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惠金融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023-03-03

上海商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岳 屹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和长期努力,我国经济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债务约束与金融需求。普惠金融近年来已发展为金融领域重要分支,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内涵界定、行为范畴、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四个方面。

二、普惠金融内涵界定

2005年联合国国际会议中提出普惠金融(Finance Inclusion),也称“包容性金融”,这一体系对金融服务群体进行了扩展,将薪资、收入较低的贫困人口和家庭涵盖在内,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在此之前,亚洲开发银行的普惠金融服务只面向贫穷困苦的人员和家庭。为推出这个新概念,联合国动员多位专家通过各种形式起草蓝皮书,详细刻画描绘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前景,并在日内瓦举行了关于“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全球会议。Honohan(2005)等认为在消除贫困差异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普惠金融的包容性,消费需求会拉动经济增长,普惠金融的发展缩小贫困差异、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经济增长才能获得持久的拉动力。CGAP(2006)认为追求福利主义迈出了实现小额信贷扶贫目标的一小步,如何在历史的发展长河里长久持续地开展金融支持服务,才能迈出实现小额信贷扶贫目标的一大步。在《Access for all: 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s》一书中提到普惠金融是使用更多类型的分销系统、更多的技术和更多的人才来创建为所有穷弱的群众服务的金融系统,并提高他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个标题解释了这种新的小额信贷愿景在实际、非技术方面的意义。2008年印度委员会对普惠金融定义的解释中不难看出,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必须在第一时间满足低收入贫困人群最低需求,同时也要降低该部分人群的信贷成本。这意味着普惠金融既可以被视为一个获得信贷、改善银行服务的过程,也可以被视为一个发展公众可用的社会和经济基础设施的过程。简而言之,普惠金融不仅关乎金钱和储蓄,而且关乎直接消除经济中存在的社会排斥状态。

二十一世纪初,亚洲小额信贷论坛顺利召开,本次论坛再次将“普惠金融”普及至国人视野。焦瑾璞(2010)认为“普”代表了金融服务范围应扩大至纳入所有需要金融服务的人、“惠”代表通过合适的金融服务能改善经济状况,普惠金融更多的是在巩固现状的基础上整合分散的小额金融服务,运用金融手段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这一先进的发展理念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支持实体经济、助力共同富裕为落脚点,聚焦小微企业和社会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为实体经济发展贡献金融力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趋势,“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

三、普惠金融行为范畴

普惠金融行为范畴包括服务群体和评价标准两方面。服务群体方面,世界银行(2006)认为普惠金融的受众为广义范围所涵盖的社会上的任意阶层群体。杜晓山(2006)认为小额信贷应当覆盖社会人群的90%,主要服务对象包括极贫者、贫困者和脆弱的非贫困者,而普惠金融体系整合了小额信贷,需要满足贫困和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务需求。国际上针对普惠金融具体实践的服务群体,采取的是我国在规划中对特殊群体的划分。银青志和姜濯(2022)指出存在高交易成本、高信贷风险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商业银行服务的主要群体。

评价标准方面,Beck(2007)首次尝试衡量金融部门外联指标,提出了99个国家的银行部门外联的新指标,总结出普惠金融测度的八维评价指标,由银行监管机构提供的汇总数据构建。为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稳定性,银监会(2011)发布的通知中多次列出了我国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考核条例,更好地维护了金融市场的公平与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世界银行(2014)主要根据银行存款、支付、贷款、保险等具体的账户交易情况,每三年调查一次的数据作为评估和监测普惠金融的核心指标。中国人民银行(2018)结合G20普惠金融成果文件,更新补充了超二十类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和填报制度,包含银行活跃账户人口比例、电子支付、投资理财、贷款、其他平台借款、金融知识等51项指标,囊括使用情况、可得性、质量3个维度。郭峰等(2020)从3个维度(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刻画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表示普惠金融不仅仅局限于银行服务,还包括支付、投资、保险、货币基金等更全方位的业态。

