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六上)教学设计

2023-03-03黄吉鸿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全诗首词想象

黄吉鸿

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通过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词的意思,抓住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用字的精妙以及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抓一“愁”字,读懂孟浩然的孤独之心

一、读诗

1.按照“读准确、读通顺和读出感受”三个层级要求,学生自读《宿建德江》,至少读3遍。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全班齐读。

二、解诗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同桌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想象的画面说出来。

3.全班交流,师生互评。在对诗意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

三、悟诗

1.再读全诗,根据诗意及自己的理解,请学生圈出自己认为诗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或者称之为“诗眼”)。(预设:愁)

2.请学生简要谈谈为什么诗眼是“愁”字,试着结合全诗来说。

3.由“日暮客愁新”引出“旧愁”,借助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孟浩然此时的遭遇:科举失利,仕途受到打击,心情郁闷。

4.细读诗句,联系全诗语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理解“新愁”的内涵。

预设:(1)“日暮”。这是“新愁”产生的直接缘由。引发学生想象:时近傍晚,倦鸟归林,作者却漂泊异乡,未免触景生情,乡愁涌起,孤独自来。相机补充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 “烟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水雾弥漫,有一种孤独气息。

(3) “移舟”和“泊”。“泊”既有一种累了停下歇歇的感觉,又有一种漂泊天涯的意境。“舟”,指小船,有孤独之感。通过资料拓展,告诉学生,古代诗人落寞时常以之自喻,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移”突出水面的平静,也在强调舟行水上,无声无息,渲染孤独气氛。

(4) “野旷天低树”。以天、地的广阔来衬托树的孤独、寂寞,实则写诗人内心的孤单。“旷”有一种苍茫之色,“低”有一种压抑之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5) “江清月近人”。“清”者,既指水的清澈、明净,也含清冷、凄清之意。一轮皓月倒映在清凌凌的江水中,“月”者,故乡也。低头见明月,心头思故乡。有一种“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感觉,这是孤独的美,也是美的孤独。

(这一板块的教学,要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充分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品析,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点拨、引导。)

四、背诗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背誦全诗。

(设计意图:古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绝佳例子。因此,在教学中要凸显语言推敲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发现、品味、感受作者用字的精妙之处。同时,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分析,体会到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实现言意皆得的教学。)

板块二   扣一“醉”字,体会苏东坡的忘我之情

一、共学

1.总结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第一步,朗读全诗;第二步,想象画面;第三步,抓诗眼感悟诗的语言之妙。

2.按照“古诗词学习三步法”,学生四人一小组共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展学

1.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展学。

2.师生共同讨论,并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点拨、指导。

(这里重点分两部分:第一,引导学生根据每一句诗想象一个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把画面的内容准确而尽可能生动地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根据文字的意境,大胆想象,自由言说,避免学生囿于文字简单描述画面。必要时,教师提供画面想象的“范式”,让学生懂得要用诗一般的语言翻译诗句,这是最好的。比如“望湖楼下水如天”一句,学生可能会说:“望湖楼的下边,水天相接,非常美丽。”教师可以提供自己想象到的画面:“雨停了,天晴了,碧蓝的天空那样明净、清澈,好像有人用水洗过了似的;望湖楼下的西湖,水平如镜,映着蓝天和白云的影子。水天一色,水天相接,让人一下子分不清哪个是天空,哪个是湖面了。”汪潮教授说:“比较是比较好的学习方法。”通过比较,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对画面加以描述,因为表达本身就建立在个体言语经验之上。第二,要让学生在整体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对这首诗的语言进行深入分析,感受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秘妙。)

预设:

(1)这首诗的诗眼是“醉”字。

(2)“醉”有两层内涵:①诗人喝醉了酒;

②诗人被西湖夏日骤雨忽晴的迷人风光所深深陶醉。

(3)从内容层面感受诗中描写的风景之美。①从色彩和感受上提炼:黑云、白雨、疾风、阔水。②从动态特点上概括:云翻、雨泻、风卷、水静(平)。

(4)从表达层面发现诗人的语言之美。①从“翻”“遮”“跳”“乱”“卷”“吹”等字中,体会到一种自然界强劲的淳朴野性和生命活力。②从“未”“入”“忽”“散”等字中,感受到诗人把“六月的天,孩子的脸”那种说变就变的场景写得淋漓尽致,把语言文字运用得娴熟自如。

