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
2023-02-28颜岚岚
颜岚岚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
0 引言
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不仅要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基本素养[1],还应当具有“精专业”“懂外语”“融文化”的能力[2]。
随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相继提出,福建省政府高度重视“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先行区的建设。“海丝”先行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具有较强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高质量教育服务能够推动泉州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本文以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为背景,探讨高职院校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具有“海丝”特色、契合区域需求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旨在推进泉州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进程。
1 “海丝”先行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与需求
1.1 “海丝”先行区建设的意义
福建省政府高度重视“海丝”先行区建设,出台了《福建省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明确将泉州作为“海丝”先行区,发挥海外华侨华人、民营经济等优势,在推动华侨华人参与核心区建设、民营企业“走出去”、国际金融合作创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国际交流、制造业绿色转型等方面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全面提升福建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水平。
因此,“海丝”先行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泉州“海丝”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海丝”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泉州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海丝”文化是泉州特有的区域文化。“海丝”先行区所合作的国家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等方面的发展程度不同,人才培养需要重视语言、风土人情、地方政策等内容的学习。
泉州先行先试内容包含推进华侨华人参与“海丝”建设、泉台港澳共促“海丝”建设、民营经济国际化和引领制造业绿色智能转型、金融开放创新服务“海丝”建设、“海丝”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和中华海洋文明传承创新等6 个方面,这就需要在对外交流、涉外旅游、跨境金融、海洋渔业、对外宣传、港口航运等方面对国际化人才进行培养。
1.2 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1)从泉州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对接“海丝”先行区建设需求来看,一大批重大工程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将在泉州和“海丝”沿线国家落地,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把握合作国家的国情,能用“国际规则+中国”与“国际规则+合作国”的思维进行换位思考与沟通,以我国为主、引导合作双方制定“双赢”规则[3],深度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2)“海丝”先行区的建设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海丝”沿线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投资建厂,但是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懂中文的技术技能型本土人才稀缺,这就需要泉州利用地域优势招收留学生,培养符合中国企业用人标准的外国本土技能人才。
3)立足泉州的“海丝”元素,传播“海丝”文化,以弘扬“海丝”精神为重点,整合多方资源,实施“海丝文化+专业群”建设策略,开展“海丝”特色文化实践和服务,将“海丝”文化融入教材,助力区域产业、文化、人才和高职教育走出去。
2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2.1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2.1.1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
泉州市现有全日制本科高校6 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1 所、高职院校11 所、中职学校29 所,在校生约24 万人,初步建立起与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些学校每年培养毕业生约10 万名,就业率达98%。其中,在福建就业的毕业生约占90%,在泉州就业的毕业生约占70%,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已成为推进泉州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生力军[4],能够达到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但是,学校在建设具有高素质的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方面还有待加强。
2.1.2 跨境人才培养平台搭建开始起步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泉州市职业院校积极参加与“海丝”沿线国家的对接合作,通过与国外职业院校建立稳定的校际关系、与“海丝”沿线国家高水平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探索中外职业教育跨境技术技能人才的联合培养路径。
充分发挥“海丝”起点优势,通过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研究会等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支持职业院校与国外职业院校建立稳定的校际关系,鼓励与“海丝”沿线国家高水平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探索多种形式的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模式,联合培养跨境技术技能型人才。
2.2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问题
2.2.1 国际化发展理念有待提升
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是服务“海丝”先行区建设的必经之路,不同的行动方向和行动策略取决于不同的发展理念,进而产生不同的行动结果[5]。泉州市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设置专门的对外交流机构,无法发挥“海丝”先行区的优势和特色。
泉州市高职院校存在综合竞争力不强、合作渠道少、经费不足等问题[6],国际化建设进程缓慢。高职院校偏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国际视野和国际规则的培养。留学生的招生渠道有限,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留学生的特殊培养需求,无法与企业进行有效对接。
2.2.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程度不够深入
随着“海丝”先行区建设的深入,参与其中的国家、企业都在寻找符合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更倾向于留学生培养和本土化人才培养,缺少对在校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7]。高职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比例失调、校企合作较少的问题[8]。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应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要,“海丝”沿线企业与学校合作不够深入,无法提供有针对性的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学生对国际化人才概念的理解较为模糊,理论引导实践的能力不强。
2.2.3 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把握不到位
