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的逻辑、趋向及经验
2023-03-03樊荣
樊 荣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共同构成了社会形态,是不同性质社会的表征。“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承担着论证统治阶级或执政党的合法性、政治凝聚、动员社会成员实现共同目标等功能”[1]。因此,一个政党所坚持的主导意识形态反映着其价值理念,当通过宣传教育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共同理念时则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无论历史方位如何变化,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本文拟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的理论根源、内容的丰富与空间的拓展、认同的实现过程三个维度揭示演进逻辑,更加全面深入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的演进趋势、特点及启示,旨在新时代能够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的逻辑理路
意识形态建构必须遵循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上,结合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实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化时代化。而这个过程运动的内在机理对于把握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演进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逻辑:遵循意识形态本质的内在二重性
“意识形态”是近代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最早由特拉西提出,被看作是脱离现实的空谈。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与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进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并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将意识形态看作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视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演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首先必须准确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此基础上,在实现意识形态丰富与发展过程中凸显实践性与思想性的本质属性。
1.实践性:意识形态与其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意识形态本质的实践性表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并非纯粹理论性的意识形态,而是与所处时代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一方面,生产力发展引发的社会形态演变促使意识形态变化。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历史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形态,而不同社会形态所形成的意识形态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社会形态的意识形态也不会是静止不变。这是由于不同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同,推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反过来,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又通过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而推动社会发展,这正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重要原理。另一方面,生产力对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揭示意识形态演进的客观存在。马克思阐述了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指明了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其中,生产力对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具有决定作用,因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也就决定了意识形态演进的客观存在。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的深刻变化和时代背景的转换及时地推进意识形态建构,而能够发挥凝心聚力,统一思想的作用。
2.思想性:意识形态是特定阶级根本利益的观念体系
“意识形态的思想性,是以一定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反映意识形态社会主体的原则立场,标志着他们在意识形态上的成熟程度,并且规定着该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发展规律”[2],突出表现为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一是意识形态体现为领导阶级的思想观念与理论体系。这表明意识形态服务于统治阶级掌握与维护其政治权力,当统治阶级发生变化时,意识形态也会随之而变。人类不同社会形态下形成了奴隶主阶级意识形态、封建地主阶级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而这些意识形态之间的本质区别则是在于掌握政权的阶级不同。二是意识形态表现为引导民众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在政治生活中,意识形态与特定的价值体系密切相关,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着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同时还形成了符合自身现实利益的价值判断标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其在作为领导阶级并为了进一步巩固自身政治统治权力时,会通过向民众传播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引导民众产生与自身一致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这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原则与立场,同时以此影响民众的思想倾向性。
(二)历史逻辑: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涵丰富与利益主体扩大并举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与党的百年历史相伴而行,经历四个时期的伟大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内涵。同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代表的利益主体不断扩大,经历了政党意识形态—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扩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的成果体现。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意识形态内涵发展
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决定了其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并且经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涵丰富与创新发展。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在内涵上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中国特殊的国情状况相结合,进一步地根据领导人或领导集体的认知和经验,有意识地建构起来的一套思想和理论体系”[4]。由此可见,党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包含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根源,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元理论”。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新发展。根据意识形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原则,近代以来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以及在不同时期的现实状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必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将经验升华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在党的七大被确立为指导思想。此后,毛泽东思想被广泛运用于革命实践的各个领域,指导中国革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走向新的胜利。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新中国“站起来”的伟大成就,用实践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的经济状况和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也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涵。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内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此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从国内来看,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经过探索实践首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得以进一步丰富。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新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新内涵。
2.党的历史方位变化推动实现“政党—国家—社会”的演进
“‘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是先于国家的创立并且由于其具有对国家存在基本原因的说明,因而影响着国家政权的建设和发展。而伴随着国家的成立与发展,意识形态建设也随之获得了成长的动力机制”[5]。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也是客观使然,经历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选择—诠释之后,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且成为自己的政治信仰。
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小农经济的儒家意识形态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各种“主义”碰撞冲突阶段,完成着意识形态的解构与重构。一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众多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库中探寻救国之路,但均告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这些仁人志士指明了方向,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借鉴,从此开始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又一次重构。他们开始关注和研读引领这场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这个新思想在经历各种思潮冲击的同时,越来越与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相契合。当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成为必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二者共同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建构意识形态的过程与其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相伴而行。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革命,旨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建立在经历了长期封建统治的中国,人们的思想观念必然会经历重大的冲击,而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执掌政权的党,必然要求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进行重构,而党的意识形态自然而然地上升为新政权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
“从国家构建(state-building)的角度看,最具原初形态的‘意识形态建设’往往就是指涉一个国家的立国基本精神,以及这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得以立基的信仰与价值体系。它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密不可分”[6]。执掌国家政权后,面对日益复杂的利益关系,党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与党的执政基础,党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新政权有机结合而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一方面来指导国家的各项事务,另一方面借助国家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向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使之影响人们形成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需要被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所认同,使得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与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保持一致,更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三)实践逻辑: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为主线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过程贯穿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首先是认知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根据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需要将之重构,并对其进行灌输和宣传,建构起新型意识形态来摒弃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而逐渐被更多民众理解和认同,演进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对此,本文主要从政治认同的实践逻辑视角,从认知与阐释、选择与宣传、信仰与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被认知到认同的实践过程,阐明中国共产党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现过程。
