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参与是否促进平台价值创新
2023-02-28石磊
石磊
摘 要:数字平台为用户与开发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条件,不同开发者之间为了赢得更多的用户参与,不得不展开创新竞争。个体开发者作为数字平台的参与者之一,日益成为功能升级和价值供给的重要力量。目前,学术界对于平台价值创新的探讨多聚焦于组织开发者,较少从个体开发者角度进行研究。以个体开发者的价值供给作为研究对象,从插件更新视角分析用户参与对价值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用户参与有利于数字平台价值创新。在用户参与和价值创新关系之间,个体开发者的同类功能竞争存在遮掩效应,个体开发者的互补功能供给存在中介效应。与同类功能竞争相比,个体开发者进行互补功能供给对于促进数字平台价值创新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对于平台创新、平台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数字平台;价值创新;创新竞争
文章编号:2095-5960(2023)05-0064-10;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数字平台企业活跃在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为用户与开发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条件。用户可以随时向数字平台的开发者提出具体要求,获取个性化价值,或者直接参与价值创新的过程。数字经济时代,每天都有大量信息冲击用户视野,注意力因此成为有限的稀缺资源,这也使得数字平台上每个开发者并不一定能够获得足够的用户关注。不同开发者之间为了赢得更多的用户参与,不得不增加价值供给,展开创新竞争。针对数字平台竞争的研究,一些学者聚焦于识别不同组织之间针对同类功能①①为了区分本文研究的核心词汇,将同类竞争定义为开发者对插件容量、使用效率等更新,不改变插件功能;互补功能供给则是指增加插件原有功能之外的新功能。更新的竞争,即在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时是继续留在平台还是选择退出。[1]同类功能更新包括插件容量、使用效率等方面,侧重于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属性上创造价值。同类功能更新的竞争加剧会减少每个组织的用户资源,使其无法达到网络效应阈值。[2]还有一些学者从竞争与合作视角讨论功能更新,即为了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开发者之间应该达成一定的技术性合作实现技术协同和网络效应,增加价值供给,提高用户转换成本。[3]对于组织开发者而言,寻求技术合作有助于长远发展,共同应对市场不确定性。除了组织开发者之外,个体开发者同样是数字平台的参与者。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个体开发者有机会参与到数字平台中,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增加价值供给。与此同时,个体开发者日益成为功能升级和价值供给的重要力量。与组织相比,个体开发者数量众多,在价值创新方面发挥着更大作用。目前,学术界对于平台价值创新的探讨多聚焦于组织层面,较少从个体开发者角度进行研究。这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启发。
本文以个体开发者为研究对象,从插件更新视角分析用户参与对价值创新的影响机制。本文研究有三点边际贡献:第一,从个体开发者创新视角,丰富平台经济研究;第二,基于对个体开发者之间价值创新竞争的分析,弥补有关平台竞争的研究不足;第三,通过揭示驱动数字平台价值创新的竞争模式,为平台治理提供理论启示。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用户参与与数字平台价值创新
在网络空间,数字孪生等技术将现实产品和服务给予了系统性展示,用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并且拥有更多参与价值创新活动的机会。数字平台作为一个技术架构,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向用户提供各类功能,拥有众多个体开发者。不过,个体开发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局限往往缺乏足够认知,使得任何一个平台都无法具备在所有领域保持领先的能力。碎片化的价值创意遍布网络空间,平台的价值创新需要依赖网络空间中多元化个体。其中,一个与平台拥有直接联系的群体便是用户。
