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论述的思想溯源、重要旨归与实践指向
——兼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2023-02-28李威璎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先生教师队伍总书记

李威璎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 10087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素质是党对教师队伍的一贯要求,在不同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有着不同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阐述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要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回答了“什么是好老师”“好老师的价值”“怎样培养好老师”等基本问题。 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引。 梳理已有的关于“大先生”的文献发现,目前学界虽然对“大先生”的内涵有所解析,如认为“大先生”的提出是我国师道传统的体现[2],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师者才是“大先生”[3],但是将“大先生”的内涵阐释置于历史语境里来探讨的比较鲜见。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的重要论述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启示。 鉴于此,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的重要论述为切入点,探索有关“大先生”重要论述的思想溯源、重要旨归与实践指向,从而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重要论述的内容体系及思想溯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的重要论述内容体系健全,以传统文化精髓为精神根基,重要理念一以贯之。

(一)“大先生”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所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发表过系列论述,一言以蔽之即教师要争做“大先生”。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4]。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5]。 与此同时,他还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 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6]。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7]。

2021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中写道:“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希望你们继续学习弘扬黄大年同志等优秀教师的高尚精神,同全国高校广大教师一道,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8]。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勉励广大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9]。

2022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继续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10]。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的重要论述,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22年4月11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2022年8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的通知》。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大先生”是好老师的代名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向标,是党和人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殷切希冀,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所向。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的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经千年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的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年文明的根基。

1.“大先生”是中华德性文化流传的载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文化或称“德性文化”[11]。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德”的重视可从“大先生”的释义以及古代重要典籍中对教师的要求窥见一斑。

首先,就“先生”这个词语而言,是对德行高尚的人的敬称。 《论语》有言:“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论语集释》中指出:“先生,父兄也”[12]。 从中可知,“先生”最初着重强调人伦关系。 《战国策·宋卫策》记载:“卫使客事魏,三年不得见。 卫客患之,乃见梧下先生,许之以百金”,其注释标记“先生”为“古时对道德高尚者的尊称”[13]。 《唐宋词百科大词典》中称“先生”在古代是一种尊称,多以之称师长、老人,或有德行的人,古代称别人为“先生”,即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正所谓“达者为先,师者之意”。

其次,就“大”这个修饰词而言,有“德高望重”之意,比如《庄子·秋水》中“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中的“大”。 此外,“大”也有“超过一般”的意思,作为一种程度词而存在。 “大先生”一词由来已久,南宋词人刘克庄就有诗句“伯伦终是大先生”[14]。 统观以上释义发现,“大先生”一词不只是对人的德性有要求,且对其德行高低也有要求,只有那些德高望重、品行高洁的人方能称之为“大先生”。 与此同时,作为师者而存在的“大先生”,垂身示范,无疑是高尚德性的传扬载体。

除此之外,“德性”也是古人对教师的重要衡量标准。 《论语·子路》中,子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根据《荀子·儒效》记载,荀子言“早正以待”,以示对孔子这种修身正己、以道德规约自己进而影响他人的行为的认可与称赞。 德性教育除了靠“言传”,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身教”,也就是说德性的教育最主要就是靠潜移默化的“以身示范”,这在《论语》中有明确的表述。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就指出高明的教育形式即是无言,孔子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并借自然规律来阐述教诲为何要“无言”。 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天不言语,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皆可生长。 孔子的“无言之教”,说的就是教师可通过暗示、榜样的教育形式去影响和教导学生,以“身教”的形式让德性知识成为学生的缄默知识,从而以这种内化的缄默知识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

2.“大先生”是传统“师道”文化的彰显

“道”是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15]。 师道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 韩愈的《师说》是我国重视师道文化的典型,以韩愈为代表的文人志士以文疾呼,批判师道不复的危害,认为只有道存师存、师以道为第一要务,儒家的理想社会愿景才能得以实现[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传道’是第一位的, 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4]。

教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大先生”是师道的载体,以“大先生”为师,与“大先生”论道行道,以此来助力我们的民族复兴梦。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要做“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大先生”,要做“经师”与“人师”的结合体,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也规约了教师作为“人师”的重要性要高于“经师”,这与韩愈在《师说》中提倡的“师当以传道为第一要务”这一观点不谋而合。

兴国必先强师,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17],“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18]。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是充满智慧和力量的文明结晶。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的重要论述是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并系统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实现条件[20]。 马克思曾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的方法”[21],而人的成长需要引路人。 毫无疑问,教师就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这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系列论述中都有体现,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广大教师要“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8]。 改革开放后,我们照搬西方以工具导向为主的理念确实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我们应该理性对待西方以工具导向为主的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面向新时代教师需求,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相应地也对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评价标准:“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相关论述的提出,是立足中华优秀的“立德树人”文化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科学认识和理论总结,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注重研究现实问题和解决社会矛盾,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的重要论述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且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理论体系贡献了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人才和教师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人才和教师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先生”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人才和教师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重要论述的旨归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教师要将“大先生”作为目标旨归,这是培养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的需要,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一)时之所需:“大先生”是何为时代好老师的答案

