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浪淘沙(其一)》《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六上)教学设计

2023-03-03郭剑波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江南春浪淘沙古诗

郭剑波

教学目标:

1.会写“涯”和“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会默写《浪淘沙(其一)》。

3.借助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大意,借助具体诗句,体会诗的意蕴。

4.了解三首古诗的表达方法,掌握对仗的妙用,体会诗词之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解题知意,读准读顺

1.揭示课题,理解其义。

从三首古诗的题目上,你分别获得了哪些信息?

问题提示:

《浪淘沙》,唐代曲名,但这个题目恰好与诗人描绘的景色相吻合。

《书湖阴先生壁》,“书……壁”,指写在墙壁上的诗。

2.出示学习任务,生自学。

活动一:

(1)借助注音或工具书,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读通。

(2)同桌互读互听,要求:互相检查、互相点评。

3.师生分享读。

(1)任意抽查几桌试读,进行评点:纠正问题,引导读好。

(2)师示范读。

(3)给古诗做好停顿记号读。

提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生自由展示,评点提升。

(5)小组合作读,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顺是古诗教学的基础性要求,同时古诗教学也应突显朗读的作用。因此本板块采用自主读、互助读、检查读、展示读、示范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接触古诗。在读中增加学生对古诗本体性知识的了解,在读中增强学生的语感,在读中帮助学生构建理解诗文内容的图式。)

板块二   说意说景,读出画面

1.自学“字词意”。(出示学习任务)

活动二:

(1)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内商讨难解字词的意思。

(2)组内确定好向其他小组挑战的“字词”。

2.组与组“词义大挑战”。

重点提示:

(1)“簸”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bō和bǒ。出示义项让学生选择读音。

(2)出示“郭”文字演变的图形,理解其本来的含义。

(3)出示“畦田”图,感知庄稼人的勤劳。

3.辨析“标志性”图景。

(1)默读课文,从三首诗中分别圈画一个字或一个词代表诗人所写的景,并说出理由。

答案提示:

《浪淘沙(其一)》: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天涯……

《江南春》:莺啼、绿映红、楼台、烟雨……

《书湖阴先生壁》:净无苔、手自栽、护田、排闼……

(2)生自主辨析。

(3)三首古诗,你分别读出了哪些画面?逐一交流。

4.练习读出“画面感”。

朗读提示:

《浪淘沙(其一)》,前两句语速放慢,语调沉稳,突显黄河九曲姿态与磅礴气势的画面感;第三句节奏稍快,语调激昂,突显想象变化之快和直上云霄的气概;第四句语调转向平缓悠长,突显憧憬、回味之感。

《江南春》,前两句语调柔和舒缓,读出千里江南广阔的声色之美;后两句语调稍低沉,抓住“烟雨”读出朦胧迷离之美和历史厚重之感。

《书湖阴先生壁》,前两句语调舒缓闲适,抓住“净无苔”“手自栽”读出院子环境的清幽之美;后两句语速逐渐放慢,抓住“护田、绕”“排闼、送”读出景物变化的动态之感和田园自然之美。

5. 指名朗诵,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在古诗学习中,难懂的字词是学生的“障碍”。抽象、强制的讲授方法,不易使学生形成学习能力,采用自主探索、挑战解疑、空白补缺等形式,既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寻找、辨析“标志性”图景环节,其不在于学生的结果是否统一,而在于此过程中學生赏析了具体的景色。从“读出景”到“读出画面”,为整体上把握诗的内容提供了台阶。诗是文字、画面、声音的美妙结合体,因此在诗文的学习中,若构建“读、想、说”共融的通道,将会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深刻度,加深他们对文字的理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板块三   赏文赏法,读出意蕴

1.品味“相同”妙笔之处。

学生阅读补充资料,探究三首古诗写景方法的异曲同工之处。(课前提前发放阅读材料,见文末附件。)

板书:用典

2.探究“不同”妙笔之处。(出示学习任务)

活动三:

每人任选一题完成(也可多选,时间3分钟)。

(1)描写“黄河”的诗句很多,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这些诗句与课文中刘禹锡的“黄河”对比,你更喜欢哪句中的“黄河”?讲明理由。

(2)如果把杜牧的《江南春》改为:“莺啼绿映红,山郭酒旗风。南朝遍地寺,多少烟雨中。”你认为可以吗?

(3)读读《书湖阴先生壁》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还能想起其他类似的诗句吗?

3.生自主完成。

4.全班交流。

追问提示:

《浪淘沙(其一)》:对比朗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读出诗句中“黄河”的变化。

《江南春》:你还能说出含数字描写春景的诗句吗?

《书湖阴先生壁》:

(1)体会“对仗美”:谁和谁对对子?怎样对的?

(2)“护、送”可以换成哪些字?把这些字放到原句中读一读,你认为能代替吗?

