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享受思维的乐趣

2023-03-03陈德兵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评议全班孟子

陈德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4.懂得《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是怎样证明自己观点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常识

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14课《文言文二则》,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则《学弈》。(板书课题)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

2.出示作者简介,生齐读。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二、反复练习,熟读课文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先把文章读熟。大家看看要求,放开声音,自由练起来吧!(出示朗读要求)

(1)放开声音,自由练读;(2)遇到长句,看看注释,想想应该怎么断句。

2.生自由练习朗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师相机指导读音、停顿。

预设断句指导:思/援弓缴/而射之。

4.师范读。

要求:一边听,一边留意老师的断句。

交流:师朗读时在哪些地方有明显停顿?

5.课件标示全文停顿,生齐读,师点评。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6.学习用歌诀乐读法诵读全文。

(1)师示范。

(2)师一句一句带读。

(3)生自由练习,注意停顿和节奏。

(4)指名展示,师生评议。

(5)全班齐诵。

7.尝试背诵。

(1)出示镂空全文,生尝试背诵。

弈秋,(    )者也。使弈秋(    ),其一人

(    ),惟(    );一人(    ),一心(    ),思

(    )。虽(    ),(    )矣。为(    )?曰:(    )。

(2)全班齐背。

三、趣味填空,讲述故事

1.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为了方便称呼,請你给文中人物分别取一个有味道的名字。

2.请你将取好的名字放到括号里,并读一读,看看是否合适。(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   )、(    )二人弈,(    )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      )俱学,弗若(      )矣。为(      )智弗若(      )与?曰:非然也。

3.指名朗读填入名字的课文,师生评议。

4.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讲给同桌听一听。

(1)同桌互讲小故事。

(2)指名全班展示。师生评议。

5.用自己的话说说几个难句的意思。

(1)师出示难句及注释。

(2)指名说意思。

(3)师讲解课文最后两句意思:“是”是代词,指后面这个人,“其”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为了加强语气,起强调的作用。

四、还原文本,领悟道理

1.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说出自己的理由。

预设:这个故事是虚构的,理由有二:第一,其中一人学棋老是开小差,弈秋不可能不知道,不可能不提醒教育,不至于出现文中写到的后果;第二,文中明确用了一个“使”,这个“使”就是假使的意思,是作者的一种设想,表明这个故事并不是真实的。

2.猜一猜,作者孟子编这个故事是给谁看的。

3.生交流讨论。

4.师小结:同学们都从文中读出了自己的感悟。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谈论的可是君王的成长哦。

(1)出示课文原文,师范读。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师疏通大意。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必定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5.现在,你明白孟子想说什么了吗?

预设:

易生之物一曝十寒,都不可能生长;学习治国之道一曝十寒,也不可能真正学到家。

下棋是一门小技术,不专心致志地学习,都不可能掌握。而治理国家是一门大技术,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更不可能掌握。

易生之物一曝十寒,学下棋一边听弈秋的教导一边想着天鹅,学治国一会儿听孟子的一会儿听奸邪之人的,都是不专心致志的表现。

君王学习治国之术,应该一心一意地跟随孟子学习,不要受别人的干扰。不应该今天听了孟子的(观点),明天又听别人的(相反的观点)。

6.师小结:这就是高度自信的孟子,这就是心系社稷的孟子,这就是心忧天下的孟子。我们今天常用的两个成语,就源自这里,一个是“一曝十寒”,一个是“專心致志”。

7.生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分辨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师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辨别“辨日”“辩日”。指导写“辩”。

3.两小儿围绕太阳在争论什么问题?请大家好好读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理清辩题

1.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指名汇报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3.全班齐读。

4.将文中两小儿分别取好名字,带入文中,再次朗读。

5.读这篇文言文,我们同样可以用歌诀乐读法来诵读。师示范读;用歌诀乐读法带读。

6.生练习诵读。指名诵读课文,师点评。

7.全班单手拍桌面,一起诵读全文。

8.两小儿在争论什么问题?

