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闸操作”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3-02-28滕健伊焦日升庞笑雨
滕健伊,王 贺,焦日升,张 军,庞笑雨,李 铎
(1.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吉林 长春 130062;2.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四平供电公司,吉林 四平 136000)
0 引言
倒闸操作是变电运行人员的日常工作之一,是维护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必要手段。倒闸操作引起的事故大多是员工不规范操作造成的,此类事故会造成大面积停电、设备损坏甚至人身伤亡等后果[1-2]。传统的理论讲解型倒闸操作培训课程缺少针对学员实际工作中不规范行为的分析和讲解,无法让学员真正理解知识并熟练运用,因此应总结员工实际工作行为及其形成原因,并将培训课程的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员身上,以学员为主体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
文献[3]提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的多维化教学模式,但未能从学员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文献[4]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但教学中多为学员自主学习,缺少引导学员学习的方式。文献[5]提出“实训+讲解”双教学模式,但未对场地、教师、学员之间如何配合进行探究。
本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倒闸操作的不规范行为,提出基于“互讲”“互通”“互学”的“倒闸操作”课程改革。与传统培训相比,改革后的课程从学员自身行为出发,有效引导学员学习,使学员真正融入课堂中,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1 倒闸操作不规范行为
根据某省近期倒闸操作安全行为模拟测试及倒闸操作培训过程中学员行为表现,总结变电运行人员倒闸操作过程中常见的不规范行为。
1.1 汇报、受令方面的不规范行为
1)作业人员操作前未联系调度或联系调度时使用的术语不规范。
2)作业人员受令时未进行录音。
1.2 操作准备方面的不规范行为
1)作业人员对作业前危险点及控制措施不明确。
2)作业人员未对全棉长袖工作服、安全帽、绝缘手套、绝缘靴、绝缘杆等安全工器具进行检查。
1.3 现场倒闸操作方面的不规范行为
1)单人进行监护操作,未检查操作票,操作时站位不安全。
2)操作时未进行唱票,未执行“四对照”要求,不按照规定设置设备,操作有疑问时没有立即停止,擅自解除防误闭锁装置。
3)未进行接地线检查。装设接地线前,未检查相关断路器、隔离开关位置,装拆接地线时行为不规范。
4)未进行验电器检查。验电前,没有在有电设备上进行试验,使用验电器时行为不规范。
5)操作结束后,未办理操作票终结。
2 倒闸操作不规范的主要原因
根据倒闸操作安全行为测试结果、相关培训课程学员行为表现以及国内供电企业调研报告,对倒闸操作不规范主要原因进行总结。
2.1 缺乏系统性培训
企业没有面向新入职员工开设安全行为规范相关的专业培训,大多数员工入职后跟随工作班组及所在工区老员工进行安全行为学习[6],不规范和不安全的行为方式未被及时有效制止,因此同一地区或同一班组的工作人员在安全行为模拟测试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相似。
2.2 缺少可用性平台
一线生产班组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活动例会,其形式通常为事故通报讲解及讨论[7]。安全活动例会时间有限,需要参会人员具有高度自觉性才能有效获得知识。另外,现场设备大多处于运行状态或带电状态,学习人员无法在现场设备上进行实际操作或练习,导致学员学习效果不佳。
2.3 现有课程的局限性
现有的“倒闸操作”课程培训更加注重逻辑性的理论讲解,没有设置倒闸操作规范性相关内容,课程的实操演练安排在仿真机上进行,学员与真实设备接触较少,容易忽视部分规范性操作,导致其在实际工作操作时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
3 基于“三互”模式的“倒闸操作”课程改革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出发,根据变电运行人员岗位特点,提出基于“互讲”“互通”“互学”的“倒闸操作”课程改革。根据“三互”模式,学员由被动听课模式转变为相互讲课模式,由不交流模式转变为相互沟通模式,由灌输学习模式转变为相互学习模式,形成以学员为主体,充分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的新型课程。
3.1 课程内容优化
