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基于资助心理模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

2023-03-01吕承文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数字

丁 远 吕承文

(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办公室,江苏 无锡 214121;2.华东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1 数字时代大学生资助心理的理论基础

数字时代的到来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人工智能AI、虚拟仿真VR等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重组带动了深度学习、深度互动,一切教育教学过程都可以转换为数据。为适应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数字化特征,大学生资助活动作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须进行数字化转型,这一转变对大学生资助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数字时代大学生资助心理行为进行研究,引入政治文化理论中村民型、臣民型、参与型三种纯粹形式的文化取向及三种有系统混合的文化类型,为进一步深挖数字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1.1 数字时代大学生资助心理行为研究

数字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加快捷,数字技术已经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大学生对数字技术的应用日益依赖,利用智能手机等数据工具开展自主学习、网上冲浪成为新常态。新时期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资助工作产生了新变化,一是资助申请审批的线上化。贫困生可通过网上一站式办事大厅申请资助项目,经班主任、辅导员、资助管理中心完成线上审批,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完成资助申请,大大提高了资助效率,提高了贫困大学生申请资助的积极性。二是资助对象识别精准化。通过大数据分析校内学生消费卡等数据可以有效辨别真正的贫困生,为学校资助管理工作提供数据参考。三是贫困生资助信息隐私保护化。贫困生个人隐私泄露引发的资助信息失真损害了大学生、高校单位等相关主体的权益。数字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应注重对数据信息的保护,国家虽然还未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规定了有关“隐私权”“隐私权侵害行为”等相关内容,各地方也出台了相关数据条例保护个人数据安全。

数字化技术的介入可以实现资助工作的精准配置资源、精准识别认定、精准监督管理。例如,“福建助学”App的上线,使原来需要辗转盖章办理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手续,现在只需动动手指,几分钟即可完成,大大提升了贫困生资助申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数字技术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和方法,应该在价值理性下发挥功能,大学生资助工作需要数字赋能,不能掉入“数字陷阱”,数字技术更不能替代资助工作者承担育人职责,大学生资助活动过程需要资助工作者的全过程参与。现实中也出现了因数字技术失灵造成的资助失败案例,例如,张存禄等[1]研究某“双一流”建设大学本科生食堂消费大数据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识别精准率仅能达到约60%。因此,过度依赖数字技术既不利于精准资助,也会对大学生资助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纵观学界,近几年有关贫困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大学生资助心理特征的研究。钱平等[2]提出具体实践中,学校对学生作为人的权益和心理成长感受关注不够。欧佳[3]分析贫困大学生存在自卑与自我否定、压抑与偏激以及过度依赖等心理问题。赵妍[4]指出贫困大学生心理契约中组织和个人目标的错位等问题。二是关于大学生资助心理辅导的研究。肖丽等[5]提出将资助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密结合。祝琴[6]提出对心理情绪波动大的受助学生更多地采用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和户外拓展等办法。周莹[7]提出“精准预防—精准识别—精准建构—精准干预”的心理帮扶方案。刘晴等[8]提出了SFBT在贫困生心理辅导员中的应用价值。三是关于大学生资助主体意识培养的研究。魏巍[9]提出大学生资助育人应以心理扶贫为抓手,实现贫困生内部心理资本增长与外部扶贫资源投入协同发力。邝洪波等[10]提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肖凤翔等[11]提出要在贫困大学生扶志方面开展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态度,提升自尊、自立品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

从总体来看,尽管学术界的焦点是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措施与心理引导等方面,很少涉及关于数字时代大学生资助心理问题的相关研究,然而,应当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时代不同的贫困大学生事实上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特征:有的性格乐观活泼,接受数字技术辅助支持后容易取得良好的帮扶效果;有的却是天生悲观主义者,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反而会引发其抵触情绪。

