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科研视角下职教博士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审思

2023-03-03吴秋晨徐国庆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吴秋晨 徐国庆

[摘要]近年来,众多高职院校开始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招聘职教博士,职教博士进入高职院校工作能否发挥职教科研工作者的价值,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在明确职教博士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职教科研这一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对高职院校中职教科研机构和岗位的特征进行分析;其次,理清高职院校开展职教科研的主要任务和现实困境,从而明确职教科研岗位和职教博士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对职教博士在高职院校从事科研工作的适应性进行分析,以期实现职教博士群体在就业选择中做到适合自身科研发展以及有利于科研平台发展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职教博士;职教科研;高职院校;职教科研机构

[作者简介]吴秋晨(1989- ),男,江苏徐州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徐国庆(1971- ),男,江西高安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上海  20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技能型社会测度模型、驱动因素及路径优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VJA220006,项目主持人:徐国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5-0044-07

随着我国博士研究生扩招和高校教师岗位趋向饱和,尤其是在科研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逐渐增加的情况下,部分博士群体在就业选择中逐渐从本科院校转向高职院校。实际上,高职院校引进博士并非新鲜事,但在其职教科研岗位中开始招聘职教博士是近年来的一个新动向。高职院校引进职教博士和其他专业博士有较大区别:一方面,职教科研岗位通常设立在高职院校的党政管理部门,职教博士主要承担行政和科研工作,而教学部门的博士师资则主要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职教博士的招聘数量相对较少,与教学部门大量引进其他专业博士师资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职教科研岗位开设和相关招聘要求取决于高职院校对于职教科研和自身整体发展的诉求,而非其他科研岗位只聚焦于某个专业的发展。换句话说,职教博士比其他专业博士要更关注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

职教博士是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培养的一种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其专业定义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从狭义的职教博士来看,职教博士专业名称是以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即职业技术教育学来命名的。从广义的职教博士来看,职教博士的专业名称并不一定是职业技术教育学,但研究内容需要和职业教育相关。通过职教博士的定义来看,职教研究的领域主要呈现两个特征:第一,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使得职教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范式保持一致。同时,职业技术教育学和教育学下属的其他二级学科,如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职教研究还分为具体的研究方向,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原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比较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管理与政策等。第二,职教研究也要体现自身的特征。职教研究关注的是职业教育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问题。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人才主要流向的是企业。这就使得职教研究的覆盖面很大,涉及企业生产、技能人才就業等相关问题都可以纳入职教研究中。因此,职教研究要充分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如与企业生产管理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

我国高职院校对科研的重视程度,随着“双高计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本科、新职业教育法等关键词的出现而逐渐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借助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科研活动和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研究者。为了理性看待职教博士进入高职院校从事职教科研工作,发掘职教博士作为职教科研工作者的价值和意义,本研究从职教科研视角出发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一、职教博士就业单位的比较分析

职教博士在就业中可以流向各种类型的单位,包括学校、企业和事业单位等。但从职教科研工作的就业方向来看,职教博士主要会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的职教科研岗位,从事职业教育相关研究工作。在高等院校中,由于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职教科研方面的差距较为明显,故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三种类型的就业单位进行分析。

1.本科院校。进入本科院校从事职教科研工作是当前我国职教博士就业的主要流向之一。职教博士能够进入本科院校从事职教科研工作,通常取决于该学校是否具有职教科研的专门机构。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学是教育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因此职教科研机构和学校的教育学一级学科研究平台有关。有些本科院校会把职教科研机构列为整个教育学研究平台的下属机构,如在教育学院下设职业教育研究所这种形式的职教科研机构。需要明确的是,尽管本科院校建立职教科研机构和教育学研究平台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具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研究平台的本科院校并非一定会设置职教科研机构。本科院校开设职教科研机构取决于该学校职教学科的开设情况,由于职教学科在很多本科院校的教育学院中并没有开设,所以也不会存在专门的职教科研机构。还有一些本科院校重视职教学科发展,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之类的二级学院,在其内部设立职教科研机构。

