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镜像”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海外中国学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认知评析
2023-03-01张雅婷
赵 斌,唐 佳,张雅婷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一、问题提出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发展格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循环规律的认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要概念。此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新发展格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肯定,“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1]8。
新发展格局已经引发海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考察海外“他者”(the other)对新发展格局的认知,是中国清晰、客观把握外界反馈,完善“自我”(self)认知的有效途径。解读“他者”于“镜像”中展现的意图及其多重影响因素,知己知彼,方能有针对性地应对中国海外形象构建等衍生难题。根据主体及特点,海外认知大致可分为权力型、影响型和权威型(1)David Bell从政治语言学视角,根据语义和风格,初步提出了三种谈论的句法模式:权力型谈论(power talk)、影响型谈论(influence talk)和权威型谈论(authority talk)。该研究以政治传播为前提,在部分概念上值得借鉴,但存在至少两点不足:一是定义不够清晰,比如权威和影响力是权力的一部分,但其论述有将三者混淆之嫌;二是在三个概念的联系上有所欠缺,研究角度的差异性及其本身有待完善。参见BELL D.Power influence, and authority: an essay in political linguistics[M].Don Mil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此外,国际政治传播不仅指大众传媒的传播,还包括政府行为、个人活动。关于国际政治传播及其分类,参见周鸿铎.政治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93.。其中,权力型认知最能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政策走向,通常是政府从国家利益出发,由各大智库、专家团队的观点筛选而来,但又糅合价值冲突、立场、领导人偏好等多重因素,因而政治性较为明显。影响型认知指的是颇具鼓动性、影响舆论导向的媒体认知,媒体评论员、记者、网民可以通过多渠道发表对某事件的看法。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具有个性化、开放性、虚拟性特点,使影响型认知内容丰富多样,但来源鱼龙混杂,观点可能存在谬误。权威型认知的主体往往是海外专家学者,代表着海外对华科学理性认知的最高水平。该类认知最为“就事论事”,更具专业性及参考性,是权力型、影响型认知重要且可靠的来源——被政府采纳后,可以上升至权力型认知,影响国际关系中主要行为体的决策与行动,也可下沉至影响型认知,为媒体的舆论走向奠定基调。在权威型认知的来源中,美欧学界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占主流,非华裔学者往往掌握着该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2]。
海外中国学对中国发展的认知,涉及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正确解读关系中国未来的战略布局,是新时代中国与世界互动进程中的重要观念基础,以增进相互了解、避免误解误判,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进而增进各国人民福祉。鉴于此,本文选取美欧非华裔学者(2)美欧学界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影响较大,且非华裔学者往往在海外中国学领域居主导地位,拥有更多话语优势(这不是说华裔学者的研究不重要)。出于研究设计需要,本文考察的海外中国学仅限于美欧非华裔学者的观点。观点,考察海外中国学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认知,归纳、凝练具有共性的重点内容,剖析其特点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经验思考和理论启迪。在理论上,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国际传播研究,深化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认知;在实践上,本研究有助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国际传播,为推动中美、中欧关系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条件。
二、海外中国学对新发展格局的主要认知与判断
(一)关于“双循环”的意涵
一般而言,海外中国学更多直接将新发展格局称为“双循环”战略(dual circulation strategy,DCS),并将“双循环”视作中国为实现民族复兴而提出的经济发展新框架,主要内容及相关讨论涉及四个方面。
第一,研判“双循环”的基本性质。“双循环”体现中国的反制能力,是对“脱钩论”的有力回应,这是海外中国学对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出的较为一致的论断。从历史纵向来看,“双循环”体现了中国结合当下全球“脱钩”动荡新环境,对既往经济政策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发展。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George Magnus认为,“双循环”是中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出口、投资导向,转变为以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基础上的又一次“再平衡”,此前经济政策旨在减少中国对出口的依赖,而“双循环”的新颖之处在于为“脱钩”背景下的中国制定经济战略,强调国内供给拉动国内消费,以适应国际环境动荡背景的新挑战(3)MAGNUS G.Xi’s dual circulation strategy:can it succeed?[EB/OL].(2020-09-14)[2023-02-15].https://blogs.soas.ac.uk/china-institute/2020/09/14/xis-dual-circulation-strategy-can-it-succeed/.。从横向视角来看,对“脱钩”的警惕在其他国家广泛存在,并非中国特有。