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群建设的高职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3-03-01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模块化课程体系岗位

吴 睿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江苏 常州 213164)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中提出“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在一系列政策文件中,“模块化课程”“模块化教学”等词高频次出现,可以看出,开展模块化教学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

1 问题的提出

1.1 专业群建设背景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共立项建设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56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141个。2021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指导意见》,共立项建设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144个,高水平专业群培育项目11个。专业群建设是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专业的集群化建设推动了资源的集聚化、管理的集约化,从而不断提升专业竞争力和服务力。专业群的建设需要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支撑,需要群内各专业打破原有专业壁垒,厘清相互关系,从物理结合转为化学结合[1]。其中,课程体系的重构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环节。

1.2 产业链岗位群能力需求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发展,产业融合、岗位融合、技术融合成了重要趋势。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面对产业发展对技术融合能力的新需求,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推进课程、项目、学生、教师四方的相互融合。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微观层面,需要各个专业群依据产业链岗位群相关产品开发的工作规范、流程、方法等需求,整合群内课程、改变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3 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求

近年来,随着1+X证书制度、学分制改革、选修制度改革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行,对开设模块化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提出了新要求[2]。各专业群在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时,可根据不同类型岗位工作设计多个证书模块,根据专业方向设计多个选修模块,根据生源特点设计不同层次课程模块等,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2.1 模块化

MES(Module of Employable Skill)意为模块化技能培训,MES课程是职业教育行动体系课程模式的先驱,由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他们对模块定义为:“在某一职业领域、工作范围内,将一项工作划分为几个部分,这种划分要符合实际工作的流程和工作规范,要有明确的开头和结尾。这样划分出来的每一部分就是一个模块。”[3]103模块化处理的意义在于,将复杂的任务、项目或系统进行逐级分解,从而变复杂为直观和简化。

2.2 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和进阶性,高职院校应根据岗位能力需求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载体开展人才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时要注意结构化、系统化,以及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的逻辑关系,在每门课程内容设计时要注意常见的“章—节—单元—课”等逻辑性排列的连贯性。职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依据产业链岗位群划分成若干模块,模块之间由工作规范或工作流程连接,根据模块工作任务的不同,可继续划分成更小的模块,形成不同阶段的不同课程,同时兼顾各模块在学校课程设计中的可行性。

2.3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征

从模块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模块化课程体系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划分,即将原来完整的职业领域或工作任务按照某一规则划分为若干模块;二是完整性,即划分后的模块自成体系,有一定的独立完整性;三是关联性,即每个独立的模块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逻辑关系,能够有机衔接[3]103。

3 高职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3.1 规范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流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对培养目标的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遵循以下流程。

第一步,开展专业调研。各专业(群)组建调研小组,对专业(群)对接的产业领域、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具体的工作岗位及岗位技能需求;对在校生进行调研,了解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进度、评价方式等是否合理;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了解前期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是否科学。

第二步,形成调研报告。调研小组对专业群的服务面向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设置、支撑条件、教学内容和方法、评价手段等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形成专业群调研报告,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第三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专业群调研,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及发展目标,分析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情况,确定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同时厘清专业群教学改革思路。

第四步,制订人才培养规格。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分解和细化,是各专业在明确经济社会行业、产业与职业教育发展对相关专业岗位人才特有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具体描述,是学生毕业3~5年后实现毕业目标的有效支撑。

第五步,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培养规格确定培养内容和方式,再进行课程配置,最终形成课程体系。

第六步,修订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培养规格达成的直接支撑,课程体系确定后,要及时修订与此配套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简介、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议、评价建议等内容。

第七步,推进教学实施。学校教务处、各二级学院、各专业团队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原则,完善每门课程的课程代码,开设学期、学时、学分等信息,形成教学计划表,并以此作为教学实施的根本依据。

第八步,做好相关保障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前,应确保师资、实训、制度等相关教学保障有序到位,顺利推进教学实施。

3.2 创新模块化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高职专业群依据岗位项目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课岗融通、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构建专业群的“平台课程—融合课程—方向课程”和“岗位简单项目—岗位综合项目—跨岗位复杂项目”的双线进阶课程体系。从宏观层面来说,专业群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整体分为四大模块。

课程模块一,即专业群平台课程,指的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通常由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国防教育与身心健康、文化传承与人文素养、专业文化与信息处理四类通识必修课组成,另外还包含由学生自主选择的通识选修课。专业基础课能够为专业课学习做必要的知识储备,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要基础。在同一专业群中,原则上是群内多个专业共用多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模块的学习阶段一般为第一、二学期,此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专业群学生在完成平台课程的学习后能够跨专业分组合作完成岗位简单项目,重在对多专业基本知识点的巩固和对融合技能实践的基本训练。

课程模块二,即专业群核心课程,以企业真实的产品、任务、流程等为载体,是学生职业能力核心部分组成的内容模块,一般需要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在同一专业群内,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所学的专业核心课也不同。该课程模块的学习阶段集中在第三、四、五学期,是专业知识、技能习得的重要阶段。

