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五上)教学设计

2023-03-03陈林静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夜泊纳兰性山居

陈林静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中根据诗人的情感处理抑扬顿

挫,读出诗韵诗味。

2.通过学习三首诗词,揣摩动静互衬的表达方法。

3.通过诵韵、赏画、悟境,领会诗词传递的魅力,推敲“空”“留”“愁”“故园”等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解诗题,诵诗韵

1.看这三首古诗词的题目,你有什么理解和发现?

预设解题:《山居秋暝》:居住的终南山秋天傍晚的景色。《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长相思》:词牌名,意指长久的相思。

2.古诗词的题目是理解诗意的第一把钥

匙,再把这三首古诗词的内容放在一起比较,你们又会有什么整体上的发现?

预设发现:一首五言律诗,一首七言绝句,一首词。

这三首古诗词是唐代王维、唐代张继、清代纳兰性德留传下来的经典诗词。

3.同桌试着互读三首古诗词,注意把字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4.挑战朗读,全班共读,指导读正确。

(1)《山居秋暝》:读准“暝”和“浣”。

(2)《枫桥夜泊》:读准“泊”。

(3)《长相思》:“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

5.读诗词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诗词的韵味。韵味首先体现在声音的停连、快慢、长短、高低等节奏韵律的变化上。师生互读,指导读出节奏和韵味。(板书:诵韵)

(1)《山居秋暝》:根据补充的资料背景,引导学生以喜悦而悠然的声调曼声吟诵,以体味诗人对山水田园的欣赏与热爱之情。诗隔句用韵。在吟诵中间两联时,注意对仗句法的变化,如颔联的动词在句尾,是“二二一”的节奏;颈联的动词在句中,是“二一二”的节奏。

(2)《枫桥夜泊》:根据学生补充的资料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借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了难以言说的满腹愁情。这个寒冷、寂静、凄凉的深秋之夜,那无语的江枫、昏暗的渔火,都令诗人愁上心头,辗转难眠。

(3)《长相思》:根据学生补充的资料背景,指导读好“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6.三首诗词诵读到这里,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设计意图:在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应该是有层次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体味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教学中先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得抑扬顿挫、韵味十足,读出词的节奏感、音乐美以及自己的感觉。以诵读为主线,读活了诗词的音律、声气、节奏,学生才能读出诗词的韵味。)

板块二   赏诗畫,悟诗情

1.苏轼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出示《山居秋暝》,边读边想象,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从哪句诗中读出了这样的画面?(板书:赏画)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新雨”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拓展理解“空山”之“静”与“隐逸”: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唐)王维《鹿柴》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唐)王维《桃源行》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王维《鸟鸣涧》

空山里有哪些景物?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两幅画面由哪些景物构成?请同学们圈画出来。(明月、松、清泉、石)这些景物让你联想到什么?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静谧;以动衬静。)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在这样的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为什么要把“竹喧”和“莲动”放到前面去呢?(先闻其声再见其人,先见莲动再见渔舟。)

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喧闹的,有动感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的景让我们感受到“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的人让我们感受到“动”。动静结合,让画面活了起来。(板书:动静互衬)

(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有这样美丽的景色,王维想不想离开?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楚辞·招隐士》

究竟可“留”还是不可“留”?是什么把王维“留”了下来?

总结: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设计意图:读诗词见意象,见意境,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诗词中静态和动态描写所传递的不单单是描写的方法,还有在观察生活的时候如何多角度去看,持续去看,细致去看,去发现静态和动态特点,尤其要关注景物动态特点,体会自然之趣。)

2.合作探究:推敲《枫桥夜泊》《长相思》的“诗中景”和“景中情”。

具体要求:同桌各选择《枫桥夜泊》《长相思》其中一首,圈画其中景物,与《山居秋暝》中的景物相比较,交流分享;借鉴《山居秋暝》中景物与作者情感的联系,思考《枫桥夜泊》或《长相思》中景物与作者情感的联系。

《枫桥夜泊》:根据同桌的汇报,互动点拨。

(1)推敲“动静结合”:诗中让我们看到了哪些静态景物和动态景物?

预设:静态景物有江枫、姑苏城、寒山寺、桥。动态景物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渔火、船、钟声。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2)同样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国仇家恨,王维选择的是对山林隐逸的向往和期盼,张继的《枫桥夜泊》展现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根据表1反馈交流。

感受诗人情感:张继的“愁”有哪些?

预设:仕途不顺,那是身愁;国家败落,那是国愁;流落外乡,那是乡愁。一时间张继心中千愁万绪,翻来覆去对愁难眠。

《长相思》:根据同桌的汇报,互动点拨。

(1)王国维这样说诗词——(出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之言长”是词的重要特点之一,词的韵味悠长,能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和回味。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能不能也用你声音的快慢、轻重,展现出这些画面?

(3)你们发现这首词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特点预设:

①叠句对称:上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下阕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

难眠的状态。这首词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②动静结合:上阕,山水、灯火,重在写所见,写视觉;下阕,风、雪重在写所闻,写听觉。其中动静结合,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运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将关外的风雪作为依托,通过身边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这首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见表2)。

表2

(设计意图:教学中,先学习第一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这样便能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通过品读悟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之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并与诗词产生共鸣。)

板塊三   巧整合,悟诗境

1.再次把这三首风格迥异的诗词放在一

起,细细体会诗人不同的心境。走进心境也是走进诗境。(板书:悟境)

学习《山居秋暝》:

(1)偌大的“空山”之中,作者为什么仅仅选择了这些意象?

(2)对《山居秋暝》这首诗而言,有很多人认为“空”和“留”是理解诗人心境的关键词,你是怎么理解呢?

(3)小结:“留”在此景,让人心生留念;“空”在“佛”心,王维是“诗佛”,仕途多年,早已心中空灵明澈。不管是“空”还是“留”,我们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与诗人的真意。

学习《枫桥夜泊》:

(1)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凄凉的深秋夜景和痛楚的内心愁绪造就了张继《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那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境?(孤寂、忧愁。)

(2) 大家一起带着这种心境朗诵这首诗。

(3)1200多年过去了,张继的《枫桥夜泊》闻名中外,苏州的枫桥及寒山寺也因此诗而美名远扬。

学习《长相思》:

(1) 纳兰性德既然如此眷恋家乡,为什么还要去行军呢?

纳兰性德为了祖国,远赴战场;远离家乡,不禁思乡。他借助边疆特有的风景,融入自己的思乡情感,写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成为千古绝唱。

(2) 这次出征,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纳兰性德和将士们真的轻离别吗?他难道不知道与家人团圆更好更轻松吗?

纳兰性德当然眷恋故乡,可是祖国的边关需要守护,千山万水,风雪兼程。带着一腔报效祖国的热血踏上征途,然后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写进了这首《长相思》中。

(3)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通过师生诵读表达情感。

感悟心情: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象,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2.课后延伸。

(1)背诵、默写三首古诗词。

(2)搜集含有动静结合表达特点的古诗词

一首,四人团队交流欣赏。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掌握“诵韵、赏画、悟境”的古诗词学习方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组织教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领悟力,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文学修养。古诗词包含着的一些语体知识也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学习古诗词是对民族文化的浸润和传承,也是涵养情思、丰富语言、敏锐语感、升格情怀的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夜泊纳兰性山居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山居秋暝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山居图
枫桥夜泊
夜泊(外五首)
富贵山居
点绛唇·咏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