用户针对产品和服务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对于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用户参与到开发活动后,组织的创新效率和市场响应力都得到提高。平台通过赋能形式为用户创建了与任意个体开发者进行互动的条件[4],拉近了用户与个体开发者之间的距离。在需求分析、概念提取、性能测试三个阶段,用户参与能够为个体开发者带来实质性帮助。[5]用户提出的新想法为个体开发者提供指引,发现新商机[6],减少开发错误[7],克服创新障碍[8]。用户与个体开发者之间互动频率的提高有利于帮助个体开发者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升级和改进,提高平台对市场需求的響应效率。同时,个体开发者有机会得到更多来自市场终端的一手信息,增强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和预判,调研成本和试错成本也得到一定降低,可以将精力投入到创造价值增量的环节。
在新的商业关系中,用户处于价值创新的核心地位,平台的各项活动都要遵循用户偏好和使用习惯。平台创造的各种价值只有被用户真正认可并接受,才能够完成价值变现。在设计方面赋予用户更多的话语权,在价值共创的过程中让用户切实感受到参与创新带来的共创体验,是平台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共创体验源于用户与个体开发者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围绕产品和服务、频繁互动交流的动态过程,克服了传统商业关系中用户处于被动地位而带来的各种问题。数字平台上,用户和开发者共同进行价值创造,是未来数字平台之间竞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在一些情况下,价值创新还会导致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方式发生改变,用户在与个体开发者价值共创的过程中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潜移默化地养成新的使用习惯,间接地促进平台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在此,提出本文的第一个研究假设。
H1:用户参与正向影响数字平台价值创新。
(二)个体开发者同类功能竞争的中介效应
数字平台的发展离不开众多个体开发者的参与,个体开发者以插件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并且通过插件性能升级创造个性化价值[9],建立品牌信任度[10]。数字平台与个体开发者之间合作而产生的共享经济,进一步加快了价值供给。用户在插件使用和参与价值共创时所留下的数据记录和体验反馈,都是个体开发者进行插件更新的重要基础。在虚拟空间中,每一条用户数据都直接反映了市场需求与价值供给之间的匹配情况。根据价值创新的现实需要,个体开发者可以在所汇集的数据基础上,使用最佳工具和算法模型,得出更有针对性的创新依据。个体开发者汇集用户数据量的持续增多,还可以帮助优化算法模型的信度与效度,提高结论对用户偏好的解释力,更好地把握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
在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多个个体开发者可能得出相似的创新方向,围绕同类功能展开竞争。同类功能竞争维度主要在于插件容量、使用效率等,侧重于优化某一项功能的使用成本和便利性。个体开发者聚焦于同类功能竞争,可以从竞争对手的经验中快速学习相关技能,避免由于跳出传统的竞争范式而不得不解决的各种新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已经形成创新路径依赖的个体开发者,坚持固有的创新思路有利于发挥自身既有的优势,最大化地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各种资源。
随着数字经济向各个领域持续渗透,数字平台可以覆盖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但是新注册用户的边际增量却是在逐年下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个体开发者数量在保持稳定、持续增长。任何一个数字平台都向用户提供海量、丰富的信息,导致用户注意力的匮乏。[11]用户会考虑如何将有限的注意力在不同插件之间进行分配,从而获得满意的价值体验。不同的个体开发者得到用户关注和用户参与的程度参差不齐,能够获得更多用户参与的个体开发者在评价内容、体验反馈、使用数据三个维度上显然具有更为明显的竞争优势。数字平台上,用户流动性较高、参与壁垒和转换成本较低,同类功能竞争者的插件功能存在一定重叠,面对的开发环境和用户群体均相近。个体开发者提高研发能力固然重要,不断吸收新用户参与同样不可或缺。为了获得有限的用户参与,同类功能竞争者之间会展开激烈竞争。在此,提出本文的第二个研究假设。
