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安全倡议的理论逻辑、基本特征与实践路径

2023-03-02

社会主义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安全观倡议国家

吴 凡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人类社会面临和平、发展、安全、治理“四大赤字”的严峻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2页。习近平将“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治国理政经验运用到解决全球问题中来,先后提出了全球发展与全球安全“两大倡议”,为解决“四大赤字”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特别是,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具有鲜明的理论性、系统性与时代性,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提供了解决之策。2023年2月,中国正式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再次阐述了全球安全倡议的思想内涵,细化了全球安全倡议的重点方向和平台机制,为如何践行这一倡议指明了前进方向。2《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人民日报》,2023年02月22日。

一、全球安全倡议的理论逻辑

全球安全倡议“六个坚持”的丰富内涵,构建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形成了以全球安全观为核心要义、以国际法主权原则为基本前提、以联合国宪章为根本遵循、以安全不可分割为重要原则、以和平解决争端为方法路径、以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为实践目标的全球安全思想与理论。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51-452页。

(一)全球安全倡议以坚持全球安全观为核心要义

全球安全倡议将全球安全观作为首个坚持意义深远,具有指导其他五个坚持的统领性意义。一方面,“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作为全球安全观的内涵,强调了安全主体的共同参与、安全领域的复杂联动、安全路径的合作共赢、安全效果的持久有效,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全球安全观创新性地提出可持续安全理念,旨在追求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体现了中国将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治国理政经验科学运用到全球治理中来,协同推动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和人类安全共同体。另一方面,全球安全观不仅强调世界各国的安全稳定,更加凸显人类安全的崇高追求。这种安全的构建需要以主权国家为载体,以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为补充;需要各国摒弃意识形态分歧、坚持合作共赢、增强包容互鉴;需要各国尊重自然法则,共同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因此,这种涵盖国家、国际、人类三个层次的安全理念,不仅是对西方国际安全理论的超越与创新,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生动体现。

(二)全球安全倡议以坚持国际法主权原则为基本前提

《国际法原则宣言》明确了“主权平等原则”,要求各国均有平等权利与责任,并强调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可侵犯,每一个国家都有权自由选择和发展其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制度。这一表述体现了国际法主权原则的三大内涵:首先,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侵犯,这是每一个主权国家的核心利益,也是国家履行国际法权利和义务的前提条件。其次,主权平等意味着各国主权具有相同的国际法地位,各国均可以平等参与国际事务,行使联合国赋予会员国的各项权利,通过平等协商、共同参与全球治理,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再次,世界各国均有权利依据自已的历史经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选择符合本国和人民利益的发展道路。只有世界文明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时候,才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进步、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全球安全倡议以国际法主权原则为基本前提,也就是始终坚持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倡导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三)全球安全倡议以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根本遵循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对抗和不公,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过时了,而恰恰是由于这些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1《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42页。《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发展了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奠定了多边主义的基石,其维护国际和平、促成国际合作、避免使用武力等宗旨与原则,是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根本遵循。因此,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基本方略。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始终捍卫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始终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坚定不移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参见《2022年10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外交部官网(https://www.mfa.gov.cn/web/wjdt_674879/fyrbt_674889/202210/t20221024_10790987.shtml.)相反,一些国家秉持的冷战思维、单边主义、阵营对抗、霸权主义与联合国宪章精神相违背,应当予以坚决抵制。国际社会应当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四)全球安全倡议以坚持安全不可分割为重要原则