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美都将经济安全放在首位,拜登政府延续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投资审查和出口管制,应对不断加剧的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和持续存在的监管不确定性,包括日本、英国在内的美国盟友,以及欧盟,甚至包括一些中等强国也开始实施自己的经济安全政策,而发展中国家很可能效仿,制定保护国内产业、促进国家经济安全利益合法化的政策(4)GOODMAN M P,DIPIPPO G,REYNOLDS M.Five things to watch in 2022[EB/OL].(2021-12-17)[2023-02-15].https://www.csis.org/analysis/five-things-watch-2022.。但总体而言,即使大环境日益严峻,国际社会也不可能真正与中国脱钩。这一观点获得海外中国学学者的广泛认同。牛津经济研究院首席亚洲经济学家Louis Kuijs认为,多数西方国家仍渴望与中国互动,在中美新冷战背景下,许多美国跨国公司仍热衷和中国接触,希望增加中国市场的份额(5)KUIJS L.Worse external conditions lower long-term growth outlook[EB/OL].(2020-10-07)[2023-02-15].https://resources.oxfordeconomics.com/hubfs/content-hub/Worse-external-conditions-lower-long-term-growth-outlook.pdf.。
第二,审思“双循环”如何平衡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在海外中国学看来,需要进一步厘清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的各自逻辑及相互关系。一是如何化解高国内生产总值与高投资并举之难。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Michael Pettis认为“双循环”模式存在“此消彼长”的核心矛盾:中国出口的核心竞争力得益于低劳动收入份额,但中国国内消费力也有所降低;反之,增加劳动收入可以促进消费,但又会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6)PETTIS M.Will China’s common prosperity upgrade dual circulation?[EB/OL].(2021-10-15)[2023-02-15].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chinafinancialmarkets/85571.。二是如何解决消费方面的结构性难题。瑞士工商企业联合会首席经济学家Henrique Schneider指出,要让财富重新流入家庭、提升购买力绝非易事,因为现状仍是零售商品销售额增长乏力且消费支出结构不均衡,高端消费仍占主导,在这方面中国政府仍需做出更多努力(7)SCHNEIDER H.Prospects for China’s dual circulation strategy[EB/OL].(2021-06-21)[2023-02-15].https://www.gisreportson-line.com/r/china-dual-circulation/.。三是如何衔接国内相关经济政策。海外中国学正在关注“双循环”与共同富裕、“中国制造2025”之间如何加强协同配合,将资源分配到关键市场和关键技术。四是如何不断开拓海外新市场。对此,多数相关研究关注到“一带一路”倡议可能发挥的桥梁作用。欧洲智库布鲁盖尔高级研究员Alicia García Herrero谈到,在西方遏制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中国不断开拓新兴大国市场、增强地缘政治影响力的重要抓手,通过枢纽辐射方式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中国有望在满足沿线经济体需求的同时,建立起自己的行业标准(8)HERRERO A G.What is behind China’s dual circulation strategy[EB/OL].(2021-09-01)[2023-02-15].https://www.prcleader.org/herrero。总之,关于如何真正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提振国内消费信心的详细举措,是海外中国学在当下以及未来持续追踪的焦点议题。
第三,分析“双循环”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其一,对国际贸易格局而言,“双循环”正在改变全球供应链发展的中长期趋势。德国维尔茨堡大学Doris Fischer指出,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入构建,中国有可能取代美国或欧洲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届时海外市场对中国产品和消费者的依赖将大大增强,但这正是西方所忌惮的,对待与中国市场的依存关系问题将更加谨慎(9)FISCHER D.“Dual circulation” explained[EB/OL].(2022-05-12)[2023-02-15].https://bcecc.be/dual-circulation-explained/.。其二,对国际社会而言,“双循环”改变了经济体间贸易流量和流向。Alicia García Herrero认为中国减少对高端制造设备进口是大势所趋,必然引发日本、韩国、德国等向中国出口高端中间产品的经济体对经济利益受损的忧虑(10)HERRERO A G.Why China’s dual circulation plan is bad news for everyone else[EB/OL].(2020-09-17)[2023-02-15].https://asia.nikkei.com/Opinion/Why-China-s-dual-circulation-plan-is-bad-news-for-everyone-else.。不过,也有研究提到,尽管“双循环”或将限制一些海外企业业务,但也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预测,中国可能在信息与通信技术和电信服务等本土企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域保护市场份额,对网络安全规则以及供应链的调整可能对海外公司造成冲击,但在“双循环”背景下,中国对下游制造、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非敏感领域的外商投资限制正在逐步放宽,这是海外投资的新机遇,对于中外双方而言将是互利共赢[3]11。