“大先生”是一种志向、一种信念,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3],而高素质教师队伍之于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地位和作用已达成共识[24],教师争做“大先生”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也是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所需。

1.“经师”当道,“人师”式微,“大先生”当归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教师队伍重“授业解惑”,轻“传道求道”,这与韩愈撰写《师说》时候面临的困境类同。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所讲的“道”,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愿景[25],“道”与“德”是该愿景得以实现的始基。 “道”与“德”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本体论范畴,也是一组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哲学范畴。 “道”在中华文化中具有较高地位,中华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亦为“道文化”。 张岱年曾指出:“道兼赅真善:道是宇宙之基本大法,亦是人生之至善准则。 求道是求真,同时亦是求善。 真善是不可分的”[26]。 就人而言,“德”是指对“道”有所得,即“得”。 “德”是“道”的具体体现[27]。 《老子》第五十一章就提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总而言之,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道”的承载者,是“德”的践行者兼推行者,第一要务应是教人“成人”“为人”的,是“人师”,其次才是“经师”。

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被卷入工业化、全球化的浪潮,引入了西方旨在“为事”的教育机制。 我们须向护佑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追寻答案,问历史要答案、向文化求路径。 重新审视“师道”文化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也是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大先生”的重要论述,要求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要做教书匠,更要当好行道、传道的“大先生”。

2.科技变革,“经师”受到挑战,“大先生”当立

AI 科技对教育形式有重塑作用,但同时也带来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以“授业解惑”为主的教师群体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2023年年初ChatGPT 席卷全球,掀起了人们对未来教育的广泛讨论。 人工智能与人协同发展的新时代已然来临,ChatGPT 可以成为因材施教的数字导师,帮助学生分析、整合已有的知识,并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辅导与服务[28]。 这对执着于“授业解惑”的教师队伍而言,无疑是种挑战。 当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中的“授业解惑”功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时候,教师存在的合法合理性到底是什么? 人工智能对教师群体而言是威胁还是助益,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对教师进行定位。 毫无疑问,在新时代,教师的职责应回归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科技变革要求教师从“经师”向“人师”转变,将“传道”作为第一要务成为未来教师合法性地位确立的基石。 2023年3月29日,马斯克等千名科技人士发布联名公开信——《暂停人工智能研究》。 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因为这涉及科技伦理——人如何主导科技而不是要被科技取代?ChatGPT 出现后,人们产生“知识不再有用、教育工具失效、能力模型迷茫、教育信仰危机”等恐慌,这也引出教育变革的主旋律:从“有目标的教育”转向“有意义的学习”[29],简言之就是,我们的教育从重视“人”的工具导向转变为重视“人”的价值导向。 相应地,教师的功能也需要从传授“显性知识”向传播“缄默知识”转变,也就是说,类似于ChatGPT 这样的工具承担传播显性知识的功能,而教师则身体力行、以行示范,通过求道、传道,承担帮助学生“成人”“做人”的职责。

“大先生”的提出,是在填补“德先生”“赛先生”提出后“师道”文化的缺位。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德先生”“赛先生”深入人心,而真正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传统优秀文化却长期被我们所忽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为“师道”文化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先生”即是“经师”与“人师”的统合体,是“师道”文化的当代再现。 与此同时,“大先生”的提出,也为教师队伍顺应时代发展、应对未来、应对科技挑战指明了方向。

(二)民之所盼:“大先生”方能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师的需求

1.“大先生”是“人师”发展的方向标

“大先生”的内在要旨在于以“道”为宗,以人为核心,传承“师道”文化。 具体表现在“为学”的求道论道、“为事”的言传身教、“为人”的树人立德上。 其一,在“为学”层面,以“道”为宗,“求道”是“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其中求真本身就意味着对真理的探索,这与当今时代对科学、科技的尊崇是一致的,并且天然地植入了伦理道德的基因,规约了科技“向恶”的转向。其二,在“为事”层面,以“道”为宗,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以身作则、行为示范,注重通过人的身体力行向受教育者传递缄默知识,这样人与人工智能就不会是竞争关系,反倒为走向协同提供了可能。 其三,在“为人”层面,这也是传统“师道”文化的特色与优势所在,这也与西方“为智”的教育相区别。 以“道”为宗,重视人伦,关注人的发展。 不论是为学还是为事为人,“人”与“道”的辩证统一,或者“师”与“道”的辩证统一,构成了“大先生”的基本内涵。

