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之源:20年艰辛守护
2023-03-03海一史晓婷
海一 史晓婷
2023年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20周年。青海作为三江之源,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曾经,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恶化,湖泊大量消失,野生动物锐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先后实施,到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无到有地建设起一整套保护体系,再到作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首批顺利设园……
廿载巨变,三江源见证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辉煌历程,堪称一本美丽中国的“教科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立国家公园,意味着对三江源生态实行最严格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青海省对体制试点范围内6类15个保护地,进行了功能重组、优化组合。同时,着力破解“九龙治水”,将分散在林业、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划归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实现“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的目标。
经过五年多的试点探索和一年多的建设实践,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实现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三者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之路。
如今的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水塔”坚固丰沛,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万物争荣的壮美画卷。
“艰苦的地方最能锻炼人”
可可西里无人区就在昆仑山脚下。29年前,生态保育工作者杰桑·索南达杰和队友在此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押送歹徒返程中,索南达杰遭歹徒袭击,壮烈牺牲。27年前,以索南达杰命名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站在此建成,赵新录就是进驻这里的第一批工作人员之一。
20余年里,赵新录和战友们抗高寒缺氧,斗盗采盗猎分子,行程80余万公里,巡山500余次,先后破获多起特大盗猎藏羚案件和非法运输、买卖藏羚皮等野生动物制品案件,通过长期不懈的反盗猎斗争,可可西里境内藏羚种群数量由原来不足2万只增加到现在7万多只。
4.5万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一座座保护站像是孤岛,广袤而寂寥,每当万家团聚时,巡山队的队员们却坚守一线。在这片天寒地冻、风雪弥漫的荒漠上,赵新录和战友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
“为绿水青山出一份力”
山川巍峨,湖泊静谧,野生动物悠然自在。33歲的索索在扎陵湖畔长大。从出生开始,他的生活就没有离开过草原和牛羊。7年前,他却放下牧鞭,从一名放牧人成为一名“管护员”——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地区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全世界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肩负着“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管理经验,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使命。
为保护生态,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保育区和生态保育修复的5300多万亩退化草原实行严格禁牧。自此,索索穿上荧光色背心,戴上红袖标,每月定期深入草原,捡拾垃圾,保护草场。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共有1.7万名像索索一样的生态管护员,“现在草长得和羊腿一样高,很多草原上曾经消失的动物又回来了。”索索兴奋地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绿水青山出一份力。”
主题解读
雪山巍巍,湖泊片片,群花点点,生灵息息,构筑了三江之源最纯粹和宁静的美。这里是“中华水塔”,是稀世珍禽的聚集地,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地,也成为了无数探险者的“秘境”。近20年来,无数人扎根在这片艰苦的土地,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使命,才有了如今山清水秀、万物争荣的壮美画卷。
运用示例:
极地之水,肆意流淌在灰白的山间。充盈着诗意的风景背后,是无数英雄扎根二十年的艰辛守护。赵新录和队友们不畏艰险,跋涉在天寒地冻、风雪弥漫的荒漠上,守护藏羚平安,在一望无际的可可西里,留下了深邃的脚印;33岁的索索,弃牧从护,一心一意地守护着草原生态,荧光色的背心,如繁星点缀皓月的夜幕,托希冀于牧原的黎明。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在它深深掩埋的心窝中,无数守护者们缝缝补补,缝出了一个绿色青海。——陕西省西安铁一中湖滨中学 马佳莹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