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心态”状况调查与分析

2023-02-28蔡志军陶朝英

西部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受访者心态群体

蔡志军 陶朝英

有关社会心态的理论探讨和现实状况研究,众多方家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哲学等多视角、多维度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理论探索。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究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人的全面发展切入的。基于对这一主题的现实关切,我们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来获取大众对于相关问题的基本认知状况及其评价。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心态”主题调研,我们采用自编问卷形式,最终所采用的问卷是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多次论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共有45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内容涉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月均收入、政治面貌、职业、婚姻状况和常住地,共8题。第二部分是人的全面发展主题,主要关涉调查对象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认知、评价以及自我的全面发展状况,共11题。第三部分是社会心态主题,主要关涉调查对象对当前社会心态的基本情况、评价以及自我心态的基本认知,共26题。

本次主题问卷调查以问卷星形式通过网络实施。自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通过微信、QQ等途径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及国外参与的问卷1955份,剔除无效问卷92份,有效问卷为1863份,问卷有效率为95.29%。在问卷发放时充分考虑到了被调查者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政治面貌等人口学变量因素,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分布满足抽样调查的要求。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心态”认知评价状况分析

囿于篇幅所限,我们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心态”的核心题目为例,选取关联度最为典型的自变量来进行分析,以期实现纲举目张的效能。

(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知和评价

在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状况”的认识上,有38.7%的受访者认为正在实现中,44.98%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创造条件才能逐步实现,两者之和为83.68%,表明绝大多数人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认知和落实条件有着正确的认识,能够全面、理性地对于这一理想维度给予评价。但是仍然有3.6%的受访者选择已经实现、8.48%的受访者选择仅仅是一种理想、4.24%的受访者选择不清楚,对人的全面发展存在片面甚至是错误性认识。

对于个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优势多项选择,由图1可知,奋斗信念坚定得到各个不同的受教育群体最为普遍的认同,说明奋斗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念已经深入人心。知识储备丰富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是正相关关系,因此硕士及以上的群体对自己的知识储备最有信心。同时自由时间充裕是各个群体普遍认同的优势所在,表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条件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落实。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人力资源丰富与受教育程度的反向关系。即初中及以下群体的人力资源最为丰富,随着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升,丰富程度在逐级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的自我补缺和完善。

图1 不同受教育程度者对个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优势的选择情况

(二)对当前社会心态状况的认知与评价

对于当前民众社会心态总体评价的多项选择,我们选择常住地作为自变量来进行解析,发现一个非常显著的情况,就是选常住地为乡村的群体对于当前社会心态评价积极选项的选择,即理性平和、积极向上、自尊自信、友善和睦和自律严谨的比例明显高于常住地为城市的群体;对于社会心态评价消极选项的选择,即浮躁焦虑、盲目冲动、困惑迷茫、狭隘偏执和懈怠从众则明显低于常住地为城市的群体。就此而言,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各种压力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对于不良社会情绪和心态有着高度的敏感和感知,而乡村生活的田园模式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对于生活中的积极元素有着更多的体认和认同。

图2 不同月均收入者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解决途径的选择情况

对自己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解决途径的多项选择,我们选择月均收入作为自变量来进行分析。由图2可知,诉诸法律途径和直接与对方协商在各个收入群体中都高居前两位,表明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稳步推进,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因此遇到不法侵害,民众首先会想到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在法律途径之外,人们大多秉持着有话好好说的原则来面对和解决问题。这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作为月均收入两端2000元及以下和30000元以上的群体各自的一些特质,2000元及以下群体选择找单位寻求帮助的占比相对较高,30000元以上群体选择网络发声的占比相对突出。这说明存在着一定矛盾激化的潜在风险,因此在面对此类问题时,要及时关注这两类群体的状况,给予他们更多关心和扶助。

通过以上典型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民众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和评价是合理恰当的,对于社会发展带给自我全面发展的机遇与空间具有一定的把握和掌控能力,对于当前社会心态的认识和评价是理性客观的。

