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洪应明的修身工夫
2023-03-04李欣
摘要:儒家一直提倡修身养性,在先秦已有修身工夫之实,明代平民文化的兴起,使得修身工夫更是如火如荼。明代学者洪应明的著名作品《菜根谭》被认为是一部个人修养的书籍,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生活,曾在国内掀起研究热潮。在此书中,洪应明认为心的本来状态是寂静澄明的,但在气的感通下心会受到物欲与情识的遮蔽,这二者均属于人的私欲。而要使心体回归到寂静澄明的原初状态,就要破除私欲对心体的遮蔽,进行时时检点、一念常惺的克欲工夫。洪应明的修身工夫结合了自己的生命体证,将工夫真正落实到了日常生活中,避免落入空谈心性的窠臼中。
关键词:洪应明;《菜根谭》;工夫;心;克欲;理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a)-0022-05
The Study on Hong Yingming's Gongfu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Regarding Cai Gen Tan as the Core
LI Xin
(Center for Stud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Abstract: Confucianism has always had the tradition of self-cultivation, which had been practiced in pre-Qin Dynasty. The rise of civilia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made the self-cultivation more vigorous. Cai Gen Tan is a popular book written by Hong Yingming who is a scholar of the Ming Dynasty. As a self-cultivation book, it is concise and informative. Therefore, there was a boom of study in China for a time. Hong Yingming believes that the original state of "Xin"(heart-mind) is quiet and clear. And "Xin" will be beclouded by material desire and emotional knowledge with motions of the "Qi". In order to make "Xin" return to the original state, Hong Yingming believes that getting rid of these desires needs the self-cultivation of introspection and alert. Additionally, the theory of Hong Yingming's Gongfu combines his own vital experience. He implements the Gongfu of self-cultivation in daily life and avoids falling into the trap of talking about "Xin".
Key words: Hong Yingming; Cai Gen Tan; Gongfu theory; Xin; Overcome desires; Li
《菜根譚》是一部明代晚期的清言小品集,它的文体类似于现在的格言,句子短小精悍,却又意味深长。据华明版本考证,《菜根谭》的版本主要分为前后集本和一卷本两个版本[1]。在内容的编排上,前后集版本未将内容进行分类,一卷本将其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涉及个人修养、处世接物等多个方面。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菜根谭》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版本、成书背景、书籍的传播与阐释、英译本翻译方法、管理思想、美学思想、文学思想、哲学思想等多个方面。在哲学思想的研究方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菜根谭》中体现的儒、释、道思想,如:桑榆认为,《菜根谭》中有诸多关于佛禅的语句,这体现出禅宗思想的审美意境[2];周铁项则认为《菜根谭》受到道家“见素抱朴”和反智思想的影响,在生活上主张节约,并认为知识的增长和积累并不能达到真正的道[3]。而对《菜根谭》儒家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庸思想,如周铁项从心性操守、立身处世、待人应事、仕隐、劳逸节俭5个方面细致分析了《菜根谭》蕴含的中庸思想,并指出中庸思想的局限性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4]。明代中晚期的正统哲学思想依旧是程朱理学,作为辅助儒家学说的佛教、道教也只有依附于儒家思想才会获得更多的生机与发展,此时儒、释、道合流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趋势。洪应明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释、道思想在书中均有体现,但二者均依托于作为根本的儒家学说。笔者在研读《菜根谭》时发觉儒家工夫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贯穿其中,成为洪应明心性修养乃至劝诫世人向善的根本。
