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二下)教学设计

2023-03-03杨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莲叶读诗诗句

杨平

教学目标:

1.通过熟字比较、偏旁归类、随文识记等方法识记“晓、慈、绝、鹂、鸣”等11个生字和多音字“行”,通过观察比较,学写“湖、莲、穷、荷、绝、含、岭、吴”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引导学生诵读诗句想象画面,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领会诗的意境。

3.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激趣导入,共解诗题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詩”。今天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游戏,老师出示图画,看看谁能猜出画中包含的古诗。(先出示学过的诗意图画,最后出示西湖荷花图。)

预设:

(1)极少数学生说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师:真了不起。你在哪里读到过这首诗?知道是谁写的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相机导入课题)

(2)没有学生说出有关的古诗。师:能用你知道的词来形容一下这幅图画吗?

2.这么美的景象在诗人杨万里的笔下流传了800多年,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板书诗题)

(1)“晓”是我们这一课的生字,谁来猜猜它的意思?(联系“春晓”理解,借助偏旁和意思识记生字。)

(2)(出示净慈寺的图片)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借助“慈”字的演变识记“慈”。

(3)林子方,是诗人杨万里的朋友,他就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做官了。

3.知道了这些,谁能猜一猜诗题的意思? 早晨从净慈寺出门去送别好朋友林子方。

4.懂了诗题的意思,你一定会读诗题了,谁来试一试?(指名读,齐读诗题:晓出/净慈寺/送/林

子方。)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用图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对新知充满期待,同时也尊重部分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让自主思考和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板块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再接着往下读。学生自由读诗,并自学诗中的生字。

2.同桌互读古诗,检查朗读是否正确。

3.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识记生字。“慈”是平舌音,“竟、映”是后鼻音。

这首诗里有一些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呢?

学生说自己的识记方法:“毕、竟、映、湖、莲、穷、荷”可以采用熟字相加、借助偏旁、组词等方法。

4.古诗是有韵律的,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按照韵律来读,就会特别好听,老师把节奏都给标出来了,你们要不要试一试?学生练读,试着读出节奏和停顿。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师范读后学生再练读古诗,指名学生读,老师帮助打手势读,学生自己打手势读,师生分句读,齐读。

5.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你眼前有没有看到画面啊?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古诗、同桌互学等形式解决生字词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更快掌握知识。运用打节奏、做手势等方法帮助学生诵读诗句,更利于学生掌握方法,获得语感。)

板块三   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当你了解古诗的意思后,你

会看到更美的画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看看书上的插图,试着说说诗的意思。

2.同桌合作交流诗意。

3.全班交流,明确重点字词的意思。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

别样:特别。

4.在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后,理

解诗的大意。

师:这些难懂的词大家都知道意思了,现在能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吗?

指名学生说大意。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一学段阅读要求中提出: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首诗语言浅近明白,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例子,放开让学生自学、同桌互学、集体讨论,达到在阅读中学习阅读的作用。)板块四   品读悟境,想象画面

1.出示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诗人一开始就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谁来说说你看到的西湖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

师:西湖一年四季都美不胜

收,你们要不要去看看啊?出示西湖各个季节美景图片。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2)把你的这种感受放到诗句里读出来吧。指名学生读诗句。

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西湖六月,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诗人最喜欢的是西湖六月的莲叶和荷花,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莲叶?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1)接天——莲叶很多。

①体会“接天”。

师:为什么从“接天”可以看出莲叶非常多?学生说说自己对“接天”的理解。(莲叶看不到尽头,一直伸到天边。)

师:现在让我们都起立,往前看,这里是满满的莲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再往前,再往前,一直看到天的尽头,告诉我,你看到的都是——(莲叶)这就是接天莲叶。

②朗读诗句。

师:谁来读这一句,让我们看到接天的莲叶。

朗读指导:这么多的莲叶,一个挨着一个,一直延伸到天尽头,要慢慢看,你再读一次。

(2)无穷碧。

这接天的莲叶,除了多,还给你什么感受?

