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智慧审计的发展探索
2023-03-03路露
路 露
一、引言
21世纪,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人工智能开始向社会发展各领域渗透。传统审计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下弊端渐显,已无法适应现阶段审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应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智慧审计平台的建设。传统审计面临着转型的需要,智慧审计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人类活动嵌入自动化过程,代替审计人员完成大部分的基础性工作,大大提高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为了更加适应社会新形态,加大智慧社会的治理力度,势必要迈出新的一步,智慧审计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未来审计发展的新态势。目前,我国审计单位在开展大数据审计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审计证据不足、审计数据共享程度较低、审计过程智能化程度不高等。而智慧审计注重汇集广大审计人员的智慧于一体,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实施,有利于解决大数据审计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更有效地实行全面审计。
二、目前大数据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单位和审计工作人员积极探索开展智慧审计,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积极有效的工作方法,推动了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的不断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智慧审计的摸索过程中,不同审计单位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1.审计数据共享程度不足
在不同的地方,各审计部门通过自己的努力分别建立了数据库,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但是审计数据仅限于审计单位自行内部使用,没有很好地实现充分共享,势必导致计算机审计方法重复编写,资源浪费。基层审计单位由于行政上对人员和工作实行的是条块管理,业务项目都是由各个领导带领分管科室完成的,并且基层审计单位人员数量不足但工作量大,审计人员习惯于固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注重审计数据的共享,导致大量信息资源未能转换成共享信息。
2.审计证据不足
审计证据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在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决定的时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意见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审计证据基础上,而审计证据不足将直接导致审计意见缺乏可信度。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所处部门的整体的运行机制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环境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审计证据充分性产生影响。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审计证据无法支撑审计过程继续进行的情况,只能直接采用被审计单位保留的数据,而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去获得,所选数据缺乏可靠性,导致审计证据不充分。
3.审计过程智能化程度不高
为了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社会对审计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审计需要快速适应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目前被审计单位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高、数据量大的情况,审计面临着大数据处理能力不足这一巨大挑战。日常审计项目中存在许多重复性项目有待执行,由于缺乏自动化检查工具,仍然需要人工的方式去执行相应的审计程序,效率较为低下,同时也影响审计覆盖的范围。当前日益复杂的审计环境和海量数据使得审计亟须提高自身的智能化程度,传统审计方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下,应着力推进数字化审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筛选并调取被审计单位相应的信息,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并最大限度地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得以充分利用。审计人员不能再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简单重复的基础性工作上,而是应该解放自己的双手,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加强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意识,在挑战中不断进步,抓住机会,不断发展。
三、智慧审计对解决大数据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审计即将人的智慧赋予计算机,同时利用计算机的人工智能技术创造智慧,利用计算机实现审计人员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审计人员利用机器学习、因果推断等高质高量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环境,有效地进行数据分析,能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
1.有利于充分实现审计数据的融通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在被审计单位业务交易、资金划转、支付方式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审计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技术环境,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建设信息化平台成为实现审计数据共享的必要前提。通过建设信息化平台,审计部门可以将所有审计资源集中到一张“网”上,避免审计工作人员重复浪费精力。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更是审计部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可以充分实现审计数据共享,整合审计资源,大大提高审计质量。数据共享还可以创新审计管理机制,强化审计管理,对审计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部门整体的工作效能。
2.有利于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充分性是审计证据数量上的衡量标准,审计证据越充分,审计人员得出的审计结论越具有可信性。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取证的约束性较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很难得以保证。而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平台集聚了海量的数据,审计人员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可以突破传统审计的固有局限,获得更加充分的审计证据。随着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单位内部普遍采用传感器、RFID和GPS来完成信息的自动采集,由此产生了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非财务信息与单位内部的其他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审计人员充分去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在保证审计证据充分性的前提下,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预测在何时何地发生审计舞弊事件的概率,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审计计划上,从而促进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
3.有利于提高审计过程的智能化程度
智慧审计利用统一的数据适配器,支持数据实时动态采集,可以365天不间断审计来完成设定的审计任务。同时,根据计算机系统的自助学习功能,不断提高审计的针对性与操作性,实现“精准审计”。随着被审计单位规模的扩大,业务往来较为复杂,且内部组织机构层级较多,加大了审计难度。在人工智能化的助力下,审计人员可有针对性地开发信息化审计平台,提升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能够将其和其他部门联系起来,将精细化理念贯彻落实到位,将海量的数据统计工作交给计算机进行,很大程度降低人为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失误,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审计工作人员可从不同角度对各种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形成强大的电子数据库,为日后审计工作随时抽调审计报告提供便利。通过本年度与往年的审计报告的对比分析,审计工作人员可以发现当前财务管理、经济活动以及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决策,合理评估风险。
四、实现智慧审计的必要前提
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海量数据与被审计单位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复杂,需要将更多的理论与技术融入审计过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各行业的科研人员正在思考如何运用新兴技术推动本行业的发展,因此“智慧审计”一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提出,但智慧审计的实现有三个必要前提。
1.完全占据审计数据
开展大数据审计的必要前提就是完全占据审计数据,审计数据的占有程度决定了大数据审计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审计单位想要开展一个地区“三公经费”的审查情况,如果缺少大数据的支撑,则需要审查被审计单位所有账目,这必然要耗费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在有限的审计时间里检查所有的账目是不可能的。因此,审计人员只能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抽取一定比例的样本数据,进而以部分检查结果来推断整个地区的“三公经费”情况,但这种抽样方法以部分来推断整体的情况是小数据时代审计的思路。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审计人员若想发表充分、无误的审计意见,必须依据所有的审计数据支撑。这也是大数据环境下完全占据审计数据理念的具体体现,不是抽取部分数据,而是全部数据。
2.适应复杂的数据环境
大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指的是不方便用数据库二维逻辑表达实现的数据,在业务领域,纸质资料不断被电子信息存储方式所取代。因此,在内部审计工作所获取的资料中,存在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大致可以分为文本类、图像类和视频类,以这几类非结构化数据形式提供的审计资料中往往蕴藏着诸多有用的审计线索和证据。目前没有快捷的方法来处理非结构化数据,针对非结构化审计数据量大、形式复杂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审计成效,避免误入无目的、无方向的数据处理误区,应建立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的整体框架。审计人员应加强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利用,重心应放在数据采集、归类处理与预处理、知识挖掘和信息融合等方面,以充分发挥其在审计中的作用。
3.调整固有审计思维方式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审计人员应调整审计思维方式,必须要创新,必须抛弃惯性思维,提高动态思维的能力,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新时期的审计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书面资料,不能只是简单地看看凭证、财务报表等资料,应积极主动地予以延伸。对于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疑虑,要及时地去和被审计单位沟通,这是审计发现问题的首要环节,往往一些问题都是通过这一环节顺藤摸瓜被发现。此外,调整审计思维方式要抛弃审计惯性。审计惯性指的是审计人员往往以早先确定好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来开展审计工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审计工作也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审计模式,而应以新思维来应对新问题、新情况,推动审计事业的新发展。
五、结语
21世纪,人类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一种新型的战略生产要素。审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非结构化数据占比越来越大,审计实践需要探索创新,审计理论也需要突破创新。智慧审计的提出打破了传统审计模式下抽样审计的限制,实现审计数据全覆盖,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极大地提高了审计质量。审计线索的筛选和提取为现代审计提供了新思路,它将直接影响着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而且审计线索筛选是智慧审计相较于传统审计的巨大进步。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审计创新的发展已快于审计理论的发展,审计人员需要总结审计理论与技术的关系,形成新的理论范式,更好地为审计实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