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林高校“一懂两爱”人才培养探讨

2023-02-27曾华平

武夷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农林毕业生人才

曾华平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新战略写入党章,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即“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的总要求,为“三农”人才成长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为“三农”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因此,农林高校应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大力加强对“三农”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培养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3]。农林高校中的农林相关专业培养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亦是其人才培养质量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的折射。通过对福建农林大学农林相关专业毕业生2020、2021、2022 三年相关就业情况的分析,重新审视这些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思路,探索“一懂两爱”人才完善路径。

一、农林高校“一懂两爱”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一)时代进步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契合农村社会发展新要求

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任何战略都离不开资源,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农村人才流失,城市精英汇集,人力资源明显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04 年起,党中央连续18 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充分重视突出农村人才队伍的“引擎”支撑作用。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4],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全面推进包括乡村人才在内的五大振兴[5]。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需要组织、政策和人才三方面的保障,人才保障是根本。因此,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必然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一懂两爱”新型人才,以冲破人才的制约瓶颈。

(二)农村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希望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6]。涉农高校肩负着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队伍这一重任,理应切实培养出大量的合格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持续的更大贡献。以农林相关专业中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例,该专业增设于1998 年,20 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村改革路径不断深化,在新时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该专业人才作为乡村建设应用型人才,不断成为各地紧缺人才和重点引进人才。农林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直接影响着“一懂两爱”人才培养,以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三)大学生全面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体系完善模式创新新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青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他在2020 年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深切勉励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7]。随着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目标更具体、需求更多样和路径更具个性,大学生对高校人才培养在专业结构、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有着新期待。对于农林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来说,要构建更加系统的“一懂两爱”专业人才培养格局,将学生培养成“通经济、善规划、能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具备在城乡统筹、乡村活化、农业多功能性产业及园区运营进行发展规划、休闲创意设计、品牌策划与运营的综合能力。

二、农林高校“一懂两爱”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作为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也是全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基于该校2020—2022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农林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和对教育教学工作整体满意度等方面的数据分析,结合具体实际就业情况,认为在“一懂两爱”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亟需进一步提高之处。

(一)人才实际培养过程同专业定位吻合度上存在一定偏差

数据分析显示,福建农林大学农林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三年平均为90%左右,虽然相关度不低,但在实际专业学习和就业选择方向等实际培养过程方面与培养定位吻合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方面体现在专业思想上,由于农村相对地处偏远、条件艰苦,风险较大,待遇相对偏低,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偏见影响,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情况普遍存在,部分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信心不强,换专业甚至有退学想法。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农林相关专业的就业选择方向上,多数同学选择考研升学、报考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三年平均比例超过75%,但实际考取平均比例仅为35%左右,大部分毕业生在考研或考公未能成功上岸后,才选择在基层各行各业从事较为广泛和灵活的形式就业,其中大部分在农村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二)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距学生对教学期待尚存一定距离

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发现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技能结构方面同实际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数据分析显示,农林相关专业毕业生认为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前四项内容依次是 “课程数量和类型不合理”(42.12%)、“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35.13%)、“教学方式不够好”(32.11%)、“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20.98%)。可见,农林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与毕业生的期待值存在一定改进空间。第一,课程体系不完善,包括课程数量和类型、课程内容未能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第二,厚理论薄实践,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没能充分结合来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更新,高校教师普遍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投身一线专业生产实践训练及后期专业实践再培训。

(三)校政社企协同育人在融合参与深度方面需加强提升

农林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较高,但实际在涉农林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三年平均占比不到50%。虽然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林相关专业人才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依然存在“校热政社企冷”的情况,政府、社会企业对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需求脱节,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不匹配,农林相关专业在相关涉农林企事业单位就业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与校社企融合参与度不深有较大关系,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社会企事业单位、组织或公众参与度不高。例如,相较非农林相关专业,企业招聘岗位与农林专业相关的需求相对较少,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情况类似,专业需求较小。

三、农林高校“一懂两爱”人才培养的完善路径

(一)突出立德树人:树“一懂两爱”之农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8]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5];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农林高校要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此,农林高校在培养农林相关专业学生时,一是要以“一懂两爱”理念为融入点,将“一懂两爱”的理念融入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活动、实践活动等工作中,引领学生投身“三农”,将人生价值与民族复兴、乡村振兴等党和国家的事业结合起来;二是要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点,进一步明确培养“通经济、善规划、能管理”的农林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响应中央关于推动实施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以实现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有较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人才;三是要以专业思想教育为着力点,筑牢学生专业思想,摒除偏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一懂两爱”人才队伍支撑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充分发挥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个人奋斗与乡村发展息息相通。

(二)完善教育模式:孕乡村振兴之能人

农林高校在“一懂两爱”人才教育体系上,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实际应用,需要对等均衡的对待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两者融会贯通。一是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深化农林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凸显专业特色,使专业进一步形成乡村规划与设计、社区营造理论与实务、多功能农业开发与利用、现代庄园经济运营等专业基础理论深厚,同时具备农村经济和管理知识背景的专业特色,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素养,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二是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课程实践、调查研究、基地实习和挂职锻炼为作为教学体系完善的重点,增强农林相关专业学生基层职业体验,培养职业意识,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例如福建农林大学依托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设置了乡村振兴班,采取以“项目+实践活动教学”“情景+产学研融合教学”和“案例+理论合作教学”三大特色教育模式,实践教学占总学时40%以上[9]。

(三)汇聚育人资源:集人才培育之良材

农林高校人才的培养需要引入多方资源,既需要政府和学校资源的投入,也需要涉农企业、涉农社会组织和公众资源的参与和融合,进而实现资源多元汇聚,融合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是就地取材,开发校内教师资源。教师是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主体,高校有数量充足、政治素质硬、业务精湛的班主任、辅导员等思想教育工作者,又有许多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又有扎实专业实践技能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农林高校应充分开发调动这支队伍的力量,巩固多维度“一懂两爱”人才育人格局。二是多方聚材,引进校外人才资源。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广袤农村沃土中,既有“荣归返乡”的退休干部、社会贤达的乡贤人才,又有农民企业家、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创业青年和农村致富带头等乡村本土人才,纳入这些育人人才资源,可全过程全方位助力学生“一懂两爱”专业实践教育的指导和服务。三是链接造材,合作共享社会资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涌现出大量的乡镇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兴产业,一方面让乡村河流林地、农村田间地头成为高校和社会共同干事创业的舞台,另一方面,农林高校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加强与这些新产业新业态的链接,极大丰富了“一懂两爱”人才培养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的数量和类型。

猜你喜欢

农林毕业生人才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人才云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