2.高职院校。从科研平台的总体水平来看,高职院校要普遍低于本科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但需要明确的是,职教博士从事的科研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等相关领域。高职院校在职教科研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在职教科研中会重点关注本校的发展,乃至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让自身的科研服务应用于自身的实践,这是高职院校从事职教科研所呈现的主要特征。在职教科研机构的设置上,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像本科院校那样在二级学院层面或二级学院下属机构中设立职教科研的专门机构。由于高职院校本身是职业教育属性的高等院校,职教科研位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层次,因此高职院校通常会把职教科研机构设立在党政管理部门而非教学部门。在职教科研机构的独立性方面,有些高职院校会设置专门的职教科研机构,如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质量评估办公室、职业教育研究所等;而有些会把职教科研机构和其他行政机构合并,如发展研究中心、发展规划处等。

3.科研院所。除了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还有专门从事职教科研工作的机构,如科研院所。我国当前从事职教科研的科研院所包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地方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及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等。在教育科学研究院中,通常会设置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还会进一步细分为战略发展处、教学教材处,产教合作处、教师发展处等。这些职教科研机构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研究职业教育,为国家和地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服务,包括向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提供职业教育政策咨询,推广职业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同各个行业的企业、国内外各类学校开展合作,协调多方开展职教科研工作等。

二、高职院校引进职教博士的需求性分析

职教博士适合进入高职院校从事职教科研工作吗?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高职院校引进职教博士的需求性,二是职教博士进入高职院校的适应性。研究高职院校引进职教博士的需求性,主要通过高职院校职教科研的主要任务、高职院校发展职教科研的现实困境、职教科研岗位和职教博士的对应关系三个方面進行分析。

1.高职院校职教科研的主要任务。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意味着我国开始探索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职教科研事业的发展。在我国,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研究论文的主要贡献机构,是职业教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科研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第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相关的规律探索,包括教学、实习、校企合作等方面;第三,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开展技术成果转化研究。

2.高职院校发展职教科研的现实困境。高职院校开展职教科研并非易事,主要体现在课题申报难、成果推广难、科研队伍建设难三个方面。一是在课题申报过程中,高职院校很难与本科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竞争,导致其在各种级别的课题申报中处于劣势地位。二是在成果推广过程中,尽管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研究论文的主要贡献机构,但高职院校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较为困难。和研究型大学相比,高职院校在职教科研成果推广方面和课题申报一样困难。更为严重的是,高职院校往往没有明晰自身科研的类型定位,忽视应用性研究,使得其科研成果很难转化为企业的实际需求。可以说,高职院校职教科研成果一方面没有在学术层面达到研究型大学的水准,另一方面也没有实现从理论层面向应用层面转化进而服务于企业,最终导致其推广困难。三是科研队伍建设面临困境。首先,很多高职院校缺少能够承担职教科研的核心人物。传统意义上的高职院校职教科研负责人要么是党政管理部门的相关领导以兼职身份担任,要么是教学部门中的高级教师担任,而这些负责人通常缺少职业教育研究的专业背景及实践经历。其次,职教科研队伍中的其他成员大多是来自教学部门的一线教学工作者,日常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任务较重,很难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职教科研工作中,对职教科研的兴趣也不大。最后,高职院校对于职教科研队伍建设的引导和帮扶较少,导致很多科研工作人员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