第四,展望“双循环”前景。海外中国学认为中国可能通过“双循环”战略提升国际地位,成为一些关键领域的主导者,但战略推进过程中势必遭遇困难。中国正在或将要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主要来自海外对中国的提防、遏制。一方面,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影响力引起西方警惕。虽然中欧之间存在深厚的经济合作、沟通谈判传统,欧盟和欧企重视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背景下亚洲极为突出的经济地位,但也考虑到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欧洲对华经济往来可能更强调保持战略自主性。另一方面,中国频遭西方科技打压,在科技创新上的短板恐成为推进“双循环”的瓶颈。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Markus Taube认为,中国自身仍存在教育体系和创新机制僵化、创新质量和效率偏低等问题,因此在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人才培养等方面仍需要依赖外部创新网络,但如今西方工业强国已加快实施各类技术“脱钩”政策,例如收紧外商直接投资(FDI)安全审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限制跨境数据传输,增加了中国“双循环”战略实施的难度(11)TAUBE M.The roadblocks on China’s innovation drive[EB/OL].[2023-02-15].https://www.institutmontaigne.org/ressources/pdfs/publications/china-trends-7-EN.pdf.。
(二)关于“双循环”的动因
海外中国学也重点关注中国积极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因,认为中国推出“双循环”战略,是出于应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以及追求民族复兴的考虑。
一方面,全球局势充满不确定性,地缘政治环境与国家安全亦同时遭遇风险挑战,全球经济大循环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中国需要对经济结构做出调整,以增强经济风险抵御能力,有效减少外部冲击带来的损失。
其一,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供应链梗阻,外部贸易环境不佳,中国需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供应链稳定通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外中国学研究普遍认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加剧全球经济疲软,需求萎靡不振可能导致中国外贸形势不明朗,加之疫情对一部分国家和中国的关系造成消极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国深入开展国际贸易活动,因此深耕国内市场对中国而言迫在眉睫。例如,欧洲议会研究服务中心Gisela Grieger提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迫使世界各国一度陷入封锁状态,经济出现负增长,全球需求低迷对中国出口创收构成严峻挑战,加之疫情防控期间对外政策态度上的偏好分歧,导致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中国与外界经济往来的阻力增加,因此需要挖掘并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潜力(12)GRIEGER G.China’s economic recovery and dual circulation model[EB/OL].[2023-02-15].https://www.europarl.eur-opa.eu/RegData/etudes/BRIE/2020/659407/EPRS_BRI(2020)659407_EN.pdf.。
其二,全球经济停滞、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家间贸易摩擦不断。一方面,归咎于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艰难复苏,国家行为体为求保护本国产业经济,难免显露出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另一方面,部分国家借口疫情防控,将贸易问题政治化,使之成为打压中国的经济工具。相比国际大循环,国内大循环不确定性少,更易把控,因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也是保护自身经济安全,减少不确定风险的有效手段。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David Dollar认为,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增长,但通常伪装成国家安全议题,这使发展中国家贸易面临重大风险挑战。虽然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一度成为影响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变量,其衍生出的需求结构变化、未知的全球经济发展动向,导致全球贸易量骤减,但事实上,在全球疫情出现之前,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已然放缓,尤其是美国实行了严格的贸易保护措施,且大部分是针对中国的(13)DOLLAR D.The future of global supply chains: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EB/OL].(2020-11-17)[2023-02-15].https://www.brookings.edu/research/the-future-of-global-supply-chains-what-are-the-implications-for-international-trade/.。
其三,地缘政治环境不稳定,对国家安全造成挑战。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通常将“双循环”视作中国在“脱钩”背景下抵御地缘政治动荡、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经济决策,是中国兼顾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统筹经济发展“量与质”的战略性布局。持续恶化的中美关系,是中国采取“双循环”战略的重要原因,海外中国学基本上就此达成广泛共识。综合来看,中美新冷战对地缘政治安全带来极大挑战,科技安全、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Alicia García Herrero指出,拜登政府很大程度上延续了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对华政策,不仅继续发动贸易战、科技战,在出口以及中国收购海外技术公司等层面设置各种技术转让限制,而且更为主动积极地寻求组建美国盟友以共同遏制中国,这无疑加剧了中国对国家安全威胁的担忧(14)HERRERO A G.What is behind China’s dual circulation strategy[EB/OL].(2021-09-01)[2023-02-15].https://www.prcleader.org/herrero.。Doris Fischer在一次访谈中坦言,防止美国用技术依赖作为威慑中国的筹码,是中国推出“双循环”战略的主要原因之一(15)China will sich nicht abschotten[EB/OL].(2022-04-20)[2023-02-15].https://table.media/china/analyse/doris-fischer-china-abschottung/.。