全球安全倡议中提出的“安全不可分割”强调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不可分割、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不可分割、安全权利与安全义务不可分割、发展与安全不可分割。一方面,中国的安全与世界的安全不可分割,世界各国的安全同样不可分割。这就要求各国在谋求自身安全的同时,应当兼顾他国合理安全关切,不肆意扩大安全议程,不能将本国的安全凌驾于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上,反对秉持排他的、绝对的、零和的安全理念,而应建立一种包容的、协调的、非零和的安全架构。另一方面,不可分割的安全更加凸显“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51页。旨在将人类作为安全对象的基本单元,打通地区与国家间的地理与文化屏障,核心是解决影响人类共同安全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目的是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这一以人类安全为核心的思想与全球发展倡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要求相辅相成,与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理念完美契合,又与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核心要素相得益彰,更加凸显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引领下,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者内在联系,即均以兼善天下苍生为己任,心系人类安全与发展的前途命运。

(五)全球安全倡议以坚持和平解决争端为方法路径

历史经验表明,国家间的分歧与争端如若不能妥善解决,导致各方兵戎相见,则势必走向冲突与对抗;如果秉持“你输我赢”的冷战思维,塑造阵营对抗态势,则势必走向恶性竞争。因此,全球安全倡议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是合理合法解决国家间分歧与争端、维护国际与地区和平的最优路径选择。首先,从法律的角度上看,和平解决争端是《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之一,具有国际法效力,目的是排除各国使用武力解决争端的做法,进而直接对世界和平造成危害。其次,从理论的角度上看,和平解决争端蕴含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正确义利观”等习近平外交思想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内涵。其目的是构建“持久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持久和平”既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也是包含着“和平解决争端”的方法路径。再次,从实践的角度上看,中国始终秉持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的原则处理国际事务。2 0 23年2月,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强调对话谈判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1参见《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外交部官网(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tytj_674911/zcwj_674915/202302/t20230224_11030707.shtml.)2 0 23年3月,在中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复外交关系,为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国家间矛盾分歧树立了典范。2参见《王毅主持沙特和伊朗北京对话闭幕式》,外交部官网(https://www.fmprc.gov.cn/zyxw/202303/t20230310_11039120.shtml.)

(六)全球安全倡议以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的全球性问题为实践目标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安全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多重安全困境。当前,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愈发凸显,各国安危与共、唇齿相依的态势更加明晰。一方面,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相互转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挑战性。以乌克兰危机为代表的地区安全问题,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加剧了能源、粮食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为代表新兴科技的政治化、军事化问题,将影响军控进程,加剧新一轮军备竞赛,破坏国际安全与稳定。另一方面,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明显的代际性。气候变化、海洋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不断加剧,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但这类安全风险也意味着当代人若再不采取行动履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责任,将对人类的子孙后代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例如,日本政府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核电站核污染水,是将本国经济利益凌驾于全球生态环境之上的体现,也是损害人类生存环境、对代际公平问题的极不负责任行为。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安全问题,世界各国需要秉持全球安全观,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履行国际责任,补强全球安全的“木桶效应”短板,提升全球安全治理成效,在化解全球安全困境的同时,注重代际公平问题的处理,充分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安全的良性互动。

二、全球安全倡议的基本特征

全球安全倡议作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与大国外交思想融会贯通的集大成者,是习近平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上提出的,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体现了对外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中国智慧,内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崇高追求,完美呈现了心怀国之大者与胸怀天下的中国气派。

(一)诠释“两个结合”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两个结合”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归纳了“六个坚持”的方法论意义,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实践基础与文化精髓。2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6-21、1页。全球安全倡议正是以“两个结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构建了系统完备的理论逻辑体系。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南,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与外交思想,为世界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诠释了以人为本、万物共生、和平发展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指出:“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3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05月16日。从“两个结合”的角度上看,全球安全倡议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有机结合、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有机结合、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有机结合、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与马克思主义道德与正义思想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二)立足“两个大局”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7页。“两个大局”立足国内与国际两个战略环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心系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和平发展的战略思维,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互动性和指导性。从时代性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5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6-21、1页。同时,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安全挑战层出不穷,世界经济恢复缓慢,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日益加强。“两个大局”的判断是基于对国情与世情深刻把握,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能力。从互动性上看,“两个大局”相互交织、融合交汇,为统筹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塑造了战略环境,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前途命运的紧紧相依。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正是中国深入把握“两个大局”的深刻内涵,为大变局的世界注入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集中体现。从指导性上看,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正在显现,同时,国际形势日益严峻加之全球性问题频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挑战。这种内外风险叠加衍生,呈现出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环境,全球安全倡议为我们如何更好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积极主动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了可行路径,是开展全球安全治理,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武器。

