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素养 贯通学能:新课标背景下小初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2023-02-28万胜明汲长艳万雪焓
万胜明, 汲长艳, 万雪焓
(1.东北师范大学 南湖实验学校, 浙江 嘉兴 314001;2.同济大学 附属嘉兴实验学校, 浙江 嘉兴 314001)
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课程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注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衔接,……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把握课程深度、广度变化,合理安排不同学段的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1]
小学、初中作为义务教育的两个阶段,在教学方法、教学节奏、学习要求、评价方式、师生交流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较大不同。这些差异给初一学生带来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态度上的“不适应”。广大中小学教师即使对小初衔接教学已有一定了解,但仍面临教学理念认识模糊、教学行为不知所措等问题。
一、小初衔接教学的问题与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赫尔提出:学习=动机×习惯。要想保持学习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就要时刻有学习的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在小升初的过渡时期,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动机不断衰减、适应初中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另外,教师也面临衔接教学意识不强、衔接策略不清等问题。
(一)学生学习动机在衰减,找到学习价值是关键
学生进入初中后,尤其是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学习动机往往衰减得比较快速,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要促进学生学习,必须要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安德烈·焦尔当认为,“动机=需求×价值”[2]。这里的价值分为自我价值和学习价值。传统教学十分强调学生个人价值,如学生解答了一道题就说:你真聪明;学生考了一次好成绩就说:你真厉害。在大部分时候,学习成果几乎成为学生个人是否聪明与能干的证明。由于自我价值是建立在横向比较上的,因而,成功就成为一个班级中少部分人的专利,大部分学生成为考试优秀率的分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而再地被打击,学生的学习愿望逐步降低。但是,学习真正的价值并不是为了表现自我,而是学以致用,完善自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弱化学生学习的自我价值,强化学习价值;忽略学生自我价值的横向比较,强调学生自我纵向发展。
教师在教学时,除了强化学习价值外,还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小升初的关键阶段,教师要让学生获得归属,满足尊重,助力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学生学习品质待提升,贯通学习能力是关键
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学习有效发生的保障。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要适应初中学习,首先就要有初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小初衔接中,学习能力和习惯等学习品质的衔接尤为重要。
小学阶段,尤其是到了六年级,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初中通识性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使学生提前习得必要的学习常规习惯。而在初一年级,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科方法、学科思维等学习能力的培养,避免学生从六年级到初一年级出现学习能力和习惯上的断层,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阶段。
(三)教师衔接教学不精准,聚焦学科素养是关键
目前的小初衔接教学主要是依靠教材来进行知识点的衔接。教师衔接教学的策略不清,即使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只是“‘知识提前’的课程开发”[3]。但是教学不只是教核心知识,还要进行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情感等素养的培育和引导,所以小初教学的衔接点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
二、小初衔接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学校无法改变学生自身的学习基因,但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学习基因得以表达。所以小初衔接要“进行跨学段的立体化贯通式学习,打通小学和初中的边界……从学法贯通、课程贯通等方面解决小学和初中的衔接问题”[4]。小初衔接教学要聚焦核心素养,贯通学能。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具有优良的学习习惯,拥有持续学习的核心素养,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连续并进阶。
(一)学法指导,衔接习惯
学法指导是指“统筹设计学法指导系列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融为一体,并在学校层面全面实施”[5]。
学法指导包含学习常规(通识性学法)指导和学科学法指导两个部分,其指导路径见图1。学习常规指导包含听课与提问、预习与复习、笔记与整理、自修与作业、考试与自我评价指导等,学习的对象是六年级学生,目的是使学生衔接初中学习习惯。学科学法指导采取主题讲座和课堂渗透来开展。“学法渗透课……是学习指导经常化、具体化并能获取实际效果的根本途径”[6],尽管渗透式学法指导未必系统,但因其针对性较强而成为学法指导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科学法的指导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目的是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
图1 学法指导路径
(二)聚焦素养,贯通学能
虽然新课标对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描述各有差异,但其课程内容一般都包含了核心知识、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和学科情感等方面的核心素养。所以小学衔接初中教学可以从“在知识主干的生长点育苞、在核心思维的聚焦处拓展、在学科学法的作用处加力、在学科情感的爆发点激发”等路径开展。
【案例】 以义务教育《科学》学科标准为例,小学《科学》核心素养衔接途径(见图2)和“物质的变化及其性质”核心素养衔接点(见表1)。
图2 小学学段《科学》核心素养衔接途径
表1 “物质的变化及其性质”核心素养衔接点
【案例】 小学初中围绕“鲁迅”专题开展的衔接教学。六上语文课例《少年闰土》。