H2:用户参与正向影响个体开发者的同类功能竞争。
随着同类功能竞争的领先者在插件容量、使用效率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那些处于劣势地位的开发者可能会选择开发其他功能或者退出平台。不过,从改进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仅仅局限于生产属性也可能使得开发者错失其他发展机会。柯达、诺基亚、西尔斯都是因为过度坚守传统优势,执着于生产属性的改进,导致错失发展新机遇,没有及时向产品和服务注入新的体验元素,而在经营上陷入被动。数字技术的应用催生出微创新的商业模式,技术类产品和服务若是无法持續带来价值增量,便会被用户所放弃。对于一些追求极致体验、拥有强烈品牌忠诚度的用户而言,时间和性能两个维度所能带来的价值要远远超过价格维度。新的产品和服务可能存在技术性能的不完善、刚推出时价格往往较高,但是这些并不会对用户的使用热情产生太大影响。用户愿意在享受新体验的同时,与个体开发者共同改进这些不足,在优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体验更多新功能。在用户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趋势下,这种旨在降低成本的创新模式,仍然停留在价格、质量等生产属性的传统竞争方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效应、规模效应等新力量,很难为数字平台价值创新带来可持续的赋能。在此,提出本文的第三个研究假设。
H3:个体开发者的同类功能竞争在用户参与与数字平台价值创新之间存在遮掩效应。
(三)个体开发者互补功能供给的中介效应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共享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数字主线串联起虚拟空间的各个主体,跨界入局、行业颠覆成为商业新常态,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高于工业经济时代。个体开发者坚守一条赛道往往很难出奇制胜,反而容易陷入红海厮杀。与其固守成规而陷入创新窘境,倒不如在不断开拓新领域的过程中捕捉新契机。为了获得更多的用户参与,一些个体开发者会选择跳出同类功能竞争而另辟蹊径,在既有功能的基础上从互补功能供给方面不断开辟新领域,围绕既有插件增加新功能。互补功能供给不再以追求成本方面的改进为主要目标,而将创新重点放在不断丰富用户的使用体验。期间,开发者会考虑用户反馈的信息,在插件中尽可能地融入新的价值元素。与同质化产品相比,用户更希望能够获得个性化的价值元素。如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用户需求表现出较强的情境依赖性。如果不能够及时得到满足,还可能随着时间发展而产生新的变化。由于个体开发者的决策效率和管理灵活性都较高,总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作出敏捷响应,这也提高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
个体开发者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他们可以从用户那里收集信息并获得支持。当用户预期个体开发者能够提供更多种类的价值时,他们往往会更热衷于参与价值共创[12],结合自身的价值痛点献策建言。由此而产生的网络效应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和个体开发者加入数字平台中,进一步丰富价值供给。[13]部分用户甚至有意愿整合个人的知识、技能和资源,通过与个体开发者合作以获取更多优质体验[14],与数字平台建立合作性资产,扩大数字平台的资源链接[15]。各类资源的排列组合可以为用户与个体开发者进行价值共创提供多种备选方案,启发创新思路。数字平台对用户数据汇总而建立起一个个独立且持续更新的数据库,不仅详细地记录了用户偏好,而且为个体开发者增加互补功能供给奠定了丰富的数据基础以及源源不断的创意来源。在此,提出本文的第四个研究假设。
H4:用户参与正向影响个体开发者的互补功能供给。
