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下东莞市制造业绿色化转型路径研究

2023-03-02东莞城市学院王雨佳

区域治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双碳东莞市增加值

东莞城市学院 王雨佳

一、东莞市制造业排放现状分析

本文基于公平和效率[1]对东莞市制造业的绿色转型进行思考,综合考虑各子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东莞市制造业减排和转型的力度及优先水平。

(一)、研究方法

(1)基于公平原则的指标测算

公平原则指每个子行业应该有相同的碳排放权,历史碳排放量高,说明应承担更大的碳减排责任,此处选择能源消费总量来衡量。

这主要是因为当把各种能源量转换为标准煤当量时,其碳排放程度大小可以通过比较能源总量得出,排放量也可以通过系数法,对使用量乘以碳排放系数2.45得出。

(2)基于效率原则的指标测算

效率原则指在既定的碳排放水平下,实现经济产出的最大化的水平,此处选择工业增加值来衡量。

(二)、数据分析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在2016~2020年期间,除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皮毛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个别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下降较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略有下降外,绝大部分子行业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量在逐步攀升。

表1 基于公平原则的东莞市制造业各子行业能源消费总量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2016~2020年除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皮毛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的产值有所下降外,其余行业产值都是有所上升。

表2 基于效率原则的东莞市制造业各子行业工业增加值

对表1、2进行简单计算,可以得出的各子行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总增加值的比率和各子行业排碳量占制造业总排碳量的比率。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来看,仅8个行业的数值是上升的,其余行业的数值都是下降或基本维持不变的,说明大部分子行业单位经济增长所使用的能源在下降,东莞市的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下降空间仍然较小。并发现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以更少的能源消耗量创造出更多的产值,连续5年以10%左右的排碳量占比创造了整个制造业超过35%的工业增加值;相反,也有以更多的能源消耗量、排碳量创造出较少产值的行业,如造纸和纸制品业以50%左右的碳排放占比创造了整个制造业约5%左右工业增加值。

二、未来3年预测

本文选择采用灰色预测对东莞市未来3年的基于公平、效率原则所使用的指标进行预测。选择灰色模型首先是因为它具有用少量的数据进行较为精确预测的优点,其次灰色模型对短期预测较为准确,按照行业技术发展的现实情况,对于短期3年的情况进行预测比较具有现实意义[2]。

(一)模型构建

由于涉及的数值较多,本文只使用一组数据对检测情况进行解释说明。现以S1制造业总值的能源消耗量为例。

1.计算级比值

首先进行级比值检验,用于判断数据序列进行模型构建的适用性。(见表3)

表3 模型级比值表格

结果显示:级比检验值均在标准范围区间[0.717, 1.396]内,意味着本数据适合进行灰色模型构建。

2.模型构建

计算发展系数a,灰色作用量b,以及计算后验差比C值和小误差概率p值。(见表4)

表4 模型构建

结果显示:后验差比C值0.032<=0.35,意味着模型精度等级非常好;小误差概率p值为1.000<1.0,意味着模型精度很好。

3.预测值计算

考虑到政策调整、技术改善能问题,现仅向后预测3期。(见表5)

表5 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单位:万tce)

4.模型检验

模型检验主要针对残差进行检验,包括相对误差、级比偏差。(见表6)

表6 模型检验表

结果显示:模型相对误差值最大值0.0082<0.1,意味着模型拟合效果达到较高要求;模型相对误差值最大值0.014<0.1,意味着模型拟合效果达到较高要求。

(二)数据分析

由于碳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可以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工业增加值进行计算,故现对S1-S29的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工业增加值进行预测,有表7。

表7 东莞市制造业各子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工业增加值预测值

从预测过程,确实存在几组数据比如S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S1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S23专用设备制造业S28仪器仪表制造业拟合程度不是很好,这也跟原始数据的离散程度有关,从而导致预测值可能存在较大误差。其余大部分的数据的拟合程度都是可以达到要求的。出现这一情况这与近几年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从而带来的技术提升、政策调整息息相关。

从原始数据和预测数据来看,虽然制造业给东莞市带来了较大规模的工业增加值,但是其所消耗的能源与碳排放量也在持续增加。如何进行调整、哪些行业进行调整,这都需要从实际的数据出发,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投入产出比等来进行规划。

三、建议

(一)以能源转型驱动产业升级

对于比如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从数据来看,这三个行业带来的工业增加值占整个制造业的增加值的比率在2020年时仅不到8%,而碳排放量在2020年达到制造业总使用量的51%;从能源使用种类来看,他们主要使用的能源为原煤、煤制品。因此,从成本效益角度、从能源使用种类来说,此类行业需要争取减少能源方面的成本消耗,同时为使用其他清洁能源来研发新的技术,提高使用技术。

(二)提高产业集中度并控制产能

对于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的部分可以考虑通过产业升级或淘汰、合并部分小规模企业,以调整制造业区域分布格局。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形成技术互通、资源和设备共享的新格局,以减少资源浪费、从整体上提高各产业的生产技术[3]。另外,还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政策优惠等手段,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吸引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的企业入驻,从而促进制造业整体的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转型。

(三)制定差异化减排政策

政策制定应考虑不同行业的发展差异和碳减排潜力。比如,限制造纸和纸制品业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水平;针对此类行业,建立起更加合理的常态化减排监控手段和监控制度,并不断进行优化等。

猜你喜欢

双碳东莞市增加值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莞香杯”第四届东莞市诗歌大赛启幕
东莞市耐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