(三)融合“两大思想”

全球安全倡议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对外呈现,也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最新成果,是统筹开展国家安全与外交工作的科学指南。一方面,全球安全倡议凝练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国际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开创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将“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大要素”之一,并提出全球治理观、全球安全观、全球安全治理理念等国际安全思想,不断丰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对外部分。全球安全倡议是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丰富的国际安全内涵,将其凝炼为“六个坚持”的系统表述,既包含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蕴含着安全问题的内在逻辑,是中国统筹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统筹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全球安全倡议蕴含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要义。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0、23-24、63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推进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多方位完善外交布局。特别是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为构建“和平、安全、繁荣、包容、美丽”的世界指引前进方向。十年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之下,从双边层面到地区层面再到全球层面,中国先后提出并推动构建了30多个命运共同体,为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人类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了特殊贡献。2参见《这十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结出累累硕果》,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https://news.cri.cn/2023-03-24/cf26e3fe-5320-25e7-4701-25d74da2e16b.html.)因此,全球安全倡议不仅是对国家安全与外交思想的深度融合与守正创新,更对塑造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与外交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行稳致远。

(四)统筹“两件大事”

与一些西方国家以“威胁定义安全”不同,中国则更加强调安全的状态与能力,其中就包括人民福祉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发展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3参见《国家安全法》第二条: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脱胎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对关系”,现已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的科学指南。从国际视角上看,面对地缘政治竞争激烈、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全球通胀高位运行、全球发展合作动能减退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习近平于2021年9月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68页。后于2 0 22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又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这标志着中国将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治国理政经验运用到全球治理实践中,同时全球安全倡议秉持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则也蕴含着发展与安全不可分割的内在要求。两个倡议的提出间隔不到一年,不仅体现了全球发展与安全的同步考量、前后呼应,也展现出以全球安全倡议保障全球发展倡议顺利推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内在逻辑。因此,全球安全倡议蕴含着统筹全球发展与安全的中国智慧,是实现全球共同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重要保障。

(五)内嵌“两大目标”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针对党的百年奋斗如何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进行了明确阐述:一是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二是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0、23-24、63页。这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经成为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与国际贡献。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进而建设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等为内涵的“五个世界”,是全球安全倡议维护世界可持续安全、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崇高追求。另一方面,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突破“霸权崛起”的西方逻辑,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失,坚持“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走出的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人类文明新形态。7袁红英:《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逻辑》,载于《东岳论丛》2022年第12期。在这种新形态下,世界各国只有化解意识形态纷争、超越历史文明冲突、迈出零和博弈泥潭,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才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0、23-24、63页。因此,全球安全倡议始终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两大目标”内嵌于理论体系之中,是全球安全倡议的精神内核。

三、全球安全倡议的实践路径

中国作为全球安全倡议的发起者,更是在推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进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指出了2 0 个重点合作方向和5 个合作平台机制,是更好推动全球安全倡议走深走实的行动指南。未来,中国将继续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习近平外交思想为引领,坚持宏观与微观相衔接、需求与能力相配合、外在与内功相协调,推动倡议成为各国普遍支持和积极响应的国际公共产品。