(3)师生合作读出“对子”的韵味:一水护田,两山排闼;一水护田绕,两山排闼来;一水将绿绕,两山送青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板书:夸张、数字、对仗、拟人。

6.练习读好诗人的妙笔之处。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知其然,更要让学生懂得知其所以然,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本课古诗下的景灵动、丰满,诗人的生花妙笔之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习得。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补充资料阅读中体悟典故的妙用,在对比想象中感知夸张浪漫的手法,在比较转换中掌握古诗中数字的意义和作用,在探究发现中赏析拟人的神来之笔和对仗的魅力。围绕表达的巧妙之处,每首诗的品鉴都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助推学生对诗意有更深层、更全面的理解。)

板块四   品情品志,读出诗人

1.扮诗人的“知音”。(出示学习任务)

活动四:三首诗都是写景的,但似乎看不到人的存在。你能结合课文中的三幅插图推想一下:三位诗人在把自己的诗说给谁听?会说些

什么?

2.生默读完成。(提示:静静思考1分钟)

3.班级小组内交流,并扮演角色表演对话。

交流提示:

三位诗人可以和多种角色对话,如刘禹锡可以对黄河、朋友、自己、牛郎织女倾诉;杜牧可以与游人、友人、朝廷等诉说;王安石可以和湖阴先生、山水、邻居等相谈。

4.选代表在全班分享对话表演。

5.有感情地“读情读志”。

提示:自由尝试读出诗人的情志→推荐读→师生对读→配乐读→有感情背诵。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诗可言志,诗可表情。本环节通过设置情境:推想诗人和多个身份对话,让学生在有梯度的语言训练和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中感受诗人的内心,真切读懂诗人。师生对读、配乐朗读、有感情背诵等诵读活动中,学生能把诗中隐藏的内容和自身的体会读出来,以此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板块五   写字写诗,背诵诗文

1.练写“涯”和“莺”。

(书写提示:在田字格练写,建议点出关键笔画。)

2. 用书法作品纸竖式默写《浪淘沙(其一)》。(书写提示: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书写正确,不出现错别字。)

3. 书写评价。

要求提示:

(1)自我评价书写水平(用五星标出)。

(2)班级评价(将优秀的作品在班级展示)。

(3)展示教师竖式作品。

4.作业:

搜集整理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词。

(设计意图:虽然到了高年级,学生自主写字能力有了一定的水平,但课堂写字的时间、写字的指导、写字训练不能丢失。能写端正的字、漂亮的字、有个性的字是高年级语文课堂必备的学习内容。本环节根据高年级学生写字要求,设计了用书法作品纸默写古诗,此有“一石四鸟”的作用,一是能反馈出学生对《浪淘沙(其一)》背诵的程度;二是能检查学生把诗文中每个字写正确的程度;三是用竖式写诗,是在让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四是巩固本册单元二“语文园地”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书法水平。学生作品班级展示和教师作品的现场展示,是为了激发学生写好字的欲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浪淘沙(其一)               夸張

江南春                 用典、数字

书湖阴先生壁        拟人、对仗

附:《古诗三首》阅读拓展资料:

1.关于“同到牵牛织女家”中的用典

相关文献记载,起初是《汉书》称“汉使穷河源”,是说汉代使者张骞曾经到达过黄河的源头;此后,晋代张华的《博物悉》中记载了一个传说,称有人乘着小木筏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还曾经与牛郎织女会面。后来,这两种记载发生了混合,说是黄河与天河相通,张骞追溯黄河的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在《浪淘沙(其一)》中,诗人使用了这个混合版的典故,表示自己要逆流而上,到黄河的源头去,去银河旁的牛郎织女家做客。

2.关于“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解读

对于这句话至今一直存在分歧的理解,有人认为《江南春》只是描绘江南的美景,表现作者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也有人认为杜牧是在借古讽今。“南朝”指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朝诸位皇帝特别迷信佛教,寺庙建得很多。滥修佛寺,造成了国力衰弱、民生凋敝,社会危机加重,佛教盛行甚至到了恶性发展。有人认为诗人是在借历史表达对统治者治国无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表现了诗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3.关于“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用典

“护田”出自《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因置使者护田积粟”,说的是汉朝在轮台设置使者,保护田地、积攒粮食;而“排闼”出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的“(樊)哙乃排闼直人”,说的是高祖卧病时好多天不肯见人,樊哙推门而入探望。诗人把这两个典故自然无痕地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用“护田”的西域使者形容河流,用“排闼”而入的樊哙比喻青山。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江南春浪淘沙古诗
浪淘沙·山海关
《江南春早》《下午三点半》
江南春早
“拟古诗”之我见
寻梦江南春 热闹的民俗节日
浪淘沙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江南春:诗人CEO的创业逻辑
品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