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筋膜刀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改善慢性腰痛中的应用价值

2023-02-28丁娜娜郭晓迪畅博博李书超张冬冬

中国疗养医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筋膜炎性腰椎

丁娜娜,郭晓迪,畅博博,李书超,张冬冬

慢性腰痛(CLBP)属临床常见病症,发病率高达85%,若病情未获得有效控制,随疾病进展,可引发腰椎间关节紊乱,腰背部肌肉挛缩,甚至造成腰椎结构变性[1-3]。既往,临床针对CLBP患者多通过运动疗法等治疗,虽能于一定程度促进血液循环,降低组织痛觉感受器刺激,缓解疼痛感,提高腰背肌肉耐力,但对部分患者肌力改善效果欠佳[4-5]。相关研究指出,悬吊运动训练(SET)是肢体远端固定并承载身体重量所进行的运动,有助于刺激深层肌群,激活深层小肌群,增强肢体稳定性[6]。而筋膜刀,是利用结缔组织的延展性与可塑性特质,使用力学信号作用在筋膜层来影响结缔组织细胞的分化、排列走向等,平衡生物力学,改变筋膜张拉结构进而影响微观细胞纤维框架,以促进损伤组织与细胞再生、修复、重塑,启动人体自愈力,缓解疼痛,恢复功能。研究报告显示,筋膜刀可以显著地改善运动损伤后的软组织功能和运动范围,同时也能减轻疼痛[7]。另有研究指出,多种炎性因子均与腰痛关联密切,可促进其发生发展[8]。但应用筋膜刀联合SET技术治疗CLBP患者能否进一步减轻机体炎性反应,缓解疼痛,增强肌力,改善腰椎功能,临床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2例CLBP患者,旨在探究筋膜刀联合SET治疗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42例CLB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A组和B组各21例。其中A组男12例,女9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5.16±3.64)岁;病程3~12个月,平均病程(7.48±0.52)个月;B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36~55岁,平均年龄(45.47±3.56)岁;病程3~12个月,平均病程(7.53±0.49)个月。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腰骶臀部存在明显疼痛及不适感,且持续时长达3个月及以上;无神经根刺激症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腰椎病理性改变;严重恶性肿瘤;骨折;依从性差;腰椎先天畸形;严重器质性病症;不接受随访者;自身免疫性病症;腰椎间盘手术史。

1.3 方法

1.3.1 B组 接受常规运动疗法:医师指导患者进行,具体如下。①腰背肌锻炼,活动量依照患者耐受度进行。②双桥运动锻炼,嘱患者仰卧在PT床上,保持双腿屈曲、抬臀和伸髋动作10 s,10个/次,3次/d。③平板支撑锻炼,嘱患者俯卧在PT床上,保持双眼向前、双肘垂直支撑床头,身体躯干从头至膝维持平直并使各部位保持在同一个平面,随后收腹、提臀,维持10 s,10个/次,3次/d。④靠墙静蹲锻炼,整个脊柱靠在墙面,膝关节屈曲微微大于90°,膝关节不能超过踝关节,髋关节微微大于90°,静蹲维持30 s,20个/次,3次/d。上述运动5 d/周。

