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策”背景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规划
2023-02-28陈伟华
陈伟华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3)
一、 问题提出
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在“重点任务”中提出五大行动,其中“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被列为第一项重点任务。 在这一重点任务中,首次强调要因校制宜“一校一策”,要求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1]。 作为指导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重要文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2]2-3的课程理念。 在“一校一策”背景下,中小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既是贯彻落实政策文件及课程标准精神的新要求,也是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特色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规划,是指中小学校根据政策文件及课程标准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包括体育场馆、器材设备、体育师资及体育传统等,基于纵向进阶(指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不熟练到熟练)和横向联结(指不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如专项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之间的联系)的系统考量,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课程要素进行的整体设计。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普遍缺乏课程意识,习惯于按图索骥式地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工作,鲜有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承上启下的校本化规划,整体规划更是无从谈起。 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碎片化、零散化和随意化,进而出现了“学了十几年体育,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一技之长”的问题。
梳理相关文献后发现,学界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研究主要涉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解读[3]前言、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涵义与路径[4]、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5]等,而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规划的研究较少,基于“一校一策”背景下的研究更是阙如。 因此,本文从“一校一策”视角出发,剖析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规划的重要意义,探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规划的构成要素和基本要求,以为中小学校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规划提供指引和参考。
二、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政策层面:有利于及时贯彻落实教育政策文件及课程标准的精神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精神,持续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此后我国陆续颁布实施的学校体育相关政策文件均直接或间接地指向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规划。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学校体育课程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6],注重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学段或水平上的纵向进阶和“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结。 2021年教育部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提出要明确学生各学段特点与发展需求,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富有逻辑性、系统性和衔接性;要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系统性教学思路与方式。 《指导纲要》特别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衔接性和教学方式的一体化、系统性,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规划指引了明确的方向[7]。
《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等方面与既往课程标准一脉相承,也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融入了与时俱进的内涵。 《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整体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保证基础、重视多样、关注融合、强调运用等理念[2]2-3。 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课程方案制定的国家课程文件,体现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质量要求,是国家对具体课程的基本规范,更是学校规划和实施课程的指南性文件[8]。 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体化”和“整体设计”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意见》《指导纲要》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凸显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规划的要求,《行动方案》则首次明确提出了“一校一策”的行动要求,强调要制定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规划提供了政策依据,也提出了现实要求。 因此,中小学校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规划,有利于及时贯彻落实这些政策文件及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学理层面:有利于切实发挥中小学校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John I.Goodlad)在20 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课程层次理论认为,课程可以分为观念、社会、学校、教学和体验5 个层次,处于不同层次的课程其含义是不一样的[9]。 其中,观念层次的课程往往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社会层次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学校层次的课程通常以学科的形式组织起来;教学层次的课程是由教师规划并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体验层次的课程则是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从课程层次理论看,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设置的不同类型的课程,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 要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实施,就必须加强课程在学校层面的选用、调适和规划,以适应“一校一策”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现实需要。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划分为政策、文本、学校、教师、学生5 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策文件中的课程,如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陆续颁布实施的政策文件强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这一层次的课程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规划与实施的政策依据。 第二个层次是文本类型的课程,主要呈现方式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教材(教科书)。 在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指引下,教育部教材委员会将对多个版本的体育与健康教科书进行审定。 第三个层次是学校层次的课程。 在统一使用教育部颁布实施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中小学校要对“一标多本”的体育与健康教材进行选择,要构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课程实施方案。 第四个层次是教师理解和执行的课程,如果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好、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就可为开展高质量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奠定基础。 第五个层次是学生体验的课程,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终极目标。 