9.生讨论,师小结。两小儿争论的问题是:太阳何时离我们远、何时离我们近。

三、小组演读,梳理理据

1.这篇文章对话之多,多到很像一幕话剧。这样吧,我们就将它编成一个剧本,来表演着读一读。

2.师出示毛坯版“剧本”:大家赶紧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完善剧本,并在小组内演一演吧!

《两小儿辩日》剧本

时间:公元前510年左右的一天

地点:孔子东游列国途中

人物:孔子、小儿甲、小儿乙、孔子学生

场景:孔子乘车东游,在一条乡间小路边,两小儿在为某事争吵得不可开交。

【幕起】

旁白:公元前510年的一天,孔子周游列国,来到了东边的某个小国。孔子的学生驾着一辆破车,缓缓前行,车上坐着他的老师孔子和师兄师弟等人。学生看见不远处有两个小孩子在激烈地争吵。

学生:老师,前方有两小儿在激烈争吵,不知何故。

孔子:待为师下去看看究竟。

【孔子下车,来到两小儿身边。】

孔子:两位小哥,你们因何辩斗呀?

两小儿:

孔子:请两位小哥把自己的观点一一道来。

小儿甲: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小儿乙: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孔子: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见孔子一言不发,两小儿越辩越凶。】

小儿甲:

小儿乙:

小儿甲:

小儿乙:

……

【两小儿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实在是没办法,想起了孔子。】

两小儿:

孔子:

两小儿:哈哈!孰为汝多知乎!

【幕落】

3.小组协商完善剧本,并彩排。

4.请一两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表演,师生评议。

5.讨论:孔子为什么不能决?

预设:两小儿辩斗有理有据。

限于当时的科技条件,孔子在这方面所知有限。

6.梳理:两小儿的观点、理由、事实依据分别是什么?填写下列表格。

7.请你用“因为……而……所以……”句式说一说两小儿的思考过程。

预设:

因为同一个物体,离我们远的时候看上去小,离我们近的时候看上去大,反过来说就是,同一个物体看上去比较小的时候离我们远一些,看上去比较大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而太阳早上看上去大,中午看上去小,所以说,太阳早上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

因为同一个发热的物体,离我们近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热,离我们远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凉,反过来说就是,同一个发热的物体,当我们感觉到热的时候,说明它离我们近,当我们感觉到凉的时候,说明它离我们远,而早上太阳刚出来时我们感觉到凉,中午太阳当空照的时候我们感觉到很热,所以说,太阳早上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

四、揣摩语言,推敲注释

1.经过了一番彩排、表演或者观赏表演,结合课文注释,你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生自主练习讲述。指名讲述,师生评议。

2.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

从开头看,两小儿和孔子应该是第一次见面,互不相识;从结尾看,两小儿显然知道了眼前的这个大人就是孔子,而且还知道孔子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故事前后矛盾,可知这个故事是作者虚构的。

两小儿年龄不大,应该没上过多少年学,但是说话却如此有文采,这也不像现实生活中的小儿。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呢?可不可以将孔子换成一个普通老者,比如一个老农、一个渔翁或者一个樵夫?

预设:

孔子是当时大家公认的最博学的人,这个世界上有些问题连孔子也不能“决”,说明世界之大,奥秘之多,人类不可能穷尽其理。

古代普通老者没有文化者甚多,将孔子换成一个普通老者,不能说明世界奥妙无穷、人类认知有限的主旨。

4. 请同学们看看这条注释,大家有疑问吗?(出示)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指名交流。预设:盂是方的吗?作者会用一个方形的事物来比喻太阳吗?盘和盂的区别在圆与方吗?

5.怎样求证盂的形状?

预设:联系生活中的实物验证。查找最权威的工具书。

师出示《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释义。略。

通过上述释义,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6.师小结:我们读书的时候,要多思考,多求证,这样才能获得相对正确的认识,才能和作者的本意离得更近。

7.背诵全文。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深圳小学 )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评议全班孟子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原因
难忘的两次评议活动
凭什么第一是你的
磨刀不误砍柴工
全班都“疯”了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全班发言最积极的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