①碧,碧绿的莲叶,从“碧”字可以看出莲叶的绿。

师:你还见过碧绿的什么,喜

欢吗?请把你对碧绿的颜色的喜爱读出来!学生读诗句。

师相机点评:你读出了莲叶的青翠欲滴;你让我仿佛看到了碧绿的莲叶。

②无穷碧——无穷无尽的绿色。

师:在这“碧”字的前面还加上了 “无穷”,你仿佛又看到什么呢?

一片无穷无尽的绿色,一望无际的绿色。挨挨挤挤的莲叶铺满了整个湖面,满眼都是绿色。

(3)再读诗句,读出感受。

接天的莲叶,满眼的绿色,仿佛碧绿的大海伸向天边。指名读、全班齐读。

3.出示诗句: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理解“别样红”。

在碧绿的接天莲叶之中,荷花又是怎样的呢?

师:别样红是怎样的红,有多特别,哪里不一样?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学生读。

②展示清晨荷花图。

师:你們想看看这别样红的荷花吗?现在你知道这荷花为什么别样红了吗?

有了碧绿的莲叶映衬,有了清晨阳光的照耀,荷花更红了,莲叶也更绿了。

③指导朗读。

出示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就是西湖六月的美景,莲叶接天一碧万顷,荷花映日别样红,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美景留在心中吗?

配上音乐,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出示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面对如此美景,难怪诗人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现在的你一定和诗人有一样的感叹吧,谁也像诗人一样发自内心的赞叹?指名学生读。

4.全班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小学低年级要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读诗句想象画面也是本课的教学要求,读诗句、想画面、说感受、议情感、再朗读,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输入(自读诗句,认知文字)—内化(体会词语,想象画面)—输出(说出感受,诵读抒情),环环相扣,步步深化,逐渐形成语感,进而生成一定的知识模式。]

板块五   质疑诗题,体悟情感

1.同学们的朗读把老师也带到了美丽的西湖。现在让我们看看诗题,再来读读这首诗,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预设:题目中是送别朋友林子方,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一下,杨万里在赞叹西湖六月风光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在吟诵阳光下一碧千里直到天边的莲叶和红艳的荷花时又在想什么?

2.指名学生说。

预设:杨万里在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时在想:你看西湖这么美,还是留下来吧!

赞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在想:希望这美景留在你心里。希望你一帆风顺,前途像花一样美。

3.小结。

诗人用如画的美景告诉朋友,我舍不得你,希望你前途似锦,希望你大展宏图。诗里一句都没提别离,但是却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深深的感情,这叫以景寄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诗题和诗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研究意识,自己提出问题,进而燃起体验探究的愿望,去思考诗人此刻内心的感受,变换角度对课文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板块六   背诵古诗,表演古诗

1.同学们,杨万里和林子方即将分别,此时一别,不知多久才能相见。你现在就是诗人杨万里,来送别朋友,你想把这首诗送给他吗?快把这首诗背下来,我们去给林子方送别吧。

2.学生练习背诵古诗。

3.表演送别,内化古诗。

现在大家都会背这首诗了,你们现在就是诗人杨万里,来给好友林子方送别吧。

指名表演。

(设计意图:表演,让背诵换了一种方式。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不是为了背而背,而是基于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背诵。)

板块七   比较分类,指导书写

1.分类比较字形。

(1)出示“莲、荷”,指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中要注意的关键点。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后临写一个,相机指导。

(3)出示“湖”,请学生说书写要点。强调三部分都要写得瘦长,“古”的位置高。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临写。

3.展评学生作业。

第二课时

板块一   温故知新,理解诗题

1.导入新课。

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你们都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吧。