四、普惠金融影响因素

Bittencourt(2010)研究了巴西在1980—1990年代金融发展与经济收入的变化,发现金融的发展可以有效缩小收入不平等的差距,在当时高通货膨胀率的环境下,穷人可以将从金融机构获得的信贷资金进行短期或长期的生产投资,使自己免受反复出现的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影响。Sarma等(2011)主要研究普惠金融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运用国际金融机构与人类发展指数(HDI)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出普惠金融与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程度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Anand等(2013)认为金融产品的需求因人而异、因国家而异,遂对普惠金融和经济增长进行定量分析,随着普惠金融指数每增加1%,基于跨国数据的人类发展价值指数平均增加0.142%,而在印度各州该指数上涨0.139%,根据研究结果发现其深度、可用性和使用率与贫困成反比。Chen(2016)通过对部分国家短期系数的整理,发现金融发展会在长期内减少不平等,而在短期内会加剧不平等,一个国家良好的治理质量可以促进金融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

王婧和胡国晖(2013)通过实证检验方法,分析得出宏观经济产业和交通、通信等接触便利与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政府的金融调控与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呈负相关。《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当前国内普惠金融面临着服务不均衡、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商业可持续性低的问题与挑战。郭田勇和丁潇(2015)对比国内外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发现宏观和微观因素都会影响到普惠金融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飞速提升,居民在家庭收入稳定后逐渐提高金融意识,金融市场更加活跃。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居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资源价格差异愈加明显。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有效拓宽金融服务范围,为更多的贫困弱势群体提供正规的金融服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完善基础金融教育的普及,从而减少金融排斥现象。蒋庆正等(2019)选取东、中、西部数字金融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对标电子银行使用广度、深度和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更愿意向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提供服务,因为这些地区的社会更成熟、科技发展更完善、区域教育更优良、居民金融意识更先进。刘刚(2019)表示商业银行承担着社会责任,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解决传统普惠金融面临服务不均衡和高风险、高成本的问题,同时推动业务创新,增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

五、普惠金融发展对策

美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遵循法制化路径,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美国《社区再投资法》主要以积极激励和积极引导为基础,辅以强制性约束。对实践普惠金融的业务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发展商业金融业务的支持和鼓励力度,而不实践普惠金融或未有效实践普惠金融的商业金融机构应为发展商业金融业务设置更严苛的条件。Khurana等(2006)发现在落后金融市场中,高成本的外部融资会对金融发展造成明显限制,而金融发展能够对信贷扭曲情况进行缓解,企业增加流动资金极大地补充了现金持有量的缺失,将现金流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旨在通过发展普惠金融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为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水平,数字普惠金融成了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新动力。互联网与金融快速融合衍生出数字普惠金融,简化了线下的繁冗手续,线上线下“精准”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金融服务。Pan等(2016)认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极大地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金融参与者之间的交易耗损,更多人倾向于选择移动支付交易,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金融体制的发展。邱兆祥和向晓建(2017)表示普惠金融服务涵盖实体经济,金融欺诈产生信息安全问题、征信体系信息不全面、混业经营模式下监管漏洞等一系列弊端凸显,从提高金融知识水平、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经营等方面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多条发展路径。“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2020)”旨在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金融脱媒趋势愈演愈烈,数字金融成为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

六、结语

通过整理已有文献不难发现,“普惠金融”现已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理论体系。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普惠金融的实践主体,因小微企业高风险的特点导致金融机构小微贷款过度依赖抵押担保。金融机构的贷款产品与普惠群体融资需求匹配度不高,不同行业不同客户需求也各不相同,普惠群体更渴望金融机构能够提供适应各行业、各环节、各时段的个性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如何创新金融产品去匹配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将是下一阶段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为使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调整金融政策,着力破除制约加快市场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断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普惠金融发展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