1.3.2 A组 接受筋膜刀联合SET治疗,设备:筋膜刀、悬吊床(PSTM-C,北京富康医疗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弹力绳、多功能升降床、非弹力绳。治疗方法如下:首先,使用筋膜刀进行腰背臀部软组织松解。操作如下:患者侧卧位,医者使用筋膜刀沿体表线进行刮动,重点处理背阔肌与腰方肌。处理背阔肌时,使患者同时进行同侧肩关节环转运动;处理腰方肌时,使患者同时进行骨盆前后倾运动,10 min/次;再使患者取俯卧位,重点处理臀中肌、梨状肌及腰骶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10 min/次。然后,进行SET治疗。①仰卧位:双腿脚踝以非弹力绳悬吊,拉高下肢,指导患者提髋,骨盆上抬,身体呈直线,单腿训练方法同上,1 min/次,3次/d。②俯卧位:指导患者以前臂支撑,双腿脚踝处以非弹力绳悬吊,拉高下肢,腰部配以弹力绳辅助,嘱屈膝屈髋,膝关节朝腹部靠拢,1 min/次,3次/d;并嘱屈肘,并支撑至床面,目视前方,将上身与床面分离后,缓慢趴下,1 min/次,3次/d。③侧卧位:下方腿以非弹力绳悬吊,拉高下肢,自腰部加一弹力绳辅助,嘱上抬骨盆,提髋,身体保持直线状态,1 min/次,3次/d;如上联合治疗方法,3 d/周。A、B两组持续训练2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训练前、训练1个月后、2个月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VAS共10分,分值越低,疼痛感越轻;ODI共50分,分值越高,腰椎功能障碍越严重。②两组训练前、训练1个月后、2个月后腰大肌、腹横肌厚度变化,以超声诊断仪(日立ARIETTA 850)测量。③两组训练前、训练1个月后、2个月后下肢Fugl-Meyer 评 定 法 (FMA)、Fugl-Meyer 平 衡 量 表(FMB)评分,下肢FMA共34分,分值越低,下肢运动功能越差;FMB共14分,分值越低,平衡能力越差。④两组训练前、训练1个月后、2个月后炎性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取静脉血4 mL,离心(转速3 500 r/min、半径8 cm、时间10 min),取血清,酶联免疫法测定。⑤联免疫法测定,多巴胺(DA)以放射免疫法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AS、ODI评分比较 与训练前相比,训练1个月后、2个月后两组VAS、ODI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A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AS、ODI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患者VAS、ODI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同组训练前对比,aP<0.05。

组别 例数 VAS ODI训练前 训练1个月后 训练2个月后 训练前 训练1个月后 训练2个月后A组 21 5.38±0.42 3.22±0.30a 1.12±0.28a 22.47±3.56 10.17±2.35a 8.75±1.33a B组 21 5.26±0.45 4.63±0.37a 2.06±0.34a 21.64±3.61 14.82±3.14a 11.56±2.06a t值 0.893 13.565 9.780 0.750 5.433 5.252 P值 0.377 <0.001 <0.001 0.458 <0.001 <0.001

2.2 两组患者腰大肌、腹横肌厚度比较 与训练前相比,训练1个月后、2个月后两组腰大肌、腹横肌厚度均明显升高,其中A组升高幅度更为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腰大肌、腹横肌厚度比较(±s) 单位:mm

表2 两组患者腰大肌、腹横肌厚度比较(±s) 单位:mm

注:与同组训练前对比,aP<0.05。

组别 例数 腰大肌 腹横肌训练前 训练1个月后 训练2个月后 训练前 训练1个月后 训练2个月后A组 21 28.38±1.25 31.47±1.27a 32.54±1.37a 3.84±0.42 4.67±0.46a 4.92±0.50a B组 21 28.61±1.22 30.38±1.24a 31.06±1.28a 3.91±0.44 4.33±0.45a 4.35±0.47a t值 0.603 2.814 3.617 0.527 2.421 4.625 P值 0.550 0.008 0.001 0.601 0.020 <0.001

2.3 两组患者FMA、FMB评分比较 与训练前相比,训练1个月后、2个月后两组FMA、FMB评分均明显升高,其中A组升高幅度更为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FMA、FMB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两组患者FMA、FMB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同组训练前对比,aP<0.05。

组别 例数 腰大肌 腹横肌训练前 训练1个月后 训练2个月后 训练前 训练1个月后 训练2个月后A组 21 12.13±1.64 17.04±1.82a 20.33±1.96a 3.75±0.38 7.95±0.51a 12.33±0.62a B组 21 12.46±1.70 15.17±1.73a 18.12±1.79a 3.82±0.40 6.22±0.47a 10.54±0.53a t值 0.640 3.413 3.815 0.581 11.431 10.057 P值 0.526 0.002 0.001 0.564 <0.001 <0.001

2.4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指标比较 与训练前相比,训练1个月后、2个月后两组血清sICAM-1、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其中A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指标比较(±s) 单位:ng/L

表4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指标比较(±s) 单位:ng/L

注:sI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与同组训练前对比,aP<0.05。

组别 例数 sICAM-1 TNF-α训练前 训练1个月后 训练2个月后 训练前 训练1个月后 训练2个月后A组 21 145.25±16.41 102.99±13.31a 80.75±10.34a 254.15±18.41 122.73±14.35a 75.39±12.84a B组 21 149.73±18.66 126.58±16.82a 97.48±12.63a 249.32±20.68 176.25±17.08a 117.65±15.42a t值 0.826 5.040 4.697 0.799 10.994 9.651 P值 0.414 <0.001 <0.001 0.429 <0.001 <0.001

