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瑞霭辨治误治病验案3 则

2023-03-01唐孟杰

江苏中医药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甘松薤白痢疾

唐孟杰

(北京市石景山区五里坨医院,北京 100043)

临床疾病纷繁复杂,病因多端,病证兼夹,迁延难愈,常有因医者学术不精、经验不足而致失治误治。柴瑞霭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医数十载,辨证尤为精准,愈人无数,妙案颇多。诸多因前医反复诊疗而疗效不佳者,求治于柴师得愈。柴师辨证之法不落俗套,遣方用药多出奇制胜,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匪浅。兹取柴师辨治误治病验案3则介绍如下,虽不能尽言柴师辨治理法之妙,亦能管窥一斑。

1 阴缩案

李某,男,24岁。2016年10月25日初诊。

主诉:前阴内缩12年。患者12岁时因异常愤怒而突发前阴内缩,12年来阴茎及阴囊大部分时间处于缩入腹中的状态,唯下蹲时缓解。恰逢适婚之年,患者饱受阴缩之苦,于多处求方诊治,先后服用黄连解毒汤、全鹿丸、柴胡桂枝干姜汤、八味肾气丸等汤药,收效甚微,遂来柴师处就诊。刻诊:颜面赤红,阴茎及阴囊缩入少腹,紧张时尤甚,四肢厥冷以炎夏最重,胸肋和丹田闷胀憋堵,大便溏滞,小便无力,舌质深红、苔白根腻,脉沉弦滑数。西医诊断:前阴内缩;中医诊断:阴缩(阳郁证)。治以疏肝解郁,和胃化湿。予四逆散合平胃散化裁。处方:

柴胡15 g,炒白芍15 g,炒枳壳15 g,苍术15 g,厚朴15 g,陈皮15 g,甘松10 g,薤白15 g,炙甘草10 g。10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2016年11月8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大量排气,日矢气数十次,阴缩及四肢厥冷好转大半,全身温暖轻盈,大便溏,小便较前有力,胸肋闷胀憋堵感仍重。予初诊方去甘松,加木香10 g、砂仁10 g(后下),7剂。

2016年11月15日三诊:患者诸症基本痊愈,只觉腹胀。予三仁汤加减以治本,处方:苦杏仁15 g、白豆蔻10 g、生薏苡仁30 g、厚朴15 g、清半夏15 g、淡竹叶10 g、滑石粉15 g(包煎)、通草10 g、薤白15 g、甘松10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服完三诊方后,患者诸症皆愈。

按:阴缩是以突然起病,阴茎内缩伴小腹拘急、疼痛剧烈为特征的一种男科病,发病以青壮年居多[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2]12言:“肝脉……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灵枢·经筋》[2]41又言:“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阴缩之证大多由肝而发,肝寒证和肝热证均能导致阴缩。《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言:“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肾开窍于前后二阴”,可知阴缩之肾阳虚者亦不在少数。本病多以肝经寒凝、肝经热结、肾阳虚衰等证论治。观本案患者前医之诊治思路,皆不能准确认识病机:或见其面赤舌红以热盛为由,开大队寒凉之辈诸如黄连解毒汤伐其脾胃;或见其炎夏仍四肢厥冷而以阳虚为由列大队温补之品诸如全鹿丸,实则火上浇油;或见其肋胀便溏而予治疗胆热脾寒的柴胡桂枝干姜汤投石肝脾,然是隔靴搔痒;或见其阴茎及阴囊上缩入少腹辨为肾阳亏虚、命门火衰用八味肾气丸,却收效甚微;等等。柴师虑其幼时因发怒而起病,每情绪紧张则阴缩更甚的特征,以肝气郁结立论。肝气郁结,气机不利,故兼见两胸肋闷胀憋堵;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而见四肢厥冷。此处的四肢厥冷非全身阳气不足,实乃阳郁于内而致的四末阳气分布不均。阴茎阴囊亦为末端,阳气不达而阴茎阴囊因寒收引于上腹,故而阴缩。大便溏、舌根腻表明湿郁重,使阳郁更甚,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言:“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软为拘,弛长为痿。”柴师辨为阳郁证,初诊运用四逆散合平胃散化裁以疏肝解郁、和胃化湿,达宣达阳气、宣畅气机之目的。方中柴胡引经入肝胆,疏肝解郁;炒白芍养血柔肝,调和肝脾;炒枳壳理气宽中,行气消胀;炙甘草调和诸药。四药合力,使郁遏之气机得以疏泄,以解阳郁。苍术燥湿健脾,厚朴行气除满,陈皮理气和胃,三者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以消湿郁。甘松和薤白配伍为全方画龙点睛之笔:薤白通阳散结为治疗胸痹要药,功主通胸阳之闭结[3]233,柴师善用薤白通全身之阳而散周身之结,行肝胃之气以导胃肠之滞;甘松为开郁醒脾要药[3]234,既行久郁之肝气,又醒被乏之脾胃,用之甚妙。二诊时患者全身温暖轻盈,表明阳郁大减;胸肋闷胀、憋堵感仍重,舌仍腻,虑甘松行气之力弱故去之,加木香、砂仁增行气燥湿之功。三诊时患者肝郁已消,只觉腹胀,盖因脾胃被肝久伐而现湿热之本,故以三仁汤加减善后。方中苦杏仁宣上焦肺气,白豆蔻畅中焦之脾气,生薏苡仁渗下焦湿热,三仁从三焦分消湿邪;厚朴、清半夏化湿除满;淡竹叶、滑石粉、通草清利湿热;薤白、甘松继收通阳开郁之功。药证合拍,诸症得愈。