由此可见,在课程实施体系中,学校上承政策和文本层次的课程,下接教师和学生层次的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一校一策”背景下,中小学校势必要对专项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进行整体规划。 例如,《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中首次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钢铁战士”等5 个学习主题示例,及其在4 个学习水平的学习主题和说明,这些课程内容需要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中进行整体规划。 有学者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需求,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必须直面学生的真实生活[10]。 因此,从学理上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规划,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小学校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三)实践层面:有利于提升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肇始于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体育学科的一个重大变革,就是把“体育教学大纲”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由“体育”更改为“体育与健康”,是为了凸显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相对于“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师应该教什么及教多少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是在宏观层面设置了课程内容,并没有明确中小学校究竟应该教什么及教多少。 课程标准给中小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个性化教学预留了空间,同时也使许多体育教师感到茫然,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教学方式才能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的内涵,课程总目标与水平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2]120,使得基于“一校一策”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规划成为一种现实需求。
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学校没有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规划工作。 对中老年教师而言,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他们早已习惯于按照“体育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工作,没有形成应有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规划能力。 而对年轻教师而言,他们也没有接受较为系统的课程论方面的教育,因为至2018年“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才由教育部列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三门核心课程之一[11],第一本《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本科教材更是在2021年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不少高校把“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设置为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时间则更晚一些。 这使得许多一线体育教师忽视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量身定做式的校本化规划。
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工作中,“重课时轻课程、重技术轻健康、重教轻学”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季浏教授指出,“在新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不是课程的‘奴隶’,其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更应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建设者。”[12]课程设计不同于教学计划,体育与健康课程只有经过学校层面的选用、调适、规划或二次开发,才可能避免出现囫囵吞枣、水土不服和随意化等问题。 只有从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四要素加强课程的纵向进阶和横向联结,才可能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碎片化、零散化等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层面的整体规划,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切实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
三、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规划的构成要素
在“一校一策”背景下,中小学校要深刻领会课程标准育人“蓝图”的主旨要义,在全面分析学校办学定位和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着力做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要素的整体规划,切实把育人“蓝图”细化为以体育人的“施工图”。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它贯穿于各学段,体现在各学科,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13]。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有着特定的承载和分担,《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创建了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三维体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14],《课程标准(2022年版)》沿用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2]5-6的三维核心素养体系。 至此,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全面进入核心素养时代。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整体规划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特性,反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构建“基于学校、为了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于核心素养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目标和水平目标。 不过,由于在办学理念、课程资源及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中小学校把课程标准规定的总目标和水平目标转化为学校自身的课程目标体系,是落实《行动方案》“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因校制宜“一校一策”的重要举措。
中小学校在整体规划课程目标体系时,要重点处理好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纵向进阶与横向联结的问题。 在纵向进阶上,要处理好学段之间、水平之间的循序进阶。 例如,为了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维核心素养细分为5 级水平[3]95-98。 那么,学校就需要对这5 级纵向目标具体化。 在横向联结上,要处理好不同目标维度在不同水平的融合呈现。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三维核心素养体系中,运动能力目标主要分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或比赛3 个方面;健康行为目标主要分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4 个方面;体育品德目标主要分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3 个方面。 那么,在相应的学习水平,如何对这些目标进行排列组合,以确定学校的水平目标,学校需要在课程目标的整体规划中予以明确,因校制宜做到适切化。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整体规划,需要把握好宏观、中观与微观的关系。 有学者提出,“国际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目标,既对接核心素养的总体教育目标要求,同时注重将宏观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教学实践活动。”[15]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规划,把课程标准规定的总目标和核心素养下的三维目标,转化为教师课堂教学目标,其中间环节是要重点做好水平目标与义务教育阶段大单元教学(指某个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进行18 课时及以上相对系统的完整的教学)或高中阶段模块教学的转化。 小学把课程标准规定的水平目标具体化为学校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的目标,初中具体化为水平四的目标,为学校设计大单元教学提供依据;高中具体化为水平五的目标,为学校设计模块教学提供依据。 总之,在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整体规划中要全面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切实做到因校制宜
