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下)教学设计
2023-03-03谈永康
谈永康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兄、何”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场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走近单元语文要素,初步感受节日文化
1.出示单元目标,引入课题。
(1)出示单元导语。
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
楚的。
收集传统节日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2)出示:传统节日。生齐读。
(3)用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三张图片引出传统
节日。
2.初读古诗,感受传统节日。
(1)读古诗,思考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什么传统节日。
预设: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2)借助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山东”。
九月九日是农历九月初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我们也可以从注释中读懂。
诗中的“山东”是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呢?此山东非彼山东。诗人王维的家乡是蒲州,蒲州在华山以东,这才是诗中所指的“山东”。课文的注释也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板块二 学习《元日》,理解内容
1.读《元日》,读正确。
出示停顿符号,正确朗读古诗。
预设:这学期,我们学过《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这两首七言绝句,今天学的《元日》也是一首七言绝句。根据这样的节奏,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在有停顿符号的地方要读得自然一些,做到音断气连。
2.再读《元日》,找出古诗中过年的情景。
(1)预设:从这首古诗中我们了解到,在宋朝,人们过年要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
(板书: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事物。
预设1:爆竹,宋朝开始出现用火药制成的爆竹。春节燃放爆竹,可以增添喜庆气氛,传说还可以赶跑一个叫“年”的怪兽。
预设2:屠苏,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传说,屠苏酒是名医华佗第一个酿制出来的。古时候,每年的除夕,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大年初一就取出来,全家一起喝屠苏酒,据说可以预防瘟疫。
预设3:桃符: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
3.引导质疑,读懂古诗。
预设:“一岁除”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年过去了)
总结:结合诗句,你读懂了“一岁除”的意思,真会学习。
4.结合古诗描述画面。
提问:读着王安石的这首《元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示范:读着“爆竹声中一岁除”,我们仿佛看到了:正月初一,大人小孩都不怕冷,一大早起床来到院子里,点燃爆竹。“嘭啪”,爆竹发出巨响。小孩子都用手捂住了耳朵。啊,一年过去了。
边读边想象 “喝屠苏酒”“换桃符”是怎样的情景,试着说说看。
预设: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送来了光明,多么温暖的大年初一。大人忙着从井里吊起屠苏酒,全家老小都到齐了,面向东方,按年龄大小,一边喝屠苏酒,一边互相祝福“新年好、新年好”。这一天,家长带着孩子们摘下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
总结:这位同学很会学习,不但借助注释知道了“■■”“新桃换旧符”的意思,而且想象到数百年前的春节情景。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传统春节的那一份独特,那一份快乐!
5.体会诗人心情,诵读古诗。
(1)启发学生回忆过春节的场景,交流过节心情。
预设:开心、幸福、欢乐。
师小结:过年了,一年复始,万象更新,多热闹,多喜庆啊!(板书:欢乐)
(2)体悟诗人的情感。
预设:诗人是高兴、欢乐,还有激动、自豪的。
师:写《元日》的时候,王安石已经是宰相了,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新政,大年初一,看到这样热闹、喜庆的情景,诗人同样高兴、欢乐,还有激动、自豪。
生带着感情再次诵读《元日》。
生根据提示尝试背诵《元日》。
6.书写指导。
指导要求:书写“爆”字。这个字是左窄右宽,右边的横画多,写的时候间距要相等,其他笔画也要靠得紧一点。
板块三 复习《元日》,导入新课
1.复习王安石的《元日》。
(1)学生背诵,对照课件自查。
(2)导入新课。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中的《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块四 学习《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讲解清明故事,走进传统节日。
(1)读准后鼻音“清明”,读好诗题。
(2)了解杜牧创作《清明》的传说故事。出示诗人杜牧、牧童等相关图片。