(一)需要凝聚全球安全共识,离不开元首外交的领航定向

理念共识是行动落实的前提,一个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安全理念势必将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支持与肯定。“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作为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义,是对全球安全倡议精神内核的高度凝练与总结概括,也为凝聚全球安全共识培育了土壤。2 014 年5月,习近平在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上首次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54页。2 017年9月,习近平在出席国际刑警组织第86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首次将亚洲安全观升级为全球安全观,并提出“合作、创新、法治、共赢”的全球安全治理理念,旨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有效。2习近平:《坚持合作创新法治共赢 携手开展全球安全治理——在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09月27日。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外以全球安全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书写国家安全与大国外交的新篇章。习近平通过高频次出访和多场合演讲,阐述坚定清晰的中国立场、中国主张,展现了新时代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外交风格和自信开放的中国形象。3参见张丹萍、龙臣:《元首外交引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国际舆论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元首外交》,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opinion2020/2022-10/12/content_78462248.shtml.)2 0 22年9月以来,习近平相继出席上合峰会、G20 峰会、A PEC峰会、中阿峰会、中海峰会等多场元首峰会,与4 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也将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理念向全世界推介。截止目前,已有8 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对全球安全倡议表示赞赏支持,4和音:《为破解人类安全困境贡献中国力量》,《人民日报》,2023年04月21日。这对国际社会凝聚全球安全的共识起到了重要作用。2 0 2 3年伊始,习近平与菲律宾、土库曼斯坦两国元首话友谊、增互信、谋合作,5参见新华社:《第一观察丨友谊·互信·合作 开年元首外交传递中国声音》,新华网(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01/07/c_1129264227.htm.)针对加强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多边合作、共同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达成了有效共识,对全球安全倡议的落实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需要坚持真正多边主义,离不开各方利益的统筹协调

推进全球安全倡议更好落实,需要兼顾不同层次、不同主体、不同类别的安全利益,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做到统筹协调、综合考量,促使全球安全倡议更具包容性与协调性。首先,从国家安全层次上看,全球安全倡议的有效落实,是不以损害任何国家核心利益为前提的,既要履行联合国宪章的国际法义务,又要承担违背这一原则的法律后果。当前,随着安全内涵的不断拓展,主权的存在形式也在不断发展,以网络主权、数据主权、信息主权为代表主权权利存在于网络空间之中,集中体现了国家在网络空间可以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享有在网络空间的管辖权、独立权、自卫权和平等权等权利。6参见潘树琼:《国家主权的自然延伸和表现》,载于《网络传播》2017年第6期。因此,中国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等新理念、新倡议,目的就是与国际社会共同抵制网络霸权、数据霸权,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7参见《〈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全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732898/1732898.htm.)其次,从国际安全层次上看,国际安全体系的稳定,需要各国合力才能得以实现,国家无论强弱、不分大小均应参与到国际安全治理体系中来。当前,国际社会存在以部分西方国家奉行的“伪多边主义”,其实质就是以多边主义之名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之实,目的是维护霸权国及其盟友国的利益,为世界提供的也是充斥冷战思维的俱乐部公共产品。伪多边主义不仅将加剧大国对抗和阵营分化,更将加剧国家间的不信任,破坏国际合作机制的运作,是危害国际安全和全球治理的根源。只有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才能增强国际合作、国际信任和国际机制的有效运行。再次,从人类安全层次上看,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粮食危机、跨国犯罪等对全人类造成了安全威胁,但不同的国家面对上述安全威胁的程度不同,各国应对这些挑战的能力也有所差异。因此,践行全球安全倡议过程中,要秉持安全不分割原则,各国应当承担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义务,同时在具体议题上还要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统筹兼顾各国合理安全关切,以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向往为最高价值追求。