2 肺痿案

徐某,男,24岁。2017年6月27日初诊。

主诉:咳嗽、吐泡沫痰1年余。患者于2015年10月外感风寒,逐渐出现咳嗽不止、吐白色泡沫状唾液、咽有哽塞感等症状。于多处求医,先服小青龙汤合半夏厚朴汤但白色唾液不减反增,后服止嗽散而咳嗽反加重,遂来柴师处求诊。刻诊:两颧微红,咽喉干痒,咽有哽塞感,咳嗽少痰,唾液呈白色泡沫状,手脚心和额头易汗出,平时疲惫乏力,小便频,大便干稀不调,舌体偏大质红、苔黄薄腻,脉弦细数。西医诊断:咳嗽;中医诊断:肺痿(阴虚证)。治以养阴化痰。予麦门冬汤加减。处方:

麦冬60 g,西洋参10 g,清半夏10 g,苦杏仁10 g,桔梗10 g,枇杷叶15 g,炙甘草10 g,大枣5枚。6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嘱患者避风寒,调饮食,少食阳热伤阴之物,多食清凉柔润之品。

2017年7月3日:患者白色泡沫状唾液明显减少,咽中哽塞感消失,咳嗽减。继服初诊方6剂。

2017年7月9日:患者白色泡沫状唾液、咽中梗塞感、咳嗽均消失,停药。

随访1年,患者诸症未再复发。

按:《临证指南医案·肺痿》[4]言:“肺热干痿,则清肃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度……其津液留贮胸中,得热煎熬,变为涎沫,侵肺作咳,唾之不已。故干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痿病成矣。”肺主通调水道,肺热叶焦,痿废不用,饮食游溢之精气不能四布,故聚之为浊唾涎沫,发为肺痿。患者咳吐白色泡沫状唾液为肺燥阴虚下水津四布失度所致,辨为肺虚有热、津少之证,前医误辨为内有阴气凝聚、聚水为饮的痰饮证,故服用小青龙汤合半夏厚朴汤后唾液不减反增;咽喉不利属肺燥津干的表现,前医将其误认为痰气交阻而成的梅核气,故服用止嗽散后咳嗽反而加重。柴师认为,本案患者初得感冒之时,过用温散之品伤及肺脏津液,虽感冒痊愈,但致肺痿,水津四布失度,哽于咽中,故有咽中哽塞感、咳嗽少痰、唾液呈白色泡沫状等症;肺脏阴虚,内生虚热,导致肺气耗散,故见两颧微红、手脚心和额头易汗出、平时疲惫乏力。《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5]言:“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柴师辨为阴虚者,方选麦门冬汤加减养阴化痰。方中以大剂量麦冬专功养阴清热;西洋参代替人参,增益气养阴之力;清半夏、苦杏仁降逆下气,兼化唾液;桔梗利咽;苦杏仁、枇杷叶降逆止咳;炙甘草、大枣培土生金。患者服药后,津液四布得复,故唾液大减,咽干消失,咳嗽悉平。方证对应,起效甚快。

