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古诗词解读及教学建议

2023-03-03杨敏芬武凤霞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情感

杨敏芬 武凤霞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园地中的绚丽花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古典诗词将古代诗人博大的家国情怀、勇敢的社会担当、深刻的人生感悟与卓越的语言文字驾驭艺术融于一体,千百年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思想情操,滋养了一个又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世界。正因为如此,国家教育部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指示,在大中小学教材中逐步增加了古典文学数量,尤其是古诗词篇目,旨在通过古文与古诗词教学,在青少年的心灵土壤里种植民族之根,浇铸民族之魂,使泱泱中华儿女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

毫无疑问,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奇珍异宝,它的艺术内涵、思想内涵都十分丰富,所以,古诗词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这两个方面去认识它的内涵,挖掘它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將其呈现在学生视野里,浸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滋养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而使文化自信在学生身心中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古诗词的艺术与思想内涵体现在哪些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其内涵充分揭示,使之产生育人价值?

我想,首先应该读懂古诗词里有什么。古诗词浩如烟海,种类甚多,其中有什么呢?

有精妙的语言。古诗词言简意赅、笔法凝练、内涵深刻,诗句中要么精彩再现经典画面,要么准确表达某种情愫,或活泼,或欢悦,或深沉,或凝重,总是在不经意间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成为某时某刻表达内心感受最直接、最简洁甚至是最到位的语言。比如,夜深人静之时在海滩漫步,近处海浪微微,远处明月高悬,此时,最能表达意境的必定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或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两个人不约而同想到一处,相视一笑的时候,最能表达这份美妙的必定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当我们为取得成绩而骄傲,那份愉悦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体验。这就是古诗词语言的魅力,这魅力是其他文学作品无法取代的存在。

可以说,学习古诗词,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发现经典表达,积累名篇佳句。所以,教师拿到任何一首古诗词作品,首先要做的事情必定是感知其语言文字,或无声默诵,或出声朗读,以此方式跟它结下“一面之缘”。然后走进语言,品味其中的美妙,发现诗词背后的用典、意境、情感,品析其中经典的遣词造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主要是因为其中的一个“绿”字。这是诗人在选词方面的妙处。此外更有炼句方面的绝佳之作,比如李白诗作《望庐山瀑布》中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夸张与隐喻两种修辞格融为一体,兼而用之,所描绘瀑布悬挂高(“九天”)、流程长(“三千尺”)、水面亮(“疑是银河”),整个景象给人以壮阔磅礴之感,毫无虚假夸大之嫌,于是它也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小学教材中所选诗词,多有这样的经典表达,教师在解读教材之时应该特别关注。

有生动的场景。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作品,与小说散文同样属于文学范畴;艺术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以形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而所谓形象,不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其他事物形象,都是以他(它)们存在与活动的场景来表现的。换句话说,古诗词虽然文字简洁、语言凝练,但通常每首古诗词都会有一个或数个场景,而且古诗词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文字展现动人的场景。比如,从李白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的何止是李白自信洒脱、恃才傲物的背影,甚至还有周边寂静的环境和禁声的人群。读刘方平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我们的脑海中必然会出现庭院空空、梨花纷落、房门紧闭的场景,耳边甚至会出现若有若无的琴声和轻不可闻的叹息。这就是经典!

视线回到小学教材的诗词中,几乎每一首都是生动场景的再现——以杜甫的《绝句》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短短28个字,但四句诗按由下而上、从远到近的视线挪移顺序,依次为读者展现了四个画面:地面上,岸边垂柳依依,柳枝拂水,黄鹂成双结对,站在柳叶间,叽叽喳喳欢快地鸣叫着;天空中,瓦蓝的天幕明净如洗,偶尔飘过缕缕白云,白鹭结伴成行,展开翅膀,轻捷地飞向蓝天;朝窗口看去,只见西岭上依然积雪覆盖,银白如玉,千年未化;向门前一瞥,又见河里安静地停泊着从万里之外的东吴开来的船只。可以说,每一眼都是经典的画面,每一句都是生动场景的再现。贺知章的《咏柳》通过写柳树,赞美春天唤醒万物生机的鬼斧神工,并借此抒发对春天的热爱。四句诗读来云淡风轻,品之却是美妙无比:前两句分别以“碧玉”“丝绦”作喻,后两句以剪刀作喻,并且全诗按从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将颜色与姿态有机融合,依次摹写出柳树、柳条、柳叶,进而将一棵绿意盎然、活力涌动的柳树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古诗词就是这样,用寥寥数个“静”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动”的事物,魅力可见一斑。

