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六下)教学设计
2023-03-03陈炳峰
陈炳峰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皎”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寒食》教学设计
板块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寒食节)
2.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3.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领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 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第105天,清明節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等风俗。
2.了解作者韩翃。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板块三 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春城、御柳、汉宫、传蜡烛、
五侯。
3.解释诗意。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预设: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预设: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 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预设: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城”: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两者结合呈现无限美好。
2.为什么不说“处处飞花”?
预设:双重否定:增强了肯定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预设:“飞”字极富动感,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措辞精当。“飞花”是典型的暮春景色。明写花而暗写风,意蕴深远。
小结:这首诗传诵千古,得益于“春城无处不飞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飞”。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预设:风是无影无形的,我
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预设: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预设: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第二课时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这首诗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10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2. 生读诗题。
板块二 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生自由读全诗: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出示易读错的字: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指名读,读出节奏。
5.读出韵味。
6.师范读。生自由练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 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 自读自悟,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 讨论汇报: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哀怨。
3. 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伤感)。
4. 用一个词语描摹这样的情感(相思)。
5.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借助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
预设: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迢迢”和“皎皎”相互呼应,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弄”是摆弄、抚弄的意思。动词透露了织女的心境:心不在焉、心神不宁。
②引出《木兰诗》中的“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不成章:蕴含着“思”。织女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②泣: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③零:本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④有感情地朗读。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可以想象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它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6.齐读古诗。
7.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8.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
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
第三课时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板块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我们会做些什么呢?
2.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題)
3.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4.了解诗人王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 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1、2句,并理解意思: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含义: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3、4句,并理解意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含义: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 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怎样的情景?(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预设:“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预设: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8.生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作者单位:山东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