具体而言,在科技安全方面,中国希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科技产业,极力避免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短板成为“阿喀琉斯之踵”。互联网协会政策战略和发展部高级主管Konstantinos Komaitis和大西洋理事会网络治国倡议研究员Justin Sherman认为,“双循环”战略兼顾内需外需,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旨在打造一个对国外供应商依赖程度更低,在全球科技市场上更具话语权的中国科技产业(16)KOMAITIS K,SHERMAN J.The EU-US tech council shou-ldn’t just focus on China[EB/OL].(2021-07-20)[2023-02-15].https://www.brookings.edu/techstream/the-eu-us-tech-council-shouldnt-just-focus-on-china/.。蒙田研究所、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以及欧洲改革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中国需要在专业技术知识及高端科技产品上减少甚至终结对外国技术的依赖,通过降低关键领域的脆弱性,增强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或制裁的能力(17)BOND I,GODEMENT F,MAULL H,et al.Rebooting Eur-ope’s China strategy[EB/OL].(2022-05-30)[2023-02-15].https://www.institutmontaigne.org/ressources/pdfs/publications/note-rebooting-europes-china-strategy.pdf.。在经济安全方面,逆全球化之风盛行,中国需要“两条腿走路”,调整国内外市场份额,减少对外依赖并坚持扩大内需,增强中国在全球“脱钩”趋势下的经济韧性。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Jude Blanchette等将“双循环”视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持续脱钩趋势下未雨绸缪的一项经济战略,他们认为中国通过此举兼顾国内外市场,既增强自身能力、又减少对外依赖,就可以在具备优势时参与国际资本、金融和技术市场,在变幻莫测的全球经济形势下依旧可以“两头获益”(18)BLANCHETTE J,POLK A.Dual circulation and China’s new hedged integration strategy[EB/OL].(2020-08-24)[2023-02-15].https://www.csis.org/analysis/dual-circulation-and-chinas-new-hedged-integration-strategy.。总之,中国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绝不是意图将自身孤立于世界之外,而是旨在以更慎重的方式融入全球经济。在多数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双循环”被视为一种“对冲整合”(hedged integration),即尽可能减少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同时,确保中国仍可在海外市场份额等方面获益。
其四,俄乌冲突加快中国“自力更生”步伐。俄乌冲突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的制裁,以及俄罗斯采取的反制,催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全球石油、天然气价格飙升,全球粮食、能源危机加剧,这些尤其可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中或仍未到来的疫后经济复苏进程造成严重冲击。俄乌冲突为世界各国敲响警钟,让世界重新审视经济高度全球化的另一面。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市场、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世界对中国经济依存度也在上升,然而高经济依存度或将削弱国家在地缘政治竞争中的战略自主。辛里奇基金会Stewart Paterson关于“双循环”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俄乌冲突加速了世界各国与中国迈向独立自主的步伐,西方各国在与中国难以分割的经济往来中渐生戒备之心;而中国认为当前的地缘经济优势具有一定的“保质期”,因此更应将经济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免受制于人(19)PATERSON S.China’s dual circulation strategy:policy shift ahead?[EB/OL].(2022-04-12)[2023-02-15].https://www.hinrichfoundation.com/research/wp/us-china/china-s-dual-circulation-strategy-policy-shift-ahead/.。
另一方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中国遭遇外部风险的被动之举,而是中国为追求高质量发展主动推进的发展战略变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寻求“自力更生”,更是追求“自立自强”,是中国谋求大国崛起之必然,体现了中国实现繁荣富强的愿景,更反映了中国跻身科技大国之雄心[4]。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以投资为导向的增长模式遭遇瓶颈。外向型经济模式不能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求,经济体发展壮大不能依赖外部市场,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理应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辛里奇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国内储蓄水平过高(尽管投资水平持续高位、全球领先,也仍旧低于储蓄水平),无法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况且中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递减,因此需要适当降低投资水平,而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是让经济自然地向消费方向再平衡,用消费提振经济(20)PATERSON S.The impact of dual circulation strategy on China’s overseas investments[EB/OL].(2022-02-08)[2023-02-15].https://www.hinrichfoundation.com/research/wp/us-china/dual-circulation-str-ategy-china-overseas-investments/.。
