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卫填海》(四上)教学设计

2023-03-03史晓丽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精卫填海夸父精卫

史晓丽

教学目标:

1.学习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少”的正確读法。

2.借助注释,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精卫填海的过程,感受精卫不放弃的精神。

3.朗读中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认识神话故事源自我们祖先对世界的认识,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心目中精卫的形象特点。

4.产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能主动收集更多的远古神话故事进行阅读,并可以讲述出来给同学听。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主题

在我小的时候,爷爷爱讲《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故事,奶奶会告诉我,天上住着七仙女……长大后,当我会自己阅读了,便痴迷于一个个神话故事。大家来看看图片,相信你们一定和我一样对神话故事充满好奇。(出示共工、祝融、女娲、夸父的图片。)

1.看句子,说说哪里让你感受到神奇?(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2.盘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习新课

1.初读感知。

(1)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一个神话人物——精卫,多好听的名字啊。(出示插图)这就是精卫,你从图中看出了什么?

预设:不害怕滔滔滚滚的大海,勇敢面对。

(2)这个故事形象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出示文言文《精卫填海》)

你会读这个神话故事吗?借助拼音读一读,不明白的地方看注释。

2.整体感知。

(1)哪位同学试着读一读这则文言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借助注释,你读懂这个故事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三、品析语言

1.这个神话故事流传几千年,精卫这只小鸟的名字已然是家喻户晓。(出示注释①)

精卫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呢?当我们看过注释,脑海中一定会出现这只神鸟的样子。这就是看注释的重要作用。

2. 要把这个文言文讲通顺,还需要一句一句地来看,我们先来看第1句。(出示第1句)

炎帝是谁呢?(出示注释②)

他是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我们今天称呼自己是炎黄子孙,就是炎帝和黄帝的子孙。

少女,这个称呼也很好听。一般来说,现在称呼12岁到18岁之间女子是少女。在这篇文言文中呢?(出示注释③)

这里的“少女”指的是小女儿。这就是古今异义,这样的词经常出现在文言文中。

3.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她做了一件什么事,使自己成为精卫?再看文言文的第2句。(出示第2句)

(1) 读到这句,你感受到哪里最神奇?先和小伙伴说一说。

(2) 汇报自己的感受。

预设1:小女儿到东海游玩,被淹死了,竟然变成一只小鸟。

预设2:她想衔树枝、石头填塞东海。

(3)从这句话中看出了神话故事的神奇。

让我们来看一看:

你听说过“东海”这个词吗?“东海”这个词语经常出现在神话故事中。(出示:东海龙宫、东海龙王。)

“游于东海”意思是在东海游玩。“于”这个词就有“在”的意思。“游于书海”是什么意思呢?

(4)“溺”的意思是淹死。让我们来看这个字。(出示“溺”字理)

“防溺水”这是从神话到现实中都要牢牢注意的内容。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好这个字。

(5)读了“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木石”,是小树枝和小石块,对小鸟来说,这是一种艰巨的挑战。读书细致、爱思考的同学这时候有问题提出来吗?在东海游玩,为什么是衔来西山之木石呢?

(6)“以湮于东海”是说什么?精卫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你可以看出精卫怎样的性格特点? (出示“湮:填塞”)

请同学们再看课文插图,从中能发现什么?

预设1:小鸟衔来的小树枝、小石子与汹涌澎湃的大海,两者力量悬殊。

预设2:可以想象到精卫面对的困难巨大,她的想法是不可能完成的。

预设3: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一种勇气,一份坚韧与执着。

四、总结提升

1.从这篇文言文中,你从哪里看出是远古神话?

远古神话充满力量,它是最早期人类认识大自然的一种手段。故事中的神话人物一定是在挑战大自然,战胜大自然。比如盘古创造了天地、精卫这只小鸟要填塞东海。

2.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可以借助停顿线,让朗读更有味道。

3.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且思考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为什么会流传至今,它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巩固

1.看到这些词语,你会想到哪些人物或故事?(出示词语)

腾云驾雾  三头六臂  神机妙算  各显神通

2.还记得上节课老师提到的《山海经》吗?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出示《山海经》的图片及介绍)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主要记录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山海经》现存十八篇,三万一千多字,充满神奇的想象。

二、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欣赏《山海经》中的另一个小故事,借助注释阅读,检验自己是否能读懂:

夸父与日逐①走②,入日③。渴,欲④得饮,饮于河、渭⑤;河、渭不足⑥,北饮大泽⑦。未至⑧,道渴而死⑨。弃其杖。化为邓林⑩。

——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① 逐:竞争。

② 走:跑。

③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④ 欲:想要。

⑤ 河、渭:即黄河、渭水。

⑥ 足:够。

⑦ 大泽:大湖。

⑧ 未至:没有赶到。

⑨ 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⑩ 邓林:即“桃林”。

2.同学们读懂这个故事了吗?谁来讲一讲?

预设: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而他丢弃的手杖,就化成桃林。

3.相信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也不陌生,它就是远古神话《夸父逐日》,也出自《山海经》,听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最神奇的地方是哪里?

预设1:夸父在追太阳的过程中能把河水全部饮干。

预设2:夸父的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

4. 这个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听到这里,你认为夸父与精卫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预设:坚韧执着,不屈不挠,认准目标就要坚持做到底。

三、时代气息

1.远古神话中的人物精神,发展到今天依然有着实际的意义。(出示资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大会上提到了“精卫填海”,他希望全国人民有这样的精神:勇于追求、锲而不舍。

2.背诵课文《精卫填海》,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四、 课外延伸

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选择一个故事讲出来,并且绘制一幅有趣的神话故事图。

(作者单位:山西太原市凤凰双语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

猜你喜欢

精卫填海夸父精卫
精卫走到我梦中
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成功发射
我和精卫过一天
追日
精卫的烦恼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
千里之外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