由于数字平台上个体开发者数量众多,数字平台提供的基础性功能可以保障个体开发者都能够开发出各自的核心功能。但是,这些核心功能升级所需要的技术条件存在一定差异,随着升级推进,差异性会更加明显。数字平台与个体开发者之间呈现出“N”对“1”的关系[16],数字平台很难为每个个体开发者提供升级所需的全部条件。这些技术条件供给的不足与缺失,会制约个体开发者的发展,甚至会影响整个数字平台的价值创新。[3]这种情况下,个体开发者就需要自己去尝试创造各项技术条件,加强核心功能的改进。对于个体开发者而言,一个可行的办法便是通过互补功能供给为核心功能升级营造有利的技术环境。
个体开发者在既有功能的基础上从互补功能供给方面不断开辟新领域,有助于获得更多与既有功能相关的互补性资产[12],提高对用户需求变化的能动性。既有功能和互补功能之间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恰恰可以为用户带来超出预期的体验,增强个体开发者的竞争优势。随着互补性资产不断增多,个体开发者在虚拟空间中把握新机遇、推进价值创新的能力都得到一定优化,所积累的创新经验也可用于促进既有功能升级,推动数字平台价值创新。在此,提出本文的第五个研究假设。
H5:个体开发者的互补功能供给在用户参与与数字平台价值创新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开源浏览器(Firefox)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将火狐浏览器作为研究对象,有三个原因:第一,火狐浏览器的开源属性有利于使研究更加聚焦于问题本身,而不必关注价格因素对研究所产生的混淆影响;第二,火狐浏览器所有者与开发者没有代理问题;第三,浏览器官方提供研究平台问题所需要探讨的基本信息。
在本文研究中,使用火狐浏览器在2015年6月至2020年1月之间相关数据,包括插件评论信息、版本更新信息、用户数量信息、开发者个人信息,初步获得数据量100万条左右,删除缺失值或信息不完整情况之后,匹配获得38040个观察值。由于在平台生态系统中没有常规会计年度的划分,为了明确用户参与、同类功能竞争、互补功能供给以及价值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如下处理。
1.创建一个时间轴,然后在时间轴上刻画浏览器更新时点,例如点P1、P2、P3。在此基础之上,定义浏览器两个版本更新间隔为一个观察周期,例如P1-P2,P2-P3。
2.在时间轴上刻画开发者插件更新节点,例如点Ai,n,其中A表示插件所属类别,i为某一开发者,n表示开发者开发的某一插件。由于大多数的个体开发者在一个观察周期之内只更新一次,点Ai仅描述观察周期内开发者的第一次更新。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本文使用插件更新速度作为价值创新的替代性指标。在网络经济中,信息所能传递的边际价值随着时间而递减。个体开发者必须能够从信息中快速、持续挖掘出一定的边际价值,并且在较短时间内体现到插件功能中,更新速度快的插件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所以,本文汇总了样本周期开始时点(P2)至Ai,n所在更新时点之间的天数,作为价值创新的替代性指标。
2.解释变量。本文使用用戶参与人数进行衡量。解释变量应该在时间上先于任何被解释变量进行测量。[17]本文基于所创建的时间轴,汇总了Ai,n所在前一个观察周期同类用户评论人数,作为该类插件用户参与人数的替代性指标。为了检验创新竞争模式的中介效应,本文将同类功能竞争与互补功能供给分别作为中介变量来分析二者在用户参与与价值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将某个体开发者在一定时间内所面临的同类功能竞争定义为迭代周期内其他同类功能开发者更新或新编写的插件数量,即P2点至Ai,n所在时点之间其他开发者对同类别插件的更新数量。互补功能供给同样使用插件数量衡量,即P2点至Ai,n所在时点之间其他类别插件的更新数量。在对所有开发者的更新行为进行统计后发现,仅更新一次的开发者有28536人,占比66.09%;更新两次的开发者有8180人,占比18.95%;更新三次的开发者有3177人,占比7.36%。仅更新一次的开发者占多数,也说明更新行为主要集中在第1次。
3.控制变量。本文所有模型都包含了浏览器特征(市场占有率、更新信息)、插件特征、开发者个人特征。已有研究表明,平台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网络外部性,即一边的开发者数量增多会促进另一边用户的使用,进而影响数字平台的价值创新。[16]另外,平台之间的竞争也会影响开发者的行为。[18]因此,本文使用平台市场占有率对上述影响进行控制。平台核心功能的升级同样与开发者的行为相关,会影响开发者参与平台开发的意愿。[19]本文分别计算了浏览器新增功能更新、变更更新以及针对开发者的更新。插件评分与开发者的行为同样相关,评分起到了声誉机制的作用,影响用户参与以及开发者价值创新行为[20],本文计算了插件的平均得分。本文控制了开发者的使用浏览器经验,以开发者加入浏览器的时长作为替代性指标。开发者经验越多,其能力相应也会变强,与开发者的行为将会相关。[21]最后,本文还加入了插件类别变量以及版本周期,控制类别和版本产生的其他影响。