三、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注意读出一定的速度,体会诗人沉醉在美景之中的快乐心情。

2.背诵全诗。

3.推荐学习苏轼写的其他诗句。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古诗方法之后,教师要充分“让学”——让学生自主、自能学习。同时,又不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必要时给学生以学习上的智力支持。尤其是在对语言的品味、表达上,更是要重锤敲打,密不透风,尽可能实现一首经典古诗的教学价值。)

板块三    用一“闲”字,感受辛稼轩的怡然之意

一、独学

1.学生运用前面两首古诗的学习方法——“三步法”,自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巡视观察,了解学情。对于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问学

1.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学习这首诗时自己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师加以指导。

预设:

(1)容易读破句之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确的读法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它实际上的表达语序应该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2)容易读错处:“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应读“xiàn”,是“出现”的意思。

(3)学习这首词最难的一点,可能是词眼的把握,这会在下一个教学环节加以重点突破。

2.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师生评价并加以完善,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三、研学

1.学生交流自学这首词时的一个难点:这首词是围绕“____”主题来写的(试着用关键字、词概括)。

预设:受前面两首诗的影响,学生可能想当然地认为这首词的主题肯定存在于这首词中。他们的答案可能是“夜、行”,或者他们中有人会通过思考想到“乐、喜、静”,那也不错。估计学生很少能想到“闲”字。

2.引导学生把作者放回到词的意境中,仔细读读这首词,作者在月夜行走的时候都写了哪些方面?让学生再次自读自悟。

(1)“看到的”有:“明月别枝惊鹊”“七八个

星天外”“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听到的”有:“清风半夜鸣蝉”“听取蛙

声一片”。

(3)“闻到的”有:“稻花香里说丰年”。

(4)“感受到的”有:“两三点雨山前”。

3.根据上述信息,回读全词,引导学生对照下列练习,深入讨论。

半夜了,作者在月下独自行走,他看到(被明月惊动的喜鹊悄然飞起),看到(天边有七八颗星星忽明忽灭),转过一座溪上的小桥时,忽然看到了(可能以前住过的、在土地庙边上的那间用茅草盖的旅舍)。他听到了(清风里传来的蝉鸣和蛙鼓),他闻到了(一阵浓浓的稻花的芳香,知道将是一个丰收的年头)。他感受到(有零星的雨滴飘落下来,知道快要下雨了),加快了前行的脚步……

(以填空形式,让学生根据词的意境和想象的画面说一说,括号里的答案供参考,不作统一标准。)

4.请学生根据对这首词的深入理解,思考:通过对这首词意境的理解,你觉得作者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这些答案:喜悦、安静、恬静、恬淡、怡然。

5.在学生充分展开猜想并交流之后,出示相关资料:

资料一:公元1181年,即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去官职,回上饶带湖家居,他把自己在带湖的庄园取名为“稼轩”,自号“稼轩居士”,词人此时完全以耕田的农民自居了。后来,他在此生活了近15年。

资料二: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同样是作者在带湖家居时所作)

资料三: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同样是月夜,同样是被免职的人生遭遇,同样是对文字有着极度敏感的一代文豪,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最后一句中已悄悄地告诉我们此时此刻他的心情。这也是辛弃疾写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心情,其中的一个字,你们发现了吗?(学生悟出“闲”字)

6.紧扣“闲”字,回读全词,深入体会词人休闲、悠闲的心,感受他怡然自得、享受宁静乡居的情意。完成小练笔:

因为有一颗悠闲自在的心,有一份怡然自得的意,所以辛弃疾在月下夜行的时候,能看到_____________;能听到_______________;能闻到______________;能感受到_____________。

四、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背诵全词。

3.默写全词。

(设计意图:教学既要放手让学生“独学”,教师又要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准把握学情。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答案,而是师生共同合作、参与研究、集体讨论的结果。教师精心搭建相应的以练习设计、资料补充等方式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对词的理解由模糊到清晰,由感知到体验,由浅到深,由表象到本质,一步一步,经由语言文字,走进文字背后,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从而读懂词的情感。古诗词的教学,既是学生朗读、体验的过程,也是他们思考、审美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和文本自由、平等对话的过程。)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椒江区教育教学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全诗首词想象
快乐的想象
神回复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劝学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宋高宗的眼力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我记得,我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