2.5 两组患者疼痛介质指标比较 与训练前相比,训练1个月后、2个月后两组血清DA、SP水平均明显降低,其中A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疼痛介质指标比较(±s) 单位:ng/mL

表5 两组患者疼痛介质指标比较(±s) 单位:ng/mL

注:DA=多巴胺,SP=P物质;与同组训练前对比,aP<0.05。

组别 例数 DA SP训练前 训练1个月后 训练2个月后 训练前 训练1个月后 训练2个月后A组 21 14.27±1.45 8.74±1.03a 4.51±0.75a 224.92±15.26 113.34±11.41a 76.54±7.37a B组 21 13.95±1.74 11.16±1.38a 8.78±0.92a 220.08±16.82 155.60±13.97a 94.97±9.73a t值 0.647 6.440 16.485 0.977 10.737 6.919 P值 0.521 <0.001 <0.001 0.335 <0.001 <0.001

3 讨论

CLBP指臀部、背、腰骶疼痛不适等症状的病症,近年来,该病症对个人活动功能带来极大负面影响,深受临床重视[9-10]。据相关调查指出,60%~80%成年人生活中有过CLBP经历,对人们生活质量影响极大[11]。

目前,临床针对CLBP患者主要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治疗,主要运动训练手段包括躯干肌肉力量训练及躯干伸展、屈伸运动等,可重建肌肉运动控制模式,改变腰部肌肉、骨关节间力学关系,松弛腰部紧张肌肉,但对部分患者效果欠佳[12]。筋膜刀的减痛效果在一些肌肉骨骼疾病的研究中得到证实。而SET在改善局部稳定肌功能,促进腰椎力学结构重建,增强脊柱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3-14]。其可涉及人体手指、肩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腰髂、趾关节等,通过多关节协作刺激,调动整体动力链,更好激活局部稳定肌,经重复训练,可最大限度激活肌肉运动控制能力,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优化力量的控制、产生及传递,增强肌力收缩,提高腰背部肌平衡力及耐力,促进腰背感觉刺激输入,增强维持脊柱稳定性神经控制亚系及主动亚系,激活更多深层肌群,继而促进脊椎稳定性改善,减少组织炎性物质生成,减轻患者痛苦[14]。本研究数据中,与B组相比,训练后A组VAS、ODI评分更低,腰大肌、腹横肌厚度及FMA、FMB评分更高(P<0.05),可见,应用筋膜刀联合SET治疗CLBP患者更有助于减轻疼痛感,提升腰大肌、腹横肌厚度,改善腰椎功能,增强下肢运动及平衡能力。

另外,本研究还从血清细胞因子层面分析筋膜刀联合SET治疗的应用价值,数据可见,与B组相比,训练后A组血清sICAM-1、TNF-α、DA、SP水平更低(P<0.05),sICAM-1、TNF-α作为有害化学物质,前者可促使机体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后者可对神经末梢产生刺激,激发神经根病机改变,加重患者病情[15-16]。而DA、SP均是与疼痛发生、加剧的直接相关疼痛介质,其表达与机体疼痛程度成正比[17]。由此客观证实筋膜刀联合SET治疗CLBP患者更有助于调节机体血清sICAM-1、TNF-α、DA、SP表达,缓解机体炎性反应,减轻患者疼痛感。笔者认为,这可能在于:筋膜刀对软组织施加适当的压力和剪切力,导致局部微损伤,从而促使局部代谢力增强,增加组织延展性,缓解炎症反应,改善疼痛,提高腰椎活动能力。SET技术可通过多关节协作刺激作用,激活局部稳定肌及深层肌群,增强脊柱稳定性,减轻髓核产生的压力,改善局部稳定肌功能,促进局部代谢,继而缓解机体炎性反应,减轻患者痛苦。

综上所述,筋膜刀联合SET治疗CLBP患者更有助于缓解机体炎性反应,调节机体疼痛介质水平,减轻疼痛感,提升腰大肌、腹横肌厚度,改善腰椎功能,增强下肢运动及平衡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筋膜炎性腰椎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筋膜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网红”筋膜枪有用吗?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