次,60多年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不仅功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经济上的富足必将转化为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上的强大,虽然文景之后的汉武帝没有继续用黄老之术治国,但他的功绩却离不开父祖的清静无为,汉景帝后期国家的极富为武帝开疆拓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鼓励生育和与民休息为汉武帝发动对外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放宽言论限制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也为文化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树立的良好国际形象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提供了先决条件。
第三是黄老思想对后来儒家的影响。黄老的“无为而治”统治使得朝廷放宽了对百家之学的钳制,汉初继承先秦百家争鸣之遗风,呈现出了思想文化的多样性。汉惠帝废除“挟书律”后,民间文化活动发展迅速,再加上私学的禁令被解除,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经学的传授和研究随之开展起来。黄老思想这种宽容性促使百家学说又再度活跃,给了儒学新的机会,使儒家思想得到了再发掘和发展,为武帝以后儒学占据统治地位打下了基础,最终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成了新的用来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思想。最后还有黄老思想中所杂糅的法家思想对汉初刑法的影响,黄老思想虽然以道家为主体,但以道释法,反对严刑峻法,主张简法轻刑,但其中也含有丰富的刑德并用、刑名法术的思想,强调刑名是治国的重要手段。这种对法家思想的改造和吸收更适合汉初的统治,更利于被汉初社会所接受,更利于汉初社会有选择地承袭法家思想指导下所开创的秦制。
四、黄老思想在文景后期的困局
任何一种能被官方承认并视为主流的思想,都有它自身的时代先进性,在汉初,刚刚经历了秦末动乱,百废俱兴的大背景下,显然主张休养生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比主张“法治”的法家思想和主张“礼治”的儒家思想更加合适。但在经历了汉初60多年发展以后,到了景帝后期,黄老思想长期无为而治的局限性带来的问题也就一一暴露了出来,由此才有了之后的儒家大一统。
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的局限性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一直令汉初统治者头疼的王国问题做大,由于实行黄老无为政治,对诸侯王采取纵容态度,致使其势力日益膨胀,乃至叛乱,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诸侯王国在地方上享有逐渐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在政治上开始与朝廷分庭抗礼,中央也日渐感受到压力,地方诸侯王势力的发展和中央王权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贾谊在《治安策》形容此时的汉王朝:“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他也向文帝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应对策略(不过由于文帝认为时机还未成熟,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建议,但贾谊的思想成为后来汉武帝推恩令的基础)。到景帝时,诸侯王的反叛已经箭在弦上,公元前154年晁错上书建议削藩,由他在《削藩策》中写到的“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可以看出,此时的王国问题已经由肘腋之患变成了汉王朝统治者的心腹之患了。
其次是社会风气的问题,由于长期的无为而治,导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风气败坏,治安混乱。贾谊也在《治安策》中指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在《论积贮疏》中也写道:“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贾谊作为有识之士已经看出了汉如果不重视礼义教化就会重蹈秦王朝的覆辙。
最后是立国之初便存在的匈奴南侵问题。在无为而治的策略下,汉王朝采取了和亲政策来应对匈奴的南侵。和亲政策的核心是通过联姻来缓和与匈奴的关系,以实现一时的和平与宁静。然而,尽管和亲政策在短期内能够换取一定的和平,但并没有实质性地解决匈奴南侵的问题,也没有取得长治久安的效果。事实上,匈奴并没有真正放弃对汉朝的侵略企图,而是利用和亲政策获取了更多的资源和优势,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实力。在文帝三年五月,匈奴入侵了北地和河南,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伤亡。尽管汉朝派遣将军驻守北地、代、赵等地进行警备,但并未采取有效的防御或反击措施。景帝继位后,仍然继续实行和亲政策,使得匈奴逐渐成为汉王朝最大的外患。这段历史表明,和亲政策虽然在短期内能够换取一时的安宁,但对于长期的国家安全和稳定并不可行。汉王朝在面对匈奴南侵时,缺乏有效的防御和反击措施,导致匈奴逐渐壮大,成为对汉朝的威胁。这也是汉初时期治国策略的一个教训,后来的汉武帝在对匈奴的对策上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措施,实行了攻击和防御并重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战略优势。
贾谊可谓是最先看出黄老思想的局限并勇于上书者,“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伤道者,难遍以疏举”。所幸汉武帝及时调整了国策,使汉王朝又重回正轨,开启了另一个盛世。
参考文献:
[1]食货志:卷24[M]//班固.漢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高帝纪:卷1[M]//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惠帝纪:卷2[M]//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
[4]文帝纪:卷4[M]//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
[5]平准书:卷30[M]//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3.
[3]楚琳依.浅析汉初黄老思想[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1):44-45.
[4]李库.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4(03):10-13.
[5]余谦.黄老思想在汉初政治中的作用[J].求实,1988(02):39-41.
[6]周典德.论“文景之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06):60-65.
[7]史源.汉朝的“休养生息”政策[J].政策瞭望,2008(12):53.
[8]任宏权.汉初复员军队方略的评议[J].军事历史,1995(03):17-18.
[9]刘泠暄.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J].中国新通信,2019,21(22):237-238.
[10]熊忭.汉初黄老政治何以成为可能[J].史学月刊,2017(08):23-37.
作者简介:
赵阔宇,河北保定人,青岛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