六年级语文老师通过基础型学习任务——“初识·鲁迅人物”,发展型学习任务——“亲近·鲁迅印象”,拓展型学习任务——“传承·鲁迅情怀”等三个学习任务的驱动,使六年级的学生逐步掌握写人记事的方法,为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时,了解鲁迅形象、继承鲁迅情怀,打好文学基础,从而实现小学育苞,初中开放。
在“鲁迅专题探究”这一教学活动中,小学初中都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实践活动,也产生了很多个性鲜明的可视化学习成果,从语文学科素养发展来看:
小学生对半文半白的语言理解方法,应用自如了;初中生则能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辨析疑难甚至矛盾的词语,如“似乎确凿”连用,文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小学生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初中生则能整合小学学过、课外获得的各种资料,梳理比对信息,解决现有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小学生运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思维,厚植入心;初中生则能从多角度探究事物间的关联,如同样写冬季趣事,“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作为一般乐事是为了衬托冬季最大的乐事捕鸟,认知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小学课堂上传承鲁迅情怀与精神的文化自信,得以树立;初中语文则更深入地在时代背景下,全面探究了鲁迅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和作品的价值意义。“鲁迅专题探究”衔接课实现了方法、能力、思维和情感的学能贯通,促进了语文学科素养连续和进阶。
(三)关联学段,精准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到初中各学科的课程内容是连续的。初中教师在教学时,需关联课程内容的学段特征,通过激活学生已有认知、前置任务等方式,使学生精准、高效地开展学习。具体地说,初中教师在教学衔接时,要做好四个环节:关联小学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学情,精准定学;唤醒前知,让学生在学习区展开学习,精准入学;设置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或支架,精准导学;加强思维方法指导,激发学生深度学习和继续学习,精准延学。
【案例】小学初中围绕“鲁迅”专题开展的衔接教学。初中语文课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精准定学:通过六上的四篇文章,学生基本能够知晓鲁迅其人、其作品等相关文学常识,了解后辈眼中、学生臧克家眼中的鲁迅形象,掌握课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记叙的概括性知识,领悟到鲁迅向往自由生活、怀念友人的基本情感,我们将这种学情作为本节课的衔接点和导入点。
精准入学:分别选取《少年闰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两个片段,比较异同。内容相同、方法相同,都是用一连串动作描写写出冬季捕鸟的乐趣;口吻不同,分别是儿童口吻和成人的回忆口吻,所以在使用动词上有细微差别;两个片段存在一个矛盾点,上文说捕鸟方法是闰土说的,下文则说是闰土父亲教的,孰真孰假?引出小说与散文两种文体的区别,继而正式进入初中阶段的延展学习,散文探究。
精准导学:仍从“捕鸟”片段切入,文中说“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写出其“有味”;找出文中形容百草园的关键词“乐园”,探究“乐”在何处;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乐、感受乐;文中共描写了14种景物,如何写的有层次?找出关键词“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探究写景方法的层次性;继续探究同一层次内景物描写的顺序,“不必说”写静物,从低到高,“也不必说”写动物从高到低;“单是”部分作为重点,从动物写到植物,还包含4件趣事,内容丰富;最后明确散文文体特点,内容繁杂却始终围绕“乐园”二字写景叙事,中心明确。
精准延学:从一篇课文的学习,到《朝花夕拾》整本书的阅读,是课标的要求,也是部编教材的教学需要。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要探究鲁迅的童年,仅凭一篇文章是不够的,因此设置了多篇连读的课后阅读任务,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无常》等篇章结合在一起,共同探究鲁迅的童年生活,为整本书阅读和后面学习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社戏》《藤野先生》《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做好知识铺垫和情感奠基,实现精准延学。
(四)评价赋能,反思自我
小升初阶段,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还模糊不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乐趣,强调学以致用,强化学习价值。“一个人如何学习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本身……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个体带来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当个体能够利用其所学时,我们才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7]所以,教师上完课后,要让学生填写学习反思卡。学生通过反思课中最有趣的任务、最合理的方法、最有用的知识等问题,理解学习不仅重要,而且有用。当学生的这种认识内化为学习动机和兴趣时,就能持续学习。
六、七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学习处于进也难、退又不甘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很多学生因为学习的自我价值获得感不强,对学习的向往度慢慢弱化。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如给学生发放学习周评价卡,让学生主动发现学习成功事件,并给予认可,目的就是通过陪伴学习,评价赋能,实现学生学习动力的二次激发。
(五)导师护学,满足需要
小升初时,由于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等原因,有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不适应现象。此时,通过导师帮扶,使之感觉被关心和尊重,从而让他们获得归属感,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
【案例】L同学是704班的一位女生,有一定的学习愿望,但学习的主动性和钻研性欠缺,不太愿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学习成绩一般。T老师是L同学本学期的学习导师,他的辅导策略是通过提升L同学的学习能力、增强她的自信心来促进她的学习。为此,T老师和L同学进行了谈心,帮助她分析学情,制订了学习方案。一科一面批:以T老师的社会法治学科为突破点,每天把这科的作业拿到老师处面批。一天一问:要发现学习中疑难的问题,特别是数学和科学学科,每天最起码问老师一个问题。一周一谈心:每周找导师谈心,汇报学习或生活中的疑惑和困难,分享收获与喜悦。一月一总结:学习情况一月一小结,总结学习方法,调整学习方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L同学越来越开朗,在学习上也越来越自信,也喜爱起班级中的同学与老师。正如她日记中所说:我感觉到老师们都对我很关心,我不能给班级拖后腿,我找到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