(三)需要稳定国际安全秩序,离不开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变局中最关键的变量是世界主要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当前,“东升西降”的国际格局走向态势明显,中美关系走势正上升为影响大变局的核心因素。因此,如何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正确发展将是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重要推动力。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美国将国家安全优先战略调整为大国竞争,开启对华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炮制“印太战略”,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破坏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对全球和地区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拜登政府不仅继承了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的政治遗产,更试图发展范围更大、功能更全的盟伴体系,打通“印太”与欧洲两大地缘板块,在中国周边制造亚太“北约化”格局,形成对华全方位、多领域钳制。2 0 22年10月,拜登政府颁布任期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全篇共出现111次“竞争”和19次“地缘竞争”,均高于历份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1参见The White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11/8-November-Combined-PDF-for-Upload.pdf.)在这份具有强烈大国竞争意识的报告中,拜登政府将中国定义为“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认为美中竞争是“民主与威权”的竞争,并将未来十年视为双方竞争的“决定性十年”。2 0 22年11月,习近平与拜登在巴厘岛举行会晤,直接指出“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2《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在巴厘岛举行会晤》,《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5日。,“任何时候世界都有竞争,但竞争应该是相互借鉴、你追我赶,共同进步,而不是你输我赢、你死我活”。3《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在巴厘岛举行会晤》,《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5日。习近平不仅强调了“竞争”的积极方面,也为中美两国关系如何重回正轨明晰了前进方向,即管控矛盾分歧、明确共同利益、强化协调合作。因此,全球安全倡议的落实需要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中美两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应当带头讲平等、讲诚信、讲合作、讲法治,带头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尊重彼此不同、谋求共同利益,不断拓展和开辟更大合作空间,推动两国重回健康轨道,为稳定国际安全秩序添砖加瓦,促进全球安全倡议成为超越意识形态分歧的全球共识。

(四)需要突破西方话语体系,离不开国际舆论的积极营造

全球安全倡议自提出以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反响与热烈讨论,多数国家均对维护世界和平、关注人类命运的中国方案表示了支持与肯定。但长期以来,西方话语体系下存在一种“认知中国悖论”现象,其本质是西方对中国的认同悖论,即“认识传统中国文化,认可中国的经济发展,但就是不认同中国的体制。”4转引自王义桅:《西方话语体系的“中国悖论”》,载于《学术界》2022年第9期。在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下,部分西方国家利用媒体霸权施加舆论影响,引导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负面认知,妄图割裂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挑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血肉联系。因此,在西方话语体系的影响下,一些对中国抱有怀疑或敌视态度的势力,对全球安全倡议提出的动机进行抹黑和污蔑,对全球安全倡议的内涵故意曲解。5参见李岩:《“他者”眼中的全球安全倡议及对中国的启示》,载于《国家安全研究》2022年第4期。有的西方媒体将“安全不可分割原则”与乌克兰危机相互联系,过度解读该原则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忽略了其历史背景与内涵拓展。例如,西方主流媒体路透社认为“这是中国首次在乌克兰危机的背景下主张‘不可分割的安全’,其意图是将其适用于美国及其盟友在台湾或南海开展的各项行动。”1参见Kevin Yao,Yew Lun Tian,China's Xi proposes'global security initiative',without giving details,(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chinas-xi-says-unilateral-sanctions-will-not-work-2022-04-21/.)有的西方媒体仍抱持冷战思维,将全球安全倡议视为中国欲取代美国而“主导世界”的替代方案。例如,西方主流媒体华盛顿邮报污蔑“全球安全倡议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安全。”2参见Christian Shepherd,Lyric Li,Under Xi,China wants absolute security.It’s making the world nervous,(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2/10/21/china-xi-jinping-congress-absolute-security/.)这表明,在“认知中国悖论”下,部分西方国家的恶意污蔑与故意诋毁,是中国向世界推广全球安全倡议将要面对的国际舆论难题。因此,一方面,要针对西方受众的关注点,将全球安全倡议中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积极贡献、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经验融合推介,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要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在国际社会取得的良好反馈和宣传经验,深化阐释全球安全倡议以人类安全和发展为最高追求的核心内涵,倡导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而非传统的“你输我赢”的西方国际安全思想,赢得话语叙事的主动权。