课程内容服务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指向课程实施活动,主要解答“教什么”的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相应的课程目标构建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体系。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课程标准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构建了不同的课程内容结构。 整体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则分为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两个部分,必修必学包括体能和健康教育2 个模块,必修选学包括10 个运动技能模块。
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教学,导致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零散化、碎片化。 为改变这一现象,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出了“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的新理念。 事实上,包括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在内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都要注重整体规划。 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规划中,课程内容要着力体现保证基础、重视多样、关注融合、强调运用[16]。 运动技能的学习,既是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养成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重要路径。 因此,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既要注重以运动技能为主导,其他内容相辅相成的横向联结,也要强化学段、水平、模块之间的纵向进阶。 中小学校在对运动技能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时,务必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校制宜”,既要注意同一运动技能在不同年级和不同水平上的纵向进阶,也要全面考虑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类运动和新兴体育类运动6 个运动技能类别的横向选配。
为促进运动技能类课程内容的整体化设计与实施,《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设计专项运动技能的大单元教学[2]121-122。 因此,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要着重做好大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设置课程内容时,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根据课程目标的4个水平对内容进行了进阶性的设计[17]。 从课程标准到课堂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需要经由学校课程规划这一环节才能逐步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 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普通高中阶段,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都设置了6 类运动技能,在中小学校究竟开设哪些运动技能模块,需要学校遵循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规律、学生体育学习需要及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校本化设计。 我国不少中小学校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运动项目,如足球特色项目、花样跳绳特色项目等,学校就可以因校制宜对足球、花样跳绳等特色运动项目作为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路径:强化协同育人
课程实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路径,具有目标导向性、层次递进性、情境针对性和路径多样性等重要特征[18]。 其中,目标导向性强调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要以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导向,做到以目标的达成引领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层次递进性是从课程层次理论出发,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层层传导,其中,学校层次的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国家课程在学校层面的具体化,是教师实施课程和学生体验课程的前置基础;情境针对性是指在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中,必须要针对学校自身具体的课程情境,这就要求必须要改变“千校一面”的现象,强调课程在学校层面的二次开发和校本化实施;路径多样性是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还包括隐性体育课程等,必须要多途并举,才能切实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核心途径,因为体育与健康课在师资配备、时间安排、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具有相对稳定的配置,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保障。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对体育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延伸和发展。 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发挥制度的他律作用,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行为,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19]。
在“一校一策”背景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整体规划要注重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的联动;秉持课内比赛与课外竞赛相互联动的常赛方式[20]。 在实施方式上,学校要构建并推进“教会、勤练、常赛”系统化课程实施体系,其中,教会是基础和前提,勤练是关键和保障,常赛是检验和提高。 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大单元教学,还是普通高中阶段的模块教学,都要致力于落实“学、练、赛”一体化的课程理念。 要避免“教师教得多,学生学得少;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教师演示多,学生比赛少”的现象,要对“学、练、赛”进行整体规划。
在强化课内课外“学、练、赛”融合互通的同时,中小学校要强化学校、家庭、社区相互联动的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 学校无疑是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主阵地,但中小学生同时也离不开家庭、社区这一真实生活场景。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为全面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质量服务。 中小学校既要注重发挥课堂教学和校内学练赛的主阵地作用,同时也要通过与课堂教学配套的课外体育作业及校内、校外体育比赛,强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整体效应。 例如,有些地方在春节或重大节假日期间形成了组织篮球等运动项目比赛的传统,中小学校就要把篮球运动技能的“学、练、赛”与地方比赛结合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体系。
(四)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侧重学生学业质量的全面评价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主要是指参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校课程规划及其实施效果的评估判断。 一是评判学校课程目标的定位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在这一前提下,再评判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的具体表述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情况。 二是评判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和适切性,从科学性上评判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在纵向上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横向上课程内容结构搭配是否合理;从适切性上评判课程内容的选配是否切合学校课程资源和教学条件。 三是评判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效果,对实施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学校课程方案的理解及执行、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对实施结果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学业进步。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整体规划,既要全面关注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也要区分考试与评价,让评价回归“育人”本位[21]。 一方面,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要改变“重体能轻其他”的现象,即片面强调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忽视运动技能的习得、健康行为的养成及体育品德的培育等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另一方面,要改变“重测试轻评价”的现象,即简单以测试结果作为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成绩,未能全面地对学生体育学业质量进行评判。 