二、当前人的全面发展落实情况与社会心态状况的特征

基于调研成果,我们认为民众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自觉意识显著增强,但是在落实的具体细节方面亟待科学、严谨的指导和引领。社会心态整体的状况是良好的,虽然在一定层面存在着浮躁焦虑、困惑迷茫、盲目冲动等心态问题,但是其影响力有限。当前人的全面发展落实情况与社会心态状况的特征如下:

(一)自由时间活动内容愈发丰富多样,运用质量有待提高

关于每天用于娱乐消费及休闲的时间长度,选择1~3小时的被访者最多,占比为53.78%,表明逾半数受访者在辛苦工作之余有适当的时间进行休闲放松活动。其次为1小时以下,占比为28.23%,即有近三成调查对象每天用于娱乐消费及休闲时间比较欠缺,他们的生活节奏自我调节空间不足。选择3~5小时的占比为13.31%,选择5小时以上的占比为4.67%。

有关自由时间主要活动内容的多项选择,占比前三位依次是玩手机(60.06%)、做家务(38.7%)和看书学习(31.19%)。“自由时间里包含着增长人的道德、智性、寻找人生智趣的活动,包含着人的精神生活得以满足的活动。”[1]这一点在调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对于家庭生活特别是集休闲、亲情互动和自我满足感于一体的家务活动更加青睐并乐享其中;终身学习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使人们对于不断学习充电的主动性显著增强。这里尤其要关注玩手机的选择,随着手机智能化的升级换代,它不仅仅是一个通信工具,还嬗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伴侣。因此,手机的陪伴主导人们的自由时间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在“玩”的主基调之下,其运用质量难言上乘。我们通过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学生、农民、工人等群体的访谈,发现在手机的使用过程中,聊天、打游戏、刷短视频和追剧等娱乐类活动占据着绝大多数时间,虽然近几年受疫情影响,网络学习的比重逐步提升,但是总体而言,自由时间的运用有较为明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追根溯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不够健全相关。

(二)人生目标理性务实,人生价值定位合理

在有关人生价值实现的多项选择中,选择占比前三位的依次是实现个人理想(61.78%)、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50.4%)和享受生活的快乐(39.67%),表明人们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追求,更加注重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创造的结合。阿德勒说:“倘若我们认为必须孤立地发展自己的个性,而没有树立一种奉献目标的话,那么我们就只会让自己变得专横跋扈,让自己变得令人生厌。”[2]人的个性化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社会的责任为其核心要件,否则糟糕的人际关系会使自我的价值实现举步维艰。对享受生活的快乐的选择说明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内容的看重。

在关于人生目标的多项且最多选三项的选择中,选择身体健康、家庭和美的具有压倒性优势,占比分别为85.61%和83.15%。这说明面对生活的快节奏和压力的不断增大,作为“革命的本钱”的身体和“温暖的港湾”的家庭愈发受到大家的重视,乃至成为人生目标的核心要素。备选项中虽然有金钱、权力和高消费高享受等高度凸显个人需要和价值满足的内容,但是占比最高仅仅为金钱的为6.49%。由是观之,民众的人生追求更加务实理性,更加注重生活本身的品质和内容,而不是停留在浮华和繁杂的层面。

(三)对压力的感知明显,处理矛盾的方式和原则理性克制

对于感觉压力无处不在判断的选择中,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总计占比为61.41%,选择一般的占比为31.29%,选择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总计占比为7.3%。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说:“人对意义的追寻会导致内心的紧张而非平衡。不过,这种紧张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3]适当的压力有助于人的进步与成功,但是长期被压力所笼罩而不能自拔,就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逾六成的受访者对于压力的感受是比较显著的,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是否会较长时间垂头丧气的判断中,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总计占比为25.23%,选择一般的占比为44.23%,选择不太符合的和完全不符合总计占比为30.54%。这说明有逾四分之一的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情绪调控障碍,不能很快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