3.职教科研岗位和职教博士的对应关系。尽管高职院校发展职教科研面临许多挑战,但同时也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改变其职教科研的现状,其中就包含引进职教博士来助力其职教科研发展。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加入了职教博士招聘项目,但职教博士和高职院校职教科研岗位的对应程度如何,还要进一步分析。如果高职院校职教科研岗位招聘的对象并不仅仅针对职教博士,或者说二者之间的对应程度很低,职教博士就很有可能成为高职院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的“噱头”,是为了引进博士人才而制造的“假象”。在这种情况下,职教博士在高职院校会被当成“通用型”或者“全能型”人才来看待,对于高职院校开展职教科研工作来说收效甚微。通过高职院校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可以看出,职教科研岗位的招聘要求相差较大。从学历层次上看,有的职教科研岗位需要硕士研究生,有的则需要博士研究生。还有一些高职院校会列出两种层次的岗位招聘,即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需要,但二者对应的岗位级别不同。从专业领域来看,有的高职院校明确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背景,有的则要求教育学大类,还有的涉及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种一级学科。显然,很多高职院校对于需要何种学历层次、专业背景的科研工作者来从事职业教育研究这个问题并没有搞清楚,这也是很多高职院校面临职教科研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高职院校中职教科研岗位并非一定要和职教博士做到完全对应,但是高职院校需要在人才引进和后期的职业发展中,明确职教博士和职教科研岗位之间的对应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职教科研人才的合理布局,同时有利于自身职教科研工作的长期发展。

三、职教博士在高职院校从事职教科研工作的适应性分析

对职教博士在高职院校从事职教科研工作的适应性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人才引进的科研压力、职称晋升的科研压力、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以及其他压力来源四个方面。

1.人才引进的科研压力。当前高等院校在引进博士研究生时都会有科研成果的要求,包括学术期刊、学术专著、学术会议等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通常对引进人才的科研成果要求较低。在职教博士引进方面,本科院校通常会有SSCI期刊或者CSSCI期刊的科研成果要求,而高职院校通常没有类似的要求。那么,高职院校对职教博士引进的科研成果要求相对较低,是否能成为职教博士适合进入高职院校工作的一个因素呢?从表面上来看,高职院校的科研要求更低,应当更有利于职教博士的就业,但问题在于,高职院校在引进职教博士计划中没有科研成果要求,并不代表职教博士在读期间可以降低自身的科研成果要求。很多本科院校对引进职教博士的科研成果要求,与不少高校职教博士毕业要符合的科研成果要求接近甚至相同。这就意味着在很多情况下,职教博士毕业后进入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其科研成果的要求是相同的,即都要先符合博士毕业的科研成果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在职教博士引进计划中有没有具体的科研成果要求,对于职教博士而言意义并不大。高职院校对职教博士引进的科研成果要求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降低,而是相对于本科院校在职教博士人才引进中的优势竞争地位而采取的一种吸引人才的措施。

2.职称晋升的科研压力。高等院校科研工作岗位的主要压力之一是职称晋升,尤其是近年来本科院校普遍开始人事制度改革,对新引入的博士师资实行“非升即走”策略。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对于新引入的博士师资在职称晋升方面普遍没有“非升即走”的硬性要求。表面来看还是由于高职院校在博士人才引进方面的竞争处于弱势地位,因而没有在职称晋升中采取严格的淘汰措施。但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需要考虑,那就是高职院校的科研平台性质。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不同,没有真正意义上只从事职教科研的工作人员;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也不相同,其职教科研机构通常设立在党政管理部门,而非教学部门,因此职称晋升的科研压力并不来源于教学单位。所以,职教博士在高职院校中的职称晋升压力,不能用科研院所和本科院校的标准来评价。实际上,职称晋升的科研压力和科研平台性质有很大关系。高职院校虽然没有实行本科院校的“非升即走”政策,但有很多不利于科研人员发展的因素。高职院校科研基础较弱,且长期以来“重教学、轻科研”的理念导致科研工作人員通常需要身兼多职,其中包括大量的教学任务、行政任务等。不仅如此,高职院校在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激励政策制定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使得科研工作者得不到有效的帮扶和支持。即使高职院校在职称晋升中的要求相对较低,但在这样的平台中开展职教科研工作也同样受到很多限制,职教科研热情也会随之降低。