(三)描述性统计
表1介绍了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和共线性诊断(不包括类别和浏览器版本号)。其中价值创新的最大值为71,最小值为1,平均值为23.464,标准差为16.204,表明开发者创新活动具有较大的离散性;用户参与的最大值为11421,最小值为32,平均值为1762.526,标准差为1388.078,表明用户参与的活跃程度较高;同类功能竞争的最大值为1028,最小值为1,平均值为195.439,标准差为162.249,表明同类功能竞争较为激烈;互补功能供给的最大值为336,最小值为0,平均值为2.365,标准差为14.553,表明互补功能供给的离散性较高。总体来看,本文研究的核心变量较为分散。本文通过检查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检验可能的多重共线性,VIF的最大值分别为1.93和1.95,平均值分别为1.29和1.27,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四)模型设计
经检验,发现假设检验适合使用混合OLS模型。为验证假设1建立如下模型:
Vait=α0+β1×Cpit+β2×Pmhit+β3×Nfit+β4×Cfit+β5×Dfit+β6×Deit+β7×Arit+β8×Typeit+β9×Broit+εit(1)
本文借鉴Baron & Kenny[22]等对中介效应模型的设计,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即第一步,以价值创新为被解释变量,用户参与为解释变量;第二步,以同类功能竞争、互补功能供给为被解释变量,用户参与为解释变量,检验用户参与对同类功能竞争、互补功能供给的影响;第三步,以价值创新为被解释变量,用户参与、同类功能竞争、互补功能供给为解释变量,检验是否存在中介效应或者遮掩效应。模型如下:
Hcit=α0+β1×Cpit+β2×Pmhit+β3×Nfit+β4×Cfit+β5×Dfit+β6×Deit+β7×Arit+β8×Typeit+β9×Broit+εit(2)
Csit=α0+β1×Cpit+β2×Pmhit+β3×Nfit+β4×Cfit+β5×Dfit+β6×Deit+β7×Arit+β8×Typeit+β9×Broit+εit(3)
Vait=α0+β1×Cpit+β2×Hcit+β3×Csit+β4×Pmhit+β5×Nfit+β6×Cfit+β7×Dfit+β8×Deit+β9×Arit+β10×Typeit+β11×Broit+εit (4)
四、实证结果
(一)用户参与与价值创新结果分析
如表2示,模型1中用户参与对价值创新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用户参与促进了价值创新的提升,假设1得到验证。从控制变量看,浏览器特征、个人经验、插件声誉的符号和显著性在两个模型中均一致。浏览器市场占有率与价值创新之间为负,这一结果与Song等[16]研究一致,反映了数字平台的网络效应特征;功能更新系数为正,这与Ramasubbu & Kemerer[21]结论一致,说明平台过多的功能更新会导致个体开发者在短时间内无法识别、吸收知识;个体开发者的更新系数为负,表明平台针对个体开发者的更新行为进行了性能的同步优化,分担个体开发者的部分学习成本,促进价值创新;个体开发者的个人经验系数为负,但不显著,是因为面对用户需求的快速变化,个体开发者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市场信息而非个人经验;声誉系数为负,表明除了交易平台外,数字平台的声誉激励机制仍然有作用[20]。
(二)同类功能竞争与互补功能供给的中介效应结果分析
针对同类功能竞争和互补功能供给的中介效应,本文借鉴Baron & Kenny[20]的分析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步骤1,即模型1;步骤2,验证用户参与对同类功能竞争、互补功能供给的影响,在模型2中用户参与对同类功能竞争的回归结果均显著为正;在模型3中用户参与对互补功能供给的回归结果显著为正,即用户参与对同类竞争、互补功能供给的影响均为正向促进,假设2和假设4得到验证;步骤3,将中介变量引入模型1,检验同类功能竞争、互补功能供给在用户参与和价值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在模型4同类功能竞争对价值创新的回归结果显著为负,互补功能供给对价值创新的回归结果显著为正,同时用户参与对价值创新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用户参与促进同类竞争,但是同类竞争却抑制了价值创新;用户参与促进互补功能供给,而互补功能供给也促进了价值创新,假设3和假设5得到验证。