话说杜牧家在长安,却长年在外做官。有一年,他在池州任刺史。清明节那天,他正好外出,不巧遇到了连绵不断的雨。杜牧心想:这清明节,本来是跟家人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现在却独自奔波在迷蒙的烟雨中,唉,想起去世的親人,这叫我如何受得了呢?于是,杜牧寻思,不如先去找家酒店,喝杯酒,避避雨,也可减轻心里的痛苦。正想着,从树林边转出一头牛来,那牛背上坐着一个小孩。杜牧忙走上前去问询。那放牛的孩子把手一指,只见前面一片雨雾朦胧中,隐隐约约有个杏花怀抱的村庄。有村庄就有酒店。在酒店里,杜牧一边喝酒,一边回想起刚才问路的一幕,那孩子实在可爱。想到这里,就情不自禁地吟出一首诗来,这就是著名的《清明》诗。
2.学习字词,感知汉字魅力。
(1)朗读《清明》,注意读准字音。
(2)学习“酒家”,指导书写。
酒,左边三点水,右边也是一个汉字,“酉”念“yǒu”。
(3)出示古时候的“酉”字。
古时候的“酉”就好像一個酒坛,里面这一横,表示酒坛中的酒,不能漏写。
(4)出示牧童图片,指导学习“牧童”,分享识字方法。
预设:牧童就是放牛的孩子。牧,是放养牲口,跟牛有关,所以是牛字旁。
书写指导:在写“牧”字的时候要注意,牛字
旁第四笔提要有力,“牧”最后一笔捺稍长一些。
3.指导朗读,品味诗情。
(1)指导朗读,读懂诗之意。
(2)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
预设: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他有礼貌地向牧童询问哪里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3)指导再读,感知诗之情。
诗人王安石写《元日》时,心情是无比欢快的。那么,杜牧写《清明》又是怎样的心情呢?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描述。
预设:断魂。
(4)引导理解“断魂”。
师:十分哀伤,就好像失去了魂魄一样。(板书:断魂)
(5)指导三读,品味诗之伤。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这首诗,体
会诗人心中的哀伤。
(6)指导试背,感受诗之愁。
师总结:说到清明,我们就会想起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提到杜牧,我们也会马上想起这首极具艺术魅力的《清明》。杜牧的《清明》被誉为清明诗的千古绝唱。诗人只用了短短28个字,就写清楚清明节人们的哀思。尤其是这清明的雨,这纷纷扬扬、连绵不断的雨,似乎让本来悲伤的人更加悲伤。这样的景这样的情,交融在一起,分外愁人。
4.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课题。
师:春节热闹、欢乐,而清明节缅怀逝者自然悲伤,到了重阳节,则是另一番情景。17岁的王维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指导生读课题。(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指导理解“忆”。
预设:忆就是想念的意思。(板书:想念)
师:运用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是一个好方法。
(3)指导生再读诗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5.指导在语言环境中学字识词,品味诗情。
(1)出示古诗,请生读诗,找出不懂的字词。
预设:异乡、异客。
异:另外的,别的。异乡就是他乡,异客就是漂流他乡的人。联系生活来理解词语是一种好方法。
师:两个词中都有一个“异”,异的意思是另外的,别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异”是上下结构,上面的字念“sì”,要封口。
预设:倍。
师:这个字念“bèi”。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倍”的意思,诗人平时就思念家乡的亲人,到了节日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倍”在这里是“加倍、更加”的意思。
预设:茱萸。
茱萸是一种植物,所以这两个字都是草字头,茱萸是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借助注释可以认识茱萸,也可以上网搜茱萸的图片。
(2)请生交流,指导识字。
6.引导读懂诗意,说节日情景。
(1)指导读懂诗意。
师:思乡诗很多,在我国唐朝的思乡诗中,王维的这首诗可谓代表。前两句写自己思念亲人,后两句想象兄弟们登高遍插茱萸的欢乐场景。
(2)引导理解“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少一人”少了谁呢?对,唯独少了王维,表达出诗人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无奈和遗憾。
(3)创设情境,想象画面。
师:诗人王维在15岁时就离开了家乡,翻山越岭,从华山东面的蒲州,来到了当时的首都长安求学。那时候交通、通讯都很不方便。王维在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4)创设语境“时间过得真快,我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以此为开头说一说诗中写到的情景。
师:王维离开家乡两年多了,今天就是重阳节,秋高气爽,这可是家乡亲人团圆登高的日子啊,他们不但要插戴茱萸,还要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现在你就是王维。
(5)交流发言。
预设:时间过得真快,我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平时我独自一人,漂泊他乡,是外来的客,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地想到兄弟们都佩戴着茱萸登上高处,却发现少了我一个人,他们该有多么遗憾啊!
(6)指导有感情朗诵,背诵。
师总结:每逢佳节倍思亲,17岁的王维在重
阳佳节看到别人全家团圆,就更加思念亲人了。这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7.练习书写。
指导书写“魂”。
魂,左窄右宽,左边的“云”要写得靠上一些,右边的“鬼”字长撇要舒展,插到“云”下。左右不能分家,注意笔画穿插。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