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校歌舞实践课程的发展历程及传承特点探析
——以囊玛、堆谐为例
2023-03-01周小涵次珍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周小涵 次珍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囊玛、堆谐是西藏传统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歌舞,产生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传入拉萨。囊玛与堆谐一样,两者都作为“囊玛吉度”行会组织实践的主要音乐体裁并经过历代囊玛艺人的加工、改编和创新,使两者有机会互相借鉴而变得更加“亲近”。[1]囊玛、堆谐作为西藏传统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歌舞种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化、凝练,以其丰富的内涵,以及音乐舞蹈之美,至今被人们传唱和喜爱。2008年“拉萨囊玛”和“拉孜堆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拉萨堆谐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校是优秀传统歌舞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西藏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音乐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西藏高校开设囊玛、堆谐等相关的实践课程,既能够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意识,又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还实现了实践课程的特色性、多样性、广泛性。
一、囊玛、堆谐在西藏高校艺术类课程的发展阶段
西藏高校音乐教育为囊玛、堆谐在高校的传承提供了土壤。今天西藏传统歌舞囊玛、堆谐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得以传承和发展离不开老一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从师资、乐谱、教材及课程设置等各方面不完备,到如今成为独立课程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中,为广大音乐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习优秀传统音乐的重要平台。囊玛、堆谐在西藏高校的传承经历了初创期、形成期、发展期三个阶段。
(一)初创期——奠定基础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作为西藏综合性大学中唯一一所艺术院校,成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1975年,西藏师范学院招收了首批音乐学(师范)、美术学(师范)专科班,从此标志着西藏高等艺术教育的诞生。1978年,成立音体美系,招收首批四年制的本科生。聘请精通藏族传统音乐的学者雪康·索朗达杰和嘎尔本·巴桑顿珠为该系教师,先后调进善于演奏藏族传统乐器的白珍、扎西次仁等为文体系音乐教师。并增设了“藏族音乐”课程[2],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从雪康·索朗塔杰等多位藏族音乐学者和民间艺人开始,他们为西藏传统歌舞的挖掘抢救工作做出了不懈努力。他们先后收集整理西藏的囊玛、堆谐、卡尔鲁等乐谱,将工尺谱转为简谱,为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学院从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生留校任教,并将他们派往内地各艺术院校进修学习。师资以藏族教师为主,他们与汉族教师、其他少数民族教师及援藏教师团结一致,共同担负起了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本专科教学的重任。
1985-1991 年,培养了第一批既具有现代音乐知识技能,又掌握藏族传统音乐的几位青年教师,如现任囊玛、堆谐实践教学和扎念教学的加拉老师就是在这期间培养的年轻教师。1989 年,西藏大学艺术系对囊玛、堆谐等进行录制,由老中青三代教师共同完成录制任务,出版的光盘至今在学校及社会上受到很高评价,为囊玛、堆谐实践及研究留下珍贵的资料,也为囊玛、堆谐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继第一张光盘出版之后,同样由老中青三代教师共同完成录制出版了第二张光盘。1995 年开始,艺术系开展传帮带活动,音乐教研组安排以青年教师为主,鼓励其他老师参与,由扎西次仁传授囊玛、堆谐,形成学习实践的良好氛围,使年轻教师在乐器演奏、歌舞等方面得到很好的提升。老一辈教师为囊玛、堆谐的传承创造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优秀的民族歌舞在高校传承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范例。
(二)形成期——初具规模
2013年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拉萨扎念弹唱”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正式挂牌,为囊玛、堆谐在高校传习提供了平台,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2014年修改了培养方案,使原本作为选修的藏族乐器“扎念”成为普修和主修课程。实践证明“扎念”乐器成为普修和主修课程,使“扎念”的普及和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囊玛、堆谐是歌、舞、乐一体的艺术形式,“扎念”是其中重要的乐器之一,因此,在“扎念”的学习中离不开囊玛、堆谐音乐,从而推动了囊玛、堆谐在高校中有效传承。2015年,依托“五教创新”项目,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返聘原西藏大学教师,现“拉萨堆谐”“拉萨扎念”传承人扎西次仁进行授课,另外还聘请藏剧团和民间两位教师教授其他器乐演奏。至此,囊玛、堆谐实践从学时、教师、教材、学生、场地等初具规模,形成实践课程的雏形。
(三)发展期——蔚然成风
在国家大力倡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契机下,囊玛、堆谐在西藏高校的传承迎来了发展期。根据国家对于本科培养方案修订的相关要求,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结合自身的条件,增加设置歌舞实践课程,2018 年西藏歌舞实践课堆谐、囊玛成为专业课程平台中的选修课,供学生选修,至此囊玛、堆谐成为独立的课程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正式开设,为两种歌舞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条件。目前,囊玛、堆谐传习基地挂牌、高校传承人的认定以及实践课程的正式实施,使囊玛、堆谐实践课程日渐趋于成熟,为囊玛、堆谐在西藏高校的长足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囊玛、堆谐在西藏高校传承的特点
(一)从单一传承走向多元
囊玛、堆谐在西藏高校的传承,从最初在器乐、声乐课程中作为部分内容进行传承的方式,发展到目前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拥有丰富的教学乐谱、学生乐队伴奏、舞蹈、声乐等内容,形成歌、舞、乐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方面,从最初的艺术实践周到如今的个人音乐会、乐队音乐会、毕业音乐会等方式进行表演实践。表演形式从最初声乐演唱、器乐演奏发展到如今弹、唱、跳为一体的形式,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多样性。囊玛、堆谐在西藏高校的传承从单一走向多元。
(二)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
从学校教师授课到今天聘请民间传承人进行授课;从最初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到今天的开放式学习与实践,使得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高。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课程逐渐丰富化,开设了一系列传统音乐文化的课程,随着国家相关要求以及非遗保护在高校的逐步实施,为西藏歌舞囊玛、堆谐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使囊玛、堆谐课程的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
(三)从附属地位走向主体地位
从囊玛、堆谐在西藏高校成为实践课程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最初对于囊玛、堆谐的学习,主要是器乐(扎念、扬琴)课和声乐课,缺乏对于其歌舞的整体性实践,相关艺术实践也缺乏持续性,没有形成稳定、系统的学习,使囊玛、堆谐歌舞处于附属地位。如今在延续当初小课学习的基础上,囊玛、堆谐成为一门艺术实践课程,进行歌、舞、乐整体学习的教学改革,使囊玛、堆谐的学习从附属地位走向主体地位。
结语
国家对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政策为囊玛、堆谐得以传承提供有力的保障;老一辈民族音乐学者为囊玛、堆谐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管理层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为囊玛、堆谐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青年一代教师继承老一辈教师坚持不懈的精神,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新一代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在学科建设、培养方案中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囊玛、堆谐开辟了一条新的传承路径。
通过梳理西藏高校歌舞实践课程囊玛、堆谐的发展历程,让我们对西藏高校中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囊玛、堆谐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还是一种精神传承,是对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的热爱与坚守,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