1.2 数字时代大学生资助心理研究

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分为村民型、臣民型以及参与型三种纯粹形式的文化取向[12]13。继而,三种纯粹形式的文化形式又可按三种有系统混合的文化类型区分,包括村民—臣民型、臣民—参与型、村民—参与型[12]13。近年来,学界有关数字时代政治文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网络文化对公民意识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宋淑莲[13]提出参与式文化可以增强公民意识及公民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提高公民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但网络负面、低俗信息的出现,也会对公民价值观、民族文化、爱国思想等的培养产生阻碍。郭威等[14]指出互联网的自由、开放、共享精神与现代公民意识具有天然的契合关系。闫玮[15]提出互联网文化有利于公民政治认知的深入,互联网信息中的主观选择性影响着公民对政治的态度,如果主观愿意接受积极的信息更多,那么更容易形成积极的政治态度,反之则更容易形成消极的政治态度。二是提升公民的网络素养。仰义方等[16]提出让优秀网络文化所表达的情感价值融入群众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让人人都能获得道德情感上的陶冶。江作苏[17]提出数字时代要提升公民的网络文化素养,要将基础性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党政教育、社会教育。

综上所述,数字时代有关政治文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对公民意识的影响及提升公民的网络素养,这对研究大学生作为公民在参与资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类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资助心理同样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同时数字时代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有较高要求。数字时代大学生资助心理分析旨在基于政治文化理论,考察不同资助申请人群的心理反应情况,为国家塑造合格公民提供思路与对策。

通过案例搜索,研究某一研究对象的资助心理包括两组概念范畴:一是反映出心理的态度,包括积极与消极两种类型;二是折射出心理的结果,包括回报与冷漠两种类型。因此,由这两组资助心理概念范畴自由组合后,可有四种类型,足以涵盖现实中某一研究对象的资助心理状况。通过对数字时代大学生资助心理的研究,可以了解新时期资助对象的心理、态度、观念与价值观,从而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数字时代大学生资助心理的理论框架

数字时代大学生资助心理的理论框架是基于政治文化理论构建的大学生资助心理的四宫格模型。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对大学生资助心理的模型进行有效验证,分析了不同群体类型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厘清了大学生资助心理的转化趋势。

2.1 数字时代大学生资助心理分析的四宫格模型

数字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离不开数字技术,大学生资助活动的数字化对大学生资助心理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数字时代大学生资助活动的数字化对大学生资助心理的影响分析可以借助政治文化理论,将大学生资助心理界定为反映出心理的态度(积极与消极两种类型),以及折射出心理的结果(回报与冷漠两种类型)。结合资助前的积极性和资助后的反馈性,可以得出大学生资助心理的四种类型,即A(积极—回报)型、B(消极—回报)型、C(积极—冷漠)型和D(消极—冷漠)型。

本文的研究假设是资助对象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其对资助对象的精准化识别、资助方式的精准选择、资助环节的精准监管、资助育人的深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围绕着资助前的积极性和资助后的反馈性,可以将大学生资助心理大体分为四种群体类型,即A(积极—回报)型、B(消极—回报)型、C(积极—冷漠)型和D(消极—冷漠)型。

上述四种类型(以下简称“A型、B型、C型与D型”)已经可以涵盖所有类型的资助对象,每一类资助对象的相关特征见表1。贫困大学生资助目标就是通过问卷调查与专人访谈等方式,将资助对象进行分类筛选,区分出四类贫困生,且四种心理模型对大学生资助工作产生不同的资助效果。A型是在受助前表现为积极心理,资助后表现为回报心理,这是资助育人的最终目标,应当引导更多的贫困生向A型转变。B型是在受助前表现为积极心理,受助后表现为冷漠心理,这类贫困生要引起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视,应该思考当前资助工作各环节中是否存在处理不当的情况,例如,资助对象识别不准确、资助方式选择不当、资助监管不严等。C型虽在受助前表现消极心理,但在接受资助后表现为回报心理,这是资助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表现,为后续资助工作的开展做出了良好示范。D型在受助前表现为消极心理,在受助后依然表现为冷漠心理,这类贫困生是资助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典型案例,同时也说明高校应考虑调整资助政策、方式,尝试转变资助对象的消极、冷漠心理,引导其向回报心理转变。

表1 大学生资助心理四宫格模型

2.2 数字时代大学生资助心理的模型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数字时代大学生资助心理分析四宫格模型的有效性,本文通过资助案例具体分析大学生资助心理包含的积极心理、消极心理、回报心理、冷漠心理四种类型,研究不同群体类型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及原因,这对数字时代大学生资助心理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2.2.1积极心理群体类型分析 积极心理是积极情绪、积极心态和积极品质的总和。积极心理表现为对生存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保持稳定的情绪,能积极、坚强、勇敢地面对挫折,并能自我激励做好当下,规划未来。积极心理具有乐观、稳定、坚强、勇敢等主要特征。

