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时代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3-03李志远
李志远
一、引言
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和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智能化的高效、便捷的服务,也深刻地影响到企业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财务会计部门作为企业信息处理的中心,已经成为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先行者和突破口。本文结合数智化背景下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针对应用型高校当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改革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若干建议。
二、数智化时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
1.会计人才内涵的转变
数智化时代,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已经从事后算账向规划未来转变,传统的记账、算账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需求。决策者更为看重的是会计信息系统能否提供实时、全方位的数据及价值分析,以便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及时做出决策,进行风险管理。显然,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从单纯的报送财务报表过渡到了提供多维度的数据及分析结果。会计的目标、职能都发生了变化。
会计人才内涵的这种转变必将导致会计人才培养方向发生变化。数智化时代的会计人才,将由以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转型为能够支撑企业决策的管理会计。一方面财务会计人员应有专业财务知识和能力,熟悉企业业务,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掌控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发展趋势,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另一方面,企业财务会计人员还要具备数据搜集、甄别和分析能力,规划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流程,实现业财融合和提供智能决策服务。
强调财务会计人员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数据价值创造和参与管理决策,将成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内容,这也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会计人才需求发生改变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正在由追求高速发展向强调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总量基本趋于稳定,社会结构基本趋于平衡,会计学专业相关工作岗位也趋于饱和,总量上不存在明显的增长趋势。但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会计行业的应用和推广,财务会计人员在专业知识贮备、技能掌握和素养培育方面都需要做好转变和提升,只具备会计专业技能已不能满足人工智能模式下的财务工作需要,会计人才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智能化会计处理系统会完成大量的会计基础工作,比如云报销、智能支付、网上报税、电子档案等智能化管理手段的出现,将有可能导致从事基础性工作的会计人员需求量大幅下降,而那些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与此同时,数智化时代仍将有大量的会计工作无法被智能系统替代,例如财务机器人只能完成重复性、规律性较强的一些基础性工作,而对于那些需要考虑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各种复杂因素的战略管理会计等领域,仍需要大量高端财务管理人员,这将成为社会的主要需求,而且有可能出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新的与会计相关的岗位和角色,比如对企业财务会计相关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需要数据分析师;结合企业经营管理设计运行智能化财务软件、搭建企业智能会计平台需要既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又具备计算机软件专业知识的软件架构师等。这些新的岗位也是会计学专业人才未来就业的重要方向。
3.会计人才需要跨界培养
数智化时代,会计学专业学生除了要具备会计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外,还要具备对大数据的搜集、分析能力,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嵌入计算机语言中,通过计算机软件精准地表达会计信息,用大数据思维搭建财务分析框架,根据企业经营特点构建业财一体化的数字化运行模型。
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和会计学均属于技术性比较强的学科,人工智能、自动化和大数据知识的学习对于会计专业教师来说有一定难度,而软件、计算机类的教师学习财务会计知识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这导致大部分高校同时具备财务会计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基础的高校教师较为缺乏。
所谓会计人才跨界培养,一方面就是要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时进行学科交叉,实现软件、计算机类学科与会计学科的交叉培养;另一方面就是要校企结合,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践密切结合,充分利用企业的平台和资源,引导企业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中来,比如联合高等院校进行订单化人才培养,确保人才培养紧跟企业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
三、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会计人才内涵理解和要求的改变,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方向发生了变化,也对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在当前高校的会计学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难以适应这些新的要求。
1.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定位决定了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是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定位和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式和手段,进而影响着会计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侧重或停留在核算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注不够,尤其是针对智能化会计所涉及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依然缺乏明确的规划。大多数高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数智化时代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需求和高要求,难以应对智能化财务环境的挑战,从而导致其缺乏就业机会或可持续的职业发展空间。
2.课程体系不科学,教学内容不合理
面对数智化时代的到来,传统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固有的课程之间相互孤立、专业知识面局限于会计学科本身等问题变得更加突出。部分高校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开设了“财务大数据分析”“财务共享”等相关的课程,但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一般都不作为专业骨干、必修课程,内容上仅停留在数智化知识的认知层面,未能实现与会计的深度融合。
也有少量具备软硬件条件的高校,能够开设“大数据财务决策”“语言与数据分析”“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挖掘”“大数据可视化”等智能会计类核心课程,对传统会计学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但各高校在具体课程名称、内容安排、课时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明确。
3.重财会专业教学,轻综合能力培养
会计学专业教学内容历来偏重于会计专业理论,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集中在会计认知实习、会计核算实习、会计信息系统操作等实习实训课,总体上来说,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是局限于财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除了会计核算能力之外,大数据、机器人、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财务大数据分析能力、管理决策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亟待加强。
4.实践教学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够用
数智化时代,财务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数据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操作能力。目前来看,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只设置财会软件操作类课程,主要偏重计算机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即便是开设了智能会计方向的部分高校,软件及计算机类的实践课程通常以教材上的实验案例为基础,在实验平台上模拟操作,缺乏真实的工作场景和环境,无法体现现代管理思想多元化、不确定性的环境情形。这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
四、构建数智化时代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为培养适应数智化时代需求的会计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重视构建“会计+数智”相互融合的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提升学生的数据搜集、筛选、分析、预测、决策和整合能力,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1.明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各本科院校应根据当前数智化时代的要求,转变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观念。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要确定既服务于本地经济发展,又顺应数智化时代潮流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内容融入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培养智能会计人才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对数智化平台和工具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他们交流沟通能力、决策能力等,以满足不同企业对会计人才的不同需求。
2.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
为了适应新时代对数智化会计人才素养的要求,高校在设置信息技术类课程时,应统筹安排跨专业、跨学科课程,保障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无缝衔接。将大数据、互联网、机器人、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类课程作为专业通识课,增强学生智能化数据技术素养。对传统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课时进行压缩和整合,并在原有会计专业课程中全面渗透智能化因素。比如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其内容一定要增加大数据分析技术等;调整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结构和内容,全面结合财务共享平台、财务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取消落伍的一些实习课程,比如会计手工记账实训等。
3.培养数智化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智能会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理论功底深、操作能力强、能够适应数智化环境的教师队伍。由于目前智能会计人才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高学历、高水平的智能会计人才凤毛麟角。因此,智能会计教师的来源还是要着眼于内部培养。综合类大学或理工类大学可以借助较强的信息技术学科的力量,培养懂会计懂信息技术的教师。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通过院校、校企之间合作,共建师资队伍。鼓励会计学教师参加学术会议、集中培训、企业锻炼等形式,实现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知识的深度融合。
4.完善教学条件
高标准建设数智化实验室是开展智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之一。建设智能财务共享、大数据财务分析与决策等实验室,优化理论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实践课程平台水平,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实务化、立体化、可视化、智能化的课程教学。
教材是制约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智能会计类课程的配套教材比较少。已有的部分教材往往偏重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甚至有些教材只是在传统计算机信息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大数据、机器人知识,没有真正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建议由政府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协调,由高校和信息化企业合作,对传统教材体系进行深度重构,推出一整套智能会计类教材。
5.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多元化培养模式
在智能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积极有效地整合校内外资源,对接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中介机构等单位,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融为一体,实现校企育人协同效应。高校要借助企业的先进技术与实务经验,搭建学生实践教学平台,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