(五)需要回应世界殷切期盼,离不开“样板项目”的引领示范

全球安全倡议作为宏观意义上的国际公共产品,需要一些具体的样板计划予以支撑和落实,打造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巴经济走廊”、全球发展倡议的“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等相媲美的“样板工程”,进而回应国际社会对全球安全倡议落实成效的殷切期盼。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理念衔接。要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南,形成全球安全与地区安全同步考量、安全共同体与安全倡议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以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为样板,提供更多符合地区国家和人民共同利益的区域安全公共产品,形成以地区带动全球的设计思路。另一方面,从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角度,深化共同体理念和安全倡议的内在联系。例如,通过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助力推动落实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生物安全倡议等,提升全球安全治理水平。2 0 21年7月,各国达成《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这是全球生物安全治理领域首个以中国地名命名、以中国倡议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安全倡议。3《全球生物安全治理领域的中国倡议得到广泛支持》,《人民日报》,2021年09月13日。其次,统筹发展与安全,注重“两大倡议”衔接配套。可根据全球发展倡议落实首批项目库和落实《联合国2 03 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主要行动计划安排,有针对性地探索与之相对应的安全公共产品,实现以可持续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再次,开展交流互鉴,增进了解互信。一方面,依据习近平在国际刑警组织第86届大会上提出的全球安全治理理念,可以国际执法安全合作为契机,通过开展联合执法、外警培训、警务交流等形式,增进各国对全球安全倡议的理念认同。例如,2 015年中国公安部建立了“连云港论坛”并形成品牌效应,2 0 22年将连云港论坛升级为“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中国在论坛上不仅强调了中方愿与各国共同践行全球安全倡议的愿景,也提出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公共安全合作架构。4《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首届大会开幕》,载于《现代世界警察》2023年第1期。另一方面,要积极打造以全球安全倡议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类项目,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学者进行深入交流,消除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倡议的误解与敌意,从科学的角度凝聚全球安全共识。例如,2022年12月,军事科学院召开了年度“北京香山论坛”,论坛以“推进全球安全倡议 共同维护和平发展”为主题,来自14个国家的4 0多名专家学者坦诚对话交流,对凝聚全球安全倡议的合作共识具有重大推动作用。5参见《2022年北京香山论坛专家视频会开幕》,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1202/c1002-32579024.html.)

(六)需要强化国家安全能力,离不开斗争精神的传承发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面对外部的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只有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才能掌握我国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6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页。因此,更好落实全球安全倡议,不仅要做到内外兼顾,还应坚持“内功优先、内圣外王、以内促外”,不断提升自身安全水平。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发扬斗争精神,牢牢掌握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主动权。首先,要明确斗争方向,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一方面,要明确斗争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这就要求我们要将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放在突出核心位置。1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7、25页。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各项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安全作为核心宗旨,把握好“五大要素”与“五个统筹”的精确内涵,明确国家安全工作的重点方向。其次,要增强斗争本领,积极主动塑造国家安全态势。要增强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能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法治思维,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提高运用科学技术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塑造国家安全态势的能力。2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7、25页。再次,要注重斗争方法,审时度势调整国家安全战略。2015年,我国审议通过的《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强调“坚持正确义利观,实现全面、共同、合作、可持续安全,在积极维护我国利益的同时,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纲要>》,《人民日报》,2015年01月24日。这一《纲要》既包含了全球安全观的内涵,也体现了统筹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应有之义。2021年,我国颁布的《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指出“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加强安全领域合作,维护全球战略稳定,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国家安全战略(二〇二一—二〇二五年)>〈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和〈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二〇二一年咨询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9日。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提出了全球安全观,同时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安全的实现目标,彰显了我国不仅关注国际和平稳定,更加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政治胸襟与国际情怀,也体现了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与升华。新的征程上,我国面临的风险挑战只会越来越复杂,只有主动迎战、坚决斗争,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与战略韧性,积极塑造于我有利的国际战略环境,坚定不移继续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更好统筹自身与共同安全,推动全球安全倡议走深走实。

猜你喜欢

安全观倡议国家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