指名学生背诵。

2.根据背诵,相机板书课题。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大诗人杜甫描写春天的诗,题目是《绝句》。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3. (学生质疑)预设:“绝句”是什么意思?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请学生讲解)教师根据情况适当补充讲解绝句的意思。绝句是古诗的一种形式,一般有四句,有七言、五言之分。这首诗每行七个字,是——七言绝句。杜甫在1200多年前,重返旧居成都草堂,看到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十分高兴,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学贵有疑。用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让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是基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板块二   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师: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春天的诗,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春天美景,现在我们一起到杜甫的《绝句》中,去看看那里的春天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吧。

2.提出读诗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再接着往下读。

学生自由读诗,并自学诗中的生字。

3.同桌互相读诗,并在书上插图里找到相关词语描写的景物,检查朗读是否正确。

4.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是否正确,结合插图重点检查生字是否正确识记。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以前可

能接触过这首诗,整体读诗对于学生来说不难。结合插图帮助学生识字,同时也有助于理解诗意。)

板块三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触发想象。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古诗,能

让老师也读一读吗?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听老师读诗你会看到诗中描绘的春天美景,咱们来试试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诗,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古诗,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圈画美景。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和

诗人写的一样吗?老师再给你们一点时间去读一读诗,看看你能看到哪些景象,请在诗中画出来。

学生自读古诗,并在诗中自行圈画景物。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古诗,让学生听范读想象画面,继而结合自己的想象画面再读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诗中描写的景物学生一目了然,符合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

3.师生交流,画中理解。

师:古人说:“诗不离画,画不离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在古诗里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如果让你画下来,你会画什么呢?快来说说吧。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理解的诗中描绘的景象。

(1)学习“两个黄鹂鸣翠柳”。

①(出示黄鹂图片)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借助图片识记“鹂”字,和“鹂”一起比较“鸣”字,用偏旁部首识记“鸣”。

②体会“个”字是把黄鹂当成两个可爱的孩子,这两个黄鹂的鸣叫像在做游戏呢,黄鹂鸟会说什么?它们又像是在唱歌,它们又会唱些什么呢?

③柳树要用什么颜色的笔来画呢,你从哪里知道?“翠”是嫩绿、翠绿的意思,用组词的方式记住“翠”字。

④这是你要画的景色吗?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的画吧。(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着。)

(2)学习“一行白鹭上青天”。

①白鹭:(出示白鹭图片)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是一只白鹭吗?(不是)你从诗中哪个词知道的?(一行)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青天)这青天是什么颜色的?你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吗?(碧蓝、瓦蓝、蔚蓝、

湛蓝。)

②也试着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现在看到的画面吧。

这样的画面可真美,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诗,看看有哪些写颜色的词,画下来,说说这些颜色给了你什么感受?(黄、绿、白、蓝。)

试着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在这美丽的春天,我看到了……听到了……(指导可以说诗中的,还可以说生活中的。)

③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一唱一和,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谁想把这美景用你的声音来送给我们?指名读,其他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想象,你看到了吗?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将看到的文字描绘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想象诗人描绘的意境。这样描述图画,以“画”为媒介,图诗对照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颜色的词,感受画面的配色之美,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受。这样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新能力。)

(3)學习“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①吸引作者的除了眼前的美景还有什么呢?读一读后面这两句,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问。

②窗含西岭千秋雪:(出示图片)这就是西岭,你来说说坐在窗前的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指名学生说。利用熟字识记“岭”字。西岭山顶上有着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千秋”真的是一千年吗?“千秋”指很多年。

③体会“含“字的巧妙。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含”就是衔着、镶嵌的意思。识记“含”字。同学们觉得“含”字可以用哪些字来换一换?(预设:前、里、有、内。)我们把“含”换上你选的字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感觉都很普通,画面仿佛静止不动了。)我们再来读读这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含”字我们一般用在哪里?(一般用于人,人含着什么。)教师简笔画窗,这里用“含”字好像把窗框写活了,画面仿佛充满动感,充满生机。

(设计意图:画窗,让学生的视角一下子转换到作者的角度,把雪山景物“含”到了窗框内,这样具体形象的画面让难点不攻自破。)