1 洪应明交友与思想渊源考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著有《仙佛奇踪》《菜根谭》。《仙佛奇踪》成书于万历壬寅冬季,此时洪应明居住于南京秦淮河畔。据现有文献佐证,洪应明与袁黄、东林学者于孔兼有所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的思想影响。此外,洪应明十分尊崇陈献章之学,不仅入仕的人生经历与陈献章相似,在思想上也有与之相契合处。
1.1 洪应明与袁黄、于孔兼
袁黄(号了凡)为《仙佛奇踪》的前两卷《逍遥墟》题引,其中提到“洪生自诚氏,新都弟子也”[5],由此可知洪应明为四川新都县人,袁黄以“弟子”称呼洪应明,可知洪应明当时已拜袁黄为师。此外,据现有文献显示,洪应明与东林学派于孔兼也有所交往。前后集本的《菜根谭》中有于孔兼的题词:“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洪子曰:‘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其所自警自力者又可思矣。由是以数语弁之,俾公诸人人,知菜根中有真味也。”[6]于孔兼的题词中提到“菜根”,从字面意思来看,“菜根”即指蔬菜的根部,苦涩难以入口,因此食用蔬菜时,人们往往会把菜根扔掉。但菜根是蔬菜的根本,蔬菜成长所需的养料、水分依靠菜根汲取,没有根,则菜无以长成。此种道理,于人也是适用的。想要在“内圣外王”上有所作为,需要抓住工夫的根本所在。洪应明认为,这个“根本”就是我们的心体,所有的工夫都是围绕心体展开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使心体、道德意识的自我呈现。从广义上来讲,“菜根”又指人们经历的艰苦条件。在这层意义上讲,虽然洪应明所处的外在环境很艰苦,但这也让他更加清楚,所做工夫的根本在养心,心体呈露,则道通为一。
程朱理学虽仍为明代中晚期的正统哲学思想,但其发展日益僵化,逐渐成为统治者束缚和禁锢人的精神工具,丧失了它积极向上的精神本义。阳明心学已经成为学术主流,上达高层,下至百姓,影响广泛。但此时的王学末流流弊四起,只追求心体现成,空谈心性,将人的个性解放推至极端,没有具体的工夫落实,早已不同于王阳明历经磨难、见诸行为的生命体证精神。东林学派为了匡正世风,便打出重振程朱理学的旗号,强调格物的后天工夫以纠正王学末流造成的虚浮习气。东林学派的思想在江南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吸引了众多士大夫,其中包括于孔兼。“杜门著书,发明理学,与梁溪、顾宪成、高攀龙相应和。其论学一轨程朱,尝曰:‘学不在事空言,无求顿悟,惟下学上达,躬行君子,是儒门真传。”[7]可以看出,于孔兼求学一本程朱,注重后天工夫的落实,与东林学派思想主张一致。而且顾宪成与顾允成修成东林书院后,也经常请于孔兼到东林书院讲学,因此证实于孔兼确为东林学派的成员。洪应明与于孔兼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东林学派思想的影响。
1.2 洪应明与陈献章
鲜有先贤之名出现在《菜根谭》一书中,陈献章是其中之一。对陈献章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想进行考证,便能发现洪应明的人生轨迹及仕隐的矛盾心态与陈献章非常相似,这也是洪应明非常尊敬与欣赏陈献章,并将他写入《菜根谭》的原因。
陈献章早年参加会试落第后,从学于吴与弼,由追求“外王”之道转向“内圣”之学。“其于古圣贤垂训之书,盖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陈献章由不知入圣之门,到舍弃一切繁杂,付诸行动于最简易直接的静坐,最终成就“自得”之学。成就“自得”之学后,陈献章复游太学,“及此岁未暮,驱车适康庄……愿言各努力,大海终回狂!”[8]表明自己仍希望能通过努力对当时的政治时局做出改变。但3年后的会试失败使他彻底放弃了科举入仕的念头,专心于“内圣”之学。日后,虽有人举荐其入仕为官,但陈献章也以赡养母亲为由选择乞归。林俊与陈献章有所交往,并在陈献章应诏进京时给予帮助。他在《祭白沙陈先生》一文中提道:“木高风摇,行高人毁,然而攻洛者,蜀人也。”[9]暗示陈献章应荐不中是遭人阻碍。明代政治腐败,士人不得统治者的重用,奸臣从中玩弄权术,普通人的仕途变得更加坎坷。陈献章放弃“外王”的政治理想,选择乞归,实际是避祸的需要,不得已而为之。