其次,经济下行压力对社会稳定造成潜在威胁,谋求经济高质量增长是当务之急。欧亚集团《2022年度顶级风险报告》指出,疲软的增长模式、过度杠杆化、经济结构不平衡、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不利于经济平稳增长以及社会安定有序,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支持国内供应链和消费,开发国内市场潜力,减少社会不平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5]9。
再次,更好地塑造和发展国内经济是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必要路径。国际市场发展动能不足,发达经济体对尖端技术保护越发严苛,中国的富强不能仅凭外部助力,只有“自力更生”才能够从根源上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在英国对华事务全国委员会创会理事Andrew Cainey看来,新发展格局以内循环为主体,不仅因为中国认为“内循环”比“外循环”更容易驾驭,而且在于中国的繁荣与发展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民众富裕起来,而生产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竞争与技术升级,减少对半导体、能源、粮食等关键进口产品的依赖,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内部挑战(21)CAINEY A.Xi’s “dual circulation” strategy:reframing globalization[EB/OL].(2021-03-09)[2023-02-15].https://unravel.ink/xis-dual-circulation-strategy-reframing-globalisation/.。
最后,全球局势变幻莫测,产业链供应链正在重塑,中国不仅希望“独善其身”,更旨在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全球高科技领域的领跑者。一方面,有效控制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并引领国内经济快速复苏,让中国市场拥有广泛前景,也让中国成为世界投资避险的最佳区域,无形之中增添了中国市场的对外吸引力,亦成为中国实现大国雄心的现实支撑。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Ryan Hass强调,中国推行“双循环”战略,不仅是为了减少自身对国外供应商的依赖,更是有利于加强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事实上,中国与东盟、欧盟联系日益紧密,中国更是在2020年成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的第一大接受国,取代美国一贯的外资最大吸铁石角色。另一方面,如Ryan Hass所认为,中国已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拨出巨额研发资金,通过给予国内技术企业大额补助、积极收购知识产权、对海外先进公司进行战略投资等手段支持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独立自强,由此可见中国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雄心(22)HASS R.How China is responding to escalating strategic com-petition with the U.S.[EB/OL].(2021-03-01)[2023-02-15].https://www.prcleader.org/_files/ugd/af1ede_a0c06a0230bc4b6b882cf21c46a-445fe.pdf.。
三、对海外中国学认知的剖析与回应
综合来看,海外中国学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就时间线来说,2020年5月1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是海外中国学开始广泛关注、热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间节点。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6]。在此之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进一步激发了海外中国学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热情,多数相关研究体现了对这两场会议的高度关注。
第二,从内容来看,海外中国学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现逻辑及其潜在影响。对于实现逻辑的专注,一方面,在于对全球供应链层面的宏观把握。具体而言,海外中国学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起到“对冲整合”的作用,即中国根据比较优势变化,对经济发展框架做出审时度势的调整,使自身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中降低经济损失、规避风险,尽可能获益。海外中国学基本上能够正确解读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之间的关系——“双循环”相辅相成而非二元对立,是更安全的、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绝非封闭孤立。另一方面,大量海外中国学研究偏重于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层面入手,评估中国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谋与略,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要有所突破的急与难,是相关研究普遍关注的议题。潜在影响方面,相关研究侧重评估国际大循环将在何种程度上改变海外各国国家安全以及产业发展现状,海外中国学对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提升,普遍持谨慎乐观态度,即总体趋势向好,但经济发展任务繁重。“乐观”之处在于,全球供应链正在加速调整,而当前无论从其流向或是流量来看,中国的竞争新优势都正在形成,有望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亚洲区域中心。“谨慎”之处在于西方各国对中国崛起产生的防范心理,可能导致国际大循环受阻。究其原因,一是西方出于丧失战略自主的担忧,因而更加谨慎对待与中国的经济往来;二是大国博弈背景下的“科技脱钩”思维惯性,导致国际互动减少、创新成本增加,因此中国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立自强,仍需克服诸多困难。
