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程度膀胱子宫脱垂与排尿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及临床异常表现研究
2023-02-28广雨龙
广雨龙,张 悦,李 凯
(贵州航天医院泌尿外科,贵州 遵义 563000)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部分或全部脱出阴道口以外的一种情况。子宫脱垂的发生原因是盆腔筋膜、韧带、肌肉松弛或薄弱,难以为子宫提供足够的支持[1]。从人体解剖学角度来说,膀胱的一部分或全部由尿道外口脱出,就被称为膀胱脱垂。正常膀胱受三角韧带、侧韧带及周围组织的固定,不易脱垂,且尿道在内外括约肌的作用下处于关闭状态,膀胱无法经此脱垂[2]。但若上述结构及功能受到破坏或削弱时,就会引起膀胱脱垂。膀胱子宫脱垂患者的病情相对严重,两种疾病能相互作用及影响,给患者带来困扰和伤害[3]。膀胱子宫脱垂的危害性较大,随着病程的延长,会引起排尿功能异常。刘毛毛等[4]研究表明,膀胱子宫脱垂患者排尿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高,且患者的临床异常表现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但临床上关于膀胱子宫脱垂与排尿功能异常相关性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膀胱子宫脱垂患者为试验对象,探讨不同程度膀胱子宫脱垂与排尿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及临床异常表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我院收治的膀胱子宫脱垂患者108 例纳入观察组,根据盆腔脏器脱垂(POP-Q)分度又将这些患者分为Ⅰ度组(n=56 例)、Ⅱ~Ⅲ度组(n=49 例)和Ⅳ度组(n=3 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女性78 例纳入对照组。观察组的年龄为35 ~51 岁,平均年龄(45.69±4.53)岁;病程为1 ~11 个月,平均病程(6.12±1.21)月;孕次为1 ~5 次,平均孕次(2.51±0.39)次;产次为1 ~3次,平均产次(1.25±0.21)次;体质指数(BMI)为18.3 ~29.5,平 均BMI(23.26±3.51)。对 照 组的年龄为24 ~53 岁,平均年龄(44.98±4.56)岁;孕次为1 ~6 次,平均孕次(2.58±0.42)次;产次为1 ~3 次, 平 均 产 次(1.31±0.25) 次;BMI 为18.1 ~29.8,平均BMI(23.43±3.55)。两组的年龄、孕次、产次、BMI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观察组纳入标准:1)病情符合膀胱子宫脱垂的诊断标准[5],且经超声检查确诊;2)能配合完成排尿功能测定,可耐受该检查;3)病情尚稳定,能正常进行沟通与交流。两组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异常、急迫性尿失禁或伴有泌尿生殖道急性感染;2)合并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或自身免疫性疾病;3)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
1.3 方法
1)膀胱子宫脱垂分度。根据盆腔脏器脱垂(POP-Q)分度标准对膀胱子宫脱垂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0 度:未见脱垂,Aa、Ap、Ba、Bp 均为3 cm,且C 点在TVL 和-(TVL-2 cm)之间;Ⅰ度:脱垂最远处位于处女膜,距离处女膜>1 cm;Ⅱ度:脱垂最远处位于处女膜边缘1 cm 范围内(不论在处女膜内、外);Ⅲ度:脱垂最远处位于处女膜外,距离处女膜边缘>1 cm,但<+(TVL-2 cm);Ⅳ度:阴道、膀胱完全脱垂[6-7]。2)排尿功能测定。采用简易膀胱压力容量评定系统(copyright 苏云2013)测定各组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和膀胱压,上述操作均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8];3)相关性及临床异常表现分析。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软件对膀胱子宫脱垂严重程度与排尿功能异常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总结患者的临床异常表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 软件处理各项数据,计数资料行χ² 检验,采用% 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排尿功能的比较
观察组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和膀胱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多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排尿功能的比较(±s)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排尿功能的比较(±s)
组别 膀胱容量(mL) 残余尿量(mL) 最大尿流率(mL/s) 逼尿肌压(cmH2O) 膀胱压(cmH2O)观察组(n=108) 159.48±12.52 108.58±13.59 5.63±1.24 44.51±3.59 33.49±4.52对照组(n=78) 413.23±16.98 48.98±5.69 9.98±1.52 63.59±5.67 46.83±6.41 t 值 7.891 9.382 8.014 8.992 9.571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 观察组中不同程度膀胱子宫脱垂患者排尿功能的比较
