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康诰》中的“德治”思想

2023-03-01谭钧文孙德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2期
关键词:德治

谭钧文 孙德华

【摘 要】所谓“德治”,是指周人通过对殷商暴政覆亡教训的总结,建立一套以周天子为中心,对民众进行社会教化的执政理念。“德”这一概念,在今文《尚书·周书》中共八十七见。其以民为本、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德法兼用的治国理念,被广泛并集中地体现在《康诰》一篇的内容中。《康诰》作为《尚书·周书》中中的重要一篇,是周公代武王诰康叔,习先贤之德,德法兼用之辞,直观反映了周初统治者以德教而平天下的治世思想,对于开展我国道德与法制社会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周;《康诰》;德治;明德慎罚

【中图分类号】K2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2—157—03

《康诰》作为《尚书》中最核心的篇章之一[1],率先提出“明德慎罚”即“显用俊德,慎去刑法”这一执政理念,其可靠性和史学研究价值极大,是研究西周德治思想基本内涵的重要史料。近年来,学术界有关西周“德治”思想的讨论,多集中于探讨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内涵及其与法学的内在关系,鲜有文章结合《康诰》文本梳理西周德政思想的基本理念及其对后世孔子“仁”“礼”观形成的影响。本文将以《尚书·康诰》为主要参考资料,分析当权者以德治国的思想内核及影响,以期窥见西周社会的执政模式及发展风貌。

一、西周“德治”思想形成的基础

“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根基,尤其以西周德治思想最为典型。“德”一字,许慎《说文解字》中注:“升也”[2],与“直”的含义相同,后解释为“外德于人,内德于己也”,即有“德行”“恩惠”的含义。西周初期,周公赋予“德”更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步形成以敬天、无逸、慎刑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体系。《康诰》中,周人更是将“德”与“治”联系,使“德”包含了三层面含义,要求当权者对己要“高乃听”,即加强自身约束,接受先贤遗教。在行政上,执政者要“用保乂民”和“敬天保民”,即重视教化,爱惜百姓。在法律上,周公主张“明德慎罚”,即崇尚德教,慎用刑罚。周人的德治思想无疑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把统治者和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提高到治国理政方针高度上”[3],具有极高的现实研究价值。

周初,武王“恭行天之罚”[4]取商建周,改变了夏商之际“域帝其作王祸—帝弗作王祸—帝其祸将乙”[5],即天决定世间万物,主宰一切的“天命”思想。周人认为殷商覆灭的根本原因不是天命使然,是统治者“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导致的。

面对这种情形,周天子对周朝统治的合法性进行诠释。在《康诰》的记载中,成王告诫康叔“惟乃不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6],周公将周王朝的建立归功于文王尚德教、慎刑罚、尊百姓的治国理念中。这一时期,周人不再盲目的尊崇天命,而是强调“德治”和“保民”的重要性,这就是“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思想的提出。

而这一思想,受到了周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诗·颂·维天之命》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7]反映了只有德行高尚的君主,才会拥有天命。《康诰》云“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乃其乂民。[8]”要求统治者将“敬天”和“保民”思想结合起来,以德治民、以德配天、体察民情。《高宗肜日》中也强调:“惟天监下民,典厥义。”只有天子有德行,才会受到上天的庇佑。“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这一主张,无疑是周人将天的意志与人的统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在位者是否“有德”来左右天命的决定,合理的解释了周取商而代之的必然性,对其提出要“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等治国要求。

周初宗法等级的制度建立,则进一步推动了周人“德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周初天子建立宗法等级制度,“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一批以周人为统治的新兴国家”[9]。在血缘关系的调整下,周人创立了以德、孝为核心的礼乐社会结构,进一步建立了以婚丧、盟会等活动为主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在政治思想层面上,完成了“‘殷人尊神到‘周人尊礼的转变。”[10]使周代执政者开始摆脱天命观念的束缚,主张将天的意志与百姓的诉求相结合,强调施行德治、重德教对巩固周王朝统治的必要性。据此,《康诰》中有载,“天畏棐枕,民情大可见”。[11]即强调天命无常,执政者要承达天命的同时,重视德教和人民的作用。《康诰》中亦有载,“肆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12]周公劝诫卫康叔天命无常,要对待婴儿一样珍惜和爱护民众。这种强调统治者通过“敬德”和“保民”,达到“永命”的思想,说明周王朝开始形成以“明德慎罚”和“敬天保民”为内核的德治思想。