泉州市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对接不够紧密,无法完全满足泉州建设“海丝”先行区的要求,人才培养水平有待提升[9]。此外,留学生的培养存在生源规模小、国别广、专业散等问题,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和教学资源设计。
2.2.4 国际化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高职院校教师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10]。目前,在泉州市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具有国外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和工作背景的教师数量较少,能够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教师人数不足。
2.2.5 校际间的国际交流合作较少
泉州市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处于起步阶段,职业院校参与度低,合作层次较浅。目前,国际化交流平台逐渐完成搭建,例如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联盟、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研究会等。
但是,由于部分具有前瞻性的合作方案还未完成,实质性的合作尚未深入开展。泉州市高职院校的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国际会议、国际赛事参与度不高。在招收留学生方面,学校培养规模有限,培养条件尚不足。
3 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3.1 提升国际化发展理念
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依据“海丝”先行区建设的要求,从国际化发展入手,对职业教育国际化进行审视设计,推进职业院校与国际接轨[11],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职业院校要将培养国际化人才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中,系统地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定位、路径、未来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企业要发挥好市场优势,“走出去”企业或外资企业应主动加强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3.2 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水平是衡量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素之一,学校和企业作为职业院校育人的重要主体,需要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才能有效培养出国际化人才[12]。
目前泉州市不断深化“海丝”经贸产业合作,举办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建设保税区、陆地港、跨境电商平台,开展“海丝”金融合作,打造“海丝”经贸合作新平台。泉州市发起建立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和商务合作机制倡议,积极拓展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
未来,应不断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开展招生、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科学研究、就业创业等,最大化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校企合作。通过尝试混合所有制办学、产业学院、职教集团等校企合作新形式,整合优质资源,推进多元育人主体发挥效能。行业和企业提供市场前沿技术、信息、实习机会;学校发挥科研、人才优势,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助推科研成果转化;侨团、侨社提供平台和资源,共同把握全球产业发展机遇。
3.3 准确把握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
3.3.1 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考虑到生源与需求的多样化,根据“海丝”先行区建设需要,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进行一体化设计,将课程与职业技能证书相融通,将“海丝”特色与专业设置相结合,使职业教育接轨国际标准,推动国际化人才互认,对接产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
3.3.2 科学设置职业院校专业
政府搭建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强化需求导向、就业导向,建立市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专业设置“正负面清单”制度,推动职业院校差别化、特色化发展。对标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推动专业认证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点。职业院校要聚焦泉州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海丝”先行区建设需求,以专业为载体,以项目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系统设计“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中文、中国国情与中国文化、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的“四维课堂”,把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融入实践课程中。
开设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课程,增设“海丝”沿线国家关系、经济、技术等新课程,使课程符合国际化的专业教学需求,同时加强双语教学,增强学生国际交往能力。以国际化培养为桥梁,立足校本,设置专门的对外交流机构,推动机构建设与成果建设同步进行,为成果实施提供重要组织保障。
3.4 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
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为基础,建设技艺精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队伍,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聘用、管理、评价、考核制度。积极引入与“海丝”先行区建设相关的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寻求境外合作办学机会,定期进行师资交流和访学,公开招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技能人才双向流动,以专业群为基础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面向特定的“海丝”合作国家或区域,积极建设技术研发和协同创新平台,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与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国际化人才师资培训基地。
3.5 推进职业教育对外交流合作
为努力培养具备国际合作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泉州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措施,从严从紧规范因公出国管理,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更快、更好地培养“海丝”建设所需的人才,应由市政府牵头,推动泉州职业院校与职业教育先进国家、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在科研、师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设立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术研发等各类相关基地,与“海丝”沿线国家的职业院校联合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和学术研讨会,向“海丝”沿线国家提供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师、教材、教法等优质教学资源,服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4 结语
要推进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海丝”先行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