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全媒体人才培养目标反思与重构
2023-03-02徐晨
徐 晨
(作者单位:南京传媒学院)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特别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攻坚期,这对新闻传播高等教育体系创新改革而言是机遇亦是挑战。
1 全媒体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对新闻传播学科改革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以育人为本,教育目标体现高等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是教育改革的根本所在。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教育发展分“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按马丁·特罗的三阶段发展理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标志该国家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发展。三阶段论不仅是“量的增长”理论,更是对不同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质的变化”的预警[2]。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为例,高等教育目标先后历经了由通才、专才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迭代升级。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为加快调整业界实践领先新闻教育的不均衡状况,国内一些高校将职业教育内容以专业化形式快速引入大学,致使观念、行动能力、教学质量等相关问题频发,成为影响传媒高校发展及社会媒体纵深融合的主要问题。
为此,自2013年6月起,教育部、中宣部开始逐步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新闻传播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统一为全媒体人才培养。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指明新文科建设肩负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时代使命,强调要抓好“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作为“四大关键突破”之一,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3]。国内“全媒体人才”教育目标的提出,成为一切新闻传播高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体现出国家决策层对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视,以及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方向。那么,面对“新文科建设”背景带来的新一轮洗牌及学科重组,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目标体系建构的根本指向、关键内容、矛盾制约、重要发力点是什么?
2 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指导的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目标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多次强调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中国共产党教育思想一以贯之的核心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教育观中国化实践的积极成果,从教育根本上回答了“建成教育强国”需要“培养什么样人”的教育总目标,是各专业教育目标体系建构的核心指导思想。首先,立德树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融通,对新闻传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具有思想引领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4]这充分说明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人才。中华传统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从立德树人角度出发强调教育要从个人提升做起,培养有德行、有理想、有担当、有家国情怀的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过程,“立德树人”指导思想对人才培养具有引领价值。
其次,各级传媒高校应在遵循专业教育规律基础上坚持党的领导,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新闻传播教育应当忠实履行职责使命,培养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探索以德育为基础的思政、人文、通识、美育、社区实践教育等,形成多方合力多效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匹配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实践,将立德树人指导思想做到每时每刻、无所不在且人人参与其中;借“新文科建设”改革契机,探索广泛学科间融合的可能性;各级院校应找准自身定位,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在现有全媒体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实现高等教育专业目标制定的层级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将“立德树人”思想融入个体教学互动中,让指导思想进课堂,深入师生交往互动的方方面面。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其代表理论“目标管理”中曾提出,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须转化为目标,然后将企业目标转化为每一位员工的目标。因目标管理内在逻辑相通,故切实做到个体、学校、社会、国家教育目标一致,将有利于专业教育目的的达成。彼得·德鲁克还认为,让员工自己明确“我要去哪里”,并利用“自我控制”来实现目标,才是目标管理的意义。因此,只有让身处专业教育、学习的每一位师生,真正去了解、理解、践行“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才能使目标更加有效达成,并通过引导个体(教师或学生)设定自发目标,形成奋斗动力,通过奋斗动力创造出最终教育价值。
3 加强加快建设兼具多样性协同育人的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目标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学者潘懋元教授曾提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从教育目的出发,阐释教育对内必须尊重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对外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当代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德里克·博克作为西方大学理念发展史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在其《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也提出大学本科教育应该是多方面而非单一的。两位学者的观点共同说明了教育多样性对育人培养之重要。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已初具多样性格局。尽管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迭代升级,但国家级、省级、地方、民办高校等不同性质的大学之间,相关全媒体人才培养专业目标的层级化、梯度化建设仍缺乏系统性、多样性呈现。因此,改革首先要自省,发掘自身教学规律与办学特色,并对教育目标实施进行分解,设定目标监管方式,积极开展合理有效的目标考核,从而在各大学之间切实体现育人目标的多样化。