3.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相比于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职教博士在高职院校工作时更强调科研成果的转化,关注学校的发展诉求,能够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服务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发展。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开展大量面向市场,以应用为主的研究。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不仅要关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要强调对社会的服务功能。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注重科研输出的质量和效率。如果职教博士只是从事单一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且没有把相关成果转化为高职院校在实际中的需求,没有通过科研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职教博士在高职院校科研发展中的作用就不大。

4.其他压力来源。基于高职院校科研平台的性质,职教博士从事职教科研工作的压力来源并不是单一的,即并非只有科研压力,还涉及行政管理事务,包括高职院校的教学、德育、党建、招生、就业和后勤等各个方面。已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压力总体较高,尤其是多种压力共存现象明显,其中以管理环境压力和科研压力占比最大。

四、启示

随着就业整体市场的多元化和灵活化,加之博士研究生逐年扩招,其就业情况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但需要注意的是,博士研究生在不同类型科研平台的就业选择关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也关乎背后科研平台的发展。因此,职教博士群体在就业选择中如何做到既适合自身科研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科研平台的发展,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职教博士进入高职院校工作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其一,职教博士并非供大于求。进入高职院校工作正在成为职教博士就业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的背后需要进行理性分析。首先,职教博士是否适合进入高职院校工作能够成为一个研究问题,是基于这种现象的不一致性,即早期几乎很少有职教博士进入高职院校工作,但是近几年开始逐渐呈现这种新趋势。如果仅从博士扩招、博士科研成果“内卷”、博士就业难等方面来归因是十分片面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和职称晋升方面普遍要低于本科院校的要求,但其科研工作中的多重压力却是限制博士师资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并不是一个避免“内卷”、适合“躺平”的理想科研平台。

尽管我国博士研究生总体呈现扩招趋势,且成为博士就业竞争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每个专业的就业情况还要进一步细分。已有研究表明,我国2015—2020年博士毕业生就业人数285729人,就业率均值为94.01%。而教育类(教育博士、教育学博士)博士毕业生因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就业率相对较高,达到94.84%。此外,还有部分专业的博士毕业生规模没有满足相关行业对科研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就是其中之一。无论是狭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还是广义上的从事职业教育相关研究的博士,其培养单位仅有几所师范类大学和个别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且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数量较少。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都是我国教育研究的重点关注领域。在大量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职业教育发展问题面前,职教博士数量明显不足。

其二,此“职教”非彼“职教”。在现实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职教博士和高职院校都和职业教育相关,那么职教博士就应该去高职院校工作。这种看法的背后也是对现象的观察停留在表面,没有搞清楚两个“职教”对象之间的区别。职教博士作为专业的科研人员,其工作主要聚焦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机构,职教博士的“职教”是指其研究领域,而高职院校的“职教”是指其办学性质,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其三,职教博士进入高职院校需要理性看待。职教博士进入高职院校工作是否合适,对于两者而言都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从职教科研视角进行分析,能够满足两者在职教科研方面的发展诉求。职教博士要明确在高职院校从事职教科研工作的特征,尤其是目标高职院校的职教科研状况。从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实际上,一些入选“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在科研方面甚至已经超过了部分本科院校的水平。但就像本科院校群体一样,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水平也呈现参差不齐的状况。高水平的高职院校科研平台建设情况相对较好,资源配套设施齐全,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而且通常情况下,这样的高职院校会把职业教育研究放在整体科研平台中的重要位置。但还有部分高职院校至今没有明确职教科研工作的内容,也没有建立有效的职教科研平台,那么引进职教博士的意义就不大。因为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只是为了引进博士学位师资而设立的“招牌”岗位,从科研视角来看,不利于职教博士的职业发展。