课程模块三,即专业群综合项目,指的是融合多专业课程知识点的综合项目,需要基于前阶段专业课程知识点、技能点的授课情况,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设计、引进或开发覆盖群内所有专业及前导课程重要知识点的综合项目,实现前期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此阶段的学习集中在第五、六学期。通过此阶段的学习,专业群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技术融合型岗位的综合项目。

课程模块四,即专业群选修课程,属于拓展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模块,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与兴趣爱好自行选择,以拓展专业相关知识[4]。四大课程模块共同构成了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

3.3 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内部融合

从微观层面来说,一是具体到专业群核心课程。模块化的设计思路为对专业群内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知识点分解,依据每个专业所对应岗位对复合型技术技能的要求,以教学设计或企业真实的产品、任务、流程等为载体,横向串联原分布于专业群相关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技能点,使原来知识型的纵向课程结构改变为岗位能力型的横向课程结构,进而适当减少课程门数,增加课程学时,形成融合多专业课程知识点的产教融合型专业课程。产教融合型专业课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层递进,构建基于岗位能力型结构专业核心课程群。

二是具体到专业群综合项目。总体思路为对专业群内各专业前期学习的前导课程进行梳理,厘清其中的核心知识点和能力点,同时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企业共同设计、开发覆盖到群内所有专业前导课程重要知识点的综合项目。学生可以跨专业组建实施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通过综合项目的完成,学生不仅对项目中涉及本专业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加强和灵活运用,而且通过项目串联了解了群内其他专业知识,实现了专业群内专业核心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管理、沟通、协作能力。

三是具体到一门课程来说,模块化的实施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计。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计需要改变传统的内容编排模式,以工作流程或岗位能力组成等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内容紧凑且有一定的独立性,模块之间相互关联、有较强的逻辑关系[5]。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也被拆分为多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了一个模块后能够掌握一个工作任务或能力点,达到模块学习的目标。课程模块的开发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每个模块都要有完整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相关的教学资料、测试资料等。

3.4 遵循反向设计、持续改进的原则

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遵循反向设计原则,以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专业群对应岗位群的职业岗位能力素质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及发展目标,重构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再分解为培养规格,然后进行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的改革,最后进行课程配置,形成课程体系。这是一个系统设计、整体优化的过程。在课程体系实施效果的达成和检验方面,要遵循持续改进原则。课程的每个教学单元实施是否达到单元目标、课程的实施是否达到课程目标、每个课程群课程模块的实施是否达到培养规格、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是否达到培养目标,都需要专业教学团队逐一进行达成度评价,并通过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循环改进,构建全方位的持续改进闭环反馈机制。

3.5 同步推进相关教学改革

一是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基于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构以及课程与项目的融合,需要组建专业知识背景互补、校企混编的分工协作式教学团队。团队应共同制定各模块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实施交替教学、站点教学、共同教学等教学新方法,从而解决复合型人才培养中教师综合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的问题。

二是推动教学资源建设。根据模块化教学内容,要重新梳理课程内容,围绕具体的模块任务开发相关的微视频、PPT等课程教学资源。要在此基础上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编写模块化实训案例,研发模块化实训装置,实现教学载体的模块化。要引入企业项目案例和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根据教学进程及学生学习情况设计和开发“由易到难、由单元到综合”的递进式教学项目和实训案例资源。

三是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整体模块设计,对专业群基础课程即底层共享模块来说,课程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理论性较强,在教学中可采用微课、模块等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翻转课堂、合作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对专业群核心课程即中层分立模块来说,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课程内容以专业技能点及专业实践为主,可利用实训设备或虚拟仿真设备开展实践训练,围绕课程小模块开展进阶式的学习。对专业群综合项目即高层互通模块来说,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利用实境化实训中心将“基于工作的学习”全面融入课堂,充分利用探索合作、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班化教学。

4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构建的改革

4.1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确定

通过开展专业群市场调研,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确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对应行业、主要职业类别、主要岗位类别,并将对应的岗位类别或具体的技术领域分解成岗位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形成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的培养目标是为面向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且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的技术技能人才。再根据培养目标细分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规格。

4.2 课程体系的设计

课程设置对接工业互联网框架体系智能感知识别层,聚焦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特别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课程内容反映技术发展、职业标准,对接行业权威证书和1+X证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一是在专业群平台课程模块,按照学校统一设计,构建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及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能力和职业基本能力,属于课程体系的基础模块。二是在专业群核心课程模块,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对接职业标准,培养学生具备工业互联网前端信号采集与处理的职业专项技能,属于课程体系的中层模块。三是在专业群选修课程模块,采用群内跨专业任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属于课程体系的高层模块。四是在专业群综合项目模块,对接工业互联网岗位群工作任务,融合芯片化集成、信号采集与检测、智能控制和无线通信等技术技能模块,培养学生团队协作、项目开发的综合能力,该模块属于课程体系的顶层模块,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

5 结语

高职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体现,其充分考虑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并以此为主线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有效推进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层次落地。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要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最大限度地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模块化课程体系岗位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模块化住宅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