案例1:“某生家庭贫困,家中父亲是残疾人,没有工作能力,母亲务农,仅靠家中几亩地的收成维持生计,入学后该生通过学校资助育人公众号了解到最新的资助政策,同时在学校数字化资助平台上申请到了适合自己的资助项目。”(案例编号:C01)

这说明数字技术辅助支持对贫困大学生成功申请资助项目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心理的产生受高校自由宽松的环境、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家庭民主活跃的氛围所影响,数字技术的介入也具有助推作用。因此,针对积极心理群体,要通过发挥数字技术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具有积极心理的学生参与资助工作,鼓励学生深入社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2.2.2消极心理群体类型分析 消极心理是指个体心理受遗传因素或外在环境的影响产生的一种消极反应,表现为信心缺失、多疑、愤世嫉俗、情感冷淡等。消极心理的主要特征是过分谨慎,怀疑一切;害怕失败,缺乏自信;没有目标,缺乏动力;没有恒心,缺乏自律;等等。

案例2:“某生是孤儿,日常开销都靠政府发放的救济金,为了节省开销手机从来不上网,但入学后他从来不申请资助。据调查,该生数字素养较差,对当前的数字化资助方式很抵触。”(案例编号:C02)

案例3:“某生家中非常困难,父亲是精神病患者,母亲因交通事故去世,在大学阶段之前一直都被认定为贫困生。该生所在大学通过分析学生的食堂消费数据来甄别贫困学生的贫困程度,但是该生平常很少到食堂消费,由于大数据抓取不到他的消费记录,无法确认他的贫困程度,他也从来不主动申请资助。”(案例编号:C03)

在上述情形下,学校利用数字技术对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做到精准识别。当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类学生群体存在消极心理,对社会抱着悲观的态度和想法。消极心理的产生因素较为复杂,除了与自身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原生家庭影响、数字素养水平不高有关,还与数字技术在资助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有关。数字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学校的教育引导,以及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3回报心理群体类型分析 回报心理,即感恩心理,是一种认同与尊重,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主要表现对恩惠心存感激,即不忘他人恩情的情感,会竭尽所能回馈社会、回馈他人。回报心理的主要特点包括无私奉献、包容理解、心怀感恩。

回报型可分为A型、C型,在访谈中这类群体得到了有效的分类。案例C03中某生受助前从不提家中情况,后期该生获得了社会企业家的资助,他不仅改变了原来沉默内向的性格,而且毕业后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到贵州山区支教,并通过网络资助平台资助了许多曾经像自己一样的穷苦孩子,这是典型的C型贫困生。回报心理产生的因素离不开数字技术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层面的辅助与支持,其正面影响也是回报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同时,作为社会人的贫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其融入社会环境,所受的社会影响与自我习得也是回报心理产生的因素之一。因此,针对回报心理群体,学校要积极打造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将“立德树人”思想融入资助育人工作。家庭教育是回报心理产生的基石,家庭的感恩氛围有效影响学生感恩心理的产生。同时,通过提升贫困生数字素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2.2.4冷漠心理群体类型分析 冷漠心理是指对一切都不在乎,冷淡漠然的心理状态。冷漠主要表现为对人怀有戒心与敌对态度,不愿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甚至对他人的不幸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毫无同情心。冷漠心理的特征是冷淡、自私、无情。如果有人拒绝自己成功后回报社会,虽然在道德上这种评价现象无可厚非,但是从政治社会化角度来看,不利于积极人格的形成和转化。

冷漠型可以分为B型和D型,在访谈中找到了这两类案例。案例C01中某学生发现利用资助平台申请资助既简单又高效,资助项目很容易获得,拿到助学金后,他首先买了一个市场最贵的手机,同学们好心提醒他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助学金,还有许多贫困生没他那么幸运,他却表示,别人贫困不贫困跟他没关系,只要自己过得舒服就好了。这就是典型的B型贫困生。案例C02中平时不上网的某学生在获得资助后,他并没有改变原来的精神面貌,仍然独来独往,既不关心外界的动态,也从来没说过一句感谢的话。这就是典型的D型贫困生申请者,对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抵作用,这些人简直是“既可怜又可恨”。