(三)稳健性检验
1.本文对自变量的测量均在因变量之前。由于浏览器上开发者数量众多,个体开发者的更新行为并不会对整个开发者群体产生较大影响。这样的技术处理,有利于降低互为因果导致的内生性。[22]
2.模型替换。考虑到因变量的数值皆大于0,具有截断特征,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是有偏的,不具有一致性。本文使用Tobit模型检验理论假设,结果较为稳健(见表3)。
3.替换变量。如表4,价值创新采用“本期更新天數/上期平台更新天数”(New Va)进行重新测量,结果未发生明显变化。如表5、表6所示,用户参与采用评论条数(New Cp)进行重新测量,结果未发生变化。
4.本文虽然通过数据测量阶段注意到了反向因果导致的内生性,但是模型仍然会面临遗漏变量等原因所产生的内生性问题。在此,本文采用Lewbel(2012)基于异方差的识别方法进行内生性检验。在该过程中本文构造了外生变量向量Z,其中Z∈X 或者Z=X,X为价值创新的其他变量,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分析,如表7所示。检验结果的回归系数绝对值相较于混合OLS模型与Tobit模型有较大增加,进一步证明了结果的可靠性,同时本文对所构造的外生向量进行了验证性诊断检验,内生性检验结果为:F值等于4.85,p值为0.0277,拒绝用户参与为外生变量的原假设,表明存在一定内生性;弱工具变量检验结果为:F值等于4.85,p值为0.0000,拒绝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弱相关原假设,表明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用户参与有较强的相关性;过度识别检验结果为:chi2值为7.62601,p值为0.1781,接受所有工具变量都是外生的原假设,表明工具变量为外生变量,如表8所示。
5.异常值测试,本文对样本进行了1%缩尾,其显著性与符号未发生变化,如表9。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区别于以往研究,本文以个体开发者为研究对象,从插件更新视角分析用户参与对价值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用户参与有利于数字平台价值创新;在用户参与与价值创新之间,个体开发者的同类功能竞争存在遮掩效应,即用户参与促进个体开发者的同类功能竞争,但是个体开发者的同类功能竞争却抑制价值创新;在用户参与与价值创新之间,个体开发者的互补功能供给存在中介效应,即用户参与促进个体开发者的互补功能供给,个体开发者的互补功能供给则促进价值创新。与同类功能竞争相比,个体开发者进行互补功能供给对于促进数字平台价值创新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本文研究以个体开发者为研究对象,深化了平台竞争领域的研究。个体开发者通过增加互补功能供给,跳出同类功能竞争范畴,有利于发挥决策效率和管理灵活性都较高的优势,促进平台价值创新。与执着于在生产属性苦苦挣扎的开发者相比,那些能够带来超出用户预期价值和体验的个体开发者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用户认可。本文研究对于改进平台治理同样具有一定的启示。随着价值创新成为数字平台发展的关键动力,平台治理机制也需要进行必要改进。特别是要通过设计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个体开发者将创新竞争的重心转向互补功能供给以促进价值创新,通过开发那些最终会与用户的生活融为一体的产品和服务,增加用户黏性。
本文研究有两点局限:第一,选择开源浏览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没有考虑用户使用插件时的付费问题,所得结论主要适用于开源平台;第二,为了聚焦探讨数字平台内部创新竞争模式,在研究设计中并没有将国别、平台准入等因素纳入模型当中。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考虑不同平台的插件定价对用户参与和使用体验的影响,或者增设指标,改进模型对现实问题的解释效果。
参考文献:
[1]Eckhardt, J. T. , Ciuchta, M. P. and Carpenter M. . “ Open Innovation, Inform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ithin Platform Ecosystems”[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8,12(3):369~391.
