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基础联合无托槽隐形矫治治疗前牙扇形移位患者的前牙骨量分析
2023-03-01王淑红
马 玲,王淑红
(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口腔科,上海 201600)
牙周病是口腔两大常见病之一,是一种以牙菌斑生物膜为主要致病因素,并受其他局部刺激因素的影响和全身因素调控的多因素所致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它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牙齿附着丧失,会导致牙龈退缩的形成。牙齿支持组织的丧失使牙齿受到的咬合力失去平衡,会发生病理性牙移位(pathologic tooth migration,PTM)[1],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美观[2-3]。牙周基础治疗是前牙扇形移位常用治疗方法,虽能控制牙周炎症,但远期预后较差,且此种方法对于患者治疗后牙齿美观度的关注很少[4-5]。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是通过自身材料的形变产生温和而持久的矫治力,从而不断地小范围地推动牙齿移位到合适位置,从原理上讲,这种温和稳定的矫治力不容易损伤牙周病患者脆弱的牙周支持组织,有利于牙周病患者的牙颌重建[6-7]。本文主要研究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经过完善的牙周基础治疗后的前牙扇形移位患者,对其前牙牙根长度及唇侧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距离变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隐形矫治技术是否适用前牙扇形移位这类牙周病患者的正畸治疗。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1 月至6 月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就诊的7 名牙周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 例,女6 例,年龄19~40 岁,平均年龄(31.25±6.32)岁。本研究经松江区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因上前牙伸长唇向移位影响美观而就诊;②前牙均符合病理性牙移位的诊断标准[1];③前牙唇向移位均≥1 mm;④前牙松动度≤Ⅰ度[2];⑤患者均无全身系统性疾病;⑥均有通过正畸治疗改善前牙美观的意向。排除标准:①骨性错颌畸形;②治疗未结束或治疗中断者。
1.2 牙周序列治疗首先,所有患者均进行完善的牙周基础治疗,包括全口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和口腔卫生指导(OHI)。患者经过完善的牙周基础治疗后,由医师进一步评估牙周状况,若牙龈炎症得到控制[全口菌斑指数(FMPS)≤20%,全口出血指数(FMBS)≤25%,全口牙周探诊深度均小于5 mm],则可以开始准备正畸治疗。无托槽隐形矫治的参数:上颌前牙内收以平移加旋转交替移动为主,均以轻力矫治,步距控制在0.2 mm 以下,且扇形移位前牙上均不放置附件。在正畸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口腔卫生宣教使患者认识到口腔卫生维持对牙周及正畸治疗的重要性,学会正确摘戴隐形矫治牙套,饭后及时刷牙,通过使用牙线、冲牙器等器械达到保持口腔卫生的目的。另外,向患者详细讲解正畸的步骤及正畸注意事项,按时复诊,进行咬合控制,及时去除咬合干扰与咬合创伤,培养患者治疗前后依从性。
1.3 锥形束CT 检查的方法和参数所有患者的口腔CT拍摄均由同1 名经验丰富的口腔放射科技师完成,拍摄CT 时,患者头部正中线的位置与锥形束CT 机的正中定位光线一致,且用头部皮带对头颅位置进行固定,保证拍摄过程中头部位置的固定,保证成像清晰,对比度高。每次拍摄均设置相同的扫描参数,扫描参数为轴位宽度(0.300 mm)、管电流×曝光时间(42 mAs)、管电压(85 kV)、测量视图(12×8)。扫描范围要求包括牙槽骨、完整上下颌牙列及基骨。
1.4 测量方法和指标参考Brugnami 等[8]提出的方法,如图1~3 所示,将计划测量牙齿的正中矢状切面平行于其长轴,找到釉牙骨质界(CEJ),作一直线AB,以根尖为顶点作一垂线,止于CEJ,CD 长度即为牙根长度。与CD平行,作一条线段,起点均为CEJ,止点为唇侧牙槽嵴顶(EF),EF 即为唇侧牙槽嵴顶到CEJ 的距离。
图1 模式图
图2 中切牙正畸治疗前锥形束CT(CBCT)正中矢状面(矫治前骨量)
图3 中切牙正畸治疗后CBCT 正中矢状面(矫治后骨量)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的统计方法比较治疗前后差异,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中切牙牙根长度及唇侧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距离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中切牙牙根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切牙唇侧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中切牙牙根长度及唇侧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距离比较(mm,)
表1 治疗前后中切牙牙根长度及唇侧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距离比较(mm,)
