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江苏省残疾人康复影响因素调查*

2023-03-02陈寒昱宋昕格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康复

陈寒昱,李 蕊,宋昕格,袁 清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减灾办公室等调查报告显示,在疫情等紧急情况下残疾人死亡率远高于平均死亡率[1]。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对残疾人的信息获得和交流、生活与防疫物资的储备、特殊药品与辅助器具的获取、就业与经济以及心理等方面均能造成不良影响[2],在应急管理过程中更需关注残疾人的权利保护。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到加强对残疾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完善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继续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提升康复服务质量,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合理确定康复救助标准,增加康复服务供给,确保残疾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3]。残联在疫情发生初期就特别关心残疾人托养机构,希望在做好残疾人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对残疾人康复实施仍不松懈,确保残疾人在疫情中享有平等权利和相关服务,采取切实措施做好残疾人疫情防控[4]。因此,本研究从残疾人视角出发,通过了解疫情期间的康复就诊情况,分析影响残疾人康复的主要因素,探索疫情下保障残疾人康复保障策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对2020年10月~2022年1月期间江苏省南京市各区、苏中、苏南、苏北等部分地区,具有本省常住户口、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各类残疾人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采取文献研究和访谈法,通过线上、线下访谈形式收集问卷485份,主要采集残疾人基本信息、疫情期间康复就诊情况、疫情对残疾人康复行为与心理的影响,回收有效问卷451份,由双人整理。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调查结果

2.1 残疾人样本构成基本情况

居住区域信息提示本次研究对象农村样本55.9%多于城市44.1%;年龄分布中,6岁以下儿童占近1/2,60岁以上的残疾人占总人数22.4%;从残疾类型看,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ASD)所占比例更大,分别为55.0%和27.7%,其他残疾类型相对较少,均不超过10%;从康复时间看,康复时间<3年的残疾人占总人数55.2%,且随着康复时间延长残疾人数量减少;费用类型分布中,约74.3%残疾人有残联医保支持康复活动,25.7%自费。见表1。

表1 残疾人基本情况统计

2.2 疫情期间残疾人康复就诊概况

据统计,受访者中58.1%的就诊次数在10次以上,有超过2/3的残疾群体因疫情导致常规康复训练中断,虽因疫情突发且严重需居家隔离,但并未因此终止康复训练。54.5%残疾被试主要进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中医针灸推拿、感觉统合治疗等,治疗项目少于3项者仅占了10.9%。被调查残疾人的病种主要是脑性瘫痪、孤独症谱系障碍、脑卒中和身体结构损伤致残等四类。根据受访对象反映情况来看48.1%对康复相关政策比较了解,22.4%非常了解,大部分残疾人对康复政策和残联补贴有所听闻或正依法享有。见表2。

表2 疫情期间残疾人康复就诊情况

2.3 疫情对残疾人康复行为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发生前约有41.2%的残疾人康复场所主要在医院康复科,其次是康复机构、社区康复、居家康复;疫情发生初期因大部分机构暂时关停、社区康复场地暂未开放和担心医院康复科感染风险,仅6.4%的残疾人坚持在机构康复,22.2%接受了有指导的居家康复(线上康复),说明疫情爆发短期内“居家隔离”对当时残疾人康复场所的选择存在冲击且在进一步访谈中发现疫情常态化下残疾人康复场所的开放逐渐趋近于稳定。见表3。

表3 疫情前、后初期残疾人的康复场所情况

残疾人康复频率在疫情爆发初期时也有所变化,康复5~7天/周的残疾人数量由总人数的44.1%减少至24.4%,坚持康复3~5天/周的人数相对稳定,一周康复少于3天的群体明显增多。见表4。

表4 疫情前后康复频率情况

73.6 %的患者康复训练的项目有所减少,康复项目保持不变的仅有26.4%,说明在疫情发生短期内部分康复项目由于限流或暂停开放等原因导致残疾人接受的康复内容减少。见表5。

表5 疫情前后训练内容情况

虽然康复项目有所降低,但在康复上花费增加的残疾人数量却占了总量的67.2%,可能与受访者疫情期间家庭收入波动相对较大导致个人对于康复治疗费用所能承担的能力发生变化,变更康复机构、出行方式等因素相关。见表6。

表6 疫情前后康复花费情况

2.4 疫情对残疾人康复心理影响

残疾人心理方面,疫情爆发初期有72.1%的残疾人担心自己被感染,45%的残疾人存在与他人交往困难的情况,主要发生在与邻居及隔离的家人之间;62.3%的残疾人认为需要增设心理疏导,访谈显示其希望疏导的方向主要为:①疫情产生的经济压力导致焦虑;②受疫情影响,康复效果不佳导致的抑郁挫败感;③出行被限制,整日生活单调导致生活缺少动力。见表7。