关于“大先生”代表的“师道”文化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的“四有”好老师的论述对此进行了概括,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30]。 对应的是四个标准:一是政治标准,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二是道德标准,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学识标准,要有深厚的学识修养;四是职业标准,要有仁爱之心、诲人之道[31]。

2.“大先生”是教师发展的质量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从数量转向质量。 这是由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决定的。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表述[32]。 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之下,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改变跟跑西方教育的路径依赖,走出一条创新性的发展之路[33],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的论述就是我国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科学路径。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高速发展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重要论述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一方面是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教育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问题[3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的现实决定了教育需同步转变。 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相应地,我国对教师的需求也从数量需求转向质量要求。 另一方面是精神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文化自信,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那么我们的教师队伍也同样需要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内涵的教师队伍,也就是具有中国传统“师道”文化特色的“大先生”。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重要论述的实践指向

“大先生”的培育,需要国家和个人共同发力、同向而行,具体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德立身,坚持心怀仁爱,坚持信念教育,坚持终身学习。

(一)坚持党的领导:“大先生”的政治立场

培养“大先生”,首先需要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35],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对中国共产党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36]。 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教育战线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才能确保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故此,“大先生”的培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个真正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

(二)坚持以德立身:“大先生”的内在要求

“大先生”需要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 教育要立德树人,那么教师就应该是以德修身的先锋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中以德立威、以德服众。 “大先生”以“道”为宗,以“德”为表征,“德行兼备”是对“大先生”的内在要求。 当前的教育,重视知识,忽视智慧,尤其是做人的智慧、生活的智慧,而“德”是智慧的题中之义。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广大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逐梦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就必须让教师能够以德养性、修身正己,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更多积极的正面的影响”[3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品德修养对于个人成人成才的意义,不养德修身,难以成为大家、大师。 有着“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的刘秀祥,曾千里背母上大学,毕业后投身教育事业,以身示范、以德育人,在众多学子心中播撒下道德的种子。 在当前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教育、选拔、培训工作中,也应将道德的种子播种在教师的心中。

(三)坚持心怀仁爱:“大先生”的育人底色

“大先生”需要坚持心怀仁爱,要有仁义之心、博爱之举。 这与以德修身一脉相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4]。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38]。 “仁爱之心”包含教师“诲人不倦”的敬业爱业、“蜡炬成灰”的无私奉献、“润己泽人”的深沉大爱,教师的仁爱之心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39]。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心怀仁爱是教师区别于人工智能的显著特征,“优秀教师就需要把仁爱之心带到教育教学中,真心实意地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让师生关系充满温情和关爱”[40]。 与此同时,在教师选拔过程中,需要将是否具有仁爱之心作为重要衡量标准。 荣获“感动中国”称号的人物中,有很多都是教师。 2023年3月4日,一群退休教师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集体奖“银发知播”。 他们虽已走下三尺讲台,但无私奉献的精神已融入血脉,为了让知识惠及更多人,他们构建了一个个“没有围墙的学校”,积极探索、热情奉献、心怀仁爱,这是“银发知播”令人感动的深层原因,也是他们教师身份的最好注脚。

(四)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大先生”的内驱动力

“大先生”需要坚定理想信念。 201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提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1]。 有理想信念是培育“大先生”的首要标准,“大先生”要做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42]。 就“大先生”的培育工作而言,在宏观层面,就是要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在微观层面,教师要有争当“大先生”的理想信念。 关于为什么要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张桂梅的事迹是最好的答案。 在张桂梅被问道:“一直支撑着您的是什么?”她回答:“是共产党员的信仰,是我对党的承诺”。 张桂梅说她要做的不仅是帮这些女孩子们走出大山,更是要把她们培养成社会主义接班人。 她说她是在帮学生们“种信仰”,用信仰的力量引导她们树立远大志向。 种信仰者,必先有信仰,也正是因为张桂梅的言传身教,她的学生们才会那么坚决地承诺“祖国哪里需要,我们就上哪里去!”

(五)坚持终身学习:“大先生”的成长路径

“大先生”需要坚持终身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39]。 作为求道论道的践行者,悟道传道之路漫漫,学无止境,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教师应是学问之师,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43]。 在信息爆炸、科技突飞猛进、社会变迁加速的时代,教师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真正做到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充满智慧,这是教师“传道”的基本前提。 在ChatGPT 问世之后,教师更需要以求学之心,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思考“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能力最为关键”等重要问题,“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知识和能力上,在和人工智能的对话中完成自我智能、自我生命的升级与进化,只有这样,才能绝处逢生、教以成人”[29]。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44]。 从“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 “四个引路人”到“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高位要求,这就需要国家、社会以及教师个人同向而行,以“大先生”为旨归,为教育强国梦的实现而共同努力奋进。

猜你喜欢

大先生教师队伍总书记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做“大先生”,让人格魅力成为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大先生》剧本分析
“大先生”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