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市社区韧性评价研究主题与发展态势*
——基于CNKI数据库162篇文献的计量分析

2023-03-02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杨路晴梁景烨

区域治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韧性领域文献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杨路晴,梁景烨

一、引言

城市社区韧性是指社区在面对各种突发灾害时能够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有能力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其基本的运转功能。社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城市运行的整体效能。韧性社区的建设则是助力城市抵御风险、增长自我恢复机能的基础节点。国外城市规划与管理领域较早开展了社区韧性的探讨和实践,2002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提出“韧性”概念。2011年在成都市市长会上为建设更好城市,提出了建设韧性城市的口号。随后,2015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里面也提及韧性理念,促使国内韧性社区建设得到广泛关注。但韧性社区的研究仍面临着知识结构不明朗、研究结果不聚拢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可视化技术手段,挖掘中国城市社区韧性评价研究领域的主题分布,推断中国城市社区韧性评价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促进中国城市社区韧性评价研究领域的知识集聚。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作为检索平台,限定检索主题词为“社区韧性”“社区韧性评价”,检索时间的起止区间为2016—2022年。对筛选出的247篇中文文献进行逐条审查,最后选定162篇文献作为分析样本。

(二)研究方法

首先,运用Excel软件,对中国城市社区韧性评价领域的发文数量,进行图表绘制与描述分析。其次,运用Cite Space 6.1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软件,找出中国城市社区韧性评价领域研究热点与研究主题[1]。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发文数量分析

由图1可知,2016—2022年中国城市社区韧性评价研究领域发文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2012—2019年该领域发表的文献数量少,城市社区韧性评价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未进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线。2020年文献数量实现一个小飞跃,从2019年的9篇上升至41篇。这可能与2019年末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密切相关。随后在2021年发文量达到检索时间范围内的最高值(81篇)。自然灾害频发的社会背景与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开展,使城市社区韧性评价研究进入到更多学者的研究视野,形成稳定的研究成果输出。根据图中趋势线显示,城市社区韧性评价研究未来发文数量将持续保持上升趋势。

图1 2016—2022年研究文献数量年代分布

(二)高频关键词分析

词频分析是对文献中重要词汇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与分析,是文本挖掘的重要手段。通过词出现频次多少的变化,来确定热点及其变化趋势。本文通过运行Cite Space 6.1软件,对关键词进行频次提取,将参数设置为频次≥5,中介中心性≥0.05,得到清晰的统计可视化结果(见表1),疫情防控、应急管理等关键词,代表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表1 城市社区韧性研究热点词频次及中心性

(三)关键词共现分析

共词分析法最开始是应用于科技文本知识挖掘的一项技术手段,对内容相关的文献中存在相同主题词的现象进行分析,共现的频率越高说明这两个主题词关系越密切[2]。研究者可以利用共词分析的结果对研究领域的主题热点进行分析。本文运用关键词聚类功能,将中国城市社区韧性评价的热点研究领域归并成以下三个基本维度:

1.社区基础设施韧性评价研究

社区基础设施韧性是指社区中提供系统性、互联互通的重要设施的延续性及其面对重大灾害的耐受能力。学者们主要从基础设施的功能出发,对防灾设施韧性、住房设施韧性、公共卫生设施韧性、公共空间韧性等方面进行评价。除此之外,一些学者也将基础设施韧性划分为响应与恢复、交通与网络、暴露程度等维度[3]。

第一,防灾设施韧性。防灾设施作为社区应对灾害并有效恢复的基础性保障,其韧性评价受到学界广泛关注。防灾设施的韧性评价指标主要为防灾安全设施和防灾避难设施,具体表现为消防站、消防供水、供电、消防通讯、防灾通道的建设情况以及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和使用频率[4]。第二,住房设施韧性。社区住房设施是社区的主体组成部分,其韧性评价主要针对社区房屋质量以及社区建筑抗灾质量。二级指标一般包括住房设施建筑的结构要素以及非建筑要素、自身危险因子以及周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子等。第三,公共卫生设施韧性。构建社区公共卫生事件韧性评价体系,学者们通常将相关法律法规与文献资料作为指标选取依据[5],将公共卫生场所建设与公共卫生设施分布作为二级指标,公共卫生场所建设与设施分布情况影响救援效率[6]。第三,公共空间韧性。公共空间是社区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具有功能性和形态特征的空间,可有效为日常社区交通、通讯以及各种社会需求提供服务[7],同时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为社区内部的自我运行提供稳定的保障,减缓外部力量对于社区的冲击[8]。首先,研究应急管理的学者将社区公共空间划分为空间场所、道路交通、空间环境、基础设施、居民素质、应急组织六个维度。在科学性、适用性、可行性作为指标选取的原则下,使用系统性文献研究法与专家评价法,得出了六个维度下的19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指标。通过应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二项系数法等主观赋权法,以及熵权法、标准离异法和CRITIC法等客观赋权法对上述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得出了城市社区公共空间韧性评估体系的层次模型[9]。其次,基于生态性理念,研究者对社区整体系统的合理选址、控制其规模与布局,以及对社区系统内部各要素,探讨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目的性与预先性,以此进行社区公共空间的韧性评价[10]。再次,学者们还从公共空间规划的形态布局、自然环境、公共设施、社会生活维度来评价社区在应对公共事件时的适应能力,为提升城市社区韧性提供发展目标[11]。