从大体上来看,受助前积极或是消极心理在受助后形成冷漠心理的主要因素是学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位,尤其是B型,更是资助失败的典型案例。因此,应对冷漠心理,学校应反思当前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效发挥数字技术的辅助作用,加大资助育人的力度。冷漠型的人格是家庭教育忽视和社会教育缺失造成的,应认真分析其中形成与转化的原因。

数字时代大学生资助活动的数字化推动了高校精准资助,为大学生申请资助项目带来了便利,加强了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反之,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并不能有效实现精准资助,甚至造成资助失败。数字时代大学生资助心理群体类型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成原因,积极与消极心理、冷漠与回报心理这两组心理范畴之间存在转化关系。此外,不同群体类型之间也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并且具有一定的转化趋势。四种群体类型形成的原因见表2。

表2 四种群体类型形成原因

A(积极—回报)型:自身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家庭贫困并未对此类群体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且这类群体通过大数据分析很便捷地匹配到了合适的资助项目。A型群体在受助后,心怀感恩,当具备资助能力时,不仅愿意加入资助事业中,而且能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公益事业。

B(积极—冷漠)型:自身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且心理状况良好,这类群体发现利用资助平台申请资助太过容易,且缺乏良好的教育引导。B型群体在受助后,心理状态发生了转变,变得不知道珍惜资助机会,也不关心身边的其他资助对象,对资助者也不报以感激,促使其向消极心理转化。

C(消极—回报)型:自身受家庭贫困影响,往往具有自卑、抑郁心理,但这类消极心理的贫困生通过大数据分析匹配到了合适的资助项目,且在资助过程中保护了其个人隐私及自尊心。C型群体受助后能心怀感恩,当具备资助能力时,不仅自身愿意加入资助事业,而且还能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公益事业,也会促进其向积极心理转化。

D(消极—冷漠)型:自身具有自卑、抑郁心理,在申请资助过程中又遭遇坎坷,且这类群体对线上资助平台很抵触,有时甚至遭遇了不公正待遇,且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D型群体受助后,通常表现为冷漠无情,既不关心身边的其他资助对象,对资助者也不报以感激。

然而,A型与B型、C型与D型这两组群体类型存在转化关系。数字时代B型贫困生通过各类公众号、微博、微信等数字平台,可以接受到更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以及社会宣传教育的感化,也可能向A型转化。反之,A型贫困生如在资助过程中遭到不公正待遇,也可能恶化为B型。同样,D型贫困生有效接受了学校、家庭及社会三种途径的正面引导,也可能向C型转化,这四种群体类型的转化条件见表3。

表3 四种群体类型的转化条件

事实上,四种群体类型之间的转化并非两两转化,也可以是三型互动(总共24种),还可以是四型互动(总共24种),具体见表4。

表4 四种群体类型转化的其他情形

从总体来看,在案例调查中发现A型心理的贫困大学生资助对象较多,不过却反映了一个主要问题,即贫困大学生在内心上非常认同A型,而产生这样的心理认同的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在大学阶段,贫困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塑性较强,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第二课堂、主题班会及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有效影响学生的心理、态度及三观。二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层次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后期的发展。三是社会宣传与自我习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企业家回馈社会善举的影响促使经济贫困大学生内心更认同A型。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政治文化理论下大学生资助心理四宫格模型分析与验证,可以得出数字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主要结论,并根据主要结论提出了数字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策略,这对推动数字时代大学生精准资助具有重要意义。

