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插秧不同株距对‘松早香1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2023-03-01杨立年张萍谢伟锋蒲攀况慧云

上海农业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枝梗穗长穗数

杨立年 张萍 谢伟锋 蒲攀 况慧云*

(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 201106;2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上海 201706;3上海科立特农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1106)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逐步提升,水稻传统的人工插秧和抛秧等种植方式在东部平原地区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定行、定穴、定苗优势的机插秧种植方式[1]。近年来,虽然全国早稻种植面积在逐年减少,但是上海地区的“国庆稻”因其收割早、上市早,而广受上海市民的喜爱,其中即包括抗性良好和口感香糯的‘松早香1号’[2]。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探明不同机插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在机插行距统一为30 cm的条件下,对不同株距对早稻‘松早香1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期探明‘松早香1号’采用机插秧种植方式的适宜种植密度,从而为该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21年设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重固基地内进行,供试田块前茬为深翻地,土壤为黏性土,水肥管理保持一致。供试水稻品种为早稻‘松早香1号’。

1.2 试验设计

在机插行距统一为30 cm的条件下,试验依据株距不同,设10、12、14、16 cm4个处理,每处理区面积为667 m2(连片种植),不设重复。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茎蘖动态

试验期间,每处理随机定3个点,每个点定1 m长,不定期调查在田苗数。

1.3.2 株 高

试验期间,每处理不定期随机取样调查水稻植株高度(从地面到穗顶的距离)。

1.3.3 枝梗数

在水稻成熟后,每处理随机取100个稻穗,调查穗长、枝梗数。

1.3.4 产量及产量构成

在水稻成熟后,每处理随机选3个点,每个点取5穴,调查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结实率。同时,每处理内随机选3个点,每个点取3 m2,实收测产,并折算成每667 m2实际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

由表1可知,不同株距对‘松早香1号’生育进程的影响不显著,各处理的分蘖盛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均相同,且全生育期均为142 d。

表1 不同株距对‘松早香1号’生育进程的影响

2.2 株 高

由表2可知,不同株距对‘松早香1号’株高的影响不显著,据2021年9月10日调查,各处理的株高均在103~105 cm之间。

表2 不同株距对‘松早香1号’株高的影响

2.3 茎蘖动态

由表3可知,在同一调查日期,株距越小,每667 m2在田苗数越多。各处理均在2021年6月24日达到高峰苗数。随着无效分蘖的死亡,最终株距10 cm处理的有效穗数最多,株距12 cm处理的有效穗数最少。

表3 不同株距对‘松早香1号’在田苗数的影响

2.4 穗部性状

枝梗数和穗长也间接反映了该品种高产的潜力。由表4可知,株距14 cm处理的穗长最长,为17.3 cm,株距10 cm处理的穗长最短,为15.9 cm。各处理的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表现相似,均是株距14 cm处理的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最多,分别为11.6、19.2个。

表4 不同株距对‘松早香1号’穗部性状的影响

2.5 产量及产量构成

由表5可知,不同株距对‘松早香1号’有效穗数的影响显著,株距10 cm处理的每667 m2有效穗数最多,为29.27万穗,其次为株距14 cm处理,株距12 cm处理的每667 m2有效穗数最少,为23.11万穗。随着株距的增加,‘松早香1号’的每穗粒数呈先递增再降低的趋势,株距14 cm处理的每穗粒数最多,为125.5粒,株距16 cm处理的每穗粒数最少,为96.3粒。不同株距对‘松早香1号’结实率和千粒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且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株距对‘松早香1号’产量的影响显著,均是株距14 cm处理的每667 m2理论产量和每667 m2实际产量最高,分别为651.32、569.48 kg,株距12 cm处理的每667 m2理论产量和每667 m2实际产量的最低,分别为514.18、477.35 kg。

表5 不同株距对‘松早香1号’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 小 结

水稻品种不同,其适宜的机插株行距可能有所差异[3-5]。例如,植株高大的杂交稻品种,可能需要较大的株行距,以利于通风透光;植株较小的常规稻品种,可能需要密植。因此,为促进早稻‘松早香1号’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特对其适宜机插密度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机插行距统一为30 cm的条件下,株距不同对‘松早香1号’生长发育和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对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产量的影响较大,对生育进程和株高等的影响不显著。以株距14 cm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其次是株距10 cm处理,株距16 cm处理的水稻产量反而不高,说明只有适当密植才能达到预期的产量目标。

猜你喜欢

枝梗穗长穗数
四倍体小麦株高和穗长性状的QTL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不同茎蘖部位稻穗枝梗数和颖花数的影响
粳稻盐粳188 航天诱变后代穗部性状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不同密肥条件下通粳981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系)稻曲病粒在穗内粒位上的分布
氮肥用量对水稻不同穗位与粒位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水稻株高、穗长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