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石灰吟》《竹石》(六下)教学设计
2023-03-03吴捷陈秀娟
吴捷 陈秀娟
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4.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进一步体会诗歌背后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进一步体会诗歌背后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马诗》教学设计
导入:
唐朝韩愈在《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往今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满腹才华,却无从施展,李贺便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贺写的《马诗》。
板块一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初读《马诗》,读出节奏,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要求:五言诗,标出节奏,读出节奏(二三停顿)。
(2)读好词汇:燕山、月似钩、金络脑。借助注释理解“金络脑”的意思。
络:多音字,用网状的东西套住,根据字理识字,插入PPT图画让学生深入了解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金络脑属贵重鞍具,若马佩戴金络脑,则马主人的地位较高。此处指“戴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2.检查反馈。
(1)师指名读。
奖励任务:当小老师,邀请一位学生再次朗读,同伴互相点拨读通读顺诗句,读出节奏。
师小结:通过伙伴协作,我们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了。现在老师给大家配乐,我们能否尝试在音乐应和下读出韵律呢?
板块二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理解《马诗》的诗文意思。
2.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出示)
(1)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根据上述两个问题引发思考,展开想象。(板书:沙如雪 月似钩)
师小结:诗的前两句,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月如钩”表面上是形容月亮弯弯的形状,但“钩”也是古代的一种弯刀,在“大漠”“燕山”這样的特定环境下,“月如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3.解析“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出示)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展开思考。
师小结: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现了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感受一下如果一匹矫健的骏马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板书:金络脑、踏清秋。出示。)
(1)为什么是“踏清秋”,不是“踏春风”?有什么情绪的差别呢?
(2)“踏”之中你能读出什么?用“踩”好不好?为什么?
师小结:“踏清秋”声调铿锵,一个“踏”字写出马之矫健,词语搭配新奇。“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这也是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出示)
这匹马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
师小结:“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这是作者的希望,使热烈的期盼化为一声长叹。
(出示)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板块三 了解诗人,升华诗格
同学们,诗人他真的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现在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作者,看看李贺背后的故事。(出示)
1.李贺才华横溢。李贺在年轻时就展露了才华,6岁(贞元十二年,796年)时便能撰写诗文,14岁时(贞元二十年,804年)就因自己创作的乐府诗歌而闻名,在文坛崭露头角。
2.李贺怀才不遇。他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想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3.李贺一生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
中去世。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4.李贺生肖属马,又恰逢李贺本命年马年,在其本命年写作了《马诗》。
师小结:这首诗是作者在借马自喻,(板书:托物言志)体会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作者借马的穷达哀乐,写遭际,宣泄情感,表明自己的高贵气质却境遇不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抨击当朝的流弊,也写出了这个时代仕途穷困的文人共同的命运。
“诗鬼”李贺一生都想着为国效力,让我们饱含激情一起来读一读:(出示)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李贺《马诗(其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
板块四 拓展延伸,融会贯通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如李贺这般愿为国效力,拳拳赤子之心天地可鉴。从相类似的文章(《石灰吟》《竹石》)我们习得了一些共通的学习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
二看诗文解大意;
三抓关键词句想画面;
四知作者背景表志向。
第二课时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自学迁移:
1.课前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课前学习单
(1)小组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并借助课前学习单和课文注释,了解诗意。
(2)教师适时点拨:
理解“吟”。(“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游子吟》。读了这么多遍,你觉得“吟”在这里还可以怎么理解?(颂、赞等等)
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石灰这不同寻常的经历吧。(出示石灰的制作过程图片,见课件。师作讲解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2. 抓关键词,想象诗文所展示的画面,深层次朗读。
《石灰吟》中引导学生抓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配上雄浑的音乐,让学生展开想象,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成果。让学生在想象中深切感受到石灰石在熊熊烈火中依然从容不迫的姿态。(出示)
从“千”和“万”你能感受到什么?
师小结:(1)这一次又一次的锤子和凿子可是重重地砸在、狠狠地敲在石灰石的身上的啊!再读。(2)让我们一笔一画地再写一写“锤”和“凿”,再一次地感受石灰石所受的磨难吧!(指导书写“锤”和“凿”)
过渡:石灰石所受的磨难仅仅是千锤万凿吗?(引出烈火焚烧)
师小结:石灰石烧制的温度那可是1000摄氏度以上啊!指导生再读。(出示)
“若等闲”,你能想到哪些诗句或词语?
师小结: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与今天我们所学诗中的“等闲”是一个意思,都是视为平常、很容易的意思。
过渡:这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石灰畏惧了吗?(引读最后两句)
师小结:石灰就是如此的坚强不屈为清白,从容不迫为清白,现在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我们一起读出石灰不怕牺牲的精神。
3.抓关键词,想象诗文所展示的画面。(出示)
《竹石》中哪些字眼让你感受到了竹子的
坚忍不拔?
预设: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咬:紧紧扎根在土里,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4.結合事物的特点深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远大志向。
(1)初步感受诗歌情感。(出示)
小组交流: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竹石: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2) 深入感知作者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课学会的方法,结合诗人生平,小组讨论,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轮流汇报。
预设:《石灰吟》抓“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表面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板书:不怕牺牲)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表达了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板书:要有骨气)朗读,读出做人的道理。
再联系两位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市长乐区星纪园学校)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