第三,从研究立场来看,海外中国学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认知基本上较为客观中立。国家安全是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动因最主要的分析视角,而中美关系负效应以及全球供应链重构则是大部分研究涉及的因素。除此之外,海外中国学研究普遍注意到,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是中国长期以来的战略目标,而非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然归因于中国所面临的急剧变动的地缘政治环境。总之,海外中国学的认知,基本上能够较为全面地结合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矛盾,正确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及要点,相关分析比较符合中国提出的构想,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7]5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从根本上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7]52。需要指出的是,部分研究称中国没有在更多文件中披露关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具体渠道、措施,导致一些海外中国学研究者无法加深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了解,因此持观望态度。此外,依然有少量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分析解读存在歪曲和谬误。例如,《国家利益》(TheNationalInterest)特约编辑Milton Ezrati将中国对关键核心领域的投入归入僵化的计划经济范畴,认为这种共产主义集权制经济无法合理配置资源,一旦规划者出现决策失误,经济将失去发展活力(23)EZRATI M.Xi Jinping’s solution is China’s problem[EB/OL].(2022-07-11)[2023-02-15].https://www.forbes.com/sites/miltonezrati/2022/07/11/xi-jinpings-solution-is-chinas-problem/?sh=73-3e3dfe176b.。这显然是Milton Ezrati仅凭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刻板印象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的错误解读,在大前提上就是不符合中国实际的。
权威型认知之所以能够比权力型、影响型认知更准确把握事物本质,最主要是因为该类认知的主体——海外中国学研究群体,本身在中国问题研究领域拥有长期知识积淀,由此可以结合中国国情对中国政策内容和意图进行较为恰当准确的解读。即使如此,海外中国学的观点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的,其中也有不少对中国政策的误解和误判,而教育经历、生活经历的差异或许是海外中国学群体内部分化,产生不同价值观念、政治态度、思维方式的主要原因。研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海外中国学研究者基本上拥有经济学学科背景,有一些专家同时还从事外交政策研究、当代中国研究,从而兼顾政治学和经济学原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双重解读,比如David Dollar、Ryan Hass、Jude Blanchette;其中一些学者多年在华工作生活的经历,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华了解程度,而且可能拓宽思维方式、增强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对中国的态度也就更加客观。例如,Michael Pettis主攻中国金融市场研究,担任卡内基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的同时,也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担任金融学教授。他在分析中强调“双循环”的首要动因是中国注意到当前经济增长模式的局限性,过高的储蓄率以及非生产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没有片面地将其视作对美国“脱钩”意图的应激之举。Doris Fischer是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客座教授,她也注意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体现的是中国政府在延续早已开始推进的一项政策,并且否定了中国脱钩论(24)叶宣.专访:脱钩不是中国的目标[EB/OL].(2020-11-01)[2023-02-15].https://p.dw.com/p/3kfJF.。而假如海外中国学研究者只有单一经济学背景,且不是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其价值观念可能拘泥于西方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受西方意识形态制约程度较高。Milton Ezrati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经常受邀发表对金融市场的评论,但并未专职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他把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错误地等同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又将中国经济发展压力的根源归咎于此。这显然不符合事实——他未能科学认识到,甚至也无法正确理解“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8]56。
专家学者往往在政治传播过程中充当“意见领袖”(25)在传播学中,“意见领袖”指的是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其自身的专业性和影响力,这一小众群体引入、过滤、消化的信息可能对庞大的受众群体施加影响,甚至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国际舆论方向,左右或影响国家政治议程[9]189。因此,如何减少海外中国学对“双循环”的不解困惑与认知谬误,引导更多海外中国学研究者的客观认知与科学态度,是中国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时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鉴于此,中国既应加快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又要善于借用海外力量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一方面,中国应增强信息首发意识,先发制人地塑造海外中国学对“双循环”的认知。自塑是最为主要的形象塑造模式,本国建构和传递的讯息、理念,可以为他者提供观念原材料。