有丰沛的情感。我们不会忘记,一篇《岳阳楼记》,从古人到今人,从名贤到庶人,无不爱之如宝,甘之若饴,百读不厌,愈读愈美。它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其原因之一在于语言之绮丽、景象之优美,这自不必说。然而,最打动人的无疑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其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之情让每一个读者动心动情。范仲淹在文中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非常精辟地总结了观光作文尽在寄情的道理。这也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是的,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游历观光,便会触景生情;吟诗作赋,必是借言抒情。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四句,句句是内心独白,字字有真情流露:首句“独”字当头,直击孤独之心境,紧接着以两个“异”字,点明孤独心境源于自己目前的身体处境;第二句马上回应因孤独心境而顿生思亲之情——这是全诗要抒发的核心情感;第三、第四句则由思亲生发开去,料想此时(重阳节)家中兄弟们都满身插上茱萸香草往高处攀登的情景,而这里的“少一人”三字呼应首句的“独”字,强烈渲染孤独的心境,有力衬托思亲之情。所以,古诗词,之所以成为经典,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所抒发的真情实感能够直击人的心灵,让人同心共情。

有深邃的意蕴。我们知道,所有语言文字作品都在“表情”“达意”。古诗词作为语言特别凝练而内涵特别丰富的语言文字作品,也是如此。诗词中往往不只是寄寓着丰沛的情感,更是在表达深邃的思想意蕴,所谓“诗言志”就是这个意思。有鉴于此,我们品读古诗词,不仅要感受诗中饱含的丰沛情感,还必须探寻和参悟诗中隐含的深邃思想意蕴。以我们非常熟知的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为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全诗四句,前两句叙事,讲述自己拜访友人轻敲庭院门扉很久主人未来开门,便心下猜度主人可能担心自己的木屐会踩坏苔藓;后两句写景,描写一枝粉红色的杏花高过院墙探出墙外,便又想象园中一定是花红似火春意盎然。诗的后两句已成千古名句,其原因就在于诗人妙笔生花将一个深刻哲理不着痕迹地赋予其中:“一切美好、充满生命力的新鲜事物,必定会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诗词很多,教师在解读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到,并尽力去体会,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带他们去体验,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去描摹,删繁就简,化深为浅。

体会了古诗词中丰富的意蕴,我们不能不思考另一个问题:古诗词,我们应该怎样教?用一句话概括可以这样说——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把握作品的特点,通过推敲精妙的语言文字,再现生动的画面场景,体会丰沛的情绪情感,探寻深邃的思想意蕴,进而达到深刻领悟诗词内容并积累的目的。具体来说,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方法一:点拨学生品词析句,揣摩诗词妙用的文辞。任何言语作品,小到区区二十余字的小诗小令,大到数以万计乃至十万数十万字的鸿篇巨制,无不由字词句子一一连缀而成,而大凡文字精品,必是作者经字斟句酌敲定的,否则它便不可能有隽永的魅力得以久远流传。古典诗词,言简词精,更是如此。所以,教学古典诗词,在品词析句上点拨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也只有在这样的点拨品析中,学生才能发现遣词造句之美妙,才能体会作者匠心独运之所在,经典也才能真正在学生心中扎下根,进一步说,才能有真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

例如,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村居》(四年级下册):“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单就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本身来说,无非是夫妇叙谈、儿子劳作,无论是锄豆溪东,还是正织鸡笼,抑或小儿卧剥莲蓬,都只是习以为常的乡村生活,没有什么特别所在,更没有惊天动地、动人心魄的场景。但是,如果我们咬文嚼字品一品,会发现“青”的环境中暗含着草木繁茂的生机勃勃,“醉”的吴音里呈现了夫妻恩爱、家人悠闲和睦的生活状态,更有那田中豆、院中鸡、水中莲,让我们看到了一家人富足的生活。而这一切恰恰是深深打动诗人辛弃疾的平安喜乐图。

所以,教学这篇词作,一定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熟悉的用词中去发现精妙,从看似普通的人物、场景中去感受诗词语言特有的张力。当乡村闲适静美的自然环境以及乡间农家悠闲而有情趣的生活趣味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心中时,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随之达到了。