要通过学业质量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练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小学校要参照课程标准关于学业质量的描述,编制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 例如,对深受学生喜爱的球类运动的学业质量评价,要有明确的优秀、合格、尚需努力等相关等级的具体描述。 球类运动学业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技战术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参与比赛的情况、体能的发展水平、观看球类运动高水平比赛的频度、在球类运动展示或比赛中的情绪表现以及与同伴的合作情况、对球类运动安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在球类运动学练和比赛中的意志品质表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的情况等。 表1 为水平四球类运动优秀等级的学业质量描述,对于合格、尚需努力等级的学业质量描述可参照此表。 同时,水平二、水平三和水平五(课程标准在水平一未设置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内容)球类运动学业质量总体上要体现进阶性要求。
四、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规划的基本要求
(一)要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视角加强学校层面的整体规划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充分不均衡现象,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差异较大,这些因素必然导致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办学理念、师资力量、课程情境、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中小学校大量录用硕士甚至引进博士层次体育教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中小学校仍然在为配齐配足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而努力。 因此,在因校制宜“一校一策”的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视角,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学业评价在学校层面的校本化整体规划和有效实施。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全体到个体、从抽象到具体、从认知到运作的动态过程[4]。 需要强调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途径而不是目的,其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 因此,教师需要树立课程观,眼中有课程,把握好课标、教材、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牢记课标的根本要求,灵活使用教材,拓展各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进行创造性教学[22]。 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中,学校领导、管理者及体育教师既要通力合作,也要各司其职。
(二)要树立二次转化的教学思路推进课程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
相对于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工作的蓬勃发展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论研究在我国相对迟滞,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体育教师不甚了解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甚至误以为课程内容就是教学内容。 事实上,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虽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两者是不尽相同的概念,其存在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别。 课程内容主要呈现在课程标准等指导性文本之中,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多出现在各类教学计划之中,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分配[23]。
从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需要有一个转化过程。 现行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学习水平规定了不同的课程内容框架,且对各类课程内容及其相应的学习水平提出了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但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枚举所有的教学内容。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目标和课程内容框架,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校的具体情境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转化,使其转换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 例如,《课程标准(2022年版)》水平四篮球项目的课程内容是:学练变向/变速运球、接球、发球、跳投、防守、抢篮板球等基本动作技术,突破上篮、行进间运球上篮、接球上篮等组合技术动作和多种战术配合。 那么,初中各年级、各学期、各大单元究竟如何体现篮球运动技能学练的纵向进阶和横向联结,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对篮球运动技能内容进行二次转化,编制切实可行的篮球教学内容。
(三)要着力于学练赛及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实施途径的一体化建设
《指导纲要》在具体“改革内容”中强调既要重视“教会、勤练、常赛”,还要能够把握好内涵与要求,并使其走向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24]。 《课程标准(2022年版)》则进一步明确要落实“教会、勤练、 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 一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要改变“重教轻学少练缺赛”的现象,注重学练赛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改变学、练、赛不同教学形式“各行其是”的现象,强化学练赛一体化构建和实施的整体效应。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实施,不仅要注重课程实施的效果和效率,还要强调其效益。 效果和效率的关注点是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发生了哪些变化及其变化的大小,而效益的关注点则是这种变化是否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路径一体化建设,要立足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现实需要,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资源条件,着眼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实效性,加强学练赛整体融合。 要全面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就要改变片面关注课内教学的现象,注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协同育人。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路径的协同育人,有助于中小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课外体育锻炼、竞赛及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中。
从课程标准到教师付诸实践、学生真切体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在学校层面进行课程转化。 为贯彻落实《行动方案》提出的因校制宜“一校一策”,中小学校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4 个方面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和整体性规划。 中小学校规划课程目标要从学校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总目标和水平目标,切实做好模块目标或大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设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具有普适性特点,即普遍适应全国中小学校的需要,中小学校要根据场地设备、师资队伍及体育传统等,做好课程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 课程实施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实践性环节,中小学校既要加强“学、练、赛”的一体化设计,更要注重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路径。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整体刻画了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中小学校要从全面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目的出发,制定好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等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