二、西周“德治”思想的基本内涵

周初统治者的德治观,形成了天、民、德三位一体的统治体系,其思想内涵集中体现在以“敬天保民”治国理念为前提的“明德慎罚”思想中。

“明德慎罰”这一概念诞生于殷周之际社会大变革时期,被武王之弟周公旦正式提出。《康诰》对此记载:“惟乃不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13]进一步指出了周人以德治国的执政手段。其中“庸庸,祗祗”是任用应受用之人,尊敬应受敬之人,是执政者修身明德的首要目标。“威威,显民”是惩处应受罪之人,来警示百姓,是立法者宽严兼济的重要原则。正如王国维所讲:周人“其所以祈天命者,乃在德与民二字”[14]。因此,周人德治思想的核心,在于如何“显用俊德,慎去刑法”。

所谓“明德”,即明确、理解、通晓德政。一有保护百姓,维系统治人民权力的含义。《康诰》云:“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15]要求天子要效仿先贤文王之德,将保护人民作为自身的首要职责。因此,“明德”也被赋予“敬德”的含义,要求王做到以“德”服人。二有以王自身高尚道德修养,教化民众的含义。《康诰》云:“封,爽惟民迪吉康,我时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义民作求。”[16]要求王时刻要以圣明贤人的标准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用自身的品行和道德修养来教化百姓。这里的“德”所指“修德”,即君王自身的君德、政德,具有浓厚的贵族等级色彩,是周王施行德教的必要前提。三有施行德政,以德服人之意。《康诰》云:“封,予惟不可不监,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17]强调王格外重视西周的德治建设,树立周取商代之政权的合法性,崇尚德教的同时,要求适当执行刑罚手段。

“慎罚”是指谨慎使用刑罚,主张宽严相济、慎用刑罚,是西周“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公在此提出“德之说于法于行”即“王敬作,所不可敬德”[18]。在执法过程中,周公强调为政者要慎用刑罚,避免滥杀无辜现象的出现。《康诰》云:“封,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19]此话的含义是,人犯错若能及时更改,则不必处罚,若执迷不改,再加以处罚,体现了周人“先仁后罚”的治世思想。在量刑原则上,周人主张以德行来教化百姓,尽量不用或少用刑罚,讲究以德服人。《康诰》云:“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20]要求周王对待百姓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施以德教,让他们认识到自身错误加以改正。周公在刑罚内容的制定上,强调当权者对放弃王命,不执行法令或另外颁布政令于百姓之人,执法者可以放弃德治,按照王命依法处置。对此《康诰》云:“乃别播敷,造民大誉,弗念弗庸,瘝厥君,时乃引恶,惟朕憨。已!汝乃其由兹义率杀。”[21]由此可见,周人的法律思想无疑是将“德”的概念,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实质是周人对殷商覆灭的经验总结。其中以德教、德政为核心;以保民、安民为目标;辅之以刑罚的治国手段,顺应了周初错综繁杂的天下局势,为维护王权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成为了后世君主执政模式的典范。

三、西周“德治”思想的深远影响

西周的“德治”思想,是以“敬德保民”为治国理念,具有强烈的等级色彩,有着适当使用刑罚手段来达到维系周族统治的目的,对后世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孔子在继承和延续了先人“以德治民”的执政方略下,更通过“诠释尚书,形成了后世儒家所信奉的理想典范”。[22]