此外,全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设还应符合社会发展多样性原则。目前高校作为我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建构科学、系统、前沿的全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影响深远。高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定位要符合时代发展,匹配社会需求完成迭代升级,如依据不同层次,研究生、本科、转本、高职等,分层次、分类型展开带有逻辑分层的框架结构设计。二是积极协调开展业界调研,了解全媒体行业所需不同人才的要求与标准。三是展开传统价值观体系重塑研究,即面对全媒体时代大量网生、智能生成内容与服务,进行全新价值观赋能。四是细化培养方案,建立重点人才培养目标,并按社会需求分类培养,如职业技术型、职业经理型、学术研究型等[5]。五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注重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促使问题导向、理论融合、方法协同的新目标体系日渐形成。围绕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师资结构、使用效果五个层面,建立匹配全媒体人才的体系。
4 当下我国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目标体系建设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培养目标的确立始终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总体规范。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类高等教育面临学术型与职业型培养目标规划制定的分歧。一部分主张学术型目标培养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新闻始终与国家、人民和政党利益关联,相关从业者的学术水平不能低,故专业性培养很重要;而主张职业型培养观点的学者则认为,大众传媒时期“人人手握麦克风”,新闻传播人才应适应社会、行业需求,以适应行业为评判标准。两种观点本质是在探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是应注重学术性还是专业性这一话题。从我国传媒转型发展实践看,两种观点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不应将二者对立化讨论。
当下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知识与多重期待困境。高速发展的新闻传播业改革的核心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而竞争的根本则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大型主流媒体机构用人大多有高学历倾向,注重高质量、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引进。而新兴媒体对人才的需求门槛则不同,除要求基本职业道德与素养外,更注重吸纳上手快、专业技能全面、易于沟通合作的青年从业者。因此,社会产业环境下,不同媒体形态、媒介方式所需的人才、知识结构及标准不同,这就要求各高校在教育规划部门办学指导下,通过调研、探索制定适合院校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可一味地追求院校自身之“大”发展,而让人才培养陷入知识困境,以及无法满足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及家庭等“多重期待”的困境。
当然,传媒教育行业的难题仍是学生数量与质量保障间矛盾的日益凸显。随着扩招步伐加大、民办高校增加,学生数量激增成为普遍现象。学生数量的增多导致现有教育工作者因班多课多而疲于应对。加之,部分新建院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管理规范,存在教学资料、档案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专业发展,导致改革活力不足。因此,控制增长速度,依据自身不同办学方向、条件、规模,找定位、抓特点,把主要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是关键。
5 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目标体系重构:机遇与挑战并存
培养目标始终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新闻人才培养的总体规范。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目标应在探索的基础上重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并确定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为我国未来一个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明确了奋斗方向。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应当紧紧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展开积极探索与行动。
新闻传播学科借新文科建设改革契机,应重点思考教育目标设定中如何将知识、科技、国际、从业技能等因素有效融合。人才目标建设体系中应体现多层次、多样性办学原则,保障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与人文素质的协调与和谐发展。充分了解科技时代赋予行业的新特点,掌握专业化、现代化教学规律。找准各级专业院校的办学差异,加强区域与国际交流合作,增强人才质量国际化的可比性。新时代新闻传播队伍要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意识和能力,具备包括新闻观念的更新,新闻传播媒介技术的使用及前沿了解,区域、国际新闻事务的协商合作能力等,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人才保障。
与此同时,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实施的支撑层,各级各类高校可积极借助外部力量优化自身教育目标关键内容的制定。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建立多学科融合思维的发展与共建系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强化职业技能等,做到真正有深度、广度的教育融合。以发展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举措,依据高校自身办学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分目标,细化新闻传播各专业人才培养路径,落实具体课程培养目标与方案。强化专业院校优势,加强业界互动交流。以实践基地、行业实习等方式增强实践教学。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基础教育设施。鼓励与同属区域综合型大学互动合作,进行跨综合性学科共建交流,并将重视外部质量监督保障,以抑制可能的矛盾及问题发生,作为教育改革评估的重要发力点。引进符合国家标准的专业化评估机构,分阶段进行目标监测考核,并在全过程中审核、监管,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得到完善优化。
6 结语
总的说来,新闻传播类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重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群策群力。宏观层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指向不动摇,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观层面,以人民为中心,以为人民服务为指导开展新闻教育工作,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划分标准,培养合格有担当的新闻人,在此过程中,国家、学校、教师各层级间要达成相对一致的教育目标,以应对时代环境的不断变化;微观层面,科技赋能让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具备更大的灵活性与可能性,同时也要意识到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在面对革新时存在实验性与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决策层、实施层的智慧、决策力与教育担当。他们要有能力承受可能又无法完全避免的各种负面风险;能秉持未雨绸缪的精神,将全媒体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做细做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重视改革先期目标的规划设计。合理规划任务的实施不仅能有效规避风险,还能有效规范监管过程,并保障人才培养工程最终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