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多维阐释

2023-03-01张锦花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西藏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育人

张锦花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坐标,着眼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着眼国际国内形势对教育工作新要求,为教育事业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系统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新特点新规律新要求,为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将立德树人的总要求贯彻落实到“三全育人”的全过程,坚持立德为根本、树人为核心,贯通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思想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德育教育传统和中国共产党育人思想,具有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体现出了传承与超越的恢弘气度。

(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关于“人的本质”等的重要思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立德树人的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坚持唯物史观和人民至上观点,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强调只有培养一种全新的人、一种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才能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这是无产阶级的德育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早期关于培养时代新人的理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刻分析与批判,表达了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向往,在《雇佣劳动与资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等经典著作中从唯物史观出发,猛烈地批判唯心主义,用具体社会现实中的大量事例论证了环境对人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的重要观点,进而使人们普遍认识到从社会发展和实践的角度思考人的发展和教育培养的问题。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从智育、体育、技术培训三个层面对教育提出了个人的理解和看法,同时也指出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塑造的重要观点等。追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本质和发展,人的教育及培养等思想理论的提出,为立德树人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二)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理念

立德树人的形成一方面吸收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形成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历史渊源和历史基因。“立德”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春秋左传》中记载“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2],这句话将立德放置首位,充分体现了古人对立德的重视。“树人”一词的出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管仲在《管子·权修》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计,莫如树人。”[3]孔子、孟子、曾子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们从德育理念、内容、方法等领域提出了诸多教育理念,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教育理念,折射出了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始终将个人品德修养、社会教育、国家命运等放置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还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对当前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为立德树人思想的提出与形成提供了历史基础与思想沃土。

(三)成熟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育人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持续推进,与时俱进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各项工作中,为立德树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工作建设,早在解放初期就提出了“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涌现出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基础。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认为当前社会和学校教育应以“四有”为目标,着力提升全民素养。江泽民同志从整个国运兴衰和民族振兴的战略层面,将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作为重要任务,还作出了“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指示。胡锦涛同志着眼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发展实际,作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都涉及立德树人的相关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多个场合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育人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二、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同志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既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更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和新要求,这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立德树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核心标志。新时代是一个面临无限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现实机遇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作出了诸多论述,反映了教育事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鲜明特征,阐明了“立德”与“树人”之间的辩证关系。“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充分说明了培养人育人过程中必须要立德为先,将德与育贯穿于教育的全方位各领域。具体而言在新时代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中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二要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德;三要立中华传统之美德,更好地涵养国民个人品质与素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树人的目标指向,这一目标对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立德树人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既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不断探索与总结升华。从古至今教育一直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被赋予了国之根本的重大意义,正因如此“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我们国家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根本问题。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伴随着时代特征的变化而有所调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美育也纳入教育方针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再次提及“‘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这段重要讲话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树人”的目标导向和具体要求。反观当下,受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一些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虚无主义等错误的教育观大行其道,归根结底就是对当前教育理念认识的缺失,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知模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重申了立德树人在教育工作中的根本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这就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更好引导教育学生爱党爱国,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以立德树人的总要求为引导,坚持德育第一、以德为先的原则,培养更多“四有新人”。

(三)立德树人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新要求的现实回应

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地位愈加凸显。立德树人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更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美好期待的现实回应。一方面是对人才兴国的现实回应,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关键期,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需要一代代青年勇于担当敢于作为,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更需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方向。同时伴随着自媒体的日新月异,青年一代成为媒体时代的原住民,对破解教育难点,瞄准“互联网+”视域下教育高质量发展方向,以更宽广的战略视野谋划教育事业发展成为青少年的重要使命,立足当前教育面临国际国内时代背景,立德树人是改善教育环境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是对教育领域面临挑战的直接回应,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容易受到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很容易被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所侵蚀,出现了理想信念滑坡、金钱万能主义价值观、道德水准失衡等问题,尤其是融媒体时代的影响,加速了这些错误倾向的发生,立德树人的提出从价值观念上纠正了青少年的错误思想,对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引领作用。

三、落实好立德树人总要求的实践路径

立德树人既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是具体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立德树人的方法途径,要求将立德树人的总要求落到实处。新时代只有坚持立德树人的科学路径,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才能更好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是教育事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做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保障。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要把握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要及时妥善化解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风险挑战,强化价值引领。二要完善党对德育事业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着力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完善立德树人合力机制,建立高校立德树人的评估检查机制。三是完善教育拨款及支出制度,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四是加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将德育纳入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打造一支值得信赖的思政教师队伍,切实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五是要强化学校办学职能,明确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价值观形成、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职能,统筹教育事业均衡高质量发展。

(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任务就要引导广大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学生真信真学真懂真用,力求知行合一。科学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广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坚持用唯物主义破解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与难题;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切实做到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在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过程中感悟真理的魅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立德树人思想的重要来源,广大青年学生要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优良文化基因,传承和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德向善、积善成德”等中华传统美德。尤其是学校教育更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旨在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接好传承传统文化接力棒的历史重任,力争做有为青年。

(三)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不是单独的哪个部门、哪一方面能够单独做好的,需要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建立协同机制共同推进,形成人人支持教育、教育成果由人人共享的局面。首先,家庭是伴随学生成长的第一场域,是学生立德的起点,为学生启蒙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家庭教育效果直接关乎学生三观的养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要深刻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塑造儿童心灵的重要作用,应该以言传身教的方式重视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风道德等显性和隐性的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德育意识。其次,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探索以思政课为主要形式,其他课程与学校不同主体之间互补互融机制。探索和改进思政课教学方式,增强思政课教学师资,创新思政课教材,提升思政课质量,让思政课成为德育教育的平台,切实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把牢教育发展方向。再次,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监督与评价,完善教育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创新工作措施,提升工作成效,对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德育教育进行检测和督导,防止各种错误思想在学校内传播。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的总要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德育观的最新成果,根植于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立足中国共产党的德育实践,有着雄厚的理论根基、传统根基和实践根基,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培养时代新人至关重要。下一步更要广泛凝聚社会力量,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全面提升全社会德育水平,共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壮大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