Ⅳ度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和膀胱压均低于Ⅰ度组、Ⅱ~Ⅲ度组(P<0.05),残余尿量多于Ⅰ度组、Ⅱ~Ⅲ度组(P<0.05);Ⅱ~Ⅲ度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和膀胱压均低于Ⅰ度组(P<0.05),残余尿量多于Ⅰ度组(P<0.05)。详见表2。
表2 观察组中不同程度膀胱子宫脱垂患者排尿功能的比较(±s)
表2 观察组中不同程度膀胱子宫脱垂患者排尿功能的比较(±s)
注:# 与Ⅰ度组比较,P <0.05 ;* 与Ⅱ~Ⅲ度比较,P <0.05。
组别 膀胱容量(mL) 残余尿量(mL) 最大尿流率(mL/s) 逼尿肌压(cmH2O) 膀胱压(cmH2O)Ⅰ度组(n=56) 242.59±15.33 78.84±7.83 6.39±1.41 54.59±4.85 39.68±5.31Ⅱ~Ⅲ度组(n=49) 161.23±13.58# 104.24±12.38# 5.81±1.12# 48.76±4.31# 34.13±4.59#Ⅳ度组(n=3) 143.66±11.21#* 112.59±13.45#* 5.12±0.89#* 39.68±3.22#* 30.31±3.17#*F 值 148.681 97.783 120.591 103.236 12.636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3 不同程度膀胱子宫脱垂的临床异常表现及与排尿功能的关系
在观察组108 例膀胱子宫脱垂患者中,有53 例患者伴有临床异常表现,其中21 例患者的膀胱逼尿肌稳定性下降,25 例患者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及遗尿,7 例患者的膀胱壁顺应性、稳定性下降,出现逼尿肌与外括约肌协同失调表现。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膀胱子宫脱垂严重程度与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和膀胱压均呈负相关性(P<0.05),与残余尿量呈正相关性(P<0.05)。详见表3。
表3 不同程度膀胱子宫脱垂与排尿功能的关系
3 讨论
排尿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反射活动,其尿控机制为膀胱内容量增加,引起膀胱内压升高、逼尿肌牵张,冲动经盆神经传到骶髓的排尿反射中枢,经薄束传到大脑皮层的排尿中枢,形成排尿反射[9]。同时,大脑皮质能发出信号,并经运动神经传到脊髓排尿中枢,通过副交感神经支配尿道括约肌、盆底肌及逼尿肌等。排尿涉及的人体器官、肌肉、神经较多,若其中任何一环发生异常,均会导致排尿功能异常。子宫脱垂是一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由于盆腔筋膜、韧带、肌肉等松弛或薄弱,对子宫的支撑力减弱引起[10]。而造成盆底支持组织松弛薄弱的原因主要包括衰老及分娩创伤等[11]。王英等[1]研究表明,有多次阴道分娩史、子宫脱垂家族史等均会增加女性子宫脱垂的发生风险。膀胱脱垂亦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常见诱因包括妊娠及分娩、尿道及阴道手术、腹内压增高等。这两种疾病可相互作用及影响,增加排尿异常的发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和膀胱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多于对照组(P<0.05);Ⅳ度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和膀胱压均低于Ⅰ度组、Ⅱ~Ⅲ度组(P<0.05),残余尿量多于Ⅰ度组、Ⅱ~Ⅲ度组(P<0.05);Ⅱ~Ⅲ度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和膀胱压均低于Ⅰ度组(P<0.05),残余尿量多于Ⅰ度组(P<0.05)。由此可见,膀胱子宫脱垂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异常,且与膀胱子宫脱垂的严重程度有关,膀胱子宫脱垂程度越重,则排尿功能异常越严重。
排尿功能异常在膀胱子宫脱垂患者中较为常见,临床多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及遗尿等,部分患者还伴有排尿稳定性下降[12]。本研究中,108 例膀胱子宫脱垂患者中有53 例患者伴有临床异常表现。由此可见,膀胱子宫脱垂患者异常临床表现的发生率较高,且多表现为排尿功能异常。徐晓涵等[13]研究表明,膀胱子宫脱垂可导致膀胱与尿道之间形成锐角,并引起明显的尿路梗阻症状,如排尿困难、尿潴留等。分析原因在于,膀胱子宫脱垂患者由于膀胱内有尿液残留,易引起尿路感染,表现为尿频、尿急等;同时,尿道与膀胱内括约肌被鼓起的膀胱拉伸,引起肌肉松弛及功能受限,从而可引发尿失禁[14]。为了进一步分析膀胱子宫脱垂严重程度与排尿功能障碍的关系,本研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膀胱子宫脱垂严重程度与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和膀胱压均呈负相关性(P<0.05),与残余尿量呈正相关性(P<0.05)。由此可见,膀胱子宫脱垂严重程度与排尿功能障碍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对于膀胱子宫脱垂患者,临床上应加强排尿功能测定,准确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指导临床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膀胱子宫脱垂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异常,且患者的排尿功能异常与膀胱子宫脱垂严重程度之间存在强相关性。本研究能为临床上治疗膀胱子宫脱垂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