虽然压力和不良情绪对个体有着较为明显地影响,但是大多数人对于问题和矛盾的面对和解决依然理性公允。与人有矛盾和争论时秉持的处理原则,有73.32%的受访者选择“有话好好说”,11.81%的受访者选择“吃亏是福”,说明有逾85%的受访者能够理性平和地面对问题和矛盾。不过仍然有7.89%的受访者选择“据理力争、绝不退让”,2.31%的受访者选择“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说明在极少数民众那里潜藏着激化矛盾乃至冲突的萌芽,需要及时加以正确引导。

(四)社会心态理性公允,不良社会心态影响有限

在对当前民众社会心态状况的多项选择中,选择占比前三位的依次是积极向上(47.5%)、友善和睦(40.42%)和理性平和(38.86%),表明当前民众对于社会心态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积极和健康的。排第四位的是浮躁焦虑(35.53%),而盲目冲动、困惑迷茫等其他不良社会心态的选择比例相对较低。这表明部分民众由于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各种压力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情绪和社会心态问题,需要给予积极引导和解决。

在有关良好社会心态标志的多项选择中,选择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最多,占比为75.47%,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能够准确地抓住社会心态问题的关键所在,即对于自我、他人和社会等及其关系的正确合理认识。选择积极乐观的情绪的占比为73.43%,说明大家对于社会心态核心元素之一社会情绪的把握是恰当的,积极乐观的情绪既是主体自信自强的标志,也是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暖手宝”。其他超过三成的选项还有坚强的意志(37.14%)和良好的人际关系(30.54%)。这说明大家对于良好社会心态的认识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能够从现实问题中自觉或自发地溯源求本。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心态调适对策

当前人的全面发展与良好社会心态培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后需要在更为精准、更有实效地引领和建设上做好工作。

(一)加强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引导,努力提升国民的自由时间运用的质量和品位

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如何使可能变为现实,关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与美好生活的品质。事实上,由于一定程度的认知不到位和自觉程度不足,在部分社会成员那里,自由时间成为“自便时间”乃至与之紧密相连的休闲文化成为“休息文化”。事实上,“这‘自由’中蕴藏着责任与义务、知识与创造、文化与品德、艺术与欣赏、团结与友善、美好与真诚、自助与他助、健身与修心等极其丰富的内涵。”[4]对自由的这些深厚内涵的体认需要在学习中逐步明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在生活中有序彰显。因此,应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群体有的放矢地组织休闲教育,引导相应民众从物质化、泛娱乐化的自由时间异化状态下解放出来,还原自由时间的本真属性和人化内涵。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良好社会心态培育,增强人们的情感认同,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5]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最为直接的层面上涵盖了社会心态的基本构成要件。价值观是社会心态生成和散播的评判取舍依据,正确健康的价值观有助于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和散播,反之则会孕育滋生不良的社会心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对“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严谨科学的解答,能够有效校准由于价值多元化所带来的社会成员的认知习惯和认知效能上的偏差,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能够理性地看待社会转型过程中“应然”与“实然”的不同,从而增强民众的价值共识与共鸣,形成良好社会心态的强大的“虹吸效应”。

(三)加快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培育良好情绪和陶冶积极品质的服务模式

加快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社区心理服务机构的构建和完善,积极为民众配备“纾困减压阀”和“情绪垃圾桶”。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特殊人群”和“弱势人群”等容易生成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倾向群体的筛选,给予相应的辅导和扶助,努力使其心结问题解决于萌芽阶段。基于我们的调研成果,常住地在乡村的群体其社会心态大大优于常住地为城市的群体。我们建议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建立乡村心理建设园区,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自助和服务活动,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释放压力、排遣不良情绪的健康空间和友善环境。

猜你喜欢

受访者心态群体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还是“看掐架”心态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