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高职院校既是研究对象,也是研究开展的重点机构,职教博士则是研究的主要参与者和中坚力量。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要想取得突破,并非一定需要高职院校和职教博士两者结合。准确地说,高职院校和职教博士的结合既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但在现实中,职教博士进入高职院校工作的现象开始出现并增加,二者的结合是否能助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向前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从科研视角来看,高职院校在加强自身建设和长期发展规划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方面,确实需要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加入。对于职教博士群体而言,当前职教科研迫切要解决的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索。职教博士要在科研工作中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产出,高职院校就是能够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场所之一。由此可见,职教科研是高职院校整体发展和职教博士个人发展的共同关注点。然而,职教博士在高职院校要实现预期的科研效果,还需要双方之间积极构建科研互助关系。

2.高职院校和职教博士之间要构建职教科研互助关系。其一,高职院校要为职教博士提供有利的职教科研环境。当前对高职院校加强自身科研平台建设,为教师提供有利的科研环境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高职院校中的职教科研不同于这种广义上的科研,且高职院校中的职教博士也不同于广义上的高职教师。高职院校一定要认识到职教科研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职教科研的独特性,在引进职教博士的同时为教师开展职教科研提供有利的环境。一是在机构和岗位设置方面,由于职教科研机构在高职院校中属于党政管理部门,行政事务繁重,会牵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高职院校应设置独立的职教科研机构,在职教科研岗位设置上简化职教博士的行政工作,突出以科研为主的岗位工作任务安排。二是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由于高职院校职教科研机构中的科研岗位数量较少,很难像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那样形成专门化的科研团队。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中打通职教科研人员和教学院系科研人员的合作通道,让职教科研从顶层设计顺利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三是在科研氛围形成方面,强调职教科研的专业性,即职业教育研究应该由专业的科研工作者来承担。同时,尊重职教科研成果,将其融入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中。只有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让职教科研专业化、正规化,职教博士才能在高职院校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二,职教博士要为高职院校做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研究。在强调高职院校为职教博士提供有利的职教科研环境的同时,职教博士也需要在职教科研中加强自身的能力,做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研究,将职教科研成果服务于高职院校和社会发展。职教博士要意识到自身和高职院校发展的同步性,在助力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同时,也为自身的职业发展提供机会。相比于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尽管高职院校存在一些不利于科研的因素,但实际上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者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兴趣和成长的需要。职教博士要认可高职教育研究的意义,认可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但职业专科教育依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也是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主体。高职院校作为职业专科教育的主要载体,涉及高职教育研究问题的起点、研究过程的探究和研究成果的应用。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科研水平,通过职教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职教科研平台制度。职教博士要在职教科研人才队伍中勇于承担核心人物角色,协助其他职教科研队伍内的其他成员实现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卿石松,梁雅方.博士毕业生就业多元化及质量特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1):56-62.

[2]王小梅,周详,李璐,等.2019年全国高校高职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于18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发文统计[J].中国高教研究,2020(12):96-102.

[3]刘红,匡惠华.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数据分析——基于中国知网的数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6):17-26.

[4]宾恩林.加强应用性研究:“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之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1):33-42.

[5]国卉男,董奇,张咪.高职院校教育科研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基于在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成果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4):34-38.

[6]刘燕.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5):54-59.

[7]赵祥辉.博士生发表制度的“内卷化”:表征、机理与矫治[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3):104-113.

[8]杨劲松.高职院校科研效率的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2):156-162.

[9]张炜,汪劲松.研究生教育规模预测与中美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2):1-7.

[10]李莉方,李威.扩招与限度——博士人才培养规模的测度[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8-14.

[11]罗洪川,向体燕,高玉建,等.我国博士毕业生去向及就业特征分析——基于2015—2020年博士毕业生数据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53-62.

[12]吕玉曼,徐国庆.从强化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确立的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2):111-118.

[13]陈先哲,卢晓中.层类交错:迈向普及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构建[J].教育研究,2018,39(7):61-66.

[14]李胜,徐国庆.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背景下职业专科教育定位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342(2):102-108.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