④学习“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句诗,你读懂了吗?门前的岸边停靠着从遥远的东吴航行而来的船只。你从哪个字知道船是停靠的呢?(泊)借助字义和熟字识记“泊”字。你知道东吴和现在诗人杜甫所在的四川成都草堂有多远吗?东吴指的是古时候的吴国,也就是现在浙江江苏一带。(出示地图)东吴和成都可真是相距千里。这些船从江浙来到成都,要走很远很远的路,所以诗人说“万里船”。这里的“万里”和刚才的“千秋”用法一样都不是实指数量,想想我们还知道哪些这样写法的句子?(疑似银河落九天。危楼高百尺。)

(设计意图:借助地图和已有知识理解“千秋、万里”皆为虚数,同时也巩固了古诗中夸张的写法。)

板块四   诵读体悟,体会诗情

1.体会心情,节奏朗读。

(1)刚才我们和诗人一起欣赏了春天的美景,你感觉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的、喜悦的、欣喜的。)你们都成为小诗人啦,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指名学生读。

(2)告诉你们一个小窍门,七

言绝句按照节奏来读会更好听哦。老师给你画好了,快来试试吧。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指名读诗。

2.了解背景,体会诗情。

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高兴,你们知道诗人为什么这么高兴吗?(春天的景很美)他每年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春景,为什么只有今天高兴地写出了这样传诵千古的诗呢?因为当时的唐朝刚刚结束了“安史之乱”。(出示相关材料)当时杜甫也写过一首写春天的诗,其中有四句是这样

的——(出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读一读,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很悲伤)而现在国家安定了,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都能平安地到达这里了,人们又过上了安定美好的生活。杜甫这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心里怎么能不高兴呢?此刻你们的心情呢?请一位小诗人再来读这首诗。(再指名读诗)

(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可以更好地体悟诗情,用课件的形式可以直观地展示“安史之乱”,同样是写春天,同样是杜甫,把《春望》前四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借用本课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一下子体会到当时作者悲伤的心情,从而更深地体会到如今高兴、兴奋、愉悦的心情。)

3.师生唱和,读出韵味。

此时的心情不大声读出来不足以表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好吗?我来读你们来接,要和老师的对上。

师:两个黄鹂。

生:一行白鹭。

师:两个黄鹂鸣翠柳。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窗含西岭千秋雪。

生: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窗含西岭。

生:门泊东吴。

师:千秋雪。

生:万里船。

师:远望——窗含西岭千秋雪。

生:近看——门泊东吴万里船。

(设计意图:这首诗对仗工整,用诵读的形式更能感受音韵美。整堂课读的活动一以贯之,自由读、品析读、击节诵读、师生唱和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出相对词语的关系。把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与诗的节奏、韵律以及情感结合起来,感受诗人内心的欢快激扬,升华了诗情。)

板块五   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带着你的激情,把这首诗背下来吧,给你一点时间,开始练习。学生练习背诵。

2.看同学们都背得很带劲,老师也想背,我有个秘诀就是边背

边想象,诗里的画面好像看到了

一样。你也这样试试吧。(师背

古诗)

会背的举手,老师请同学来背给大家听听。请听老师的场景:

两个黄鹂站在青青杨柳的树梢鸣叫,你一句,我一句——

一行白鹭展翅飞向碧蓝的天空——

从窗口望去——

看门前泊船——

3.杜甫在这首诗里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象,你知道他还写过哪些和春天有关的诗吗?课后,我们也去读读杜甫其他写春天的詩。

板块六   比较分类,指导书写

1.分类比较字形。

(1)出示“含、吴”,指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中要注意的关键点。

“含”上大下小,撇捺舒展。

“吴”上小下大,撇捺舒展。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后临写一个,相机指导。

(3)出示“岭”,请学生说书写要点。强调“山”作为偏旁竖折要斜,“令”起笔要比“山”高。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临写。

3.展评学生作业。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振兴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

猜你喜欢

莲叶读诗诗句
读诗偶得
读诗质疑
六一来了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世界上最大的莲叶
接天莲叶无穷碧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小鸟读诗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