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言语—语言智能的小学古诗学习活动
2023-03-03尹逊才
尹逊才
语文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古诗学习也不例外。言语—语言智能是指一个人语言思维、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主要有听、说、读、写四种形式。古诗教学,应该设计丰富多样的听、说、读、写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
一、框架建立
(一)六何法
从言语交际的角度看,诗歌是诗人向读者传递情感思想的一种交际活动。这种传递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利用局部暗示整体,利用有限蕴含无限。总之,它是利用有限的文字传递无限的内容。因而要想将一首简短的诗歌理解丰厚,就要善于将有限的文字所传递的特定内容,与其所关联的无限的没有描述出来的内容结合。那么怎么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可以借助“六何”分析法,即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如何等,思考诗人描写的题材所处的具体交际情境是怎样的。
(二)感官法
诗歌的本质特点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将抽象的情感思想表达出来。所谓形象(学界通常称为“意象”,笔者不太赞同这个概念,因此在这里采用“形象”这个概念),主要是指人的眼、耳、口、鼻、舌、身所能感觉到的物质的形体和特征。人生活在世界上,天地万物包括人自身都会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人的每一种感觉都包含了独特的神经通道和信息加工方式,能够将外部的各种刺激转化为大脑神经信号。这些信号就是所谓的“形象”,它往往是上述几种感官的综合产物。比如碰到一头牛,我们的视觉会收集这头牛的身体形状以及颜色信息,包括整体的和局部的;我们的触觉会收集牛的皮肤、肌肉、牛角等感觉信息;我们的嗅觉会收集有关牛的气味信息;我们的听觉会收集牛的声音信息,最终我们的大脑会综合各种感官的信息,形成牛的“形象”。当我们提到“牛”这个词语时,牛的形象就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诗人也是通过各种感官塑造形象并反映到诗歌中,因而我们要善于“反其道而行之”。
二、操作框架
(一)运用六何法关联思考,设置相应的交际情境
碰到一首难以理解的诗歌时,可以运用六何法中某一要素或几个要素,关联思考(见表1)。经过这样的关联思考,一首诗歌的交际语境就基本被还原或建构出来。然后教师以其中的一个要素为切入点,设置问题,将学生带入到情境的还原和重构之中,学生想象就被调动起来,思维也同时被激活,相应的言语表达活动也就产生了。
(二)调动各种感官,重塑诗歌中的具体形象
碰到一首诗歌,尤其是那些描写自然界景物或者借助自然界的景物抒发情感的诗歌时,可以通过感官分析框架(见表2),分析诗人在诗歌中具体运用了什么感官,塑造了什么样的具体形象;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具体描述或想象这些形象,丰厚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体悟诗人此时此境的情感。
三、操作示例
(一)利用六何法设计学习活动的示例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除第一句通过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这首诗是小学为数不多的七律之一,教学有难度,很多教师打不开思路,不知道如何去教,只能把杜甫的生平经历搬来,但是遥远的历史以及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六何法中“何人”这一要素,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题目中的‘闻是听说的意思,请问杜甫是听谁说的这个消息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有的说是官府张贴榜文后邻居看到了告诉他的,有的说是古代传捷报的官兵喊时他听到了……紧接着教师又追问了一个问题:假如是邻居告诉他的话,请你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邻居(比如年龄、面貌、动作),是怎么告诉他的(语言、动作、神态)?杜甫当时正在做什么,他的反应如何?通过上面两个问题,教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了杜甫写这首诗歌时的具体情境之中,既尊重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从而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调动感官设计学习活动的示例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歌,诗人在描摹白鹅时,就充分调动了听觉和视觉。“鹅,鹅,鹅”,不正是一只白鹅“向天而歌”的动听声音吗?“曲项”“白毛”“红掌”不正是通过视觉得来的白鹅的优美姿态以及鲜艳的色彩吗?“绿水”“清波”不正是通过视觉观察得来的大白鹅生长的清洁而美丽的环境吗?根据上面的分析,教师设置了相应的学习活动:
1.活动一:借助图片或者视频构筑一个白鹅休憩于池塘边的情景:设想小骆宾王经过这个池塘,引起了白鹅的警觉,然后“鹅,鹅,鹅”地叫起来。(情境设置)
2.活动二:让学生模拟鹅的叫声,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鹅的叫声的含义,在活动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第一句。(利用声觉设计学习活动,并进行想象说话训练。)
3.活动三:让学生先在画图纸上画鹅,然后让学生“指导”教师在黑板上画鹅。(利用视觉设计学习活动。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注意到诗人观察大白鹅的顺序,突出白鹅色彩,以及是否注意到白鹅的形态特征,如曲项、浮等。)
再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人同样也调动了各种感官来写:“爆竹声中”,显然从听觉入手;“春风送暖”,从触觉入手;“入屠苏”,从味觉入手;“曈曈日”“新桃旧符”,则从视觉入手。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点设计学习活动:
1.活动一:你知道元日吗?元日有哪些习俗呢?(联系生活,设置情境。)
2.活动二:朗读并理解“爆竹声中一岁除”。问学生:你有没有放过鞭炮?放鞭炮时,声音如何?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放鞭炮的声音,然后去读“爆竹”,“爆”要读得用力,因为这个字本身就是鞭炮的拟音;“声中”要读得延展一些,因为这两个字是后鼻音字,可以把鞭炮爆炸在空中传播的声音模拟出来。(利用听觉设计学习活动)
3.活动三:朗读并理解“春风送暖入屠苏”。调动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回忆春天来了,太阳暖和地照在身上的感觉,然后读“春风送暖”,“暖”字要读得用力一点,读时要想象阳光照射到身上的那种感觉。“入屠苏”则让学生回忆喝最美味饮品时的感觉,可以做在嘴里“品咂”的动作。(利用触觉和味觉设计学习活动)
4.活动四:朗读并理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先让学生利用“千”和“万”来组词,比如千军万马、千山万水、千奇百怪……让学生充分了解,古人善于用“千”和“万”组合来形容多,“千门万户”当然是虚写,不可能实际看到那么多,但是可以采用设计的动作,将这种“虚看”变实。比如,读“千门万户曈曈日”时让学生从教室的左边看到右边,读“总把新桃换旧符”时让学生再从教室右边看到左边。(利用视觉设计学习活动)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