2.社区社会资本韧性评价

社区社会资本形成于社区成员之间频繁的交往互动、持续的合作参与,其形成载体与受益群体均是社区及生活于其间的居民[12].。学者认为,社会资本对社区韧性的互动效应、互惠效应、互信效应是构成高水平社会韧性的重要基础。社区社会资本韧性的评价指标构建多基于SMART原则和4R原则[13-14]。

首先,学者们在构建社区社会资本韧性的评价体系时,划分了基层政府组织、居民及家庭、业主委员会、物管公司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选取了25个二级指标,并使用ANP法进行指标赋权,依据综合计算后的指标排序,对社区韧性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其次,有研究者从社区能力、创新水平、社区纽带、知识信息和意识的维度评价社区社会资本的韧性,并使用德尔菲法构建出9个二级维度。

3.社区经济韧性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社区的经济水平对社区韧性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社区的经济韧性通常体现在社区经济活力、社区经济多样性以及社区经济的恢复能力[15]。

第一,社区经济活力评价。社区经济活力是衡量其是否具有健康全面发展潜力、能否依靠自身活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指标。其评价指标有商铺租金、交通量、交通站点数、教育活动、休闲活动等。第二,社区经济多样性评价。社区经济的多样性能够体现社区系统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是否能够利用多样化的社区经济生态分散冲击、抵御外来灾害的影响[16]。学者对其评价指标包括就业行业的单一程度,经济业态丰富度、大型商业优势度、产业结构比例等。第三,社区经济恢复力评价。社区经济恢复力包括灾害适应能力和灾后的经济复苏的能力,其评价指标大多包括居民家庭储蓄情况、收入结构多样化、居民就业率、社区产业转化率和倒闭率、社会保险覆盖率等[8][15]。

四、研究特点与趋势

(一)研究特点

1. 研究方法以定量技术手段为主

中国城市社区韧性评价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方法作为主要技术手段。目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评价研究领域所应用的量化技术,主要以成熟的国外量表和指数模型为主,操作手段主要是引入国外社区准备理论模型进行中国化修正,形成中国城市社区韧性理论评价模型[17],以适应中国城市社区韧性建设的真实情景。量化评估方法主要针对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等特定领域,对特定灾害或指定领域提出量化的指标,根据指标对其韧性建设进行评价[18]。

2.研究领域知识聚集程度不足

知识聚集程度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关领域发文数量少。对2016—2022年该领域的发文量进行统计,检索出的文献不足300篇。研究文献的数量直接影响到知识的聚集程度,研究文献数量丰富才能加快研究进程。第二,发文质量参差不齐。该领域进入核心期刊的文献数量少,按照上述检索流程,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献仅有106篇,其中还包括与研究主题略有差异的文献,来自核心期刊的文献数目少也对知识聚集程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缺少大样本的全域动态综合评价

首先,韧性评价研究的样本缺失。评估数据来源较少,参与城市社区韧性评价研究的社区数量不足。其次,韧性评价研究的适用性不足。其研究大多基于个别社区的治理案例,或局限于某个评价维度。目前,对社区韧性的评价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研究社区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社区经济水平等特定评价维度,缺乏对社区韧性的综合评价。

(二)研究趋势

1.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为研究手段

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中国社区韧性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定性方法通过分类描述并刻画社会、组织和个体的灾害恢复力,有助于洞察韧性的本质。中国城市社区韧性评价研究不断发展,为该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资源有限且数据不易获得的情况下,通过寻找可替代指标或采用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是更为明智的选择。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准确科学地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2.知识聚集程度将大幅提高

2010年5月,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制定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促进全国积极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增强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有关韧性社区的评价研究不断深入发展,科学稳定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在新冠疫情常态化以及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各省份大力支持韧性社区发展,国内大批的专家学者由此进入韧性社区评价领域进行研究,探索符合国情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了研究成果的知识集聚。

3.社区韧性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首先,城市社区韧性评级研究领域不断引入国外社区准备理论模型,并对其进行中国化修正,形成中国城市社区韧性理论评价模型,夯实城市社区韧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其次,城市社区韧性评价领域的工具选择不断丰富,精准高效的评价指数模型不断建立,为城市社区韧性评价提供富有效力的测度工具。最后,韧性评价体系的适用性不断发展。随着大数据治理的不断发展,数据的可获取性使社区样本不断增加[19]。此外,社区的韧性评价指标不断丰富,对社区韧性的全面评价能力不断增强。

猜你喜欢

韧性领域文献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2020 IT领域大事记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领域·对峙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