在对“德”之内涵的探研上,孔子颇受周公“丕则敏德,用康乃心”[23]政治观念的影响。周公认为“德治”是君王维系统治的首要执政手段,更是帝王或是统治阶层所独有的权力。对此,孔子进一步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24]的政治诉求。要求当权者不仅要内在修德,还要对百姓辅之以仁爱。“德”不单单是对于帝王所独有的政治诉求,而是成为了普天之下人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这无疑是孔子对先贤“德治”观念的继承,并最终提出“为政以德, 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5]的观点。

而在“罚”这一举措的继承与发展上,孔子延续了周代“慎罚”的德治理念。孔子认为“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26],他将王朝的兴盛归功于崇德明礼,宽严相济的做法上,最终提出“吾从周”的政治理想目标。对此《论语·为政》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7]孔子认为统治者仅仅用政令、刑罚来治理民众,他们并不会认为犯罪是可耻的;如果从德治出发,用礼制教化辅之,就能使百姓遵纪守法,产生廉耻之心。这一主张与《康诰》中:“我时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28]的政治思想不谋而合。孔子在此思想的影响下,进一步弱化了刑罚的作用,开始强调礼乐制度的重要性。对此《论语·子路》有载:“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29]“礼”开始代替刑罚,成为国家约束民众的核心,最终达到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德治”社会。孔子的“礼教”和“德治”观念,无疑是对“慎罚”这一思想的延续,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

孔子还受到了周王朝“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的影响。西周之际,周人总结夏桀、商纣王覆灭原因,认为“天听自我民听”,认识到民众对维系周族统治的重要性。孔子进一步肯定了民众在历史上的能动作用,他认为民意大于天命,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0]。并在西周民本思想萌芽的基础上,丰富其内涵,进一步形成以“爱人”为基本精神的“仁学”思想,提出以“爱人”“富民”“重民”为核心,使“天下之民归心焉”[31]的思想主张。孔子这种“仁学”思想的发展,无疑是西周德治思想的发展和超越。“仁”不仅成为政治层面的概念,更成为了社会培养“君子”理想人格的目标。

总体来说,周人的德治思想深刻影响了春秋末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逐步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有利的维护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该思想作为西周施以德政的核心,兼顧了百姓和上层建筑的利害关系,为后世正统“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诞生及儒家“仁政”学说的形成有着重大意义。

四、结语

《康诰》所见的西周“德治”思想,是周代执政者着力推行的治国方略,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在学术界已成定论。周人引“德”述“德”,并明确提出“明德慎罚”的治世理念。上至教化君王, 下至对百姓施以德政,最终在后世形成了以“《书》教”思潮引领社会风尚并规范君主的行为,积极影响了以孔子为代表儒家“仁政”思想的发展。借助《康诰》文本,从政治层面出发,多维度论证周王朝实施德治的必要性,得以管窥先贤的德刑观念和治政模式。有利于引导人们用政治观念审视现代法律与德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鲁惟一,主编.中国古代典籍导读[M].李学勤,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许慎,撰.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

[3]张广志.西周史与西周文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4][6][8][12][13][15][16][17][19][20][21][23][28]孔安国,孔颖达.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韩星.郭店楚简儒家礼乐文化精义辨析[J].人文杂志,2007(9).

[7]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9]王和.从突破部族社会桎梏的意义去认识周初变革—兼谈五种社会形态问题[J].史学月刊,2000(3).

[10]杨桦.《尚书》德政思想及其文学表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11]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4]王国维.殷周制度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8]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2]严正.王道理想与圣贤意识—论儒家《尚书》诠释的理论价值与影响[J].河南社会科学,2008(5).

[24][25][26][27][29][3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0](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作者简介:谭钧文(1998—),女,汉族,吉林白山人,硕士再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孙德华(1978—),男,汉族,辽宁大连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史。

猜你喜欢

德治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荷叶礼赞
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探析——基于德治的视角
以德治企,诚实守信
——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中华文化经典中德治思想与法治思想辨析
浅析德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不同特征及转化
以德治厂 诚信待客:记大连塑料机械厂
一部深度探讨德治问题的佳作
哪些游戏更有利于孩子智力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