表7 疫情后残疾人心理情况

2.5 残疾人康复影响因素分析

访谈过程中了解到244名残疾人的康复行为主要受到了五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分别是政策、经济、交通出行、生理和心理因素。其中影响因素按选择选项的残疾人数量由高到低分别是政策影响244人(61.6%)、经济影响188人(47.5%)、心理影响92人(23.2%)、交通55人(影响13.9%)、生理影响37人(9.3%)。具体影响包括:①政策因素。疫情爆发初期,各地政府相继采取防疫措施,江苏省政府颁布疫情防控政策,规定了居家隔离、非必要不流动等要求,中高风险地区会进行临时封控,这对残疾人的出行产生了限制,同时也影响了跨省市残疾人的康复进程。②经济因素。主要分为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多两个方面:工厂、个体生意受到影响导致收入减少、政府补贴下发较慢;日常生活基本支出不足,对于特殊儿童来说疫情期间残联部门免费课程暂停,家长为保障孩子康复不间断只能选择机构的线上付费课程,疫情后费用约为疫情前的3~4倍。③交通出行。对于残疾人而言,外省市康复患者交通存在一定障碍,且接触人群复杂,感染风险大幅增加;对于本市康复患者,公交地铁停运、调整路线等问题也会导致出行不便;部分年龄较大受访者存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不宜长期佩戴口罩,且该类残疾人与残疾儿童也很难达成出行基本要求——双码+核酸检测阴性报告。④生理因素。感冒等情况引起的发热会被暂停康复活动进行隔离等情况。⑤心理因素。担心感染、抑郁、焦虑等情绪也是影响康复训练的部分因素。

从残疾类型上看,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残疾类型残疾人的影响程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类残疾人首要影响因素均为政策,而位居第二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类型的残疾人中存在差异:对于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ASD)者心理因素影响较大;对于智力残疾则是经济因素;交通出行是视力残疾者的另一大问题;而听力语言残疾人群除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外,交通出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均为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费用类型方面,不同费用类型的影响因素构成比未见显著性差异。对于居住在不同地区的残疾人来说,康复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结果显示居住在农村的残疾人受经济因素影响占比最大,为50.4%,而居住在城市的残疾人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占比最大,约44.2%。不同康复因素对不同年龄的残疾人的影响程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政策因素对于不同年龄段残疾人影响都是比例最高的,60岁以下者心理因素是第二大影响,60岁以上者则为经济因素。康复时间的不同对影响康复因素的选择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不能认为不同的残疾人在选择最影响康复的因素上康复时间的不同有统计学意义。见表8。

表8 残疾人基本资料对康复影响因素构成分析(例/%)

3 讨论

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实施精准康复,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5];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康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大决策部署,我国政府主导的残疾人康复保障体系在逐步探索与完善,且研究显示精准康复、健康扶贫工程等是有效提高残疾人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医疗保障水平的重要举措。但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应急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完善[6],残疾人作为突发事件下的弱势群体,其基本生活尚面临着原生与次生风险[7],康复执行情况更是差强人意。

研究显示,86.5%的残疾人康复次数超过6次,且大部分残疾人接受的服务内容至少3种以上,对康复相关政策细则了解不够深入;疫情导致70%的残疾人康复发生中断;疫情对残疾人康复场地、康复频率、训练内容及康复花费也均有影响,其中前三项是相比疫情前降低,而康复花费占家庭收入比例明显增高;担心感染、与他人交往困难等心理因素对残疾人康复具有一定影响且希望增设心理疏导,但政治、经济等影响程度略高于心理因素;不同残疾类型、居住地、年龄康复影响因素差异具有显著性,除政治、经济、心理因素外,出行问题也是对肢体残疾、居住于农村、小于6岁及60岁以上的残疾人康复影响较大的一项。如何更好地确保残疾人均能享有与其他人平等权利[8],为保障残疾人疫情期间平等享受康复服务,提高康复效率,在政策、经济、基层康复服务组织建立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组织与引导残联及社会各组织协调与参与。建立突发事件下康复政策支持体系和康复服务治理架构;以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为导向,提供精准康复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的目标。处理好医疗保险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关系,建立长效的医保应急管理机制[9]。各级政府在完善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时,应将残疾人、残疾儿童等列为优先保护对象,确保重度残疾人、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和残疾人集中的单位能够得到及时支持,加强帮扶力度及办事效率。各地建立应急中心时,要特别设立残疾人通道,配备手语翻译、康复专业人员、心理疏导专业人员和助残志愿者,为残疾人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第二,加大对残疾人康复中心财政投入力度,及时发放财政补贴,残疾人可以承担康复支出;适当减少康复机构税收并给予一定补贴使康复机构可正常运转。如有条件,可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各级政府在购买各类公益性岗位时可优先考虑吸纳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就业,扩大残疾人就业渠道,为残疾人收入提供保障。

第三,提高社区康复水平。在残疾人所在社区建立残疾人档案库,实时更新残疾人基本数据。积极推进社区康复,大力培养专业康复人员,提高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社区康复建设,提升中医康复能力,倡导残疾人就近康复,降低出行风险,既节省综合医院的就诊压力,又保障残疾人康复效率。

第四,做好残疾人心理疏导。建立由政府主导,社区社工、全科团队、志愿者、养护机构及相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社区临时照护机制,增设上门支援等服务,起到托底保障的作用,社区服务站志愿者做好残疾家庭走访帮扶活动,及时发现残疾人身体心理方面异常并给予相关救助措施。其次,不定期开展心理援助、心理热线等服务,开展疫情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讲座等增强残疾人对疫情的了解,缓解心理压力,顺利进行康复活动。

综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残疾人的康复就诊行为,增加了残疾人的经济与心理负担。细化、落实政府主导、多方合作的残疾人康复保障体系、应急管理机制,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与质量,加强残疾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我保护与社会保障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康复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