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视域下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扶贫”探究

2023-02-28钟晓燕

客联 2023年10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钟晓燕

摘 要: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通过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激发经济困难生的内在力量,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本研究以大学生小A为例,针对其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困惑提出心理扶贫策略,包括情绪疏通、经济支持、环境改造、认知调整等,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扶贫

小A,女,广东某县人,父母长期在家务农,收入不稳定。刚进入大学时,她性格比较内向,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平时生活很简朴,衣服只有简单的两套换洗,电子产品使用最简约的通讯手机,有时为省钱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小A几乎不参加学院、班级和宿舍组织的任何活动,抗拒与跟老师和同学过多交流,独来独往,表现孤僻,除了正常休息,其余时间都是在埋头学习,班委班级相关工作也难联系上她。对于此类情况辅导员积极关注,主动与她交流,一开始她不愿意与辅导员有过多的交流,在经过多次的尝试摄入性谈话之后,该生与辅导员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了解到她父母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收入低,与父母之间交流较少,自己考入学费较贵的民办本科学校已经掏空了家里的积蓄,并跟亲戚借了一大笔钱,内心愧疚又自责,不想再花费家里一分钱。在入学前一个月,她父亲突发脑溢血,进行了手术治疗,这需要一笔不小费用于康复,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遭遇变故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小A也更加封闭自我,自卑又自尊无法调整,每天通过默默低头苦读来麻痹自己。

一、主要产生的心理问题

(一)经济压力大,自卑又自尊,内心孤独感强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A进入到大学校园生活中跟同龄人之间免不了进行物质基础上的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小A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自卑心理越越来越重,渐渐的除了学习之外,不参加任何的活动,避免接触其他同学以免经济上对比,比如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小A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其生活压力大,上大学后的生活都成问题,其对自己的生活标准已降到了最低限度,因此采取了一天只吃一顿饭来减少花销。对于青少年个体,小A同样存在渴望被他人肯定与尊重的心理,当这种心理需求强烈累积的时候,就会形成复杂的心理冲突,产生强烈的内心孤独感。当小A内心自卑又自尊的心理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导致她不自信,内心世界封锁,不愿意、不主动参与社交,自我封闭。

(二)思维定势,思维反刍,自我压抑负性情绪

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由此可见,小A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她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自己只要埋头学习就不会愧疚,其他会变好;因此她变得更加沉默,不愿与他人交流,不断的压抑事件和自身产生的消极情绪,这种思维模式无疑会强化消极情绪的影响,同时阻碍问题的解决。小A在学校的表现更加的孤僻,有时一天都没有跟他人有一句的交流,情绪低落,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容易走向极端。

二、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由于经济的压力和家庭的变故使小A在心理上造成重大挫折,对自己持有过低的自我评价和消极的情感体验。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情况,以及家庭所能提供给她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都非常的少,导致她经常压抑部分合理的欲望与需求,当需求感不能得到满足时其他的负性情绪也随之产生。因此小A在集体性的场合都会沉默,显得犹豫、困惑和不自信,甚至避免参加任何的群体性场合。

(二)个人方面:小A在在從小形成的人格特质上敏感多疑较为突出,她表现的过于自尊、自卑心理,以及对于正常社交的排斥行为,均体现出其对自我存在不合理的认知。这种不合理的自我认知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步积累,到了成年阶段个体的人格特质已经基本定型,同时不合理的认知影响这个社会生存和人际交往的各方面,在遭遇挫折时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三)学校方面: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更多是注重在经济资助上的帮扶,较少地对这一群体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各类资助政策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对其自身家庭状况的被要求提供相关的证明。小A对于暴露自己的家庭情况是不舒服和觉得有伤害感的,因此,一开始小A无法不愿与辅导员交流家里相关困难情况,不愿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在程序上给予困难认定和经济上的补助形成阻碍。

三、解决本案例的做法

(一)情绪疏通:打破思维定势,进行积极心理辅导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物质上进行帮助很重要,在心理上的教育辅导也十分紧迫。在本案例中,辅导员首先把握机会对小A进行谈心谈话,了解她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情绪状态,排除心理危机情况,并进一步引导她树立正确的看待问题,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小A对于自己上民办本科学校家里边对自己付出昂贵的学费是愧疚又自责,并认为自己只有成绩突出这一条路,而忽视了全面发展自我。“扶贫先扶志”,个人的观念是人生道路上指引方向的灯塔。辅导员在谈心谈话中帮助她正确面对贫穷,科学分析困难,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思想意识,打破局限,做好大学规划,进行及时自我的调整,积极参加活动和社交,全面发展自我。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心理意识和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小A在遇到家庭困难时封闭自我,是不健康的心理反应机制。此时,辅导员利用班团干部,组织开展宿舍文化主题活动和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营造轻松融合的班级团体氛围,缓解心理压力,释放压抑情绪,开展社会交往,引导其健康发展。

(二)经济支持:加大助学政策宣读,提供经济帮扶

小A的困境情况主要是来源于现实家庭经济压力,也是影响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的最大制约性因素,要使她放下心理包袱,首先要经济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帮扶。辅导员从与其家人联系得知她的情况之后,一个方面,主动找到小A同学为她讲解现有的助学政策,分析她所遇到的情况可以获得的经济上的帮助有哪些,协助她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顺利获得了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另一方面,小A在生活上非常节俭,对于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保障,辅导员讲她的家庭情况形成报告向勤工助学有关部门,第一时间为其申请了勤工助学的岗位,为其接下里的大学生活提供了经济来源基本保障。小A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对学校和老师不再那么封闭,利用课余时间怀着感恩之心勤勤恳恳的完成工作任务。对靠自己的双手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充满的期待和信心。