官方对中国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渠道、政策等有效信息公开不足,难免引发利益相关者的不安与猜疑,甚至为居心叵测者提供制造谣言、混淆视听的空当,因而中国必须主动展开对外传播行动,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清晰的主张与立场,更具体翔实地介绍相关措施与未来政策规划,更及时正面地回应国际质疑[10]233。在传播内容上,需力求传播产品“对象化”,有的放矢地向国际社会呈现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信息。一是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11]153-154。在进行对外传播时,中国需考虑国际受众的心理诉求和感受,在尊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风俗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改进叙事方式。注重文本用词精准化,既体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中国特色,又尽可能与对方思维方式相契合,提升受众的好感度与接受度。二是警惕“外宣内宣化”[12]177-180。中国需革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实事求是地介绍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新动向与实际进程,向西方展示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第一手资料,降低“宣传”成分,提升传播内容可信度。同时,还要改变“一面说”的单向信息灌输方式,减少官方性、政论性的“说教”话语,尽量避免“传而不通”的现象。在传播形式上,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社等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媒体平台,应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媒体融合和智媒体建设,在国际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开设账号,策划传播本土化内容,提升海外融媒体平台内容设计、制作和推送能力[13];在顶层设计上可利用制度优势,建立健全多渠道舆论传播矩阵,借力抖音、微博等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在凸显中国视角的深度报道、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现场直播中进行自我阐释,实现信息的多级传播[14];在传播反馈方面,应提升综合公关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研判能力,针对海外中国学的一些不实言论和负面认知,建立起预警机制,适时更新完善外宣话语,对曲解与谬误作出快速回应和反馈[15]。
另一方面,“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的不对称,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在西强东弱的传播格局下“他者”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关信息“传而不接”,片面强化刻板印象的抗拒式解读。因此,中国在充分讲好中国故事之余,还应善于借用“他者”传递中国声音,合力塑造被广泛理解、认可、接纳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首先,可以借助海外学界和政治精英讲好中国故事,科学利用美欧政治中的“旋转门”机制,重视国际公关游说工作。游说活动是影响美欧决策制定的重要制约因素,而政治精英一般穿梭于政府、企业、智库中并且担任要职,在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之间双向转换角色[16]。适时适当地对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政治精英开展游说,有助于在根源上推动美欧政府做出有利于中国的政治决策[17]。其次,可通过举办学术交流论坛、讲座等方式,加深海外学者尤其海外中国学研究群体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基本内涵、逻辑体系和政策方向的理解。最后,还可以邀请全球从事中国经济分析的权威学者和知名机构的代表合作撰稿,客观、真实、多维度地向世界展现中国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经验与方案,利用心理上的接近性提升西方的认可程度,缩小西方主观印象与中国真实面貌之间的差距[18]。
四、结语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28。在国际力量对比变化、逆全球化趋势盛行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极为重要的课题,引发海外中国学的广泛关注。以美欧非华裔学者为代表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对新发展格局的意涵和动因有着较为客观全面的认知,但也存在一些认知失调、认知偏差和认知谬误。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有待提升,需拓展叙事渠道,向国际社会讲好新时代中国新发展格局。
海外中国学关于“双循环”前景与挑战的研究,可能成为中国在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时需要重点关注和考察的内容。深入准确把握海外中国学关于“双循环”的认知动态,既有益于中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更加定位明晰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又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减少具体问题上的误解或负面影响,实现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例如,基于海外中国学对中国科技创新困境的评估,中国可能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合力深入整合国内国际市场资源,增强国际循环稳定性,尤其注重与沿线国家共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19]。再如,考虑到海外中国学对供应链流向调整的疑虑,中国或可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制度型开放平台,不断优化区域内经贸规则,继续巩固和扩展国际经贸合作伙伴关系,有力回应不实猜测,减少国际社会的疑虑,在增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重塑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同时,也为其他国家企业打开合作之门,从而有助于构建更具潜力和活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