3.1 数字时代基于资助心理模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主要结论

第一,数字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企业家的影响。其中,数字技术赋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程度最深,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字手段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影响力,引导贫困生成为A型。而且,通过案例统计归纳得出,数字时代大学生资助心理案例中A型占了绝大多数,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部分贫困生隐瞒真实的想法。这部分贫困生内心可能存在一些顾虑,担心回答不出来访者内心所期望的答案,可能会失去后续的资助机会,因此,选择回避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二是部分贫困生主动选择较为被大众所认同的说法。这部分贫困生并不了解自身内心的真实想法,转而选择社会认同的说法,可见A型是代表社会认同的群体类型。三是贫困生心理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由于依托大数据等手段以及国家资助制度的完善,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水平不断提升,资助覆盖面得到了有效提高。高校日益重视资助育人工作,大力推进发展型资助,贫困生心理状况日趋改善。当然,开展贫困生资助心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并为精准资助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当前大学生的资助方式与资助金额也是影响大学生资助心理的相关因素。资助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性资助和间接性资助两类,其中直接性资助又可分为赠予性资助与推迟付费性资助。赠予性资助是指学生可以无偿使用资金,日后无须归还所获资金的本息。传统的赠予性资助包括奖学金、助学金、教育凭单及勤工助学金。推迟付费性资助是指帮助学生暂时解决困难,以便学生先求学,待毕业以后用未来的收入偿还教育成本的资助,主要包括助学贷款、经济贫困大学毕业生税及雇主资助。间接性资助包括减免学费,以及通过学校、社会与家长给予的伙食补贴、交通补助、医疗补助等内容[18]。

第二,数字时代高校资助管理部门可以依托大数据等手段有效甄别贫困生。大数据分析可以为各类名目繁多的资助项目筛选出更合适的资助对象,这对保证高校资助管理的公平性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资助的内容、方式都会对贫困大学生申请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为引导学生向A型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数字时代为了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不同类型的资助对象,可以采用不同的资助策略,引导资助对象心理向A型转变。在政治社会化的视角下,A型心理是国家与社会最迫切需要的成熟心理形式,高校应加强对经济贫困大学生向这种类型的引导与转化。根据上述分析,研究数字时代贫困大学生受助前反映出心理的态度,受助后折射出心理的结果可知,当前贫困大学生资助心理确实存在A(积极—回报)型、B(积极—冷漠)型、C(消极—回报)型、D(消极—冷漠)型四类群体类型。此外,A、B、C、D四种群体类型存在相互转化关系,且四种群体类型之间的转化并非只有两两转化(总共12种),也可以是三型互动(总共24种),或四型互动(总共24种)。由于四种群体类型转化的条件较为复杂,文中简要归纳了12种两两转化的条件与情形,三型互动、四型互动中间的转化过程直接省略,只关注结果。

3.2 数字时代基于资助心理模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策略

3.2.1发挥数字技术在资助育人环节的支持功能 一是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教育的优势力量。学校数字化教育是当前资助政策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应以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利用学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将资助育人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中。二是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网络通信等手段将资助工作范围延伸至贫困生的原生家庭,与贫困生所在家庭保持良好的线上沟通交流,为贫困生家庭建立数字资助档案。三是加强社会舆论宣传与提升学生自我习得的能力。高校可利用网络平台吸引社会资金,为贫困生带来更多的资助资源。同时,学生受社会公益力量的引导,可从社会企业家身上学到回报社会、乐于奉献的精神,更愿意加入资助工作。

3.2.2利用大数据分析合理调整资助的种类与金额 一是加大教育资助力度,给予贫困生更多的教育资源。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出需要心理干预的资助对象,可以为其提供心理疏导、压力释放等服务,帮助贫困生从心理上真正“脱贫”。二是合理调整资助金额。在国家配备基本奖助学金的基础上,高校资助管理中心通过分析大学生校园卡消费等数据情况,对校内贫困生的真实需求做科学、合理的调查,确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资助额度。三是孵化贫困生的创业项目。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对贫困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孵化贫困生的创业项目,例如,在创业指导、硬件设施配备等方面向贫困生倾斜,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合适的创业道路,实现创业梦想。

3.2.3加强与受资助毕业生的联系 一是建立受助毕业生跟踪服务机制。高校应为每位资助对象建立个人数字档案,尤其应该关注受助毕业生的后续成长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个人数字档案。二是挖掘受助毕业生成功的典型案例。每年都可从跟踪服务对象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受助毕业生,邀请优秀校友来校分享成长励志事迹。三是发起优秀校友捐资助学项目。高校资助管理中心应配合优秀校友的个性化需求,制订科学、规范的资助项目实施方案,并匹配适合的资助对象予以帮扶,切实落实优秀校友的捐赠助学项目。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数字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答数字
数字看G20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成双成对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