方法二:启发学生联想想象,领略诗词展现的气象。古诗词教学有着和其他文体教学不一样的节奏,一般先扫清字词读音障碍和词句意义障碍,在此基础上,抓住作者确立的文学意象及其所构成的艺术场景来体会和感受,借此领略诗词所展现的不同特质的风光气象,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和精神感受。而这深层的体验和感受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也是古诗词学习重要的环节和任务。那么,如何完成这一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打通诗词语言文字、学生生活和知识背景,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在思绪放飞中建构属于自己的合理想象。

例如,刘禹锡的词作《浪淘沙》(六年级上册):“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首词作以淘金者口吻抒写对艰难淘金生活的厌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联系词人当时连遭贬谪的仕途经历,该词寄托着词人不甘沉沦、憧憬田园生活的浪漫理想。不难看出,该词的最大特点是意境雄浑,气势壮阔。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大胆开启想象之门,感受词作天地一体人神相融的豪放之笔。在学生初步读懂词作意思之后,可以这样做:

师:请细读诗句,看看诗人写到哪两个空间,各写了什么?

生:一个是地面,写了黄河、泥沙、波浪;一个是天上,写了银河、牵牛、织女。

师:好!请闭上眼睛,一边静听诗的配音朗读,一边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在脑海里形成诗句所描绘的景象。然后,把脑海里想象的景象描述出来。(播放音频)

生:(听读想象,片刻后分别发言。)我脑海里的景象是:万里绵延的黄河,奔腾而下的浊水,滔滔巨浪挟带着浑浊的泥沙,犹如狂怒的巨风横冲直撞,仿佛从遥远的天涯席卷而来。如今在风浪中颠簸摇荡,好像要径直飞上高空的银河,与风浪同行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

师:很好,大家的想象既合情合理,又非常丰富多彩。

虽然用想象的方法进行教学,是古诗词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这个片段的价值就在于它突破了常规的想象,给予了学生“地上”“天上”两个空间,极大拓展了学生想象的时空。后面学生的表达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努力弄懂诗句的基本意思,又促使学生挣脱字面意思,创造了更新更宏大的场景,学生的真学习和学习带来的真成长就这样以可见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方法三:引导学生移情体验,感受诗词抒发的真情。诗词作品,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但不同的诗词,寄托感情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有的寄情于物,有的寓情于事,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情在理中。这其实也表明不同作者情感表达的艺术技巧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又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情感特点、语言风格密切相关。鉴于以上情况,学习古诗词时,应该根据诗词表达情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策略,来引导学生移情体验,感受诗词中的真情实感。

例如,林升的著名诗作《题临安邸》(五年级上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作于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这段时期。首都南迁对朝廷与国家来说,是衰败之象,作为主政者,是很大的耻辱,本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才对。然而当政者却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乐。诗人针对朝廷这种腐败行径写下此诗,其情其心不言而喻。

从文面看,本诗将议论跟写景、叙事巧妙融合,紧密交织,而对南宋败政的极度愤慨与对国家前途的深刻担忧之情虽无明示,却能让人强烈感受到。根据这一特点,在学生读懂诗句基本意思后,教学可以这样展开:首先让学生找到诗中写景、写事、议论的词句分别是什么,在学生理清笔下的景——“山外青山楼外楼”,明晰所见之事——“西湖歌舞”“暖风熏得游人醉”,体会所发议论——“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之后,进行角色代入:“同学们,如果此刻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了朝廷官员将国家耻辱弃之脑后,却在山明水秀的西子湖畔花天酒地轻歌曼舞,你在发表这番议论之时,心中有怎样一种抑制不住的情感?”学生很容易生发出诸如“我对腐败的南宋王朝极度愤慨,对国家兴亡无比担忧”之类的情感,达到和作者共情的目的。

2022年版课标特别强调教学情境化,我想,教學情境化的最大价值也许就是“角色替代”“移情体验”了。在这样的替代中,学生“变身”诗作中的主人公,激起其最真实的生命体验,进而萌生与诗人相同的情感,对领悟诗句内涵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述三种方法都是教师教学古诗词常用的方法,常用的往往也是最重要的,甚至是经典的。我在此文中重述,是为了带给教师新的发现、新的思考,进而带给教师新的突破。教学实践中,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在学生的发现和问题中进行教学,也可以把同一课中三首诗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我称之为“在复合的空间进行教学”,还可以根据诗人、体裁、题材等进行主题教学。古诗词教学和所有的教学一样,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且贵在得法,期盼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爱上古诗文学习,进而在学习中把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国家意志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无锡市东林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情感
踏青古诗词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