3 泄泻转痢疾案

康某,男,10岁。2017年3月14日初诊。

主诉:腹泻4个月。患儿4个月前出现腹泻,严重时一日泻十余次。刻诊:脐上痞结,按之疼痛,恶心干呕,水样稀便,现腹泻一日4次,泻后甚感疲惫,舌淡红、苔白根微腻,脉沉弱。西医诊断:非感染性腹泻;中医诊断:泄泻(脾虚证)。治以益气健脾止泻。予七味白术散加减。处方:

藿香10 g(后下),炒白术15 g,茯苓15 g,太子参15 g,木香6 g,葛根15 g,炒鸡内金10 g,清半夏6 g,车前子10 g(包煎),砂仁6 g(后下),鲜生姜6片。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2017年5月23日复诊:患儿初诊药后腹泻减轻,气力增加,后因上学不便来诊,2个月来均由母亲代述病情,总以健脾止泻为法续治,然渐觉此法疗效不显,柴师困惑不已,遂嘱其带儿来诊。观患儿体瘦面黄,一派脾虚之象,柴师细询证候,虽经治疗病情好转,但腹痛腹泻未能尽愈。柴师按照四诊顺序切诊到腹时,发现脐下少腹按之疼痛并有拘急欲便之感。再仔细询问,得知患儿里急后重,便夹白脓,便时肛门灼热,大便臭秽,并伴呕吐,大便排出则舒。柴师辨为湿热痢疾,治以清热燥湿,予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处方:葛根15 g、黄芩10 g、黄连10 g、清半夏6 g、木香6 g、炙甘草5 g,5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患儿服药后诸症好转,后继以健脾理气法调治善后,终得痊愈。

按:严用和[6]言:“今之所谓痢疾者,即古方所谓滞下是也”,李用粹[7]又言:“无积不成痢”,故痢疾治疗应以通为用,不可过早温补涩肠。初诊柴师根据患儿呕吐腹泻,腹泻后疲惫,舌淡红、脉沉弱等一派脾胃虚弱、津虚内热之象,辨其为脾虚泄泻,予七味白术散化裁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然患儿病初之时确为脾虚泄泻病,但因病程日久,转为痢疾。其母代述之证,所言不虚,确为脾虚之表象,但为何投之不效?实为古人所言“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因患儿未亲往就诊,柴师无法通过中医四诊合参以及时发现证候之变化,故而投之无效。患儿初诊时,腹诊脐上痞结,按之痛,可见有脾虚不化、胃积成痞,病程日久,再次腹诊则脐下按痛并有欲便之感,为大肠湿热积滞渐增而倾刮脂液所致,故复诊见痢下白脓;湿热积滞阻于肠道,日久化热故见肛门灼热、大便臭秽;湿热积滞阻碍肠道气机,故见腹痛呕吐、里急后重、排出则舒。柴师辨为湿热痢疾,改投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方中葛根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止利;兼见呕吐加清半夏,见里急后重加木香。辨证准确,方药相应,故痢疾好转。本案患儿大便之疾,先为因虚而补,再到体质阳化致实,后又为虚,整个过程中,证在时时变化。而证为一段时间内对当下疾病的性质概括,这个性质会因人因地因时而不断变化,故虚实寒热的辨证不能拘于患者一时之状态,需时刻机警,随证治之。

4 结语

纵观柴师辨治误治病验案3则,患者病情错综复杂,但治愈之方却平淡无奇,均为临床常用之经方,柴师却能寥寥几剂治愈“痼疾”,实为中医辨证论治之精妙。柴师常言,临证非药物稀奇而效佳,非药猛价昂而力雄,非处方另类而效殊,辨证准确才是获得奇效的关键所在。而辨证准确的前提是望闻问切四诊的娴熟运用,需着眼于患者的证、舌、脉和各项体征,通过四诊探求病理机制,溯本求源,进而确定治疗原则,最后方能药到病除。

猜你喜欢

甘松薤白痢疾
枳实薤白桂枝汤应用浅析
薤白 白薤露中肥
中药甘松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基于总量统计矩法综合评价不同产地甘松挥发油成分
常见羊痢疾疾病的发生与预防
少数民族医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一)
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二)
甘松和匙叶甘松的比较研究
理气止痛的甘松
仔猪痢疾的发病原因、诊断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