1.认知与阐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民主革命领导者的资产阶级,中国早期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这件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呈现出相对零散化与片面化。作为民主革命领导者的资产阶级为了探索中国资本主义革命道路,其最早向国内传播马克思主义。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阶级立场及理解程度的限制,导致其并未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微不足道。其次,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将马克思主义研究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联系的过程中形成较为全面认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发动阶级斗争是改变中国现状的救国良方。因此,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代表通过创办刊物、发表文章等方式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例如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让更多先进青年有机会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单纯接受到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本土化,使更多中国人有机会了解马克思主义。
2.选择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选择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居于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同时积极地向民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使之能够被更多人接受,并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具体而言,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选择与生产维护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通过系统化合法化的方式论证与阐释自身的政治理念与原则。二是中国共产党借助不同方式向民众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要为先进阶级所掌握,还要掌握在广大人民群众手中,并以此引领与塑造民众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相对成熟的意识形态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思想宣传、理论学习、整风运动、思想论战等方法对党员、青年学生、工人、农民等不同群体开展意识形态教育,让民众对党的政治原则、政治价值理念实现认同,承认党的领导代表广大人民的普遍利益,进而为巩固自身领导地位奠定了社会基础。
3.信仰与践行: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财富
从特殊到普遍、从部分到整体是阶级社会每一个意识形态生存的必然方式。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的实践来看,一是中国共产党不仅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丰富发展意识形态内涵,使之成为民众的政治信仰。这不仅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还需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普遍”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说服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其能够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二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伟大胜利,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量。人民群众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积极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产生正确行为实践。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的历史趋向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从批判性、否定性意义向描述性、解释性意义转变的发展过程。“既然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历史化了的意识形态,那么,不难想象的是,所有阶级的意识形态都不可能是现场直接生成,总有其历史的沉淀,总离不开对前人思想的接传和超越以及继承和批判等过程”[7]。中国共产党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深受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依据不同时期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与党的根本任务的变化,党的意识形态建构工作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建构的时代性。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革命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意识形态呈现革命性,是由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革命阶级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任务,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就必须用先进的思想武器广泛凝聚革命力量,进而建立无产阶级新政权。同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革命精神。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消解旧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构建适合中国社会和符合无产阶级利益诉求的新意识形态过程。早期共产主义者积极学习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随着革命实践的逐步推进,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不能简单照搬,既然是用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必然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对此,党领导工农群众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革命型意识形态。同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形象生动地分析了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夺取革命斗争的胜利,成为全党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以小说、戏剧、歌曲等通俗文艺形式宣传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成为重要方式,促进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就此,中国共产党人秉承“解放中国”“造福人民”的价值理想巩固军心与赢得广泛民心,领导人民群众取得革命最终胜利,向国内民众与国际社会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所选择的道路切实可以改变近代中国前途命运,拯救人民大众于水火之中。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意识形态建构转为批判性
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变革意味着统治阶级和执政党以及国家政权的更迭,在意识形态领域必然经历破旧立新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发生了改变,新旧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进入决战阶段,党需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这需要通过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宣传,用新的理论武器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虽然人民群众在广泛参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否定和破除过程中提升了社会主义政治觉悟水平,但由于受“左”和右的思想影响,人们的思想被束缚于姓“社”还是姓“资”、姓“公”还是姓“私”的抽象意识形态争论,片面夸大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致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斗争愈加明显,甚至偏离正确轨道。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意识形态建构突出建设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发展的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初期,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而不断丰富,邓小平理论由此创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得以创造性重构,突出表现为建设性特点。此后,面对国际形势变化与国内发展需求,党根据此时的党情和国情需要,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这个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阵地,同时在逐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巩固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人民大众。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相辅相成,对确保意识形态建设坚持正确方向具有长远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意识形态建构坚持守正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
进入新时代,“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8]。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强调在意识形态建构中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强调守住马克思主义之正,要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又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中,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所以说,新时代建构意识形态凸显了守正创新的时代特点。
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的基本经验
以史为鉴,不断总结历史实践过程中的丰富经验是我党遵循的重要工作理念。从理论、历史与实践三重逻辑阐释中国共产党如何推进意识形态建构历程,实现了内涵的与时俱进和价值地位的提升,总结历史经验为今后抓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构工作提供了启示。
(一)坚持意识形态建设规律
意识形态建构体现了党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把握与实践。具体如下:
第一,遵循意识形态发展规律。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实际需要不断变化,党的意识形态也经历着调适与丰富发展。一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较强的实践性。党的意识形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在建构意识形态体系过程中注重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同时,又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产生更新的理论成果纳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中,这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建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二是强调服务于党和国家政治建设,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对维护执政党合法政治地位与国家政治稳定有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显性或隐性方式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递于人民群众,维护国家平稳运行。三是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依据不同时期党的历史任务及具体实践才得以丰富发展。党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奋斗史,取得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成就,并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飞跃,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涵更加丰富,保证了理论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第二,尊重意识形态认同规律。一方面,党的意识形态建构成效体现在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形态的认同过程。意识形态认同过程需要通过借助形式多元且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民众在认知的基础上引发积极肯定的情感,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最终在行动上拥护与践行党的路线方针。另一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科学的意识形态是党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所遵循的思想指导。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是被动地照搬马克思主义教条,而是基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刻剖析中国具体实际,产生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科学理论。与此同时,民众在接受党的意识形态教化过程中也经历了认识、选择与判断,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具有阶级性特征,是无产阶级追求自由解放的理论指导,这也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指导地位始终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遵循的准则。一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党的历史与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这就要求党在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与解决问题。尤其是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辨别不同社会思潮是与非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便体现出党正确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正确政治立场与政治方向。意识形态建构的实践过程、内容体系都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党执政的合法性具有反作用,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党、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首先要明确党的政治立场与政治方向。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看,党在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中始终遵循的政治前提是站稳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坚定不移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提升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明确社会主义政治立场与政治方向离不开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尤其是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与政治素养。党在新时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培养一批又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者、信仰者与传播者,使其较为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巩固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全面领导
不断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全面领导既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又总结和完善了党的实践经验,深化了党的建设规律。一方面,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要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一定的战略高度与政治层面有效推进,要结合实际不断摸索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的经验方法。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还是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基于实际考察与实践过程中对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逐步达成共识。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例如“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9]。“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0],“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11]等,都深刻体现出党对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视。另一方面,提升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有学者认为“对话语权的争夺实际上是对领导权的争夺,掌握了话语权也就掌握了领导权,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到实现全面执政,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不仅占据了社会优势,也实现了政治优势”[12]。在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越来越多民众的认同和支持,也带动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学习和接受,促进了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反过来新政权的权威性又会保障人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从而使得党真正掌握了意识形态话语权。党始终注重巩固宣传舆论阵地,从报纸、出版、广播拓展至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网络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党的最新理论思想,从而使之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并奉行为自身的价值理念。
(四)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3]而理论创新又会引发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发展。一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坚持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学习教条或是拿来主义,而是要结合具体实际认识、运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故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意识形态建设时都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一切意识形态的内容,都是从相应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引申出来的,经济基础的任何新变化,都需要新的意识形态内容给予支持”[14]。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我们党建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坚持的哲学要义,赋予了党的意识形态以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征。在面对新情况与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促进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使之成为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生推动力,更好地适应与反作用于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文化作为维系国家与各族人民的重要精神纽带,其教育功能与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共通且可以相结合。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5]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克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在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丰富党的意识形态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过程中面临艰难险阻,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立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境界。
(五)注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大众化
党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在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与认同,这也就要求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大众化,通过大众化实现化大众,进而引导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与党、国家、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意识形态建构的价值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要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的价值目标是被人民群众认同,体现了建构活动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第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准则。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最广泛群众基础的重要依据,同样也是意识形态发挥功能的关键。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体现了党的意识形态性,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第二,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诉求。科学的意识形态是党说服与动员民众的重要工具,而究其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所奉行的意识形态是否可以反映与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一种政治价值观及其体系能否被人们所接受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们利益的实现程度”[16]。尤其是面对社会思潮多元化,党和政府也及时回应群众在民生、公平、权力等方面的利益诉求,始终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持一致。第三,积极引导人民实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大众化不仅体现在思想层面,同时还落脚于行为实践的检验。思想引导人们的实践行为,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引导人民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中满足自身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要贴近现实生活世界。人民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对象,其思想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宣传党的意识形态尤为需要连接现实生活世界。第一,宣传话语通俗易懂。意识形态本身较为抽象,在宣传教育过程中为了增强大众的理解与接受程度,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方式同等重要。通过将抽象的价值理念凝练为通俗易懂的道理,如“摸着石头过河”“打铁还需自身硬”等话语以贴近生活且易于民众理解,从而更容易获得民众认同。第二,宣传方式趋于生活化。党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中也不断探索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党就通过戏剧表演、歌谣、故事等方式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以循循善诱的隐性教育方式使其深入人心。第三,宣传范围日趋广泛。传统的报纸、广播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载体传播速度较慢、传播范围有限,随着网络日益普及于人们生活,党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网络平台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也成为常态。党不断拓展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载体,在全社会范围营造良好的意识形态宣传氛围,进一步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党百余年意识形态建设的丰富历史,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感悟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理论指导所展现的真理力量。随着意识形态教育范围的不断扩大,促使全社会成员在学习与实践中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科学意识形态。新时代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尤为需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时刻注重总结党的成功经验与夯实理论基础,直面党和国家面临的国际国内的各种重大风险,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指导全体人民踔厉奋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