“倒闸操作”课程为仿真类实训课程,共8 课时,其中2 课时为变电站设备讲解,4 课时为倒闸操作案例分析,2 课时为实操练习。课程改革后,为达到教学目标,精简课程的讲解内容,增加学员动手操作练习的时长,在课程教学中使用真实设备进行操作练习。课程改革后,总课时为8课时,1.5课时为实际设备原理及应用讲解,2.5 课时为不规范行为案例讲解,4课时为学员实操练习。
考虑到培训效果与场地使用范围,培训人数定为20~26 人,因岗位特殊性,培训对象的工龄一般为2~5 年或30~35 年,其年龄一般为25~30 岁、50~55岁。工龄及年龄小的培训对象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对知识领悟力较高,但工作经验较少。工龄及年龄大的培训对象学历多为专科,经验丰富,但工作中会忽视很多细节。两者组队进行学习,可以实现知识互补,快速提升学员的技术技能水平。
课程培训教师配置为2 人,分别为主讲教师和配课教师,主讲教师进行整体课程讲解,配课教师进行辅助讲解,保证教学内容落实到每一个学员。课程中规范性行为及操作票参考资料包括《国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倒闸操作票实施细则》及《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防止电气误操作管理规定》等,课程中实际案例参考资料包括《电网调控倒闸操作》和《变电站倒闸操作解析》等。
3.2 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教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讲解,第二部分为实操练习,由教师对学员进行讲解转变为学员与学员之间相互进行讲解,授课教师进行及时引导和指正。
3.2.1 课程理论学习
授课教师收集历年因倒闸操作不规范导致的事故并进行汇总,分析事故原因,按事故原因进行分类,并针对每一类案例归纳总结出倒闸操作不规范行为,进行案例编写。通过精简案例的编写,提高学员学习的注意力,避免因教学案例过多导致学员疲劳的问题。
授课教师对教学案例中所涉及的变电站电压等级及站内设备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对学员进行提问,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小组学员对案例进行自学,自学完毕后每小组选派人员对案例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进行讲解,并从安全规范中找出对应的规程进行解读。其他小组学员可以对主讲小组学员进行提问,或分享自身经验。主讲教师与配课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负责帮助学员理解安全规程的深层含义,对学员讨论的内容进行纠正与总结。
3.2.2 实践操作练习
学员分组采用两人一组的“老带新”模式,不同地市公司、不同工作经验的学员被分为一组,经验较少的学员担任操作人,经验丰富的学员担任监护人,经验丰富的学员可以带动经验较少的学员。
同一类型倒闸操作实操训练设置两道不同的题目,例如某线路检修操作和同一线路送电操作,单数与双数学习小组的实操题目不同,当第一组学员操作时,第二组学员按照倒闸操作规范性评分细则对第一组学员操作判分,第二组学员操作时,第三组学员进行判分,并以此类推。当第一轮操作和评分完成后,单数与双数学习小组的题目进行调换,每组学员既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又可以熟悉倒闸操作规范性评分要点,不同地区、不同经验的学员可以相互交流实操方法,两位授课教师将针对各组成员操作和评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课程结束后进行操作考核,检验学员学习情况。授课教师根据学员的考试表现对课程编排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及时调整课程节奏及授课内容分配,保障课程教学效果。
4 “倒闸操作”课程改革成效
“倒闸操作”课程改革在变电设备拓展业务技能培训班进行实施,以第一期培训班为例,将学员实操训练表现与考试表现进行对比,分析课程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成效。
课程改革前,在实操训练过程中,部分学员倒闸操作的规范性不足,部分学员使用操作工具时不够熟练,实际操作中的缺项、少项现象严重,学员对工具使用原因及方法不够熟悉,对工作系统的认识不足。通过“倒闸操作”课程训练后,学员可以改正原有不规范行为,并有意识地口述重要规范点,能够按照倒闸操作流程,正确使用并熟练运用工具,对工作系统有一定认识,教学成效显著。
在倒闸操作考核中,细化规范性评分规则,增加规范性条目,用于培训效果检验。考评的及格分数为60 分,经过培训,学员的考试分数均在及格线以上,与实操练习时的成绩相比,学员的分数整体提升约20%,实践证明学员真正提高了倒闸操作的规范性,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5 结语
传统的倒闸操作授课模式无法真正提供有效手段和平台来提升作业质量,容易发生工作人员倒闸操作不当并造成事故,无法满足变电运行人员工作需求。为了保障电网稳定、可靠运行,根据变电运行人员的工作不规范问题,进行“倒闸操作”课程改革,有效提升倒闸操作规范性,减少倒闸操作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