对此,洪应明深有感触。他早年于南京求取功名,但于仕途中受挫,后归隐山林,修养身心。“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能发出此种感慨,洪应明仕途受挫,不排除有奸臣权贵从中作梗的可能。纵有满腔“外王”的政治理想,但现实中的官场人心险恶,稍有不慎便会有性命之忧,因此有人选择攀附权贵,向世俗之流低头。但洪应明遵从自己的本心良知,从积极出仕到退隐而居,由“外王”转向“内圣”之学。“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但洪应明并不是脱离世间归隐,如果仅使自己的形体远离世间,一旦重新于世间接物,就会容易出现之前修炼的工夫不足以灵活待人接物的情况,心灵也无法实现自由洒落。只有在人世间归隐,才是形体和心灵的双重修炼,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操持,接物之时才不会“动心”。洪应明于日常生活中归隐,依然关心社会政治,他将追求“外王”之道化于“内圣”之中,将这一政治理想贯穿于整个修养工夫。与阳明心学只注重个体生命的道德修养不同,东林学派主张将个人修养工夫与政治追求结合起来,个人的生命价值要在参与国家政治中实现,这也是洪应明受到东林学说影响的表现。
2 洪应明克欲明理的工夫进路
从《菜根谭》中可以看出,洪应明以“心”为本体,将“理”收归于“心”,心具众理,心体呈露,天理自明。心体本身是澄明、寂然不动的,但在气的感通之下,容易受到遮蔽。为了使道德意识能够自主呈现,就需要后天克欲明理的工夫落实。洪应明虽以“心”为本体,但没有陷入王学末流空谈心性,讲究心体现成的流弊,而是以后天的具体工夫落实来使心体光明,呈现本心真面目,在工夫论的意义上将“心”与“理”统一起来。
2.1 两种私欲:物欲与情识
洪应明认为遮蔽本体的障碍主要有两种:物欲和情识。二者都是人的私欲。“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滌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洗涤最难。”他以明珠为喻,明珠混入泥沙中,还比较容易清洗,因为泥沙只是附于明珠的表面;若以白银、黄金为印章,嵌入明珠以作装饰,而后想要明珠恢复原貌,则就不易了。情识对心体造成的遮蔽比物欲对心体的遮蔽更加深厚难改,因此,改变情识的工夫就比克除物欲更加困难。“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10]眼、耳、鼻、舌这些外在的感觉器官不会思考,与外物相接时容易受到遮蔽,因此也可以将它们视为人的身体的“物”,受到遮蔽的身体的“物”与外物相接触,就容易将人引向迷途。对于人的本心来说,物欲是容易分辨与断除的。身体的“物”与外物相接触,受到遮蔽便会产生物欲。因此,只要关闭身体的感觉器官,切断与外物相接的中介,直面澄明心体的指引,则物欲就无从产生。
而情欲意识的产生过程,心体是有所参与的。具有思考能力的心,在气的流动感通之下发挥作用,情欲意识得以萌发。“从五更枕上席上参堪心体,气未动,情未萌,才见本来面目。”值得注意的是,洪应明在这里认为“气”会影响心体,“气”的动与否决定了情识是否萌发,并以此来判断心体是否处于本来状态。情欲意识比物欲更难去除,是因为在“气”的流通下,情欲意识直接与内在心体发生连结,导致心对圣贤之道、至一之理的理解有所偏差,甚至与天理有所违背,从而无法实现心体原初状态的自主呈露。洪应明注重从“五更枕上席上”为学求道,参堪心体,一方面在于“五更”这一时间节点:五更是黑夜与白日的交替之际,天色即将放亮,万物即将复苏,人们的心体也开始有所活动,在此时参堪心体,最易察觉其动静与否;另一方面,此时的外在环境极为安静,没有平日的纷繁嘈杂打扰,更有利于静中省察,反求诸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洪应明做工夫的勤奋刻苦。
2.2 “时时检点”与“一念常惺”
“道是一件公众的物事,当随人而接引;学是一个寻常的家饭,当随事而警惕。”洪应明强调后天工夫的平常性与适用性。他认为圣贤之道并非圣人的专属,通过学习,将后天的修养工夫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能克除私欲,实现圣贤之道;另一方面,洪应明肯定了求道不应脱离世间生活,求道工夫应在涉世的待人接物中践行。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越非至人,至人只是常。”“淡”“常”是道体的特征,道存在于寻常的日用生活中,但又超越于寻常的日用生活。“淡”是“无味”之味(“真味”),“常”是“平常”之常,然而“淡”与“常”却不能直接被人们所感知、捕捉到,而是含蓄于那些能直接显现的事物之中。“游鱼不知海,飞鸟不知空,凡民不知道。”未经过为学工夫的人不知道为何物,道在何處,就如鱼在水中游却不知水为何物,鸟在空中飞却不知天空所谓何物。人们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后天工夫,才能逐渐超越感性,在寻常事物中体会到“淡”与“常”,实现心体光明,理于心中呈现。通过“学”能克除私欲障碍对心体的遮蔽,《菜根谭》中所体现出的“学”主要是时时检点、一念常惺的工夫。“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时时检点”不仅是强调时间上的紧密性,随着时间推移,主体活动的场所会不断变化,因此检点的对象也就拓展到空间事物、事件中。“一念常惺”则强调在已发念头上用功,未发时的心体是寂静澄明的,气的流动感通使心体萌生出情识念头。因此,洪应明认为应于日用生活中时时、事事上检点,反求诸己,使自己的内心常常处于一种警觉的状态,反省已经萌发的念头和即将付诸或者已经付诸的行为,是否符合天理道义的要求,如有不符,及时检讨改正。