2.2 治疗前后侧切牙牙根长度及唇侧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距离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侧切牙牙根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切牙唇侧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距离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侧切牙牙根长度及唇侧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距离比较(mm,)
表2 治疗前后侧切牙牙根长度及唇侧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距离比较(mm,)
3 讨论
牙周病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是牙周病常见并发症,不但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而且会对患者颌面部的美观产生影响,降低了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的社会交往意愿,甚至因为担心扇形移位越来越严重,有些患者出现了焦虑情绪。另外,牙周病所致前牙扇形移位因为咬合力量的失衡,出现颌创伤,亦可加重牙周炎,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是牙齿丧失的重要原因[9-10]。因此临床上因前牙扇形移位而就诊的女性患者大都有牙周联合正畸治疗改善美观及牙周状况的强烈愿望。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正畸医师意识到,牙周炎会增加正畸治疗的难度,导致额外的牙槽骨吸收;而这类前牙扇形移位的牙周病患者也成为困扰正畸医师的棘手问题。由于固定矫治器装置复杂,不能自行摘取,不利于牙周的清洁护理,容易在龈牙结合部造成菌斑堆积,对牙周组织造成不利影响。而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是近年来口腔正畸学方面的热点内容,它结合了口腔临床治疗技术、数字化的医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计算、3D 打印技术及新型口腔高分子材料技术。它在实现对牙齿移动控制的同时,还具有舒适、美观、可自行摘戴的优势,利于牙周病患者的自我牙周维护,且它的原理是通过自身材料的形变产生矫治力持续地推动牙齿移位,理论上这种温和稳定的矫治力不容易损伤牙周病患者脆弱的牙周支持组织,更有利于牙周病患者的牙槽骨和牙周膜的重建[11-12]。
在选用何种矫治方式治疗牙周病患者前牙扇形移位的问题上,口腔界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在思考,并且通过各种研究手段分析对比不同矫治方式对牙周病患者的疗效之间的差异。本次研究分析对比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自身前牙唇侧牙槽嵴高度及牙根长度的变化,若牙槽嵴高度无明显降低,牙根无明显吸收,那么可视为该正畸方式适用于牙周病患者的正畸治疗——因为降低牙周炎患者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牙周组织健康状况恶化的风险是牙周及正畸医师关注的重点。而在正畸内收前牙扇形移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牙周和正畸医师最关注的问题莫过于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及牙槽嵴顶高度的变化,因为唇侧骨板的厚度及牙槽嵴顶的高度若能比较好地维持,那么至少可以判断前牙的牙周状况并没有恶化,前牙的美学功能被比较好地保持。
近年来,锥形束CT(CBCT)在口腔各专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由于CBCT 辐射剂量低,能尽量减轻辐射对患者健康的影响,而且CBCT 的空间分辨率比螺旋CT 高,能够提供清晰的组织高对比度的图像,可以客观地反映口腔颌面部组织的三维空间结构,对牙周及牙齿细小解剖结构的成像能力高于螺旋CT,从而为口腔疾病的诊断、治疗计划制订、预后判断提供客观的依据。钟金晟等[13]研究发现CBCT 能够较好地反映牙槽骨的厚度和高度。CBCT 也被广泛用于口腔错牙合畸形等口腔疾病中牙槽骨形态变化的评估[14]。因此,本次研究在正畸治疗前后使用CBCT检查患者中切牙及侧切牙牙根长度及唇侧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准确评估正畸治疗对牙周组织健康状况的影响。本次纳入研究的患者均因门牙扇形移位出现间隙,需要内收前牙关闭间隙,所以不需要通过去釉及拔牙获得间隙,是无托槽隐形矫治的适应证[15]。本次研究中,因扇形移位的患牙内收一般使用平移加旋转交替移动为主的移动方法,在患牙到达理想位置后,唇侧牙槽嵴高度基本保持在了治疗前的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中切牙及侧切牙牙根长度及釉牙骨质界至唇侧牙槽嵴顶距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牙周病患者经过完善的牙周基础治疗及不断地口腔卫生宣教后,行无托槽隐形矫治移动患牙到达理想位置后并没有导致牙周健康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因扇形移位的患牙内收一般使用平移加旋转交替移动为主的移动方法,患牙到达理想位置后,唇侧牙槽嵴高度基本保持在治疗前的水平。但是在研究CBCT 数据时也发现有1 例患者中切牙唇侧骨板有部分吸收变薄,提示牙周-正畸联合治疗仍然有较大风险。且后续在防止疾病复发的问题上仍需投入大量精力。另外,本次研究的病例数量不足,且病例大多选择的是年轻女性患者,前牙扇形移位在疾病初期,前牙的松动度基本控制在1 度以内,没有广泛的代表性。
综上所述,在选择好适应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口腔卫生宣教及全程牙周监控的基础上,牙周基础治疗联合无托槽隐形矫治治疗前牙扇形移位是可以获得预期疗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