[2]Chakravortya S. S. and Hales D. N. . “ Sustaining Process Improvement: The Red Queen Effect”[J].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 2016,27( 2):102 ~113.
[3]Hannah, D. P. and Eisenhardt, K. M. . “ How Firms Navigate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Nascent Ecosyste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8,39(12):3163~3192.
[4]Tauscher, K. and Laudien, S. M. . “ Understanding Platform Business Models: A Mixed Methods Study of Marketplac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8,36(3):319~329.
[5]冯科.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生产要素化的经济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22(1) :1~12.
[6]蒋海萍,董晓宁.消费者参与、服务主导逻辑和旅游体验价值:一项实证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135~144.
[7]宋松,汪旭晖.平台卖家违规行为、买家态度与平台型电商声誉[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21(4):9~17.
[8]王孝行,黄漫宇.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上市企业年报的文本挖掘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22(1):38~49.
[9]刘富先,毛蕴诗.双重网络嵌入与企业升级: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J].重庆大学学报,2021(44):284~296.
[10]汪建新,张宇珂.数据要素区域市场一体化合作机制与路径:产业链集群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22(5):117~126.
[11]卡尔·夏皮罗,哈尔·R·范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53.
[12]莫赞,赵琦智,唐华奕.大数据政策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2021(5):142~149.
[13]Adner, R. and Kapoor R., “ Innovation Ecosystems and the Pace of Substitution:Re-Examining Technology S-Curve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4):625 ~648.
[14]Gronroos, C. and Voima, P..“ Critical Service Logic: Making Sense of Value Creation and Co - Creation”[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14,41(2):133~150.
[15]Xie, K., Wu Y., Xiao, J. H. and Hu, Q.. “ Value Co- Creation between Firms and Customers:The Role of Big Data? Based Cooperative Assets”[J].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2016,53(8):1034~1048.
[16]Song, P., Xue, L., Rai, A. and Zhang, C..“ The Ecosystem of Software Platform:A Study of Asymmetric Cross- Side Network Effects and Platform Governance”[J].MIS Quarterly,2018,42(1):121~142.
[17]何红渠,汪洋.金融科技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15~122.
[18]Li H., Fang Y. , Lim K. H. and Y. Wang. “ Platform- Based Function Repertoire, Reputation, and Sales Performance of E - Marketplace Sellers” [J].MIS Quarterly, 2018,43(1) :207~236.
[19]Zhou G., Song P. J. and Q. S. Wang.“Survival of the Fittest:Understand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Update Speed in the Ecosystem of Software Platform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and Electronic Commerce.2018,28(3):234~251.
[20]Baron R. M. and D. A. Kenny.“The Moderator- 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51( 6):1173~1182.
[21]Ramasubbu N. and C. F. Kemerer.“Technical Debt and the Reliability of Enterprise Software Systems:A Competing Risks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2016,62(5):1487~1510.
[22]裴丹,江飛涛.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产业融合与创新效率——基于电信、电视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理论模型[J].经济纵横,2021(7):85~93.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User Participation on Value Innovation of Digital Platform-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Developers Innovation
SHI L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China)
Abstract:Digital platforms provide conditions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users and developers, and different developers have to engage in innovative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win more user participation. As one of the participants in digital platforms, individual developers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force for functional upgrades and value provision.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communitys exploration of platform value innovation mostly focuses on organizational developers, with less research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developers. Taking the value supply of individual develop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 analyze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user participation on value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ugin updates. Research finds that user participation is beneficial for digital platform value innovation; Between user participation and value innovation, there is a masking effect in the competition of similar functions among individual developers, while there is a mediating effect in the supply of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among individual developers. Compared to competition in similar functions, providing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for individual developers is of greater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value innovation in digital platforms, and has certain implications for platform innovation and governance.
Key words:digital platform;value innovation;innovation compet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