(三)环境改造: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塑造积极品质

在学校方面,小A上大学之后,明显感觉到自己与身边同龄人之间的不相容,不管是文化见识还是物质生活都没有共同的话题,渐渐的内心越来越重的自卑感令她无所适从。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从小团体到大团体的环境营造对于打破小A自我封闭的内心有重要的作用。辅导员找到其舍友了解她在宿舍的状态,跟舍友分析其特殊之处原因,帮助舍友接纳和理解她,并给予恰当的支持。积极发挥学生班干作用,在特定的节日气息开展各种爱心活动,营造团结友爱、相互关心、和谐融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小A在学校,不觉得心理孤独、压抑和自卑。同时,鼓励他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之中,培养爱好,发挥专长,结识朋友,融入到校园大家庭中,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增进独立自信。在家庭方面,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评估其经济困境程度,为后续的资助工作提供依据。同时,通过与家长的直接沟通,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给予困难生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为困难生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成长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多方的支持下使她的注意力不是聚焦在与别人各方面的比较上,而是放在努力学习、掌握人际交往技能、服务他人。

(四)认知调整:增强自我效能感,改变不良认知

小A因家庭经济困难原因,来到大学这个有社会缩影的群体当中,复杂而敏感的消极情绪一直都在内心涌动,而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更加的压抑自我。在跟小A的个体辅导当中主要是分析应对挫折和消极情绪时应采取恰当的情绪调节,正视并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及其带来各种消极影响。帮助其分析现有的情况和个人的认知结构,走出自我局限,参与到社会交往中去,提高适应能力,完善自我意识,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品格。在鼓励小A集体活动的过程中,辅导员和同学们都给予及时的关注指导她掌握一定的自我调适技巧,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决途径,事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经历过几次的认知改善后。小A对困难和挫折有了正确的认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问题,找到合适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四、教育成效

在本案例的介入和干预过程中,辅导员通过对小A的积极关注和谈心谈话,并为其争取勤工助学的岗位,构建了良好的平等信任的关系,进一步的帮助她打开心理防御,走出心理困境,思想上得到极大的转变,学会积极看待问题。通过宿舍和班级营造的互相包容和理解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小A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在遇到问题时能有寻求帮助的对象,进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理规划未来发展。在生活中,小A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得报酬,不仅锻炼自己的能力,也增强对自我的认同。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在人际交往中和社会锻炼中获得了积极的品质,愉快的成长和发展。辅导员定期谈心谈话,参与到她的发展过程中,为其分析现状,解决困惑,改变不良认知,找到目标和方向。至今为止,小A的状态非常积极向上,人际关系得到极大的改善,参加了多项比赛活动获得不错的成绩,撰写发表了科研论文。

五、经验与启示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ligman他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普通人,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要求要用一种更加温暖、包容、理解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主要以主观、个人、群体三个层面为研究对象,具体内容包含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个人特质、公民美德。

(一)个体思想认识的转变,形成积极的主观体验

家庭经济困难生因成长环境的局限性,对自我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或过低的评价,在面對挫折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合理认知引起心理上的贫困。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生教育时,需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生以积极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获得心理能量,以便能够促进其他能力的提高。辅导员在进行个体辅导的时,帮助家庭降级困难生进行积极的认知结构调整,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生走出不良情绪、不良心理的困惑,得到心理的成长。在群体中定期组织具有经济困难共性的学生融合起来开展主体性的团体辅导,每月设立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生在团建过程中发泄情绪、积极的关注自己的内在成长,增强自身的力量,转变悲观的思想认识。以积极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把消极情绪转变成内在动力,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积极进取,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健康向上,内心充满幸福感的人才。

(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生常常处于一种戒备状态,自我保护意识强烈,这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积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圈,在交往中与他人为“镜”,寻找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培养优秀的品质,建立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可以在家庭经济困难生群体中开展有效的、符合其特点的技能教育培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群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骨干作用,建立小组帮扶关爱活动,积极推动普通学生与家庭经济困难生的互助行动,形成一种互相包容接纳的班级氛围。此外,还可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锻炼中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形成一些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完善相关制度建设,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经济帮扶过程中,注重优化资助政策维护学生自尊,对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流程进行优化,减少困难学生申请认定的时间与精力,不仅维护了学生的隐私,同时也保护到了部分心理敏感的困难学生。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群体还可以通过讲座、讨论分享会、团体辅导、心理能量提升训练等的形式进行心理帮扶,帮助其积极关注自己潜在的能力和挖掘优秀的品质,使个体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培养一个有正确价值观。在高校培养人才目标上,完善相关的教育系统和制度建设,致力于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积极向上,健康幸福的大学生,需要在校园里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为家庭经济困难生全面发展提供健康的土壤。

参考文献:

[1]蔡裕聪.心理资本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扶贫”的教育探析[J].人文天下.2020,(08)

[2]黄伟庆.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0)

[3]赵书栋 刘远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精神帮扶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0)

基金项目:西安医学院思政专项“媒介融合背景下医学高校的健康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1SZ08)。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浅谈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
谈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成长辅导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