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堂革命探索与实践
2023-09-07谢清玉王雪筠
谢清玉,王雪筠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002)
关键字:高职院校;课堂革命;信息安全技术
0 引言
2017 年9 月,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首次出现“课堂革命”这一概念[1]。文章提出,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课堂革命,需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出发,从多维度、多角度重构课堂,提升课堂价值。
高职院校课堂具有特殊性,职业教育也具有多元化特征。当前高职院校课堂革命研究重点包括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等。
本文以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为“学校”)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培训平台、学习模式、教学资源、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课堂革命探索与实践。
1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堂教学的问题
1.1 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的培养不足
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较高的人才需求量,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是技术型、应用型专业。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教育导向为促进就业,重点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对学生的知识素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的学习成绩、习惯和性格特点不同,具有较强的差异化特征。目前的课堂教学方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对学生性格特点、价值观、个人素养等方面了解不足,对其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的培养不足。学生必须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才能积极地面对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因此,学生应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和毅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
1.2 先进信息技术实践培养能力较弱
随着课程改革持续推进,各高职院校加大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技术技能培训需要先进的实训设备、教师熟练的操作技能与丰富的教学经验作为支撑。信息化技术发展速度快,教师知识与技能的迭代速度滞后、实训设备更新不及时、实训项目设计陈旧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因此,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技能知识[2]。另外,学生缺乏先进的企业项目训练,实战经验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对信息安全技术类人才的需求。
1.3 合作探究项目教学较少
信息技术专业相关工作要求团队成员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目前课程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授、演示等方式,学生多以听讲、思考和训练为主要活动。合作探究项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目前,涉及合作探究项目的相关课程较少,课堂上开展合作探究的组织难度较大。因此,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3]。
1.4 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不够
学校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被动学”转变成“主动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具体实施策略包括教师思想的转变、课堂环节的设计、互动环节的增加及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施中仍存在教师思维转变不到位、教学环节开展时间不足、学生兴趣调动困难、学生求知欲缺乏等问题。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2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堂革命实施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开设于2021 年,是学校首个校企合作办学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在专业建设初期,将课堂革命的理念贯穿于专业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全过程,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重点关注培养模式、资源建设、校企合作实施、评价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
2.1 新型课程体系构建
在学校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团队的指导下,面向职业能力需求,依据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充分考虑基础课和技能课的配比安排,规划模块实训、系统训练与综合训练的课程比例,构建“阶段培养、能力递进”的技能培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阶段培养、能力递进”的技能培养课程体系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综合能力、职业能力3 个方向,按照学习规律逐步进阶的顺序,让学生在6 个学期内完成“阶段化”学习,从理论学习到技能培养,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相融合的系统化培养模式。
2.2 创新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知识内容更新快、实战性强,学生必须在真实的项目案例训练中不断提高专业综合能力[4]。传统课堂中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零散的、片段化的,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技能培养过程中的学习训练情境应与岗位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通过分析每类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按照项目开发活动的完整性,将支撑专业核心技能的专业知识进行梳理、凝练。
围绕网络设计部署、信息系统运维、安全防护、软件开发这4 个方向来设计综合性项目,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手段,整合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创设教学情境,结合企业项目开发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行动式项目化的技能培养模式如图2 所示,在主机及应用系统管理运维项目训练中,设计“电子商务服务器配置与运行维护”“教务管理系统监控、维护和管理”等项目,培养学生操作系统管理配置、数据库管理运维及应用系统管理运维的能力;在软件开发类项目训练中,设计“变压器运行状态监控系统Android 地图应用开发”“微信公众号开发”等项目,培养学生系统分析、数据库设计、系统开发、软件测试等方面的能力;在网络设计部署训练中,通过设计“校园网络配置”等项目,培养学生网络设计与组建、网络设备配置与维护、网络运行与维护等方面的能力;在网络安全类项目训练中,设计“校园网边界防火墙配置与测试”“校园网内常见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护”等实战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网络安全设备配置,病毒、木马分析,基线、漏洞检测,Web 渗透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典型的工作任务案例,设计完整的项目开发活动,支撑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图2 行动式项目化的技能培养模式
2.3 智能互联协同创新专业技能培养平台
立足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实现从基本到进阶、从综合到创新的技能培养模式,同时参照企业的真实场景,统筹现有实训教学环境,搭建以“基本实践技能”“进阶实践技能”“综合实践技能”“创新实践技能”为一体的校内校外智能互联协同创新专业技能培养平台,以满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强化岗前训练,同时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5]。“四位一体”智能互联协同创新实训中心如图3所示。
图3 “四位一体”智能互联协同创新实训中心
2.4 打造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打破时空限制。充分利用“国网学堂”“电专App”等在线学习平台,发挥在线学习平台的学习支持、交流互动、数据分析功能,打造智慧化学习平台,解决个性化学习问题,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全天候学习。灵活运用课前自学、课中导学、课后督学、全程伴学的“四学模式”。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环节相互补充、深入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丰富课程项目数字化资源,夯实“课堂革命”基础。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开发项目案例,丰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项目化教学课件、微课、操作视频、题库、成果等数字化资源,有力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2.5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
学校与国电南瑞、绿盟、安恒、亚信安全、启明星辰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建设人才培养、企业生产、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产教研共同体。
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将企业标准转化为课程标准,把生产过程融入教学过程中,把企业绩效考核引入学生评价考核。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与企业导师进行有效沟通,并通过参与企业技能大赛、企业实习等获得专业认证证书。学生对工作的认知更加明确,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企业文化、工匠精神,全方位营造出文化育人的企业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6]。
2.6 专业职业技能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类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评价要求,结合计算机能力评价认证考试内容,对学校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制定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职业技能评价指标体系,将职业能力评价指标划分为三级。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知识评价、技能评价和素质评价。
合理设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所对接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对该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各级、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以达到全面衡量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要求。
3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堂革命效果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堂革命的实施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宽度和深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精神,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增强,课堂学习氛围明显改善。晚自习时段的机房使用率由30%提高到90%,学习氛围浓厚。
学生竞赛成果丰硕,参赛团队在2022 年网络安全“攻&防”技能大赛中获得全国第8名,在“蓝桥杯”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 项、二等奖4 项、三等奖1项,在全国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 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山东赛区三等奖1 项,在其他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堂革命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4 结语
“课堂革命”是传统课堂教学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型,是持续性的教学革新。只有在体系建设、培养模式、课堂实践、教学资源和能力评价等方面不断进行课堂革命研究与实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