洪应明的“检点”工夫保留了对外在事件的省察,对私欲念头的克除改正则受到东林学派“格物”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心体是受到物欲与情识的遮蔽,因此要恢复心体的原初状态就要克除人的这两种私欲,树立内在于主体的道德规范意识,随时随地对心的各种活动和所发的念头进行道德审查,私欲克除得一分,天理便在心中显现一分,私欲克除至无,心体便能光明澄静、天理自明。虽然东林学派打着重振程朱理学的旗号,但实际对程朱理学进行了很大改造,如“格物”在程朱理学中是指通过格事事物物以尽事物之理,“天理”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而东林学派认为天理是内在于人、人人先天固有的,只不过受到人欲的遮蔽,因此要恢复内在的天理,呈现心的本来状态,就要克去人欲,“格物”被改造为主体的克欲工夫。可以看出,洪应明“时时检点”“一念常惺”的克欲工夫深刻地受到东林学派思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将洪应明工夫思想归入东林学说,但洪应明保留了主体对外在事物、事件的审查,在这个意义上讲,他的工夫又是“一体两面”的。
2.3 “识”“力”夹持与“动静一如”
“胜私制欲之功,有曰识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识得破、忍不过者。盖识是一颗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斩魔的慧剑,两不可少也。”此外,时时检点、一念常惺需要“识”与“力”的相互夹持,“识”即察觉、识别,“识不早”就是要求人们在妄念形成初期即能识破,这不仅能够使人们分辨善恶念头,更能引导坚持克除私欲念头的正确方向。“力”即为克除私欲、妄念的恒心,它为正念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确保私欲尽除。洪应明将二者视为破除蔽障、制胜私欲的“法宝”,可以看出克除私欲不仅需要具体的工夫落实,还要保证能坚持正确的方向,更要持之以恒,而“识不早”“力不易”就是去欲工夫的辅助和保障,二者缺一不可。与此同时,洪应明强调做工夫要在动中以达静,“处闹中能取静”。犹如陈献章的“静坐”工夫,“静坐”并不是完全抛弃“动”,而是于动中求静,目的是使心脱离平日里的聒噪浮华,真正沉寂下来,学者先须学会于动中处静,将身心并归一处,再于静中体察心体的自由灵动,实现静中有动。值得注意的是,心本来就是一个活物,心体寂然不动的本来状态是在它生生不息的运行中实现的,这是于动中处静的另一面向。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一如,否则就会造成静时心体澄明,动时心体又丧失了原本的灵明状态,强调修身工夫落实在日用生活中当是动静一如的,这既避免了修身工夫沦为无所致用的“死”工夫,又避免了沦为动时、静时两种工夫。
3 结语
洪应明作为晚明的一名学者,以作品《菜根谭》著称于世。《菜根谭》记录了他的日用所思,在思想上整体是呈零散状的,我们仍能从零散的语言中管窥到一些身心修养的工夫。儒家一直有修身的传统,在先秦已有修身工夫之实,到宋代“工夫”正式被理学家们作为修身的目标、践行方法、境界义的综合并广泛使用,明代平民文化的兴起,修身工夫进行得更是如火如荼,洪应明的修身论说就是这一修身工夫潮流下的产物。他正是处于文化转型时期诸多儒者们的一个缩影,面对思想文化上的“三教合流”和严峻的政治生存环境,毅然以儒家修身工夫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洪应明的修身工夫皆从他真切的生命经历中得来,能够真正地于日用生活中操练,洪应明自清苦中历练,所处环境的艰苦和复杂,磨砺了他顽强的意志,使其意识到,只有通过时时检点、一念常惺的工夫,才能在动态的日常生活中克除物欲与情识,达到本心的湛然明澈,天理呈露于心,与道为一。这是他从生命体证中获得由凡至圣、于涉世中回归本心澄明状态的真工夫,时至今日,洪应明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和他克除私欲遮蔽的工夫落实,对当代人们进行身心修养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华明.《菜根谭》版本谈[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152.
[2] 桑榆.去留无意 宠辱不惊——漫谈《菜根谭》的禅宗意境[J].中国宗教,2007(2):46-47.
[3] 周铁项.道家思想与《菜根谭》[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9-21.
[4] 周铁项.《菜根谭》与儒家中庸之道[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65-68.
[5] 洪应明.仙佛奇踪图传[M].张立华,校.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3.
[6] 洪应明.菜根谭全编[M].李伟,编注.长沙:岳麓书社,2006:3-168.
[7] 谢振定.明儒言行录续[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773.
[8] 陈献章.陈献章集[M].孙通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145-279.
[9] 林俊.见素集[M].合肥:黄山书社,2013:383.
[1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35.
作者简介:李欣(1998-),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明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